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考试总结(全).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7392470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医学考试总结(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社会医学考试总结(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医学考试总结(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医学考试总结(全).doc(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1、2012年,医改重点推进几项工作内容?答:我国2012年医改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 第二,拓展深化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第三,突出抓好人才培养培训第四,深入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第五,继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2、社会医学?健康?社会医学: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3、三次

2、卫生革命防治的对象和主要策略是什么?答: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 对象。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功目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进一步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策略:第一次:主要通过制订国家卫生措施和环境卫生工程措施,提供有效疫苗和生物制剂,推行广泛免疫接种计划,开展消毒、杀虫、灭鼠计划等。通过综合性卫生措施,急、慢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显著延长。第二次: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倡三级预防,特别是控制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危

3、害因素,提倡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控制吸烟、吸毒、酗酒,提倡合理膳食和体育锻炼,加强各种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计划,推行综合性社会干预计划,在防治慢性病工作中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第三次:普及健康新观念,树立大卫生观,倡导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社区保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升社会卫生措施,大力防治“慢性病”、“文明病”、“社会病”等, 把生命质量与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4、 社会大卫生观? 答:就是把疾病防治工作看做是全社会每个人、每个部门的职责,看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卫生服务从封闭式变为开放式,从微观拓展至宏观,从个体服务发展至群体服务,建设一个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社会保健,国家

4、保健和国际保健的从个人到全球的保健体系。5、 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主要任务、基本原理?答:社会医学以群体研究对象内容:研究社会卫生状况 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 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基本任务:倡导积极的健康观、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 水平、制订卫生策略和措施、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基本理论: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生理、心理、社会积极健康的观点、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主导作用、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6、社会医学重要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魏尔啸、邓肯、格罗蒂扬、盖林的贡献是什么?答:希波克拉

5、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就注意到人的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他认为知道是什么样人患病比知道这个人患什么病更重要”B、古罗马医生盖伦(Galen,130-200年)强调人体健康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C、1846年邓肯协助当地政府起草了英国第一部卫生法。 1847年邓肯被任命英国利物浦市世界上第一个卫生官。发现住房条件与结核、霍乱、天花和伤寒都有直接的关系。D、19世纪中叶,1848年,法国医生盖林首次提出把医学监督、公共卫生和法医学等构成一门整体的学科,统称为“社会医学”。他把社会医学分为分为四部分,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学、社会治疗学。-社会医学的建立E、

6、19世纪后半叶,德国医学家诺尔曼和病理学家魏尔啸都强调社会经济条件对健康和疾病的重要作用。魏尔啸提出“医学科学的核心是社会科学”,“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任何社会都应对居民健康负责。F、1920年,德国的格罗蒂安成为第一位社会卫生学教授,他首次在柏林大学开设社会卫生学课程。根据社会科学的原理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社会卫生学一整套理论和概念。德国是社会医学的发源地。7、试述盖琳的社会医学四分法的内涵? 答: 19世纪中叶,1848年,法国医生盖林首次提出把医学监督、公共卫生和法医学等构成一门整体的学科,统称为“社会医学”。他把社会医学分为分为四部分,社会生理学(研究人群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及其与社会制度

7、、法律及风俗习惯的关系)、社会病理学(研究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问题的关系)、社会卫生学(研究各种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措施)、社会治疗学(研究对付社会发生异常情况时采取的各种社会卫生措施)。第二章 医学模式1、 您认为十二五期间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答: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2、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3、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4、加强城乡医疗卫

8、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 5、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 6、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 7、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2、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亚健康、亚临床的概念?答:医学模式:1、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况。2、是指在医学科

9、学发展和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也称医学观。 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生物科学成就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和自然环境变化规律一种医 学观和方法论。 亚健康: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下降,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包括衰老、慢性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和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仅感到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不适,如疲劳、烦躁、头痛、胸闷、食欲减退等。经过仪器和化验检查却没有什么阳性结果。 亚临床:亦称无症状疾病,虽然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存在着生理性代偿或病理性反应的临床检测证据。如无症状

