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课程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感器课程标准.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一、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课程代码):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声像技术学 分:3 总 学 时:54(理论学时数:27,实践学时数:27)考核方式:考试二、 课程定位传感器原理及实用技术是高职三年制电子、机电及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本课程信息量大, 涉及的范围较广, 且各章节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此外,由于传感器的应用场合十分广泛,因此该课程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三、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性能评价方法以及在自动控制领域的应用,掌握智能传
2、感器的设计方法。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让学生掌握针对不同的被测量对象如何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设计合理的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进而能解决自动检测装置和系统中比较复杂的测量问题,为将来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四、 整体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方法 1采用多层次的教学方法 学生能力培养遵循由浅入深、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培养过程。在教学中,强调课堂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也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将实践能 力培养划分为实验课、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三个层次进行培养。 2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传感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有些实验原理直接在实验室
3、讲解,直接进行实验,实践说明这是一种易教易学的方法。 3尝试开放式教学 课堂教学中,为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的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4不断研究教学方法和内容 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与其它院校教师相互交流传感器教学经验,多次参加相关专业学术会议等,教研组的传感器技术服务中心与“传感器”厂商长期合作,及时了解传感器技术发展动态,有力的促进了本课程的教学。 5考核方式 考试成绩由平时作业成绩、随堂练习、实验成绩、期末考试多项成绩综合评定,客观地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教学手段 1课堂教学 用PowerPoint设计与制作了本课程全部
4、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讲稿,课件设计有大量Flash动画,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教学信息量大,使学生易于理解。 2实践教学手段 实验教学平台构成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应用实验到毕业设计各层次的良好实践性教学环境,实验内容精心设计。 3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 总结多年科研实践经验,发挥学院专业特色,把本学科的前沿技术引进到教学改革中,科研经验与成果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确保了课程教学的先进性。五、 课程内容、要求及课时安排 1.课程单元与教学目标课程单元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以完成工作任务、获取职业知识或提高职业素质的形式描述)学时单元1传感器简述任务1.1 传感器的组成、分类及发展动向对传感器的
5、历史和特性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掌握传感器的发展趋势2任务1.2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单元2应变式电阻传感器任务2.1 弹性敏感元件能够分析电阻式传感器在具体设计电路中的作用6任务2.2 应变式电阻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单元3电感式传感器任务3.1 自感式电感传感器能够掌握电感式传感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可以具体分析电感式传感器在应用电路中的地位和影响6任务3.2差动变压器任务3.3 电涡流式传感器单元4电容式传感器任务4.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结构形式能够掌握电容式传感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可以具体分析电容式传感器在应用电路中的地位和影响6任务4.2 电容式传感器常用测量电路及应用单元5电容式传感
6、器任务5.1 压电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测量电路能够掌握压电式传感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可以具体分析传感器在应用电路中的地位和影响6任务5.2 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单元6磁电式传感器任务6.1 磁电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应用分析应用电路中磁电式传感器尤其是霍尔的作用以及设计出合适的技术参数 6任务6.2 霍尔传感器的应用单元7热电式传感器任务7.1 热电偶原理、结构及应用具体分析出热电偶传感器在应用电路中的作用以及能够设计出合适的温度传感器4任务7.2 热电阻传感器及其应用任务7.3 热敏电阻及其应用单元8光电式传感器任务8.1 光敏电阻可以具体分析光敏传感器的作用,设计出应用广泛、不同类型的光敏传感器4任
7、务8.2 光敏晶体管任务8.3 CCD摄像传感器及光纤传感器单元9数字式传感器任务9.1 光栅传感器及其应用4任务9.2 感应同步器及其应用任务9.3 旋转变压器及其应用单元10其他传感器任务10.1湿敏传感器能够了解、分析不同传感器在具体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4任务10.2气敏传感器任务10.3磁敏传感器任务10.4生物传感器单元11传感器与微机接口技术任务11.1信号采集与处理能够设计出传感器与微机计算机的接口程序,分析从传感器获得的各类信息4任务11.2传感器与微机接口复习考试2总学时54 2.教学内容与安排单元1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要求学时地点任务1.1传感器的组成、分类及发展动向1A104
