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学说(6).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56518167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因学说(6).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病因学说(6).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因学说(6).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因学说(6).ppt(7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病因学说病因学说(6)(6)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病因,即致病因素,也就是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即致病因素,也就是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原因。病机,是指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机理。中兽医学认为,动物体内部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动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在正常情况下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以维持动物体的生理活动。如果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在病因的作用下遭到破坏或失调,一时又不能经自行调节而恢复,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不外动物体内在的因素和致病的外在因素两个方面,中兽医学分别称为“正气

2、”与“邪气”。“正气”,是指动物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邪气”,指一切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就是“正邪相争”的结果。正气充盛的动物,卫外功能固密,外邪不易侵犯;只有在动物体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正不胜邪的情况下,外邪才能乘虚侵害机体而发病。在正、邪这两方面的因素中,中兽医学特别强调正气是在疾病发生与否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如元亨疗马集八邪论说:“真气守于内,精神固于外,其病患安得而有之。”素问刺法论和素问评热病论中也分别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诚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气也可成为发病的主要方面,如某些强毒攻

3、击,或强烈的理化因素所致的伤害等。但即使如此,邪气还是要通过损伤机体的正气而发生作用。动物体的正气盛衰,取决于体质因素和所处的环境及饲养管理等条件。一旦饲养管理失调,就会致使正气不足,卫外功能暂时失固。此时如果有外邪侵袭,虽然可以引起动物体发病,但由于动物体质及机能状态的不同,即动物体正气强弱的差异,而在发病时间以及所表现出的症状上均有所差异。就发病时间而言,有的邪至即发病,有的则潜伏体内待机而发,亦有重新感邪引动伏邪而发病者。就所表现出的症状而论,有的表现出虚证,有的则表现为实证。如同为外感风寒,体质虚弱,肺卫不固的动物,易患表虚证,病情较重;而体质强壮的动物,则易患表实证,病情较轻。由此可

4、见,动物体正气的盛衰,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均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节 病 因病因,即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兽医学称之为“病源”或“邪气”。根据病因的性质及致病的特点,中兽医学中将其分为外感、内伤和其它致病因素(包括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中毒、痰饮、瘀血等)三大类。如元亨疗马集脉色论说:“风寒暑湿伤于外,饥饱劳役扰于内,五行生克,诸疾生焉。”研究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性的学说,称为病因学说。中兽医学的病因学说,不仅仅是研究病因本身的特性,更重要的是研究病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疾病的特性,从而将其作为临床辨证和确定治疗原则的依据之一。在长期与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不同的致病因素会引起不

5、同的病证,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因此,根据疾病所表现出的症状特征,就可以推断其发生的原因,称为“随证求因”。如某一动物表现出四肢交替跛行,即可推断出是以风邪为主所引起的风湿症,因为风邪有游走善动的特性。而一旦知道了病因,就可以根据病因来确定治疗原则,称为“审因施治”。如以风邪为主而引起的风湿症,当用祛风为主的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病因,不仅对辨证论治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可以针对病因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如加强饲养管理,合理使役,改善厩舍的环境卫生,以及消除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等,对于保护动物健康,防止时疫杂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外感致病因素外感致病因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皮毛

6、、口鼻侵入机体而引发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六淫和疫疠。(一)六淫 六淫是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反常气候。它们原本是四季气候变化的六种表现,称为六气。在正常情况下,六气于一年之中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而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适应了这种变化,所以不会引起动物的疾病。只有当动物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六气的变化;或因自然界阴阳不调,六气出现太过或不及的反常变化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动物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淫”有太过、浸淫之意,六淫就是超过限度的六气。六淫致病,具有下列共同的特点。(1)外感性 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动物体而发病,故六淫所致之病统

7、称为外感病。2)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的季节性。如春天多温病,夏天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寒病等。但四季之中,六气的变化是复杂的,所以六淫致病的季节性也不是绝对的。如夏季虽多暑病,但也可出现寒病、温病、湿病等。(3)兼挟性 六淫在自然界不是单独存在的,六淫邪气既可以单独侵袭机体而发病,又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侵犯机体而发病。如外感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等。(4)转化性 一年之中,四季六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久雨生晴,久晴多热,热极生风,风盛生燥,燥极化火等。因此,六淫致病,其证候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如感受风寒之邪,可以从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等。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六淫除