10、性缺血型心脏病,患者可以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但有心电图改变等诊断依据。2、 试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容?了解:1974年布鲁姆提出了环境健康医学模式,他认为环境、遗传、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答:医疗卫生服务是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拉隆达和德威尔对环境健康医学模式加以修正和补充后,提出综合健康医学模式。认为:影响人类健康有四大类因素,每一大类可以分为三个因素,则共计十二个因素。 1977年恩格尔将上述两种医学模式逐步完善而形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内容:1、生物遗传因素:综合内因。遗传、成熟老化2、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3、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生活危害因素、职业危险因素、消费因

11、素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包括整个社会的医疗卫生的设施、制度及其应用,康复、治疗、预防。4、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对临床医学的影响: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从以疾病为 中心向以患者人为中心转变,从针对个体向针对个体、家庭与社区转变,从以医疗为导向向以预防为导向转变,开展患者教育、早期诊断、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人群健康筛查与群防群治(2) 对预防医学的影响:依靠社会卫生措施,如群体的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预防,如通过社会支持使高危人群不仅在知识和态度方面有 所改变,更重要的是通过健康促进使其行为有所改变。(3) 对卫生服务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

12、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 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4) 对医学目的的影响:现代医学模式提出了四个新的医学目的,亦称为医学发展的优先战略: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对疾病的治疗,对不治之症的照料。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5) 对医学教育的影响: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要在态度、知识、能力三个方面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既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又要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实践的锻炼。(6) 对健康观的影响5、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端

13、?答:局限性:(一) 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忽略了人生活环境、思想、心理和社会等与健康密切相关因素,它是不全面的。 12345(二)随着死因谱和疾病谱的转变,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是慢性病。这些疾病的病因已不是单纯的生物病因所能解释还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等综合作用。即使是以生物因素为主导的一些传染病,如艾滋病等,明显受到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作用。(三)生物医学导致了医学领域的高度专科化,产生了大量甚至过剩的、专门在大医院中从事专业医疗和科研的专科医生和专家;而在社区为居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全科医生,则被视为低水平的医务工作者。过分专科化的医生无法确切诊断某些慢

14、性病的病因,在治疗和预防方面逐渐显现出医学的无能为力。6、为什么医学模式会发生转变?答:医学模式特点:渐进性、社会性、广泛性、普遍性(1)医学模式发展与人类文明进程、科学、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密切相关。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因此,医学模式发展也是动态的。(新的医学模式是在旧的医学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飞跃和突破而形成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医学模式的整个发展过程必然是渐进性的,同时也是不断扬弃和提高的过程。)(2)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发展到一定时期而形成的对医学科学的高度认识、概括与总结。医学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对医学实践及与健康相关的行动产生影响。理论

15、对实践的指导和影响是广泛的、无所不在的。(3)医学模式普遍存在于人们思想中。整个人类,不管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普通人,都存在着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或态度。(4)医学模式的产生和演变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所影响,并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在进步过程中,世界观、方法论、探索自然的手段会不断发展与创新,而这些变化必然对医学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医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1、 社会因素、社会阶层、社会制度、社会支持、核心家庭、文化、健康投资的概念答:社会因素 Social Factor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因素,即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

16、济状况、社会保障、环境、人口、教育及科学技术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关系、卫生保健以及社会文明等。社会阶层是指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社会支持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中获得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与其未婚子女组成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法律、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教育、科学技术等。健康投资:指为了防止疾病、恢复和发展人们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适应能力,

17、劳动能力而消耗的卫生资源。2、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答:(1)非特异性泛影响性:非特异性:疾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一种疾病很难用某种单一特定社会因素来完全解释其病因。泛影响性:是指一种社会因素可导致全身多个器官及系统发生功能性变化。(2)恒常性积累性:恒常性:由于社会因素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对人类产生的作用是持久的;累积性:社会因素以一定的时序作用于人体,可形成应答累加、功能损害累加或健康效应累加。(3)交互作用: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作用是以交互作用方式产生效应,这是由于其因果关系的多元性所决。一种社会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人群健康,也可以作为其他社会因素的中介,或以

