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doc(8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12年段)(一)识字与写字第5点解读(拼音复习)一、回归课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12年段)(一)识字与写字第5点:“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二、难度比较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这
2、个知识点是在第一学段学生首次接触到的,也是各个学段唯一的一次要求,它是后面说的认识字、解释词、分析句的基础。这个学段的拼音复习,要紧紧抓住课程标准要求的要能“学会汉语拼音”。“学会”的最终标准就是:(1)能熟练地利用汉语拼音来独立识字,不断地增加识字量。(2)能使用汉语拼音查阅字典、词典,读准字音。(3)在这基础上能解释词语,分析句子,最后能读懂文章,讲好普通话。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这个学段没有再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而是利用汉语拼音、字典和词典来独立识字。所以这个学段在复习的时候,不能撇开对汉语拼音的复习,不然就达不到“利用
3、汉语拼音、字典和词典来独立识字”这个目的。因此,第二学段离不开第一学段的汉语拼音的坚实基础。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知常用汉字3000个”。这里不仅对独立识字的数量有了增加,而且在要求的程度上有了提升,提出“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个要求更是离不开汉语拼音的帮助。“独立识字能力”说到底就是独立使用汉语拼音来识字的能力。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这个学段对认识常用汉字的数量又有了增加。另外,“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靠汉语拼音来检字,来确定读音,选定字义和词义。“多种
4、检字方法”中就包括用“音序检字法”可见汉语拼音是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而不断存在的。学好汉语拼音,是学生今后学好现代汉语的首要基础。特别是语音部分,没有汉语拼音基础是学不好的。语音又是所有现代汉语知识的基础。可以说,学好汉语拼音是学生学好任何知识的基础。教师在对汉语拼音复习的时候务必牢记这一点。在纵向了解了这一知识点的不同要求形式后,我们就会对它在第一学段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的“度”,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有了这样的理解作为基础,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地复习汉语拼音,最终牢固掌握汉语拼音,形成熟练使用汉语拼音的能力也就有了标准。传统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5、对汉语拼音的总要求是: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的音节;能够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音节;能默写声母、韵母和抄写音节;认识大写字母和隔音符号,能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在汉语拼音复习的时候,也是围绕着这个要求进行的。这时,复习汉语拼音,要以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准确发音、拼读方法和在四线三格上规范地书写为重点。要重视让学生掌握拼读音节的方法,逐步培养拼读音节的能力;进行直呼音节教学的,一般可以由熟练拼读逐步达到直呼。音节复习要分步进行。在汉语拼音复习阶段,要着重进行常用音节的复习训练。在整个小学阶段,都要重视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发挥汉语拼音
6、的作用。在汉语拼音复习时,要重视汉语拼音字母和音节的书写指导。要指导学生掌握字母的笔画、笔顺,利用四线三格把字母和音节写得正确、工整。一年级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能读准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的音节。学会拼音方法,能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音节。学读轻声。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阅读、学习普通话。能默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这也是这个年级拼音复习的要求。二年级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继续学读轻声。认识大写字母,能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从表面上看,传统教学大纲对汉语拼音有更具体的要求,但是
7、细细看来,却可以发现,传统教学大纲规定汉语拼音具有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这三项功能,初入小学的孩子既要学习好汉字,又要学习好拼音字母,负担过重。由于用汉语拼音帮助阅读学生必须直呼音节,而直呼音节对广大学生个别是方言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不仅费时,而且难以做到,又由于经过多年教改实验,积累了一些使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及早进入用汉字阅读的经验,2000年3月颁布的试验修订版教学大纲,提出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换言之,汉语拼音起一个拐棍的作用。拼音复习的时候要注意,课程标准与修订版大纲一脉相承,不再把汉语拼音的学习目标定在“帮助阅读”的位置上,因此,