8、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此外,临床上除感受外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引起相应的病证之外,尚可因机体脏腑本身机能失调而产生类似于风、寒、湿、燥、火的病理现象。由于它们不是由外感受的,而是由内而生,故称为“内生五邪”,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五种。因其所引起的病证与外感五邪症状相近,故在相应的病因中一并叙述。风邪(1)风邪的概念 风是春季的主气,但一年四季皆有,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亦可见于其它季节。导致动物发病的风邪,常称之为“贼风”或“邪风”,所致之病统称为外风证。因风邪多从皮毛肌腠侵犯机体而致病,其它邪气也常依附于外风入

9、侵机体,外风成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是六淫中的首要致病因素,故有“风为百病之始”、“风为六淫之首”之说。相对于外风而言,风从内生者,称为“内风”。内风的产生与心、肝、肾三脏有关,特别是与肝脏的功能失调有关,故也称“肝风”。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2)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性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 风性善动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为阳邪。因风性轻扬,故风邪所伤,最易侵犯动物体的上部(如头面部)和肌表。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性开泄,是指风邪易使皮毛腠理疏泄而开张,出现汗出、恶风的症状。风性善行数变 善行,是指风有善动不居的特性,故风邪致病也具有

10、部位游走不定,变化无常的特点。如以风邪为主的风湿症,常表现出四肢交替疼痛,部位游移不定,故称“行痹”、“风痹”。数变,是指“风无常方”(素问风论),风邪所致的病证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如荨麻疹(又称遍身黄),表现为皮肤骚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风性主动 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风邪所致疾病也具有类似摇动的症状,如肌肉颤动、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眼目直视等。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寒邪(1)寒邪的概念 寒为冬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寒邪有外寒和内寒之分。外寒由外感受,多由气温较低、保暖不够,淋雨涉水,汗出当风,以及采食冰冻的饲草饲料,或饮凉水太过所致。外寒侵犯机体,据其部

11、位的深浅,有伤寒和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内寒是机体机能衰退,阳气不足,寒从内生的病证。(2)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性寒性阴冷,易伤阳气 寒是阴气盛的表现,其性属阴。机体的阳气本可以化阴,但阴气过盛,阳气不但不能驱除寒邪,反而会为阴寒所伤,正所谓“阴胜则阳病”。因此,感受寒邪,最易损伤机体的阳气,出现阴寒偏盛的寒象。如寒邪外束,卫阳受损,可见恶寒怕冷,皮紧毛乍等症状;若寒邪中里,直伤脾胃,脾胃阳气受损,可见肢体寒冷,下利清谷,尿清长,口吐清涎等症状。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寒性凝滞,易致疼痛 凝滞,即凝

12、结、阻滞,不通畅之意。机体的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畅通无阻,全赖一身阳气的推动。若寒邪侵犯机体,阳气受损,经脉受阻,可使气血凝结阻滞,不能通畅运行而引起疼痛,即所谓“不通则痛”。因此,寒邪是导致多种疼痛的原因之一。如寒邪伤表,使营卫凝滞,则肢体疼痛;寒邪直中肠胃,使胃肠气血凝滞不通,则肚腹冷痛。故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入机体,可使机体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和肌肉等收缩挛急。故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如寒邪侵入皮毛腠理,则毛窍收缩,卫阳受遏,出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寒邪侵入筋肉经络,则肢体拘急不伸,冷厥不仁;寒邪客于血脉,