18、其他社会因素为中介作用于健康。3、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是什么?答:社会因素影响健康主要是通过心理感受这个中心环节发生作用;社会因素被人的感知觉系统纳入,经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形成心理折射,产生心理反应及行为、社会适应和躯体功能变化。即社会心理因素治病模式;感知觉系统是社会因素作用门户;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是社会因素作用中介;中枢神经系统是社会因素作用调节控制器。4、 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之间相互影响及作用的关系?答: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水平低下影响健康,经济水平低下影响人们的收人和开支、营养状况、居住条件、接受科学知识和受教育的机会,形成特定的社会不良环境,在此条件下

19、,人们的机体、器官功能状态及社会行为方面容易失去平衡,继而引起疾病的发生。经济发展对居民健康的促进作用,经济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高,科学技术先进,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生活工作条件、卫生状况及保健水平高,人均国民总收入高,平均期望寿命高。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促进作用,延长劳动时间,降低病伤缺勤损失,减少资源耗费,改善智力水平 ,提高劳动效率。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和破坏,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的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社会负性事件增多,社会流动人口增加。5、 人口发展与健康的关系?答:、人口数量与健康:加重社会负担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人口结构与健康:人口年龄结构:是

20、群体中各年龄层人口所占的比例,目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性别结构:是指男、女性人口分别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性别比例平衡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因素之一,性比例失调完全是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人口流动与健康:人口素质:主要是指全体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的指导思想和道德规范,它是衡量人口素质的重要标志。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网络,有利于提高人群身心健康整体水平。身体素质:是指人的身体状况与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人群健康水平整体提高的表现,也是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文化素质:是指社会中受

21、过良好正规教育的个体的比例。是人口素质的重要基础。、人口流动与健康:人口流动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程度及性质取决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及人口特点。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人口流动可促进经济繁荣及社会发展,给居民健康带来有利影响。但是,人口流动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给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传染病的控制,计划生育工作等方面。6、 家庭与健康的关系?答:(一)家庭结构与健康:是指家庭的人口构成。常见的家庭结构破坏及缺陷主要有丧偶、离婚、丧失亲人等事件。对健康损害最大,尤其容易导致儿童性格的畸形发展。(二)家庭功能与健康:主要表现为生育与教育、生产与消费、赡

22、养、休息和娱乐等。家庭功能的失调主要是通过破坏提供物质及文化生活的微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尤其是儿童及老年人在缺乏家庭支持的情况下,将会出现健康问题。(三)家庭关系与健康:家庭关系协调,气氛和谐,有利于家庭成员生理和心理调节处于稳定状态,促进身心健康。家庭关系失调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失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失调等。7、文化类型及对健康的作用模式?答:(一)文化分为:智能文化、规范文化、思想文化,不同类型文化,通过不同途径影响人群健康。(二)作用模型:1、智能文化包括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知识等,主要通过影响人类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作用于人群健康,2、规范文化包括社会制度、教育、法律、风俗习惯、伦

23、理道德等,主要通过支配人类的行为生活方式来影响人群健康。3、思想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思想意识等,主要通过影响人们对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作用于人群健康。第四章 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1、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压力、生活事件、行为、健康相关行为、生活方式、自我效能、个人控制信念的概念?答:心理社会因素:是社会环境中普遍存在的,能导致人的心理应激从而影响健康的各种社会因素。心理压力:指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内在要求在心理上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心理紧张和不适。生活事件:指在童年期教养和境遇、青年期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成人期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受到的各种事件。行为:是人类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

