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690402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 .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北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桃花源记 (2课时)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2.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相关课程标准:1.“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文言实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

2、的思想感情。评价任务:1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够疏通文意。2利用想象,能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所理解的文字。3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对文本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4比较阅读中,学会比较、归纳对作品的不同感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

3、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检查预习1、读准生字的字音。(多媒体显示)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 m) 黄发垂髫(tio) 便要还家(yo)刘子骥(j)诣太守(y)2、字词训练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3、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大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

4、,这时他41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疾一起折磨着他,63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与农民来往、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的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整体感知学生

5、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积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教师范读,学生

6、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四、复述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翻译。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强调与补充,并作以检测。题目为课件中的六个句子,还可以适当添加。 在此之后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提醒学生:(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五、诵读比赛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桃花源给

7、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重点,检查背诵。二、问题探究(一)评说桃花源:悟读课文,理解写作意图。1、武陵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沿着小溪走,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发现的桃花源。)2、桃花源里的人对武陵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什么?但是武陵人怎么做的,结果怎样?(桃花源里的人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不想与外界交往。武陵人却违背了桃花源人的意愿,报告官府,兴师动众,前来找寻。结果是没有找到。)3、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南阳刘子冀”的“欣然归往”,结果如何?而且要注明他是一位“高尚士也”?(点明具体的人物,对桃花源的向往和找寻,说明桃花源的真实性。结果是没有出发就病死。注明武陵人是

8、一位“高尚士也”,不仅仅表明他的身份特点,还想突出表明一个高雅之人,都找寻不到桃花源。)4、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故事情节?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理想境界?(开头具体的时间,两个具体的人物,作者是为了突出桃花源的真实性;武陵人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发现的桃花源,从桃花源出来后,尽管做了标记,再去,仍然迷路,刘子冀,虽然是品德高尚的人,但也无缘桃花源,这些都说明桃花源的可遇而不可求。桃花源是一个美丽、神秘、没有战乱、和谐的地方,同时它没有政府,自给自足又相对封闭的地方。桃花源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5、请评一评你心中的陶渊明。生结合课下所查找的资料自由谈。(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9、。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开创了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他为人清高,有骨气,不因利禄所动,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二)议说桃花源:比较阅读,体会写作特色。朗读课后所附的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比较。(桃花源记短句多,以叙述为主,少有描写、渲染、形容,还有很多省略句,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它与桃花源诗比,显得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同时本文强化了诗的理想性、神秘性。)三、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四、巩固测试(

10、1)陶渊明又名_,字_,是_(朝代)著名诗人,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诗_,首句是“种豆南山下”。(2)本文以_为线索,以_为顺序,写渔人_桃花源,_桃花源,_桃花源,渔人和其他人_桃花源。(3)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4)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 _。 (5)“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 ,_”来评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6)解释加点的词。屋舍俨然_ 便舍船_寻向所志_ _ _ 寻病终_处处志之_ 寻向所志_悉如外人_并怡然

11、自乐_诣太守_(7)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8)作者写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五、布置作业1积累陶渊明的诗歌。2以“桃花源”,心灵的净土为题,写一篇文章。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 美丽、神秘、安宁、和谐 寄予作者社会理想似真似幻、可遇不可求教学反思: 本课教案设计的得意之处,首先是真对一篇文言文的教学,做了一次文与言结合的教学尝试。由于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易懂,我尝试把它当做一篇现代文来阅读;但是,本文中有一些古今汉语中都通用的字词,如果以现代汉语的词义去理解,又并不准确,所以在“话说桃花源:朗读课文,依据原文说。”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特别注意理解和积累这些古今异义词,很好的避免了学生的误读。其次是在“评说桃花源:悟读课文,理解写作意图。”的环节中,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品悟出了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感受,理解比较透彻。不足之处:朗读指导少了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