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解析 · 文言文阅读(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水解析 · 文言文阅读(1).doc(7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衡水解析文言文阅读整体阅读指导 考情分析切高考之脉搏(对应学生用书学案P118)KAO QING FEN XI QIE GAO KAO ZHI MAI BO20202021新高考卷考查情况如下:2021卷别新高考卷新高考卷文本体裁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文本出处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考查重点选择题10文言断句(3分)11文化知识解说(甲子宗室海内庶务)(3分)12内容概括和分析(3分)10文言断句(3分)11文化知识解说(京口遗民部曲传檄)(3分)12内容概括和分析(3分)翻译题13翻译句子(8分)13翻译句子(8分)简答题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
2、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2020卷别新高考卷新高考卷文本体裁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文本出处明史左光斗传明史海瑞传考查重点选择题10文言断句(3分)11文化知识解说(辇下东宫殿下追比)(3分)12内容概括和分析(3分)10文言断句(3分)11文化知识解说(乡试宦官晏驾执政)(3分)12内容概括和分析(3分)翻译题13翻译句子(8分)13翻译句子(8分)简答题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3分)14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
3、明。(3分)从20202021新高考卷命题情况来看,文言文阅读呈现如下特点:1润物无声,体现立德树人观念。2021新高考卷选文出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中的不同段落,考生在解题答卷的同时,可以了解古代重视民生、强调法治、君明臣直、上下同心的优良传统。新高考卷文言文阅读选取了通鉴纪事本末中“祖逖北伐”的故事,祖逖身上展现的奋发努力、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对今天的青年一代具有激励意义和示范作用。2题型稳中有变,始终坚持“浅易”原则。2020、2021新高考卷文言文阅读增加了一道简答题,延续了往年课标卷的考查难度,选文是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文章用词均为常用词和常见句式,考生可在脱离写作背景的情况下
4、读懂。3“内”“外”兼顾,以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为主。选文是课本外的,但答案却能在课本内找到。断句题、文化知识题、翻译题,甚至分析综合题,皆体现出这一特点。 阅读指导提知识之纲领(对应学生用书学案P119)YUE DU ZHI DAO TI ZHI SHI ZHI GANG LING一、文言文阅读的文本特点1选文特点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本多为六百字左右,不再限于纪传体文本,纪事本末体、编年体文本也进入文言文阅读中。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和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2行文特点如果是传记文体,则结构固定,行文线索明显。古人作传,常在文首介绍
5、人物的籍贯、字号、家世、官职以及主要性格特点等,这些文字对把握全篇内容往往能提供有效的信息。接着,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传主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有何结果,这是传记的主体内容。如果是纪事本末体、编年体文本则以事件为中心,交代事件的整个过程,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3用语特点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或事件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不放过每一个字。二、文言文阅读的读文流程阅读文言文,要根据写人记事的特点,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第一步:初读文本,勾画时间、地点、官职等词语,把握主
6、人公经历或事件始末。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类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经历或事件原委,因此,可以用“_”标注时间、地点、官职的变换,用“”标注人物,从而厘清层次,把握人物经历或事件始末。这里要特别关注四类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表示纪年、月、日的词语。文中无论干支纪年,还是年号纪年,都要加以注意,尤其是其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年”“五年”。文中纪月、日的时间词也要引起注意。表示皇帝变动的词语。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意味着某些事件的发生或结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如“数日”“累年”“既而”“向”“旋”等。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
7、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考生应当掌握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第二步:结合尾注、选项等内容,再读文本,厘清各个事件的前因后果。阅读文言断句选项,有助于读通文句,梳理文脉;阅读古代文化常识题,有助于了解人物,弄清事件;阅读概括分析题,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而设置的,即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在读文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的、难懂的字词从而造成阅读障碍,此时可先读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将四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内容,通过一一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
8、文意,又为解答概括分析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依据,虽然其中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提前看问题,对于理解文言文,读懂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第三步:精心比对选项和原文,细致翻译画线的句子,完美解答文言文试题。一般来说,选项所给的信息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内容,要想筛选出正确的答案就必须对所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信息句对或错的原因,一旦拿定哪一个信息句与题干要求不相符时,就可排除包含该信息句的选项。然后,逐字逐句翻译画线的句子,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句顺。文言文简答题要找准区间,精准归纳。 典题导引明解题之规范(对应学生用书学案P120)D
9、IAN TI DAO YIN MING JIE TI ZHI GUI FAN典题文本 阅读导引【典例】(2021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
10、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
11、,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第一步:初读文本,勾画时间、地点、人物、官职等词语,把握脉络层次。朝代时间: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主要人物:太宗、封德彝、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民部尚书裴矩。主要事件:唐太宗即位,向群臣征求意见,封德彝、张玄素、裴矩进谏。第二步:结合尾注、选项等内容,再读文本,厘清各个事件的前因后果。(1)太宗即位,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
12、他们的儿子数十人均封为王,封德彝认为这样不能向天下人显示皇帝的大公无私,太宗予以改正。(2)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3)太宗召见张玄素询问政道,张玄素认为陛下要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天下就会治理好。(4)太宗要杀掉未经受住秘密试探而受贿的官员,裴矩劝谏认为这是引人触犯法律,太宗听了很高兴,对裴矩加以称赞。(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对太宗纳谏进行评价,认为君者表也,臣者景也。第三步:精心比对原文和选项,细致翻译画线的句子,完美解答文言
13、文试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第二步,结合文意,分析选项。本
14、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通过文言文中断句的常见标志和文意进行断句,“强宗室”与“以镇天下”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中间_(不可断开);“故皇”是名词,做句子开头,之前_(应断开);“虽”为连词,之前_(应断开);“童孺皆为王”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中间_(不可断开);“于天下利乎”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中间_(不可断开)。综合分析,确定答案。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_【答案】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