24、生的外部活动。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生活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中由各种行为构成的图景。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对某种困境情境能力的信念。个人控制信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或情境所持的控制信念。2、 什么叫应激,影响健康的应激源有哪些?答:(1)应激:指个人对刺激产生的一种过强的精神躯体的反应,(2)影响健康激源:生活事件应激源:升学或就业、考试、接受检查、结婚或离婚、儿女离家、退休、经济状况的变化、家庭成员的死亡等。工作应激源:不安定的工作环境、不适当的工作负荷、劳动角色模糊或角色冲突、上下级同事间关系紧张、组织结构僵化等。环境应激源:灾害,如水

25、灾、火灾、地震、交通事故、工业噪音、环境污染等。3、 人们经常处于压力的情况下,会造成那些后果或生活事件对健康的作用有哪几方面?答:(1)学习问题 :成绩不理想或考试失败可造成应激状态,严重出现精神和躯体疾病(2)恋爱婚姻问题:在恋爱婚姻过程遇到的各种挫折若不能维持精神活动的平衡,就会产生各种精神和躯体疾病。(3)健康问题:本人、家庭成员、亲戚好友患急、重病或遭受意外事故等,可出现认知功能和情感活动的异常,最终罹患精神和躯体疾病。(4)家庭问题:子女管教困难,夫妻分居或感情不和,婆媳、翁婿关系不和,家庭成员发生意外或因病死亡等影响心理健康,从而诱发各种疾病(5)工作与经济问题:工作中遇到矛盾和

26、困难,经济困难,如失窃、罚款或扣发奖金等可能发生精神和躯体疾病。(6)人际关系 ;上下级关系不和或工作学习中受到批评、当众丢面子或名誉受损、受人歧视或冷遇、被人误会和错怪;与邻居关系紧张、与好朋友关系破裂,会影响到心理健康的水平(7)环境问题:各种噪声、有害物质污染,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 严重就会罹患各种疾病(8)法律和政治:介入到法律纠纷中、在重大的政治运动中受牵累,可能诱发各种精神和躯体疾病。4、促进健康行为及危害健康行为的类型有哪些?答:(一)促进健康的行为:1、基本健康行为: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积极锻炼、适量睡眠和积极的休息。2、预警行为:指预

27、防事故发生前和事故发生时正确处置行为。如:使用安全带、溺水、车祸、火灾发生后的自救。3、保健行为:指正确合理利用卫生保健服务维护身心健康行为,如定期体格检查、预防接种、发现患病后及时就医、咨询、遵从医嘱、配合治疗、积极康复等。4、避开环境危害:主动地以积极的方式避开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自然环境与心理社会环境中对健康有害的行为,如离开污染的环境、采取措施减轻环境污染、积极应对那些引起人们心理应激的紧张生活事件5、 戒除不良嗜好:指日常生活中对健康有危害的个人偏好,如戒除吸烟、酗酒与滥用药物等。(二)危害健康的行为:1、不良生活方式:指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 如吸烟、酗酒、缺乏体育锻炼、高

28、盐、高脂饮食、不良进食习惯等2、致病行为模式:指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行为模式。A型行为模式是冠心病行为模式,其核心为不耐烦和敌意。C型行为模式是肿瘤发生有关行为模式, 常见宫颈癌、胃癌、结肠癌、恶性黑色素瘤。其核心行为表现是情绪过分压抑和自我克制,爱生闷气。3、不良疾病行为:疾病行为指个体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复全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常见的行为:疑病、恐惧、讳疾忌医、不及时就医、不遵从医嘱、迷信乃至自暴自弃等。4、违反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吸毒、性乱等危害健康的行为属于此类行为,这些行为既直接危害行为者个人健康,又严重影响社会健康与正常的社会秩序。5、简述行为和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有

29、哪些?答:(1)个体干预:是针对个体的知识、态度、信念、动机、技巧和经历等方面进行的行为、心理干预。可通过行为矫正(消除强化、刺激控制)的技术和健康信念理论来实现,健康信念理论模式的核心概念是感知,是对疾病威胁感知和行为评估。(2)社会工程干预:是指通过某些社会性的措施来改变现状。:社会设施干预政策干预组织干预通过对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行为进行改变达到干预的目标。(3) 各种场所的干预,家庭干预学校干预工作场所干预,是对大多数成年人群心理行为干预合适场所社区干预.第五章 社会医学研究方法一.概念定性研究:是通过采用专门的技术,获得人们的想法、感受等方面的较深层次的信息,研究目标人群对有关问题的态

