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下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docx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59020309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下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上下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上下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下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九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出师表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重点实词。、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

2、,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4、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

4、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5、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

6、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002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另一种说法: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3、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 7、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简述“三顾茅庐”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

8、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1、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12、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例:赤壁之战 火烧博望 火烧新野 七擒孟获 空城计等 例: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马援马革裹尸;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

9、从头,收拾旧山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一、翻译句子: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4、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

10、,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7、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8、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9、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11、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11、。1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关键问题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史记;司马迁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丹书鱼腹;篝火狐鸣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四、分析:分析第一段1既然是写陈涉,为何开头并举吴广的

12、籍贯、表字?体现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3第一段分几层,用|划出后,总结层意,并理出线索。层意:年少时(鸿鹊之志)服役后(谋划起义)举大计后(据陈称王)线索: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4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5、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详写了什么?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活,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

13、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6、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是为了介绍其少年时的志向,反映在陈涉与伙伴的对话中。“苟富贵,无相忘”表明其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展现其远大理想。三、分析课文第二段2填空。(1)起义的导火线是。(去渔阳途中遇雨失期,皆将斩)(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3)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是:(置书鱼腹;黄火狐鸣)(4)提出的起义口号是:(自称扶苏、项燕)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1)苛

14、重的兵役, “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一句可见摇役之重;(2)残酷的刑法 ,“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1)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2)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

15、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四、分析课文第三段2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怎样分?写了哪三方面内容?另外请你用一句话概括第一层(“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起义开始时的情形。第二层(“攻大泽乡号为张楚”)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经过。第三层(“当此时杀之以应陈涉”)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

16、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4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运用一连串数词“百”“千”“万”,形象地展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至此,陈胜的“鸿鹊之志”变成了现实。5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

17、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6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7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一、句子翻译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

18、,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局限性拿它来交换。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

19、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二、关键问题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战国策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

20、路。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7.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同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8.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唐雎是针锋

21、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9.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10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11、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秦王与安陵君“易

22、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3、”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九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 公输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

24、之一。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A字音:郢ying犀兕xisi鼋鼍yuantuo鲋fu鱼文梓zi楩pian楠长zhang木B词语:“说”通“悦”:高兴。例句:公输盘不悦“圉”通“御”:抵御。例句:子墨子之

25、守圉“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诎”通“屈”:理屈。例句:公输盘诎“舍”通“捨”:放弃。例句:舍其文轩“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古今异义: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一词多义:为:替。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例句:夫子何命焉为?是。例句:必为有窃疾矣。制造。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当作。例句:以牒为械见:动词,会见。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引见。例句: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入见。例句:于是见公输盘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

26、译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什么罪呢?)翻译: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

27、”,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

28、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A字音:畎quan鬲ge敖ao傅说yueB词语:畔:通”叛”:背叛。例句:亲戚畔之“曾”通“增”。例句:曾益其所不能“拂”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例句

29、:衡于虑一词多义:之:的。例句:三里之成,七里之郭指城郭。例句:环而攻之而:表承接。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接.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拂:违背。例句:行拂乱其所为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于:介词,在。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介词,从。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给。例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人恒过,然

30、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

31、导致灭亡。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详见上一课)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

32、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A字音:蹴cuB词语:“得”,通“德”,动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乡”同“向”,原先,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古今异义:豆: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义:常为豆子的种类。一词多义:与:读y,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例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于:介词,表示比较。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33、。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也表示判断,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译: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翻译: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

34、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故事两则惠子项梁庄子于惠子游于濠梁选自庄子,作者是先秦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大师庄子,世与老子并称,代表作庄子,又称华南经;庄子的思想渊源于老子,司马迁曾指出,“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是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老子“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无论就理论的丰盈以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来说,庄子都比老子高明。而且,庄子的学识也极渊博,“于学无所不”,因此,老子只类似一首长篇哲理诗,而庄子的文章则是洋洋洒洒的哲学长篇,已然形成专题论文的风格了。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

35、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A词语:止:栖息。于是:在这时。全:完全,确实是。一词多义: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动词,威吓,恐吓。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B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例句:夫远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译文: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原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

36、快乐呢?原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原文: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为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

37、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远见。A词语: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古今异义: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鄙:鄙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指行为不正直。忠:尽力做本职。(忠之属也。)今:忠诚,忠实。狱:案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指监狱。情:以实情判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感情。虽:即使。(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再: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又。

38、一词多义:故:所以,故逐之;原因,公问其故。以:凭,靠,何以战;把,必以分人。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作兼词,于此,在此,惧有伏焉。其:作代词,指齐军的,下视其辙;作代词,指战胜的,公问其故。之:结构助词,的,忠之属也;作代词,指曹刿,公与之乘;语气助词,无意义,公将鼓之;作代词,指齐军,登轼而望之。词语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必以情:“情”名词作动词。(以)实情判断。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省略句:原文:乃入见,问:“何以战?”译文:(曹刿)于是进见(鲁庄公),(曹刿)问:“凭什么作战?”原文:必以分人。应为:“必以分之人”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9、。原文:忠之属也。译文:(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原文: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译文:可以凭借这一点来打战,(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原文:公将驰之。译文: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倒装句:原文:何以战?(应为:“以何战”)译文:凭借什么作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大概是战国末年秦汉间人将各国史料收集起来编纂而成的。这部史书后经汉代的刘向重新编校,得33篇,定名为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言论活动,以及他们进行政治外交是的奇计、良策、佳言、善行,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各类人物的精神面貌。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威王

40、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A词语:一词多义:孰:谁,我孰与徐公美;仔细,孰视之。美:以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朝:早晨,朝服衣冠,窥镜;朝见,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古今异义:讽:古: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邹忌讽齐王纳谏)今:用含蓄的话对人或物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讽刺)修:古:长。(邹忌修八尺有余)今:(学问、品行方面的)学习和锻炼。(进修)服:古:穿戴。(朝服衣冠)今:衣服,衣裳。(运动服)地方:古:土

41、地方圆。(今齐地方千里)今:某一区域,空间的某一部位;部分。闻:古:使听到。(闻寡人之耳者)今:用鼻子嗅。词语活用:朝服衣冠:“服”名词做动词,穿戴。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作动词,以为美。B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省略句:原文:皆以美于徐公。(“以”后边省去了“我”)译文: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原文: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译文: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人)对皇上没请求的。原文: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文:能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赏。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

42、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A字音:仞ren垣yuan曲箕畚ben始龀chen穷匮kuiB词语:通假字:指通豫南:“指”通“直”。始一反焉:“反”通“返”。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亡以应:“亡”通“无”。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陇断:“陇”通“垄”,高地。一词多义: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3、坚决,吾义固不杀人。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古今异义:惩:古:戒。(惩山北之塞)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今:处罚。阳:古:山之南,水之北。今:太阳。阴:古:山之北,水之南。(达于汉阴)今:阴天。诸:古: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今:各个、许多。毛:古:草木。(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今:毛发。已:古:止,停止。(惧其不已也)今:已经。词语活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省略句:荷担者三夫。(译:三个(能)挑担的人。)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先说“甚矣”有强调意味。)译:你太不聪明了。诗经两首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A字音:雎鸠jji窈窕yotio好ho逑荇xng菜寤寐wmi左右芼mo之蒹葭jinji溯洄shu白露未晞x湄mi跻j坻ch涘s沚z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