8、语文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课程目标提了如下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将学习目标定位在拼读音节,而不是直呼音节,书写音节而不是默写音节上。这样设定要求的考虑是,只把汉语拼音作为认读汉字字音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立足于用,起一个辅助的作用。除此以外,不再有繁琐的知识要求。这比较符合实际,有利于大面积达到汉语拼音基本的教学要求,有助于改变拼音教学内容过多,教学时问过长,学生感到单调、枯燥的状况。当然,一些教改实验地区、学校,还是可以根据实验的需要,适当提高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把汉语拼音纳入“识字和写字”的大要求中去,在
9、这个大要求中有六项的目标,第一项“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第三项中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是侧重于“情感态度”的目标。第二、三、五项是侧重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第四项是侧重于写字习惯的目标。第六项是侧重于“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识字与写字”目标的全面性,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能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会写其中的3000个字,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了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里“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就必须以“牢固的汉语拼音基础”为前提,有了这个基础,才能谈到要求学生把字写对、写美观。而学生
10、一旦具有识字的主动性和写字的美感意识,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不仅对于识字、写字,对于学好语文,而且对于终身学习,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就是到了高学段,在汉语拼音的复习时,也不能忘了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可见课程标准虽在知识方面简化了要求,却在三维目标方面体现了全面要求。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三、标准细读“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汉语拼音复习时,作为教师应当注意:“汉语拼音”一般是说汉语拼音方案,它是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制订并在195
11、8年2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讨论正式通过。它不仅是学习普通话的正音工具,也是当今使用电脑输入信息的符号之一。它包括了上述读准并书写“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拼读”其他语音音节、“大写字母”和“汉语拼音字母表”等。“学会汉语拼音”就是要学会这些内容。“声母”是指音节开头的辅音,发音时多数气流不振动声带,声音不响亮。在“声母表”中有二十一个声母,在小学教材中把y、w当作声母教,因此,小学教学有二十三个声母。“韵母”是指音节中除去声母以外的部分,主要由元音构成,也有一部分的韵母带有鼻辅音。普通话中有三十九个韵母,目前小学只教学其中的二十四个韵母。“声调”就是音节
12、高低升降的变化。普通话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调类。通常还相应叫它们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整体认读”是为了省学拼写规则而设的。因此,学会了zhi、 chi、shi、ri、zi、ci、si这七个整体认读音节,就可以不学特殊韵母“-i”。这样认读也不会把zhi看成是zh和i(衣)相拼。学会了yi、wu,yu、ye、yae、yin、yun、yuan、ying这九个整体认读音节,就可以不教y、w的拼写规则和特殊韵母 e o。上述十六个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直接给汉字注音,而声母 zh、ch、sh、r、z、c、s和韵母i、u、n、ie、e、in、un、ing、 an则不能单独给汉字
13、注音。“拼读”是学习汉语拼音的重点。汉字的音节一般有三个要素,即声母、韵母和声调。普通话语音中有四百来个基本音节,其中有三百多个音节有声母,也有几十个音节没有声母,只有韵母(即零声母音节)。至于韵母和声调,则是每个音节不可缺少的。“拼读”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结构规律,把声母和韵母快速地连续拼合成音节。关于“大写字母和汉语拼音字母表”可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得到进一步的了解,这里不再赘述。四、策略建议要让学生达到上述要求,首先必须要把掌握各项要求的方法弄明白,并引导学生尽快掌握这些方法。这样,就能基本完成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任务。为此,我们建议:一复习时要让学生掌握声母必须让学生知道
14、它们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第一、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在口腔里要受发音器官的各种阻碍,气流必须通过阻碍才能发音。语音学把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分叫“发音部位”,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共有7种不同的发音部位:1.双唇音:发音时,双唇构成阻碍,如:b、p、m;2.唇齿音:发音时,下唇和上门齿构成阻碍,如f;3.舌尖前音:发音时,舌尖和上齿背构成阻碍,如:z、c、s;4.舌尖中音:发音时,舌尖和上齿龈构成阻碍,如:d、t、n、l;5.舌尖后音:发音时,舌尖上翘,与硬腭前端(齿龈后端)构成阻碍,如;zh、ch、sh、r;6.舌面音:发音时,舌面前部与硬腭前部构成阻碍,如:j、q、x;7.舌根音:发音时