30、度、信念、动机和行为等观察法:是指对事物或研究对象的实际行为(非语言方面信息)进行直接的观察来收集数据的方法。 专题小组讨论:是指通过召集一小组同类人员,对某一研究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的定性研究方法。问卷:是在问卷调查中用于收集资料的一种测量工具,它是由一组问题和相应答案所构成的表格,国内也称为调查表信度: 是指所得结果的可靠程度,通常用所得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来判断结果的信度。通常用信度系数来评价效度: 是指测量结果与试图到达目标之间接近程度德尔菲法:核心是通过多轮函询征求专家对某一问题的意见,并对每一轮的意见汇总,剔除专家共同否定的问题,增加专家提出的新建议,在下一轮函询时,寄给专家供其

31、在评价时参考,通过24轮的反复评价,使专家的意见逐渐趋于一致,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二.社会医学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 第一步选择课题陈述假设;第二步制定研究方案;第三步收集资料;第四步整理分析资料;第五步解释结果;三.简述问卷设计的步骤1.明确研究目的:问卷紧扣研究目的。2.建立问题库:头脑风暴法。广泛收集有关资料、信息,成立有关人员的专题小组。也可借用其他问卷条目,重组问卷。3.设计问卷初稿:将问题进行归类、合并等处理。消除无关要紧,重复的问题。按照逻辑顺序排列。4.初稿试用和修改:一是客观检验法,发现问题及时修改;二是主观评价,请专家评改。5.信度和效度的检验。问卷的最终质量要通过信度和效度的

32、检验来评价。 四.简述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区别1.定性研究注重事物的过程,而定量研究注重事物的结果。2.定性与定量研究主要的区别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区别。.3定性研究是对少数特殊人群的研究,一般用非概率抽样的方法选择研究对象,其结果不能外推;定量研究通常采用概率抽样的方法选择研究人群,用统计分析得出对总体的推论。4.定性研究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接触并取得信任,了解人们在普遍情况下的态度、信念、行为,缺乏固定的模式;而定量研究按照固定的程序,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获得所需的资料,与研究对象只有短暂的接触。5.定性研究一般是对某一事件进行具体描述,或分类的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总结,也可用流程图来表示

33、某件事物的发生过程,很少应用概率统计的方法。五.简述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 信度不高,效度也不会高;信度高,不一定效度高;效度不高,信度可能高,也可能不高;效度高,信度一定高;第六章 生命质量评价一.概念生命质量:who生命质量概念是指个人处于自己的生存环境、文化及价值体之下,对本身生存的一种自我感受,它与个人的生存目的、期望、标准及其关注有关。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是指在疾病、意外伤害、医疗干预、老化和社会环境改变的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件相联系的健康状态和主观满意度。健康状态从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来描述人的功能状态。属生命质量的客观成分主观满意度是指人们需求和愿望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主

34、观反应。属生命质量主观成分生命数量是指个体生存时间的长度。对病人来说就是其接受某一特定医疗干预后的生存时间,对一般人来说就是平均期望寿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是指穿衣、进食、上厕所、洗澡、室内走动等五项指标,这是康复评价最常用的指标质量调整生存年:是用生命质量来调整期望寿命或生存年数而得到的一个新指标,把不正常状态下生存年数换算成同等于健康生存年数。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主要评价内容:a.生理状态 :1.活动受限;三个层次:正常躯体活动受限:迁移受限:自我照料能力下降 2.体力适度指个人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疲劳感、无力感和虚弱感3.角色受限包括主要角色活动的种类和数量受限、角色紧张、

