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教育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学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教育文档.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体育教学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贫困大学生是我国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多来自贫困农村、落后地区,或因父母下岗、家庭遭变故、遭受自然灾害等导致家庭生活困难,有调查显示,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20%,特困生占到5%7%。且还有上升的趋势。如今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贫困大学生可以说是家庭脱离贫困,改变生活命运的希望所在,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社会的健康发展与稳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比较非贫困大学生而言,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性及自卑感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贫困大学生必然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关注对象。通过体育锻炼消解贫困大学生的身
2、心健康问题是最有效途径,本文从体育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体育锻炼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望引起高校对贫困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关注,为决策提供相应依据。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征 1 生活上的自卑与依赖心理 经济上的拮据使得贫困生不得不为节省来之不易且少之又少的生活费去发发愁,这就与那些衣食无忧的同学形成巨大的反差,而对于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其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刺激和不平衡感,内心的落差使他们情绪低落,心理灰暗,甚至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个别消极的学生总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却不愿付出努力。将希望寄托在社会、学校、他人及社会的资助,得不到时偏激的觉得世界很不公平,而不愿正视自己没有战胜贫
3、困的信心和勇气的事实。 2 学习上的无力和厌烦心理 贫困生常常为衣食学费奔波而不能专心学习。甚至有的学生无视校规校纪随意旷课、旷操,在校外打工、经商,直接影响其学业。还有一部份贫困学生因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觉得贫困带给自己的是耻辱,将自己埋藏在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希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最后,无心学习甚至厌烦学习。由于成绩不合格而试读或重修,生活上又陷入更深的窘境。 3 能力上的自轻心理 由于在经济上处于“弱者”地位,使一些贫困生以为经济问题成了制约他们生活及能力发挥的症结所在,尽管他们也都渴望能展示自己的个人能力,但迫于经济状况的制约,使他们开始逃避可以展示自我才能的各种活动和机会。压抑
4、了这样或那样的潜能。长期以往在言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不及其他同学,从而内心感到自轻和苦涩。 4 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心理 有些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而无法正视自己,个人主观上就将自己定义为另类,从而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在面对同学与老师的好意又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于是,有意无意的与老师同学疏远,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渐渐地,在别人眼里贫困生总是有点沉默与孤僻。其实他们内心是十分渴望与人平等交往的。一方面特殊的经历使他们比同龄人更成熟、更要强,?且哺?敏感,稍有不慎,就会被伤害。另一方面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希望被人特殊对待,但理智与现实却不容
5、他们拒绝和脱离他人,这种矛盾加重了他们心理负担,最后往往驱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 5 情绪上的焦虑心理 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等交织而成的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都使贫困生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情绪烦躁不安的痛苦境地,一般情况下,适度的焦虑对人体并无害处,有时还会有助于分析和处理所面临问题。但这种焦虑状态持续下去,就会损害正常的心理活动,引发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贫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仅仅光是由于经济原因而导致情绪的波动、学习的不适、人际关系紧张等症状的出现,还包括个体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教养模式、个
6、性特征、社会环境等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就学校、社会因素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各级各类学校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小学教育中,在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考试成绩,往往忽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而对贫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是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应有的重视,导致贫困生心理上的先天不足。从中学过度到大学,衡量评价学生的标准也随之变化。而大学衡量人才的标准则是多元的,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对于来自边远、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脱离了以往学习好儿遮百丑的温室。在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就显露出来,北京某
7、高校一名来自边远山区的特困生因心理障碍被迫休学,他在休学后写给学校的信中谈到:“高中的时候,我学习很好,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可到了大学,同学们学习都很好,而且大学生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习,在其他方面我再也找不到自信。对于手机、电脑,我不仅不会用,而且几乎没有见过。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很差,也总觉得周围的同学、老师都在嘲笑我。”(方文晖、田永静:谨防贫困生的心理贫困,中国教育报2019年9月3日)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因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不能正视自我,不能自我接纳贫困神。这样的贫困生并非少数。 2、学生之间贫富对比产生的影响。来自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与边远经济落后地
8、区的学生消费水平相差悬殊。调查显示,在北京地区,普通大学生月生活和学习费用为353元和185元,分别是贫困生该项费用的1.7和1.6倍。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凭添了许多烦恼。 3、学校和社会在经济救助时方法不当或失误也是原因之一。北京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调查显示,有60%的贫困生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拒绝师生善意的同情;有42.2%的贫困生不愿在互联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即使这样能够收到满意的效果。毫无疑问,学校和社会对贫困学生采取了许多救助措施,但对于一些心理不够成熟的贫困生,善意的举动实施不当反而会造成贫困生的心
9、理失衡,导致一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得到了救助,但心灵上却受到了伤害。在接受他人帮助的过程中,一些敏感的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是在接受“施舍”,而使自尊心受挫,徒增心理压力。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实施的对策 体育教学在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因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还可以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助学生协调人际关系。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体育活动可以促使人释放儿茶酚胺,而高水平的儿茶酚胺是与愉快和积极的心境状态相联系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成功感和控制感,对于消除人的抑郁情绪,缓解心理矛盾具有积极的影响,
10、运动愉快感本身具有的健康效应使活动者更易获得积极的心理健康效应,在运动中使人获得的满足感和喜爱感又进一步坚持了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 1 转变观念,建立新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的体育大纲,忽视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学生丧失了参与自身学习评价的基本权利及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合作适应等方面的评定。这种评价体系会束缚和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原来单纯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体育教学目标与内容,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尽快建立新的健康和健康教育观念,制定新的课程体系评价标
11、准,全面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新的课程标准则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突破了原来只注重“生物性”健康这一单维度健康标准的局限,给学校体育带来观念上的转变。 2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场地宽广。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身体锻炼为主的教与学、学与练。既有人人参与的集体活动,又有分散的小群体的个人练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和行为交往。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首先,师生在人格上是处于正常平等的;其次,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在足够的表现自我的机会下,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
12、情。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最优发展和表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后。师生交流多了,情绪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互融,心理上互动。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自然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从而使学生能创造性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增强自身心理素质。 3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作积极学习的主动者 体育教学应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预性,教材的难易性和和组织教法的多变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无不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以往因在追求效率和运动负荷、练习
13、密度等方面而出现了忽视学生参与练习的主动性,使一些学生不能很快的掌握运动动作,把握正确的练习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乏味。“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为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抓大放小,即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基本环节,一些小的环节交给学生自己进行尝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身心素质,做积极学习的主动者。 4 在体育教学申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热蒎?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评价内容和评价体系,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心态和心理障碍并及时诊断、及时干预、及时矫正。在体育教学中,每次课、每个阶段、每个学期乃至每个学年都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可根据国内、外众多专家有关心理健康的论述和研究成果,结合本地区、本校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普查的结果分析、研究,指定出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群体、不同性别、不同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将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心理调整、心理训练的基本技巧,贯穿在体育教学中。为保证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科学、规范并落实,应建立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的监护制度,进行有效的监督、定期检查、研讨、总结。第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