15、,舌根和软腭构成阻碍,如:g、k、h;第二、发音方法。同是一种发音部位,但几个声母的音色不相同,这是因为气流在口腔里形成阻碍的方法不一样。语音学把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和除去阻碍的方法叫“发音方法”。21个声母共有5种不同的发音方法:1.“塞音” 发音时发音器官完全闭塞,挡住气流,然后突然打开,气流冲过阻碍,爆发成音,如:b、p、d、t、g、k。2.“擦音” 发音时,发音器官靠近,中间形成窄缝,使气流从中间摩擦成音,如:f、h、x、s、sh、r。3.“塞擦音”发音时,发音器官先完全闭塞,挡住气流,然后打开形成一条窄缝,使气流从中间摩擦成音,如:j、q、z、c、zh、ch。4.“鼻音” 发音时
16、,口腔通路完全闭塞,软腭下垂,气流振动声带后由鼻腔流出,如:m、n 5.“边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形成阻碍,然后舌尖两边松弛下垂,气流振动后从两边空隙流出,发出声音,如:l。用相同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有些声母有音色的区别,这是因为发音方法还有气流强弱的不同,声带振动与否的差别。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在发塞音和塞擦音时呼出的气流有强和弱的不同,呼出的气流强的音叫“送气音”,如:p、t、k、q、ch、c;呼出的气流比较弱的音叫“不送气音”,如:b、d、g、j、zh、z。多数辅音声母发音时气流不振动不振动声带,称为“清音”,少数辅音声母发音时气流要振动声带,称为“浊音”,21个声母中只有m、n、l
17、、r个是浊音,另外不作声母的辅音ng也是浊音,其他17个都清辅音。二、复习时要引导学生掌握韵母的有关常识和规律。韵母有的只有一个元音,如a、en,这个元音就是韵母的主要成分,叫做韵腹。有的韵母有两个元音,如ai、。u,其中口腔开度较大,声音较j亮的那个元音是韵腹。韵腹后面的是韵尾。鼻辅音n或ng在韵母中都是作韵尾。按照韵母的构成和发音特点,可以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三类。1单韵母(六个是:a o e i u )只有一个元音的韵母叫单韵母。要发准单韵母的音,应该正确掌握唇形的圆或不圆,口腔开度的大小,舌位的高、低、前、后这些条件,并注意保持口形不变,舌位不移动。a 中、低、不圆唇元音。发音时
18、,口腔大开,舌头居中,舌位降低,嘴唇不圆而呈自然状态。o后、半高、圆唇元音。发音时,口腔半开,再头后缩,舌面后部升到半高度,两唇收敛略呈圆形。e后、半高、不圆唇元音。发音时,舌位与。相同,只是嘴角向两边展开,唇不圆。i前、高、不圆唇元音。发音时,嘴角向两边展开,嘴唇成扁平形状,上下齿对齐,舌尖下垂,舌面前部上升接近硬腭。u后、高、园唇元音。发音时,口腔开度很小,舌头后缩,舌面后部上升,接近软腭,嘴唇收敛得又小又圆向前突出。 前 高、圆唇元音。发音时,舌位与i相同,知识嘴唇要收拢成圆形。2复韵母(九个是:ai ei ui ao ou iu ie ue er)前八个复韵母是由两个元音结合而成的,但
19、它们不是两个元音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结合。结合以后的元音,由于受到前或l后的音素的影响,同原来的单个元音的发音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八个复韵母存发音过程中,舌位、嘴唇和整个共鸣器的形状要逐渐变动。第一个元音表示声音的开始,第二个元音表示声音的结束,从前一个元音向后一个元音滑动时,要注意连续,气流不中断,就象发一个音一样。3鼻韵母(九个是:an en in un tln ang eng ing ong)鼻韵母是元音后面带上一一个纯粹鼻辅音n或ng的韵母。鼻韵母发音特点是收尾时气流从鼻腔中出来。它的发音和复韵目一样,要读成一个结合的很紧密的音。要发准鼻韵母,关键在于掌握鼻辅音n和ng的异同。n是舌尖
20、鼻音,因发音部他亢前,又叫前鼻音。前鼻音n的发音,是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下垂,打开鼻腔的通路,声带颤动发音,口腔开度较小。它作为声母,可以呼读作n。作为鼻韵母的尾巴,要发纯粹的鼻音。ng是舌根鼻音,因发音部他在后。又叫后鼻音。后鼻音 ng的发音,是舌根上讣顶住软腭,舌头相应地往后缩,声带颤动发音,口腔开度大。三、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巧记整体认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前面的10个音节“zhi、chi、shi、ri、zi、ci、si、yi、wu 、yu ”,因为与声母表的顺序相同,学生容易记住。有老教师编写了儿歌记忆则更有趣:“zhi、chi、shi、ri、zi、ci、si一起关心yi、wu 、yu”。 而
21、对于后面的6个“ye、yue、yuan、yin 、yun、ying”音节,因为没有规律,所以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怎样才能让学生牢牢地记住这些音节呢?老教师又编写了顺口溜来引导学生,这就容易多了: 因(yin)一(yi)夜(ye)雨(yu),无(wu)云(yun)映(ying)圆(yuan)月(yue)。 两句话里共有6个整体认读音节。这两句话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便记住了,且经久不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复习时要以活动和游戏为主,设计拼读教学环节。汉语拼音教学要求突出“拼读音节”这个重点。要围绕读音节,设计教学环节;要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使儿童在兴趣盎然中学拼音;要采取多种多样儿
22、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要把巩固拼音与学说普通话、与识字相结合,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作用。五、复习时要利用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熟记大写字母和汉语拼音字母表小学第一学段的儿童已经能运用字典独立识字了,在运用字典的同时,可以借助字典中关于大写字母和汉语拼音字母表来帮助学生学会大写字母和熟悉汉语拼音字母表,在有条件的地方,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可以把查阅字典的方法迁移到查阅词典,开始初步学习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并通过其中的字母表进行大小写字母对照。五、常见误区根据目前语文教师在第一学段“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