35、角色冲突。b.心理状态:1.情绪反应 情绪指个体感知外界事物后所产生的一种体验。2. 认知功能 认知包括时间与地点的定向、理解力、抽象思维、注意力、记忆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c. 社会功能状态;包括社会交往和社会资源 社会交往可分成社会融合:社会接触:亲密关系d.判断与满意度:主观判断(自身健康和生活判断):指个人对其健康状态、生活状况的自我评判。满意度和幸福感是指当个人需求得到满足时良好的情绪反应。满意度是对待事件的满意程度。幸福感是对全部生活的综合e.疾病和死亡三.生命质量评价的主要应用1、人群健康状态的评定2、疾病负担的估计3、卫生服务效果评价4、卫生服务方案的选择5、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

36、的决策6、健康影响因素与防治重点的选择第七章 健康管理一概念健康管理:就是以不同健康状态下人们的健康需求为导向,通过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及预测,向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活动,针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的过程。 健康危险因素:是指能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理、行为诸因素。评价年龄:是将各种死亡原因存在死亡危险求和,得出总的死亡危险值,健增长年龄:通过努力降低危险因素后可能达到的预期年龄二健康危险因素

37、评价:1.潜伏期长:危险因素暴露与疾病发生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一般要经过长期、多次、反复地接触才有可能出现症状或处于疾病状态。2.特异性弱:一种危险因素与多种疾病相联系;多种危险因素引起一种慢性病;多种危险因素引起几种慢性病3.联合作用:随着健康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疾病发病的危险性也增加。提示多种危因素联合作用的大量存在。4.广泛存在: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之中。三健康管理的应用领域1.在健康保险和医疗保险行业中的应用 通过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健康风险,降低赔付。2.在企业、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公司中的应用 借助于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公司,个人和企业可以通过综合健康

38、管理活动实现控制疾病危险因素,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和减少医疗费用负担的目的;在企业中开展健康管理,还可以提高出勤率,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降低员工的流失率。3.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预防为主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理念,三级预防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策略。而这正是健康管理的目的和健康管理的理论基础。健康管理引人社区卫生服务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更好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个体健康风险评估有助于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的6种基本策略可相应地运用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服务中,使服务更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档案相结合,使其更加完善,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

39、。4.在政府中的运用 健康作为宝贵的资源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不断改善人群的健康水平,政府责无旁贷。政府必须认识到从注重疾病诊治转变为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疾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并需采取有力措施。四健康管理服务的基本步骤1. 一般情况、目前健康状况和疾病家族史、生活方式、体格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2. 根据所收集个人健康信息,对个人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估。3. 常用的健康干预服务包括:咨询服务、监督随访服务、指导自我健康管理服务、健康教育以及专项的健康管理服务,如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等4. 了解存在的问题,评价计划和措施的实施效果,并对干预方案做进一

40、步的完善。五健康管理服务的策略1.生活方式管理 是指以个人或自我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活动。通过教育、激励、训练和市场营销等健康促进技术,使人们远离不良行为,减少不良行为对健康损害,从而预防疾病,改善健康。生活方式管理重点包括营养、锻炼、吸烟、饮酒、精神压力、休息等2.需求管理是通过向人们提供决策支持和自我管理支持来鼓励其合理利用医疗服务。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在维护自身健康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医疗卫生服务,减少非必需和不合理的医疗服务利用,以控制卫生费用支出。实现途径 需方管理重视服务对象的知识、观念、态度和偏好等因素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供方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性保健来实现,如通过全科医生守门人将服务引导到

4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求管理的技术:(1)以电话为基础的决策支持(2)提供自我保健资源 (3)侧重于急性和慢性疾病健康教育(4)针对健康个体或人群的健康促进活动 (5)所需服务的预约登记。(6)恰当的转诊服务。3.疾病管理是一个协调医疗保健干预以及与患者沟通的系统,它强调患者自我 保健的重要性。疾病管理对医患关系和保健计划提供支撑,强调运用循证医学和增强个人能力的策略来预防疾病的恶化, 以临床、人文和经济等方面对整体健康状况的改善进行动态评价。疾病管理形式一种是单一疾病管理,另一种是病例管理4.灾难性病伤管理是指对健康损伤非常大,往往导致高额医疗费用的病伤管理。如肿瘤、严重外伤、尿毒症等。特点