8、任务1.2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1单元2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要求学时地点任务2.1弹性敏感元件2A104任务2.2 应变式电阻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2实验一用电阻应变片测悬臂梁受力2E409单元3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要求学时地点任务3.1自感式电感传感器2A104任务3.2 差动变压器1任务3.3电涡流式传感器1实验二用差动变压器测量简支梁振动参数1E409实验三用电涡流传感器测简支梁的振幅1单元4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要求学时地点任务4.1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结构形式4A104任务4.2 电容式传感器常用测量电路及应用2单元5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要求学时地点任务5.1压电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测量电路2A10
9、4任务5.2 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2实验四用压电传感器测简支梁振动参数2E409单元6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要求学时地点任务6.1磁电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应用2A104任务6.2 霍尔传感器的应用2实验五霍尔传感器在磁场中位移2E409单元7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要求学时地点任务7.1热电偶原理、结构及应用1A104任务7.2 热电阻传感器及其应用1任务7.3热敏电阻及其应用1实验六热敏式温度传感器测温实验1E409单元8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要求学时地点任务8.1光敏电阻1A104任务8.2 光敏晶体管1任务8.3CCD摄像传感器及光纤传感器2单元9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要求学时地点任务9.1光栅传感器及其应用
10、1A104任务9.2 感应同步器及其应用1任务9.3旋转变压器及其应用1实验七用光电传感器测转速1E409单元10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要求学时地点任务10.1湿敏传感器1A104任务10.2 气敏传感器1任务10.3磁敏传感器1任务10.4生物传感器1单元11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要求学时地点任务11.1信号采集与处理2A104任务11.2 传感器与微机接口2六、 课程实施条件1.教授方法(1)采用多层次的教学方法 学生能力培养遵循由浅入深、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培养过程。在教学中,强调课堂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也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将实践能力培养划分为实验课、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
11、业设计三个层次进行培养。(2)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传感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有些实验原理直接在实验室讲解,直接进行实验,实践说明这是一种易教易学的方法。(3)尝试开放式教学课堂教学中,为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的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2.学习方法建议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首先采取自主性学习的方式,在对授课内容有了初步掌握的基础上,以便上课时针对自己不懂或者一知半解的知识点可以重点地听老师讲解或者请教老师。此外,也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同学之间互相请教,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此外,在实训期间可以反转
12、思维来研究理论知识,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升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3.课程资源教 材:传感器原理及实用技术(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刘伟主编参考资料: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洪志刚,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传感技术与应用教程 张洪润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谢志萍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4.教学条件同步学习: 1)电子课程设计指导。课程设计可以作为传感器课程以及模拟/数字电路的综合应用,主要完成一项特定指标和要求的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小课题设计。2)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指导。我们在实验教学环境中,可以开设综合性、创新性设计课程。3)习题与练习及参考答案。包括教学中各种参考资料上的习
13、题与练习、学生的平时作业、考试题等。4)课外读物。我们收集了大量参考文献,包括书籍、论文、网站、课外读物,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前沿发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状况。实践性教学环境:我们通过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与实验教学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实验室从无到有。实践性教学环境有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1)硬件环境: 实验室所有常规实验仪器配套使用(模拟电子实验平台、数字电子实验平台、示波器、直流稳压电源等)。学校为实验室提供相应的实验耗材和维护经费。 2)软件环境: 实践教学大纲、教材(实验指导书)、标准实验报告册、考核评分标准等。有充足的指导力量和综合实验课题。实验室配备常用工具软件、开发软件包、专用开发装置等。实验室专职指导教师。校教务处和学院统一管理。5.师资条件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13人,“双师型”教师1人。七、 课程考核要求本课程最终成绩根据学生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20%,口头报告PPT占20%。合作部门:执 笔 人:刘 娜审 核 人:编写日期:201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