13、则脉道收缩,血流滞涩,可见脉紧、疼痛等症 暑邪(1)暑邪的概念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令。如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2)暑邪的性质与致病特性暑性炎热,易致发热 暑为火热之气所化生,属于阳邪,故伤于暑者,常出现高热、口渴、脉洪、汗多等一派阳热之象。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暑为阳邪,阳性升散,故暑邪侵入机体,多直入气分,使腠理开泄而汗出。汗出过多,不但耗伤津液,引起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短赤等症,而且气也随之而耗,导致气津两伤,出现精神倦怠、四肢无力、呼吸浅表等症。严重者,可扰及心神,出现行如酒醉、神志昏

14、迷等症。暑多挟湿 夏暑季节,除气候炎热外,还常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湿气较大,故动物体在感受暑邪的同时,还常兼感湿邪,故有“暑多挟湿”或“暑必兼湿”(冯氏锦囊秘录)之说。临床上,除见到暑热的表现外,还有湿邪困阻的症状,如汗出不畅、渴不多饮、身重倦怠、便溏泄泻等。湿邪(1)湿邪的概念 湿为长夏的主气,但一年四季都有。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厩舍潮湿等外在湿邪侵入机体所致;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成。外湿和内湿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感受外湿,脾阳被困,脾失健运,则湿从内生;而脾阳虚损,脾失健运,而使水湿内停,又易招致外湿的侵袭。(2)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性湿为阴邪,阻遏气

15、机,易损阳气 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留滞脏腑经络,容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又因脾喜燥恶湿,故湿邪最易伤及脾阳。脾阳既为湿邪所伤,就会使水湿不运,溢于皮肤则成水肿,流溢胃肠则成泄泻。又因湿困脾阳,阻遏气机,致使气机不畅,可发生肚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湿行重浊,其性趋下 重,即沉重之意,指湿邪致病,常见迈步沉重,呈粘着步样,或倦怠无力,如负重物。浊,即秽浊,指湿邪为病,其分泌物及排泄物有秽浊不清的特点,如尿混浊,泻痢脓垢,带下污秽,目眵量多,舌苔厚腻,以及疮疡疔毒,破溃流脓淌水等。湿性趋下,主要指湿邪致病,多先起于机体的下部,故素问太阴阳明论有“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之说。湿性粘滞,

16、缠绵难退 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湿性粘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湿邪致病的粘滞性,在症状上可以表现为粪便粘滞不爽,尿涩滞不畅;在病程上可表现为病变过程较长,缠绵难退,或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如风湿症等。燥邪(1)燥邪的概念 燥是秋季的主气,但一年四季皆有。燥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多由久晴不雨,气候干燥,周围环境缺乏水分所致。因其多见于秋季,故又称“秋燥”。外燥多从口鼻而入,其病常从肺卫开始,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尚热,犹有夏火之余气,燥与热相合侵犯机体,多为温燥;深秋已凉,西风肃杀,燥与寒相合侵犯机体,多为凉燥。内燥多由汗、下太过,或精血内夺,以致机体阴津亏虚所致。(2)燥邪的性质与

17、致病特性燥性干燥,易伤津液 燥邪为病,易伤机体的津液,出现津液亏虚的病变,如口鼻干燥,皮毛干枯,眼干不润,粪便干结,尿短少,口干欲饮,干咳无痰等。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素问玄机原病式也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更兼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燥邪为病,最易伤肺,致使肺阴受损,宣降失司,引起肺燥津亏之证,如鼻咽干燥,干咳无痰或少痰等。肺与大肠相表里,若燥邪自肺而影响大肠,可出现粪便干燥难下等症。火邪(1)火邪的概念 火、热、温三者,均为阳盛所生,其性相同,但又同中有异。一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即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二是热与温,多由外感受,而火

18、既可由外感受,又可内生。内生的火多与脏腑机能失调有关。火证常见热象,但火证和热证又有些不同,火证的热象较热证更为明显,且表现出炎上的特征。此外,火证有时还指某些肾阴虚的病证。(2)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特性火为热极,其性炎上 火为热极,其性燔灼,故火邪致病,常见高热,口渴,骚动不安,舌红苔黄,尿赤,脉洪数等热象。又因火有炎上的特性,故火邪侵犯机体,症状多表现在机体的上部,如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胃火上炎,齿龈红肿;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等。火邪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侵犯机体,往往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出现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眼目直视,狂暴不安等症。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故火热邪气侵犯

