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1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第二节 第四节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群落的主要类型课时提升卷 浙科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1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第二节 第四节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群落的主要类型课时提升卷 浙科版必修3.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群落的主要类型(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2.(2013淮安高二检测)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种群和群落概念之间关系的是()3.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有空间特征(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4.(2013德州高二
2、检测)下图是美国爱荷华州某地三种蝙蝠捕食昆虫的时间格局。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是种间相互作用造成的B.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C.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三种蝙蝠之间是竞争的关系5.(2013宁波高二检测)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6.下列生物之间竞争最激烈的是()A.蛔虫和人体 B.水稻和稻田杂草C.狮子和斑马 D.根瘤菌和大豆7.下列生物群落中物种类型数最大的是()A.热带雨林 B.高山草甸C.大
3、兴安岭 D.北极冻原8.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具有分层现象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分布9.随纬度的增加(从南到北)和海拔高度的增加(从草原到高山)植物类群发生明显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生态因素主要是()A.阳光B.温度C.纬度D.海拔10.(2013嘉兴高二检测)过去人们以为作物播种密度越大,产量越高。在保证营养需要的情况下,有人对小麦的产量与播种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根据下图分析,当播种密度过大时,小麦产量的变化及其生态学原因分别是()A.基
4、本稳定,种内斗争加剧B.明显增多,初始生物量大C.明显减少,种内斗争加剧D.明显减少,种间竞争加剧11.(2013杭州高二检测)如图所示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5分)12.(20分
5、)(能力挑战题)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上的苔藓和昆虫。(1)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密切关系,如血雉和昆虫之间的关系是,煤山雀和橙红鹤的生活环境相同,是关系。(2)下列哪项是一个种群()A.森林中的所有昆虫B.森林中的所有血雉C.森林中的所有苔藓D.森林中的所有树木(3)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称为()A.群落的垂直结构B.种群的垂直结构C.群落的海拔结构D.种群的海拔结构【实验探究】13.(25分)某兴趣小组对某池塘及其周
6、围荒地的种群和群落等相关信息进行调查,回答以下问题:(1)该兴趣小组调查的区域内不同位置生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异,体现出群落空间特征中的;池塘内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在水体中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限制鱼类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2)池塘周围有两种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甲、乙两种植物,两种植物按照不同比例混种,对收获的种子进行分析,计算出不同种植比率(甲/乙)下收获种子的比率(甲/乙),结果如表。若按照0.25的种植比率,来年将获得的种子再混种下去,这样连续种植10年,下列四个选项中最可能的结果是。种植比率-0.250.671.504.00-收获种子比率-0.371.452.068.08-a.甲将乙排挤
7、掉b.乙将甲排挤掉c.两者优势大致相当 d.不能确定(3)该兴趣小组对该池塘内的青鱼进行数量调查,在该池塘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鱼篓。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捕获总鱼条数青鱼第一次捕捉10086(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9984(其中4条标记)利用标志重捕法统计种群数量时,对标记物有何要求? 。该池塘内青鱼大约有条。答案解析1.【解析】选C。群落是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系统,研究的问题是群落中有多少个种群,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各个种群间的关系、分布以及群落分布的范围和边界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除丰度外,还包括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2.【解析】选A。群落是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是由许多个种群组
8、成的。3.【解题关键】明确种群研究的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群落研究的是种群之间的关系。【解析】选D。A项中,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B项中,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C项中,种群密度反映某一区域种群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结构。D项中,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同,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项正确。4.【解析】选C。三种蝙蝠捕食昆虫的时间有重叠的部分,但是各自取食的高峰时间又各不相同,这是长期竞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5.【解析】选D。垂
9、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使群落中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缓解了种间竞争;引起这种结构特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等。6.【解析】选B。蛔虫和人体是寄生的关系;狮子是肉食性动物,斑马是草食性动物,狮子捕食斑马;根瘤菌和大豆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水稻和稻田杂草共同争夺阳光、空气、水、肥等。7.【解题关键】明确不同生物群落类型所处的环境及气候条件,并理解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生物的生存是必须的。【解析】选A。热带雨林气候适宜,雨水丰富,适于各种动植物生长繁殖,所以物种丰度最大。8.【解析】选D。群落中的动植
10、物都有垂直分层现象,且动物的分层是依附于植物的;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到草本层的光照强度而影响其水平分布。【方法技巧】群落垂直结构及水平结构的分析(1)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9.【解析】选B。不同的纬度和海拔处有不同的温度,是导致植物类群明显变化的主要因素。【误区警示】高山上不同海拔处分布着不同的生
11、物,不是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而是由于温度不同而引起的群落的水平结构分层现象。10.【解析】选A。由图知,当播种密度逐渐增大时,小麦的产量变化不大。当播种密度过大时,小麦的种内斗争加剧,其产量基本稳定。11.【解析】选C。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12.【解析】(1)血雉以昆虫为食,属于捕食关系;煤山雀和橙红鹤都是生活在森林中层
12、,争夺相同的食物、空间等,存在竞争关系。(2)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昆虫、苔藓、树木都有许多物种。(3)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的特点。答案:(1)捕食竞争(2)B(3)A13.【解析】(1)在调查区域内,即水平范围内,所以能体现出群落的水平结构。水体中不同鱼类的食物分布决定鱼类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层现象。(2)当种植比率为0.25时,种子收获比率为0.37,大于0.25,说明甲、乙之间的竞争占优势的是甲,这样连续种植10年,甲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导致乙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所以最可能出现的是甲排挤掉乙。(3)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否则会干扰标记个体与非标记个体之间的充分混合,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标记物应不易脱落,否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离真实值(变大);标记物不应影响标记对象的生理、生活习性。第一次捕获的青鱼为86条,第二次捕获的青鱼为84条,标记的只有4条,所以该池塘内青鱼大约有86844=1 806条。题目中要求的是青鱼的条数,而“捕获总鱼条数”是干扰信息,注意辨别。答案:(1)水平结构食物(或食物分布)(2)a(3)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不易脱落、对青鱼的生理及活动等基本不产生影响1 806-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