42、发病率低,治疗费用昂贵,医疗技术复杂且需长期治疗,疾病本身和治疗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心理和精神压力等特点,使得灾难性病伤管理十分复杂和困难,成为疾病管理的特殊类型。内容 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综合疾病管理计划的制定、最大程度帮助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协调多学科及多部门疾病管理行动最大程度满足患者在临床、经济和心理上的需求。5.残疾管理侧重于工作环境的健康管理。其目的是减少工作场所致残事故的发生率,尽可能降低由此带来的健康及经济损失。内容包括:预防伤残发生,防止残疾恶化;注重伤残者的功能性恢复;制定衡量实际康复和返工的目标;详细说明伤残者今后行动的限制事项和可行事项;评估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对伤残

43、者的影响;帮助伤残者与其雇主进行有效的沟通;实行循环管理等。作用:对单位来讲可以加强健康与安全管理,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缺勤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卫生费用支出。对员工而言,有了安全而健康的工作环境,减轻了压力,提高了士气,获得健康维护的技能,改善了健康6.综合人群健康管理是通过协调和组合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来为个体或群体提供多方面的健康管理服务六简述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基本步骤1.收集死亡资料2.收集个人危险因素资料3.将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4.计算组合危险分数5.计算存在死亡风险6.计算评价年龄7.计算增长年龄8.计算危险因素降低程度七慢性病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述各阶段的特点及预防措施

44、(大题) 1.无危险阶段 此阶段人们的周围环境和行为生活方式中部存在危险因素,预防措施是保持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认识危险因素的有害影响,防止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 2.出现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环境的改变,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出现了危险因素,由于作用时间短暂及程度轻微,危险因素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危害,或者对人体的危害作用还不易被检出,如果进行环境因素检测或行为生活方式调查,能够发现危险因素的存在。3.致病因素出现 随着危险因素数量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危险因素转化为致病因素,对机体产生危害作用逐渐显现。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如果及时采取干预阻断措施,停止危险因素

45、的作用,可以阻止疾病的发生。4.症状出现 这一阶段疾病已经形成,症状开始出现,组织器官发生可逆的形态功能损害。常用筛查手段在正常人群中及时发现无症状患者是有效的预防策略,通过早期发现病人、早期治疗,及时阻止危险因素的作用,使病程逆转恢复健康是可能的。5.体征出现 患者自己能够明显的感觉机体出现形态或功能障碍,并因体征和症状明显而主动就医。一般不易改变病程。采取治疗措施可以改善症状和体征,推迟伤残和减少劳动能力的丧失。6.劳动力丧失 即便自然发展进程的最后阶段。由于症状加剧,病程继续发展,丧失生活和劳动能力。这个阶段的主要措施是康复治疗。第八章 卫生服务研究一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概念及三者之

46、间关系卫生服务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观察到的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断的需要,两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卫生服务需求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一般分为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和没有需要的需求。卫生服务利用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卫生系统为居民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间接反映了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三者关系1

47、.需要只有转化为需求,才有可能去利用卫生资源,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满足。2.实际满足与否及其满足程度取决于卫生服务的供给量。3.当供大干求,需求将会得到满足,资源浪费;当供小于求时,需求不可能得到全部满足,就会出现等待就诊、等待住院以及得不到规范服务的现象。二我国当前卫生服务研究的主要内容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2.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3.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4.卫生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研究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三。概念卫生资源: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卫生人力、经费、设施、装备、药品、信息、知识和技术。卫生费用:广义指一定时期内为保护人群健康直接和间接消耗社会资源(人力、财力、物力),以货币来衡量。狭义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提供卫生服务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四卫生服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提高卫生服务的普及程度和居民接受卫生服务的能力,即保证卫生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2.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卫生服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改进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4.卫生服务研究根本目的科学合理地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资源尽可能的满足广大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从而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