19、血脉,轻则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出血和发斑,如衄血、尿血、便血以及因皮下出血而致体表出现出血点和出血斑等。火邪易伤津液 火热邪气,最易迫津液外泄,消灼阴液,故火邪致病除见热象外,往往伴有咽干舌燥,口渴喜饮冷水,尿短少,粪便干燥,甚至眼窝塌陷等津干液少的症状。火邪易致疮痈 火邪之邪侵犯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疮疡痈肿。故灵枢痈疽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也说:“痈疽原是火毒生”。临床上,凡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皆由火热所致。(二)疫疠1疫疠的概念 疫疠,也是一种外感致病因素,但它与六淫不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所

20、谓“疠”,是指天地之间的一种不正之气;“疫”,是指瘟疫,有传染的意思。如马的偏次黄(炭疽)、牛瘟、猪瘟以及犬瘟热等,都是由疫疠引起的疾病。疫疠可以通过空气传染,由口鼻而入致病,也可随饮食入里或蚊虫叮咬而发病。疫疠流行有的有明显的季节性,称为“时疫”。如动物的流感多发生于秋末,猪乙型脑炎多发生于夏季蚊虫肆虐的季节。2疫疠致病的特点 疫疠发病急骤,能相互传染,蔓延迅速,不论动物的年龄如何,染后症状基本相似。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指出的:“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又如三农记卷八说:“人疫染人,畜疫染畜,染其形相似者,豕疫可传牛,牛疫可传豕,”。3疫疠流行的条件(1)气候反常 气候的反常

21、变化,如非时寒暑,湿雾瘴气,酷热,久旱等,均可导致疫疠流行。如元亨疗马集论马划鼻说:“炎暑熏蒸,疫症大作,”。(2)环境卫生不良 如未能及时妥善处理因疫疠而死动物的尸体或其分泌物、排泄物,导致环境污染,为疫疠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关于这一点,古人已有相当的认识,如宋代陈敷农书医之时宜篇中便说:“已死之肉,经过村里,其气尚能相染也。”(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疫疠的流行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极度贫困,则疫疠就不断地发生和流行;而社会安定,国家和人民富足,就会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疫疠的发生和流行。4预防疫疠的一般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动物和环境的卫生。(2)发现

22、有病的动物,立即隔离,并对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已死动物的尸体进行妥善处理。如陈敷农书医之时宜篇所说:“欲病之不相染,勿令与不病者相近”。(3)进行预防接种 二、内伤致病因素二、内伤致病因素内伤致病因素,主要包括饲养失宜和管理不当,可概括为饥、饱、劳、役四种。饥饱是饲喂失宜,而劳役则属管理使役不当。此外,动物长期休闲,缺乏适当运动也可以引起疾病,称为“逸伤”。内伤因素,既可以直接导致动物疾病,也可以使动物体的抵抗能力降低,为外感因素致病创造条件。(一)饥指饮食不足而引起的饥渴。安骥集八邪论说:“饥谓水草不足也,故脂伤也。”水谷草料是动物气血的生化之源,若饥而不食,渴而不饮,或饮食不足,久而久之,

23、则气血生化乏源,就会引起气血亏虚,表现为体瘦无力,毛焦肷吊,倦怠好卧,以及成年动物生产性能下降,幼年动物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等。(二)饱指饮喂太过所致的饱伤。胃肠的受纳及传送功能有一定的限度,若饮喂失调,水草太过或乘饥渴而暴饮暴食,超过了胃肠受纳及传送的限度,就会损伤胃肠,出现肷腹膨胀,嗳气酸臭,气促喘粗等症。如大肚结(胃扩张)、肚胀(肠臌胀)、瘤胃臌胀等均属于饱伤之类。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安骥集八邪论也说:“水草倍,则胃肠伤。”(三)劳役指劳役过度或使役不当。久役过劳可引起气耗津亏,精神短少,力衰筋乏,四肢倦怠等症。若奔走太急,失于牵遛,可引起走伤及败血凝蹄等。如素问痹论说:

24、“劳则气耗”。安骥集八邪论也说:“役伤肝。役,行役也,久则伤筋,肝主筋。”此外,雄性动物因配种过度而致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消瘦,甚至滑精、阳痿、早泄、不育等,也属于劳伤。(四)逸指久不使役或运动不足。合理的使役或运动是保证动物健康的必要条件,若长期停止使役或失于运动,可使机体气血蓄滞不行,或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体力下降,腰肢软弱,抗病力降低等逸伤之证。雄性动物缺乏运动,可使精子活力降低而不育;雌性动物过于安逸,可因过肥而不孕。又如驴怀骡产前不食症、难产、胎衣不下等,均与缺乏适当的使役及运动有关。平时缺乏使役或运动的动物,突然使役,还容易引起心肺功能失调。三、其它致病因素三、其它致

25、病因素(一)外伤 常见的外伤性致病因素有创伤、挫伤、烫火伤及虫兽伤等。创伤往往由锋利的刀刃切割、尖锐物体刺破、子弹或弹片损伤所致。与创伤不同,挫伤常常是没有外露伤口的损伤,主要由钝力所致,如跌扑、撞击、角斗、蹴踢等。创伤和挫伤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肌肤出血、瘀血、肿胀,甚至筋断骨折或脱臼等。若伤及内脏、头部或大血管,可导致大失血、昏迷,甚至死亡。若损伤以后,再有外邪侵入,可引起更为复杂的病理变化,如发热、化脓、溃烂等;若病邪侵入脏腑,则病情更为严重。烫火伤包括烫伤和烧伤,可直接造成皮肤、肌肤等组织的损伤或焦灼,引起疼痛、肿胀,严重者可引起昏迷甚至死亡。虫兽伤是指虫兽咬伤或螫伤,如狂犬咬伤,毒蛇咬伤

26、,蜂、虻、蝎子的咬螫等。除损伤肌肤外,还可引起中毒或引发传染病,如蛇毒中毒、蜂毒中毒、感染狂犬病等。(二)寄生虫 有内、外寄生虫之分。外寄生虫包括虱、蜱、螨等,寄生于动物体表,除引起动物皮肤瘙痒、揩树擦桩、骚动不安,甚至因继发感染而导致脓皮症外,还因吸吮动物体的营养,引起动物消瘦、虚弱、被毛粗乱,甚至泄泻、水肿等证。内寄生虫包括蛔虫、绦虫、蛲虫、血吸虫、肝片吸虫等多种,它们寄生在动物体的脏腑组织中,除引起相应的病证外,有时还可因虫体缠绕成团而导致肠梗阻、胆道阻塞等症。(三)中毒 有毒物质侵入动物体内,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及组织损伤,称为中毒。凡能引起中毒的物质均称为毒物。常见的毒物有有毒植物,霉败

27、、污染或品质不良、加工不当的饲料,农药,化学毒物,矿物毒物及动物性毒物等。此外,某些药物或饲料添加剂用量不当,也可引起动物中毒。(四)痰饮 痰和饮是因脏腑功能失调,致使体内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水湿。其中,清稀如水者称饮,粘浊而稠者称痰。痰和饮本是体内的两种病理性产物,但它一旦形成,又成为致病因素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痰饮包括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两种。有形痰饮,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如咳嗽之喀痰,喘息之痰鸣,胸水,腹水等。无形痰饮,视之不见,触之不及,闻之无声,但其所引起的病证,通过辨证求因的方法,仍可确定为痰饮所致,如肢体麻木为痰滞经络,神昏不清为痰迷心窍等。1痰 痰不仅是指呼吸道所分