23、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的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如下两大误区:第一、不规范的学前教育,使得进入小学前,学生对拼音的掌握已经很不规范。目前,尤其是农村,民办幼儿园和一些未经审批的不规范幼儿园,应一些家长的要求,在幼儿园期间就提早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而这些教师,本身未经汉语拼音培训,有的就连自己发音都不准确,就开始教孩子拼音,更谈不上规范的拼读,因此造成儿童在入小学前就养成了不规范的发音和拼读习惯,形成了错误的记忆,这种记忆一旦成型,到了小学纠正起来极为困难。第二、由于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对发音方法指导不正确,影响了汉语拼音后继的学习。众所周知,声母的发音分为:双唇音、唇齿音、舌
24、尖音、舌根音、舌面音、舌尖后音、舌尖前音,其中有的有送气,有的没有不送气。韵母有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其中又分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它们在发音的时候又有齐齿呼和撮口呼,它们的发音部位都有区别,一旦没有引起注意,很容易造成发音不准,直接影响了拼音的后继的拼读和声调的学习。由于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这种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六、注意事项第一、复习时,及时防止不规范的拼音教学。面对上述由学前教育引起的拼音问题,应及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并同家长,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引导和指正、规范学前教育的行为避免此类情况再恶性循环下去。第二、教师一定要自身有规范的汉语拼音知识。首先,教师一定要弄清楚声母中依据发音方法、
25、各器官的配合而对它们进行分类,做到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次,教师自己会正确的发音(这里指的是按照正确的发音方法发音),知道发音时舌头的位置、嘴唇、牙齿等各器官的配合;其三,教学时按照正确的方法教会学生,但不必在理论上进行讲解。开始时不必要强求有多快,可以慢一些,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循序渐进,后面自然就会很快。按照这样的方法,把每一个声母的正确发音交给学生,在后面教学拼读时,就简单容易了。第三、拼音复习时,注意讲清正确的拼读方法声韵教学的错误,导致声韵相拼时出现了障碍。如:拼读时韵母不带调、两拼音教学中的声韵分离、三拼音时声母发音太长太重等的教学方法都是不规范的,必须要以声韵的正确发音为基础,
26、否则学生是很难正确掌握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12年段)(二)阅读第5点解读(了解词句意思、积累词语)一、回归课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12年段)(二)阅读第5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二、难度比较“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是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要求。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了解词句的意思,二是积累词语。“了解词句的意思”是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尤其是结合“生活实际”看出课程标准充分照顾到低年级的儿童识字量不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限,所
27、以仅提“了解”,而这时他们阅读的文章内容基本都是来自生活的。但又必须养成“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习惯,所以就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这也充分说明了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儿童对词句的独特的感受。“积累词语”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说明了课程标准注重儿童选择积累的词语,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自己对词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学段提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个学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数量,所以,把“生活积累放在了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句”,“借助字典,词典”的后
28、面,开始让学生由“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形象地了解词句的意思,逐步向“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抽象地理解词句意思,关键词句的作用过渡。第三学段,课程标准对这一知识点的要求更高了,要求达到:“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个学段更明确了,理解词语的目的是“阅读”,对词语多种意义的理解要求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做出“恰当”的选择,并能从感情色彩上加以辨别。在此基础上,还要求能“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的意思和体会表达效果,说明课程标准又进一步在抽象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第四
