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情绪(共8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517295 上传时间:2022-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与情绪(共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化与情绪(共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与情绪(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与情绪(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文化与情绪 术语表:基本情绪(basic emotions):被认为是人类普遍拥有的一小组情绪,或一系列情绪,这些情绪是基于生物学和进化论的,并且由遗传密码控制。人类从出生起就带有这些基本情绪的生物编码指令序列,然后社会学习和文化学习影响了这些情绪如何在生活中被使用。文化表达规则(cultural display rules):从文化上规定的,管理普遍情绪如何能被表达的规则。这些规则集中在随社会环境变化而表现情绪的合适性上。随着人们在生活早期对这些规则的习得,文化显示规则规定了普遍情绪表达应当如何依照社会情境而改变。到了成人阶段,在经过很好的锻炼之后,这些规律就变得非

2、常自动化了。解码规则(decoding rules):管理情绪的解释和感知的规则。这些习得的、基于文化的规则,塑造了各个文化的人们如何看待和解释其它文化的情绪表达。情绪前因(emotion antecedents):引发情绪的事件或情境。情绪评价(emotion appraisal):人们评价引起他们现有情绪的事件、情境或事情的过程。情绪反应系统一致性(emotion response system coherence):一种观念认为情绪的大量反应要素面部表情、声音、心理反应、运动等都以一种协调的方式彼此相关联,这种协调的方式也使个体准备好去做某些与唤起的情绪相对应的事情。内集团优势(ingr

3、oup advantage):相对不同文化下的个体情绪来,某一文化中的个体能更好地认同这些相同文化下其他个体的情绪的能力。自我意识情绪(self-conscious emotion):集中在自我上的情绪,比如羞愧、内疚、自豪或窘迫。它们在文化研究中很重要,因为我们相信人类普遍拥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关于自我的知识,这种知识与人类关于其他动物的知识是不同的,因而就产生了自我意识的情绪。情绪的主观体验(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emotion):个体对于一种情绪内在的感觉或体验。普遍性研究(universality studies):由Ekman和Friesen主导的一系列的研究

4、,并且有关情绪的面部表情的泛文化普遍性已经被Izard所证实。人类情绪的进化生活中没有情绪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与朋友夜出看电影或者逗留夜总会时所拥有的乐趣。即使是我们的消极情绪也很重要:当与所爱的人分离,或某家庭成员死亡时的悲伤,被污辱时我们感到的愤怒,在惊惶失措或一无所知的情形下压倒我们的恐惧,以及在我们的过失被公之于众时我们所感到的内疚或羞愧。情绪让我们的生活体验变得丰富多彩。情绪让我们了解我们是谁,了解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怎样,以及了解如何举止。情绪赋予事件以意义。但是,什么是情绪?在每天的交谈中,普通人一般都不会区分情绪和情感。然而,大部分情绪研究者认为情感(主观体验)是情绪的一部分,但不等

5、同于情绪本身。情绪所包含的比情感多得多。我们把情绪定义为,对于唤起整个协调系统要素的刺激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是一种短暂的、神经生理学的反应;情绪使我们熟悉我们对于刺激的关系,并且使我们准备好以同样的方式来处理它。整个要素系统包括:主观体验(情感);表达行为(expressive behavior),比如在脸上、声音或者其它非言语行为中;心理反应,比如心率加速,呼吸加快等;行为倾向,比如走近或远离一个物体;以及认知思维的特殊模式。情绪很快,它们仅持续几秒或几分钟。因而,情绪和心境(moods)是不同的,心境持续时间较长持续数小时或数天。情绪是有功能的。当情绪产生的时候,它们告诉我们一些重要信息,

6、这些信息有关我们与情绪引发的刺激之间的关系;情绪使我们的身体准备好行动,同时情绪拥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而,情绪帮助我们解决复杂的社会协调问题。情绪的普遍性基本情绪的观点在过去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心理学上的伟大发现之一就是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与其灵长目的亲缘动物共同具有一种情绪的普遍基础。愤怒、厌恶、恐惧、高兴、悲伤和惊讶是所知的基本情绪。(Ekman, 1992, 1999)。不论种族、文化、性别、种族地位或民族起源,这些基本情绪在所有的人类中都是通过面部表情所普遍表达的。它们是由相同类型的潜在心理诱因所引发的;在所有的文化中损失引发悲伤,而威胁引发恐惧。它们与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中的

7、唯一的生理学识别标志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协调反应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使个体准备好斗争、逃跑或者高兴得跳起来。非人类的灵长目动物,如黑猩猩,也表现出拥有相同的情绪基础,用相同的方式在脸上表达情绪,以及用相同的方式使用情绪解决社会问题。基本情绪的视角在进化理论中,以及在为情绪表达的普遍性提供最初证据的研究中拥有其根基,现在我们转到这一方面的研究上。早期的普遍性研究尽管哲学家们争论和讨论有关情绪的面部表达的可能存在的普遍基础已经数百年了(见Russell, 1995),大部分促进有关情绪的面部表达的现代跨文化研究的动力来自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著作。许多人对达尔文在其著作物