28、泌的痰,还包括了瘰疬、痰核以及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脾、肺、肾等内脏的水液代谢功能失调,不能运化和输布水液,或邪热郁火煎熬津液所致。由于脾在津液的运化和输布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而痰又常出自于肺,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引起的病证非常广泛,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痰液壅滞于肺,则咳嗽气喘;痰留于胃,则口吐粘涎;痰留于皮肤经络,则生瘰疬;痰迷心窍,则精神失常或昏迷倒地等。2饮 多由脾、肾阳虚所致,常见于胸腹四肢。如饮在肌肤,则成水肿;饮在胸中,则成胸水;饮在腹中,则成腹水;水饮积于胃肠,则肠鸣腹泻。(五)瘀血 指全身血液运

29、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存在离经之血。瘀血也是体内的病理性产物,但形成后,又会使脏腑、组织、器官的脉络血行不畅或阻塞不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成为致病因素。因瘀血发生的部位不同,而有无形和有形之分。无形瘀血,指全身或局部血流不畅,并无可见的瘀血块或瘀血斑存在,常有色、脉、形等全身性症状出现。如肺脏瘀血,可出现咳喘、咳血;心脏瘀血可出现心悸、气短、口色青紫、脉细涩或结代;肝脏瘀血,可出现腹胀食少、胁肋按痛、口色青紫或有痞块等。有形瘀血,指局部血液停滞或存在着离经之血,所引起的病证常表现为局部疼痛、肿块或有瘀斑,严重者亦可出现口色青紫、脉细涩等全身症状。因此,瘀血致病的共同特点是疼痛,刺痛

30、拒按,痛有定处;瘀血肿块,聚而不散,出现瘀血斑或瘀血点;多伴有出血,血色紫暗不鲜,甚至黑如柏油色。(六)七情 是中医学中人的主要内伤性致病因素,而在中兽医学的典籍中,对此却缺乏论述,其原因可能与过去人们认为动物无情无志,或其大脑信号系统不如人完善有关。但在兽医临床实践中,时常可见动物,尤其是犬、猫等宠物因情绪变化而引发的疾病,与人的七情所伤相近。因此,七情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也应引起兽医工作者的注意。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这本是人体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做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一般不会使人发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

31、血功能紊乱时,才会引发疾病。与人相似,很多种动物都有着丰富的情绪变化,在某些情况下,如离群,失仔,打斗,过度惊吓,环境及主人的变化,遭受到主人呵斥、打骂等,都可能会引起动物的情绪变化过于剧烈,从而引发疾病。七情主要是通过直接伤及内脏和影响气机运行两个方面来引起疾病。1直接伤及内脏 由于五脏与情志活动有相对应的关系,因此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的脏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其概括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 指过度愤怒,使得肝气上逆,引起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肝血被耗的病证。喜伤心 指过度欢喜,会使心气涣散,出现神不守舍的病证。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会使气机郁结,导致

32、脾失健运的病证。忧伤肺 指过度忧伤,会耗伤肺气,出现肺气虚的病证。恐伤肾 指恐惧过度,会耗伤肾的精气,出现肾虚不固的病证。虽然情志所伤对脏腑有一定的选择性,但临床上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体或动物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2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可以通过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引发疾病。素问举痛论将其概括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上 指过度愤怒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出现目赤舌红,呕血,甚至昏厥卒倒等症。兽医临床上,可以见到犬在激烈争斗之后出现这种情况。喜则气缓 指欢喜过度会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

33、,甚至失神狂乱的症状。悲则气消 指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出现气短,精神萎靡不振,乏力等症。恐则气下 指过度恐惧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出现大小便失禁,甚至昏厥的症状。兽医临床上,多种动物都会因为过度恐惧而有此表现。惊则气乱 指突然受惊,损伤心气,致使心气紊乱,出现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兽医临床上,此种现象也十分常见。思则气结 指思虑过度,导致脾气郁结,从而出现食欲减退甚至废绝,肚腹胀满,或便溏等症状。临床上,犬、猫等多种动物都会因离群,失子或环境变化过大而有这些表现。此外,过度的情志变化,还会加重原有的病情。虽然人们现在尚不十分清楚动物的情志活动,但情志活动作为动物对外界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反映是肯定存在的,情志的过度变化同样也会引起动物的疾病,必须引起重视。结束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