29、学段的阅读重点虽然已经转向对语法、篇章、体裁和表达效果的研究上,但是,还是强调要求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里“具体语言环境”与前面学段中“结合上下文”、“联系上下文”、“在语言环境中”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从对词句的了解到理解,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推想,清楚地体现了对词句理解的“度”。从以上表述来看,各学段关于理解词语的要求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不可割裂开来。所以,教师在第一学段的词句教学中要准确地把握好本学段的教学要求这个“度”,为学生后面学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在一年级阅读中要求:“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30、和句子。能结合句子理解词语。”在二年级阅读中要求:“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这里提到的是“理解”与课程标准说的“了解”不同,“理解”的要求更高,对词句的意思要更明确。“了解”是一般的知道,课程标准对词句理解要求的稍微降低,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需要,避免学生陷入词句概念的泥潭。教学大纲在一年级是要求“结合句子”,而课程标准直接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这里几个字的差别,看出了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的强调。词语所在的句子和词句所在的上下文范围不一样,后者范围显然要大于前者。这也看出了课程标准把“词语所在的句子“改为”词句所在的上下文”一个是在句子中理解词语,一个是在文章中理解
31、词句。这种变动,是因为不能只关注词语,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应该鼓励学生关注整个阅读的内容,并对它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这也是课程标准新理念的体现。三、标准细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句话中“上下文”、“生活实际”、“了解”、“在阅读中”和“积累”的含义是关键。“上下文”是指词句所在位置的前面和后面,从广义上说就是指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了解词句的意思,比单独了解词句意思显然准确得多,理解文章的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能力之一,“理解文章”就是要求 “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意义”。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
32、单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在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的基础上,教学时牢牢抓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这一中心环节不放,就能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生活实际”是说,我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很多事物都有了自己的认识。课文中的词句所表现,或所反映的东西,有的是我们经常接触的,只要联系生活实际就很容易理解了;有的则比较生疏,但也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我们理解。“了解”是一般的知道,它不同于理解,它不要求掌握更深层次的含义。而理解则是在内心对它较深含义的体会。“在阅读中”是说对文章中的内容作出自己有个性的反应,应该是在看或者读文章的过程中产生的。“积累词语”是说在阅读中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进行逐
33、渐地收集、整理、归类,使自己掌握的词汇量逐渐增多。“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学生对词句的了解要不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这个阶段不一定要求对所有词句的深刻含义有所理解,但是要养成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生活了解词句意思的学习习惯,并要求在大量的阅读中尽量多地积累自己感兴趣的词语,逐渐地扩大自己词汇的储存量。为以后学段的阅读和写作,打下词汇的基础。四、策略建议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理解了文章中的词句才能读懂文章的意思。每篇文章都会出现一些学生以前没有学过的词句。即使是出现在课文中,有些词句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也可能涉及不到。这样,我们就必须引
34、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词句的方法,来提高他们自己阅读能力。为此,我们建议: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扫除阅读障碍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实际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有疑问的词语。首先,根据词语所属的语言环境,可以把难懂的词语换成其他词语。如果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语句的基本意思不变,那么就说明这个替换的词语与原词意思相同或相近。其次,可以通过想象语言环境所描述的当时的情景,在上下文中理解词语,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悟”。这种“悟”出来的意思,学生可能说不准确,但已经达到“了解”的目的了,不会对阅读造成障碍了。第三,要引导学生发现,词语