15、,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第二步,迁移知识,分析选项。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也可根据文意推知,如“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由此推知,庶务_(不是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而是指国家各种政务)。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_【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
16、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第二步,阅读文本,比对选项。A项,(原文信息)“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
17、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比对分析:_(与原文信息一致)B项,(原文信息)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比对分析:_(“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有误,原文只说“安用重法邪”,用不着重法,并没有说严刑达不到目的)C项,(原文信息)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比对分析:_(与原文信息一致)
18、D项,(原文信息)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比对分析:_(与原文信息一致)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_【答案】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第二步,字斟句酌,分析句子。除把大意翻译出来外,还应注意以下关键词句的翻译:(1)“患”,_(担心);“密”,_(暗地里)。(2)“恶”,_(厌恶);“乐”,_(喜爱)。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_【答
19、案】(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患”“密”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恶”“乐”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2023版思辨作文指津 本书援引20年高考真题直击近年高考核心思辨主题青春与国家青春与时代青春与自我青春与社会等20组热点思辨视角前沿,深刻洞悉命题特点,精准把脉作文趋向。所选88篇范文,源自全国
20、各考区近20年时段,逻辑性强、思辨性强,堪称典范。教辅臻品,是学生高效提升“作文思辨能力”的极佳选择。 匠心精品 独步学界 查看全文内容,加微信BLW5909【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第二步,阅读文本,归纳信息。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及写作目的,首先要理解“君者表也,臣者景也”的意思:_(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告诫后世君主_(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第三步,整理思路,做出答案。【自主试笔】_【答案】第
21、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评分参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
22、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地说:“百姓成为盗贼的原因,是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减轻徭役、赋税,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
23、,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论罪的确应当处死;只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
24、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分点突破一理解文言实词 逐点突破建知识之架构(对应学生用书学案P122)ZHU DIAN TU PO JIAN ZHI SHI ZHI JIA GOU导图指引
25、考向分析文言实词涉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知识。考向(一)考查通假字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本该使用甲字,却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那么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翻译句子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典例 1 推断加点词语的意义。(1)荀彧请曰:“(华)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自主试笔】_(2)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自主试笔】_【解析】句意:(1)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
26、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2)关羽字云长,是河东解人。建安五年,曹操东征,擒住了关羽,回来后授予关羽偏将军之职,礼遇他很优厚。【答案】(1)“县”,通“悬”,相关,牵涉。(2)“禽”,同“擒”,擒拿、擒住。考向(二)考查古今异义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古今词义的变化通常有六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诗”“书”,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2)词义缩小。如“金”,“金就砺则利”,古代泛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
27、水稻。(3)词义转移。如“劝”,古代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4)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5)程度变化。词义的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的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现在则表示仇恨、怨恨。(6)说法改变。文言文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
28、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中的“目”现已改用“眼睛”,“寡不敌众”的“寡”现已改用“少”。文言文中使用古今异义词,翻译的时候就要按照古义进行翻译。特别注意单音节词和复音节词的不同。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尤其需要注意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当然,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 典例 2 推断加点词语的意义。(1)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自主试笔】_(2)明年,左右有言南海之胜者,帝将往幸。(王
29、)治率同官谏阻,皆不听。至则荒莽沮湿,帝甚悔之。【自主试笔】_【解析】句意:(1)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中吗?”(2)第二年,左右大臣中有人称南海为胜景之地,皇帝打算前往。王治率领同僚劝阻,皇帝全都不听。到了目的地眼见一片低湿荒凉苍莽之地,皇帝非常懊悔。【答案】(1)委:丢弃。赤子:百姓,人民。(2)明年:第二年。左右:左右大臣。幸:皇帝幸临某地。考向(三)考查多义词语文言实词尽管义项丰富,但一旦进入具体语境,它的意义则变为单一义项。因此,判别其义项,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
30、死,等死,死国可乎”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典例 3 推断加点词语的意义。(1)(2017全国卷)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自主试笔】_(2)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
31、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自主试笔】_【解析】句意:(1)这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一向和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他,我希望饶他一命。”皇上说:“官吏守法,法律不可不遵。再说说别的要求吧。”赵王没有说其他的。(2)徐绩字元功,是宣州南陵人。考中进士,选任为桂州教授。朝廷的军队讨伐交趾,转运使发文征召徐绩从军。运军饷的道路凶险瘴气弥漫,应当服役的百姓大多躲避藏匿,(官府)捕获一千多人,使者命徐绩杖打百姓,徐绩说:“这些人的确有罪,但都是些饥饿瘦弱困乏之人,不能承受杖打,姑且染黑臂膀以示警戒,这样做就
32、可以了。”使者发怒,想要连同徐绩一起弹劾,徐绩据理力争,秉持自己的主张,使者不能让他改变主张。【答案】(1)终:死。奉:遵守、奉行。枉:不遵守、曲解和破坏。(2)举:科举考中。王师:朝廷军队。檄:公文,这里是发公文。杖:杖责。胜:承受。夺:改变,这里指改变徐绩的主张。考向(四)考查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园”的意义。2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
