《【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中国石拱桥》(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1精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中国石拱桥》(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1精品ppt课件.ppt(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中国石拱桥(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1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把握对象特征,学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2.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情境导入情境导入检查复习1.提问: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哪些?请举例说明。2.提问:本文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的?归纳: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拱桥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1.指名读1、2段,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小结:开头第1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第2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
2、石拱桥的又一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作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2.默读4、5段,列出层次表,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小结:第4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第5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是运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1.列举出课文中表示准确数字和概数的词句。提问:以上带点的字词能否改动或去掉?为什么?小结
3、:不能改动或去掉。表示准确数字的,都是经过丈量和计算的。表示概数的,都是无法考查、检测而推算的。说明文,特别是科技说明文,所用数据都必须十分明确,语气肯定,毫不含糊,这是用词准确的表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读2.教师突出一些有修饰语和关联词语的句子。修饰语: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赵州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分析后归纳:这些加点的词和短语,分别对“石拱桥”、“石桥”作了恰当的修饰、限制,从而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在中国及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课文解析课文解析精研细读精研细
4、读关联词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讨论:“不但”和“而且”两个词能不能去掉?两个分句和词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归纳小结:“不但”“而且”表示出了“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层进的关系,去掉关联词,就变成了并列关系。两个分句的词序调换,就颠倒了主次关系。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拓展延伸拓展延伸3.研究一些句群的组织。第9段对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原因的分析,用“首先”“其次”“再其次”分条说明。这三条由人到物,由主到次,既严密又全面,逻辑性强,非常准确。第10段除开头和最后一句外,是一个用事实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飞跃发展的句群。这个句群可以分为两部分,第1、2句是一部分,说明不但兴建了许多石
5、拱桥,而且兴建了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第3、4句又是一部分,说明创新建造了“双曲拱桥”,以及这种拱桥的总长度及最大桥拱的长度。这句群中的两部分,从量和质两方面准确、严密地说明了我国拱桥建筑的飞跃发展。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教师总结:教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
6、,需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是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结构图示结构图示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由一般到特殊: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一般)旅人桥: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 赵州桥:形式优美石拱桥中国石拱桥 卢沟桥:结构坚固云南长虹大桥:世界最长 独拱石桥历史悠久主题概括主题概括 中国石拱桥一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作者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