35、的上下文中往往就隐含着对该词语的解释。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读,边读边思考。因为课文中的词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可以借助前后联系的方法,给予解释。“书读百篇,其意自见。”用文中句子解释词语。通过对上下文的反复阅读,常常就能发现词句的意思就在其中。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我们要指导学生从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感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二、运用直观形象法,感性地理解词句。课改之后,词语理解教学和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老师在词语理解教学时一改过去过于理性的面貌,更多地采用了感性的技
36、术,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演一演,联系生活说一说,或者呈现出实物让学生看一看,或者联系语言环境读一读等,这些感性化的方法让词语教学富有了变化和情趣。但是过多的是采用感性技术进行词语理解教学,还是浮光掠影,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学生没有思维的深度参与,仍然没有达到目的。写话常常是亲身经历、亲自体验方能写出真情实感,理解词语也不例外。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通常可以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三、采用寻找近义词来代替的办法。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把不理解的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如能讲得通,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意思,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近义词
37、来代替,这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四、可以利用文本插图,通过插图内容,有时可以找到词句的意思。我们小学生的读物,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书,总有一些插图。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一般可借助画图来理解。有时文章中有些重要的内容或者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往往通过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遇到不理解的词语,特别是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有时细心看看插图,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许就想出来了。五、可以结合做动作理解词句的意思。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六、可以运用情境帮助理解词句的办
38、法。随文学习的过程中有些词语在不容易理解,但是学生对文本描述的情境却有较深的印象,这是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情境中形象地领悟词句的意思。另外,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怕写作文,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太少,词汇丰富的人,在说话和写作上就会容易得多。因此,在词语的积累方面,我们建议:一、可以建议学生摘抄好词句。每个学生准备两本好词好句本子,一本可以摘抄课堂中学到的好词好句,也可以是课堂上同学老师的精彩发言,另一本用来摘抄课外阅读中发现的好词佳句。这些本子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命名出生动有趣又形象好听的名字。并定期开展评选和相关竞赛,把积累得好的学生的做法推荐出来让大家都来学习。二、学校
39、或班级出专栏,建立“好词句推荐天地”。由教师或者学生自己把喜爱的词句制成词句卡片,贴在“推荐栏”中,互相交流,在班级或学校中形成有好词共分享,有好句齐讨论的好风气。三、对收集到的词句要进行归类抄录。学过或摘抄到的词语多了,如果没有归类,就不便于查阅和使用,所以,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分类抄录。具体怎样分类,则应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决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到后来可由学生自己整理归类。四、帮助学生巩固并运用积累的词语。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不断地巩固词语,积累词语就得不断地同遗忘作斗争,对于已经学过的词语,反复抄写固然可以产生机械记忆的效果,但用这样的方法积累起来的词语往往是消极
40、的。要把消积词语变为积极词语,特别需要经常运用,反复巩固。其中说话,造句和写话都是巩固积累词语的好办法。总之,帮助学生积累词语是小学语文教师分内任务,只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词语,巩固词语,有意识地积累词语,才能达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五、常见误区根据目前语文教师在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如下误区:理解词语方面有四个误区:第一,购买市场上的教辅材料,要求学生背默其中词句的解释条。当前,市场上充斥着“花花绿绿”,“丰富多彩”的教辅材料,其中不乏专门对教材中
41、词句作详细解释的材料。这些教辅材料,极尽其能地把教材中的词句“嚼得稀烂”,再演化成具体文字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现成的答案。这样对学生的发展不但毫无用处,而且养成了学生学习的“惰性”,今后可能发展到连“嚼得稀烂”的东西都懒得“吃”了,最终严重影响了“肠胃的消化功能”,今后阅读到稍微难一些的文章或词句,就感到“吃不消”了。第二,由教师直接把答案“教”给学生。目前有些教师忽视了课程标准要求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的要去。或者认为这样很麻烦,不如直接随文讲解把答案提供给学生来的简便。于是,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习惯,也不知道词语的意思是怎么了解