33、。”“作息”一词只有“作”的意义。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的意思。偏义复词在意义上偏向其中一个语素,完全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决定,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是偏义的,因此判定偏义复词的“偏义”和“正义”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分析上下文词语的照应;联系前后文相承贯通的句意;考虑遣词造句的语法关系;忽略单纯为凑足音节需要而连带提及的偏义词。对于偏义复词,翻译时,要将“陪衬义”去掉。 典例 4 推断加点词语的意义。(1)韩之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多人。多人不能不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自主试笔】_(2)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
34、天下可兼而有也。【自主试笔】_【解析】句意:(1)韩国与卫国,相距不太远,如今去刺杀人家的宰相,宰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势下不能去很多人。人多了难免不发生意外,发生意外就会走漏消息。(2)秦国的号令严明,赏罚分明,地理位置有利,天下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的。凭这些攻取天下,天下无需费力就可兼并占有。【答案】(1)“得失”偏指“失”,差错,弊端;“得”起陪衬作用。(2)“利害”偏向“利”义,“害”无义,起陪衬作用。考向(五)考查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词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就叫词类活用。高考中对常见词类活用的考查,是指在阅读与
35、翻译中加以运用,因而高考考查的重点就放在理解与运用的层次上。1考查名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有下面几种情况。(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名词宾语。例如: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穿)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做)名词介宾短语。例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吹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所名词。例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标记号)置人所罾鱼腹中。(网捕,捕捉)状语修饰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汉水又东。(向东流)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孙讨虏聪明仁惠,敬
36、贤礼士。(以礼对待)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开花)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权,然后知轻重。(衡量)(2)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表示比喻。例如: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像狐狸一样)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表示处所。例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在草里;在露水中)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示
37、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3)名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具有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例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长肉)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使称臣)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例如:令尹南辕反旆旆(pi),末端像燕尾的旗。(使向南)(4)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具有的特征,即“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什么”
38、的意思。一般译成“以为”或“认为”或“把当作”。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把放在前面;以为后,把放在后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以为宾客,把当作宾客)父利其然也。(以为利,认为有利)另外,代词用法同名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5)名词的为动用法名词的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例如: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为办丧事)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为诊脉)父曰:“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为穿鞋) 典例 5 把文言句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语的用法。(1)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39、(选自旧唐书)【自主试笔】_(2)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选自新序杂事第一)【自主试笔】_(3)召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于一人”(选自周公安民)【自主试笔】_(4)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选自徐文长传)【自主试笔】_【答案】(1)唐太宗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因此而召集百官,对他们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我)。如果每一件事都能够这样处理的话,还用担心不能治理好国家吗!”(廷、面:
40、均为名词作状语)(2)我听说,能自己选择老师的诸侯,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王、霸:均为名词作动词)(3)召公退出,周公入内,武王问他:“该如何处置殷纣王的战士、百姓?”周公说:“让他们各人回各人的家,各种各的田,从前现在没有什么变化,亲近那些有道德的人,百姓有错,全是纣王一人的责任”(名词作动词)(4)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当时所谓的高官显贵、诗人文士,文长都大声地呵斥,把他们看作奴才,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而不来往,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可悲啊! (奴:名词的意动用法)【微知点】名词活用的判定方法(
41、1)名词不作主语,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这里特别注意有些句子省略了主语的情况,如“狐鸣呼曰”;有些句子中的名词易与主语成分混在一起,如“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的“犬”,就要解释为“像犬一样”,这里的“犬”就是名词作状语,很容易与“其一”混同为主语。(2)名词带了宾语。名词是不带宾语的,名词带了宾语,就可能活用。2考查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有下面几种情况。(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2)动词的使动
42、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可以带有宾语。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救活)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使归)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使归顺)有时候,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语。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例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逃跑)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之,见(xin)其二子焉。(使出现)(3)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一般译为“为(宾语)”。例如: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文嬴请三帅。(替请求)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为而死;为而死) 典例 6 把文言短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语的用法。(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阙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召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召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选自周公安民)【自主试笔】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