42、出来的,只知道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出来的。这严重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三,解词析句“华而不实”。为了让学生能“形象生动”地了解词句,教师花了很多时间在课堂上操作多媒体课件和让学生现场过渡表演,既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的,又不能真正引导学生懂得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并养成习惯。学生看似“兴趣盎然”实际没有什么收获。一堂课下来,学生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毫无印象,难以将所学的词句化为积极的词汇予以运用。第四,把重点放在对“词句品味”的技法上。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把很多时间花在对词句品味的技法上。这是不妥当的,因为,第一学段课程标准只要求对词句意思的“了解”上,
43、这只是浅层次的“了解”并不要求深入挖掘其中深刻的含义。因此,这个学段讲授“词句品味技法”是“过度”的要求。在积累词语方面,同样存在三个误区:第一,只引导学生积累“花俏”的词句。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好词佳句”=华丽的词句。因此,许多学生专找华丽的词句摘抄,一到说话或写话的时候就无端地运用这些词句,形成了堆砌华丽词句而不确切的,用词不当的错误现象。其实不然,汉语的词句,之所以优美、生动、形象、感人,很重要的是因为它用得“贴切、准确、恰如其分”。离开了“贴切、准确、恰如其分”就无所谓好词佳句。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词句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准确地运用词句。第二,积累但是杂乱。有的教师十分注意教学生积累
44、词句,各类本子用了好几本,学生摘抄了许多的词句,总量也相当可观。但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使用和翻阅习惯分类收集,这个习惯在第一学段十分重要,它对后面的继续积累和使用影响很大。当学生要表达某种意思,想到要用自己积累在本子上的词语的时候,却总是找不到原先摘抄的某一词句在哪里,久而久之,就不喜欢再从中去找了。于是,积累就会很快中断并前功尽弃。第三,积累但是不用。有的教师的确是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对词句的积累,学生也作了很大的努力,确实积累的大量的词句,并分类整理得十分清楚。但是这只是用来给教师检查评分的,教师定期收集上来,统一浏览并评上分数或等级,学生看后仍旧放入书包,再继续收集,再等待下一次的上
45、交,再一次的评分。极少真正使用自己积累的词句,无论口头或笔头的表达,都与这个积累毫无关系,写话中学生照样词句贫乏,无话可说,而“词汇集萃”本上仓库满满,只有输入没有用出,成了摆设品。六、注意事项第一、教师要及时制止录而不用的现象。教师如果发现学生抄录了许多的词句,而没能学会运用,要及时引导他们学会运用这些词句。教师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用上这些好词佳句,这样学生的积累就有了价值,也就有了信心和恒心。第二、教师要对善于积累又能正确运用的学生以及时的鼓励。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能积累又会用的典型,并请他作经验介绍,及时推广,让全体学生都能对积累词句感兴趣,善运用。从而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写作文、口语表达
46、词语匮乏的问题。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积累词句营造良好的氛围。如上述的建立专栏,共享好词佳句,师生、生生交流好词佳句,经常开展“口语交际和写话中用词生动、形象、准确恰当”的比赛。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积累并用好词句的良好习惯和风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12年段)(二)阅读第7点解读(诵读儿歌、童谣、古诗,体验语言优美)一、回归课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12年段)(二)阅读第7点:“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二、难度比较第一学段的阅读“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
47、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体现了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理念。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是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在第一学段这一点尤其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就是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聚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不可想象,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仅凭毅力可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纵然完成,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同时在阅读中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得到成功就有乐趣。因此,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就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以使第一学段的学生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到了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这里第一学段要求的“儿歌、童谣”没有了。“浅近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