8、种起源(1859)中所概述的进化论已经很熟悉。达尔文提出人类是由其他许多原始动物进化而来,例如类人猿、黑猩猩。同时提出我们现今行为的存在是因为在进化适应过程中被选择的。在后来的合订本人与动物的情绪表达(1872,亦见1998年新版)中,达尔文提出,情绪的面部表达,和其他行为一样,具有生物学上的天生性和进化论上的适应性。达尔文主张,不论种族和文化,全世界范围内的人类都使用相同的方式在脸上表达情绪。而且,这些面部表情同样在物种之间也能见到,例如在大猩猩中。根据达尔文的观点,情绪的面部表达同时拥有交流和适应的价值。它们为个体提供有关幸福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内心的信息,同时也为他人提供在团体中的社会信息

9、,它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确保种族的延续。在20世纪早期到中叶期间,有一些研究来检验达尔文有关情绪表达的普遍性的想法。不幸地是,其中的许多研究都有方法论上的问题,这也使得在此基础之上下结论变得很困难(见Ekman, Friesen, & Ellsworth, 1972),与此同时,一些杰出的人类学家,如Margaret Mead和Ray Birdwhistell认为情绪的面部表达不是普遍的。相反,他们认为情绪的面部表达是需要习得的,与语言的习得相似(见Ekman, Friesen, & Ellsworth, 1972)。就像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语言,他们也拥有不同的情绪的面部表达。直到20世纪60

10、年代,当心理学家Paul Ekman及Wallace Friesen(Ekman, 1972)和Carroll Izard分别独立地进行了第一套方法论意义上完整研究后,这一争论才告一段落。受Sylvan Tomkins(1962,1963)研究的鼓舞,这些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现在被称之为普遍性研究。最初此系列中有四种不同类型的研究,其中的第一种,Ekman,Friesen和Tomkins选择了一些情绪的面部表达的照片,他们认为这些照片描绘了普遍可识别的情绪(Ekman, 1972)。研究者将照片展示给五个不同国家的观察者(美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和日本),然后要示观察者将每个表情进行分类

11、。研究者推断,如果表情是普遍的,那么所有文化下的判别者就会在情绪是如何被描述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如果表情是因文化而异的,那么不同文化的判别者就会有不同的意见。研究数据提示了所有五种文化下全部的观察者在六种情绪的说明上有非常高的一致性,这六种情绪分别是:愤怒、厌恶、恐惧、高兴、悲伤和惊讶。Izard(1971)在其他文化下进行了相似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Ekman, Sorenson和Friesen(1969)在新几内亚两个尚未使用文字的部落中进行了相似的研究。由于研究参与者的特殊性,Ekman和他的同事被迫改变了实验的性质,从而允许参与者选择一个最能描述一种面部表情的故事来代替使用情绪的词语

12、。当这些参与者被要求识别照片中的情绪时,研究数据居然与在那些文明工业化的社会所得到的数据惊人地相似。因而,由尚未使用文字的文明对所给表情的判别构成了支持普遍性的又一证据来源。Ekman与他的同事在新几内亚进一步深入进行了研究,他们要求不同的部落居民回答在体验到了不同的情绪后会在脸上表现出怎样的表情。这些表情的照片被带回美国然后向美国的观察者展示,这些人中没有谁曾见过新几内亚的这些部落居民。当被要求将部落居民脸上所展示的情绪归类的时候,数据再一次地与之前的研究发现的数据相似。对于尚未保用文字的部落所给表情的识别,这进而构成了普遍性的又一证据。迄今为止所有已进行的研究都涉及了对情绪的面部表情的识别

13、,也都建立在研究者的假设之上,这一假设就是如果表情具有普遍性的话,那么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就会在何种情绪会在脸上被描述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尽管如此,仍然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当他们体验情绪时人们是否实际上自然地在脸上表现出那些表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Ekman(1972)与Friesen(1972)在美国和日本进行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要求美国和日本的受试者观看高度紧张的刺激物,与此同时他们的面部反应在他们毫不知情地情况下被录像。随后该录像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时间点上,美国人和日本人确实表现出几乎相同类型的面部表情,并且这些表情也与在识别研究中被认为是普遍性的表情是一致的。因而,来源于情绪的自然的

14、面部表情,构成了最早普遍性研究的第四个证据。这些研究共同地组成了在此领域被大众所熟知的最早的普遍性研究。这一研究为愤怒、厌恶、恐惧、高兴、悲伤和惊讶的普遍性提供了最初始的证据。情绪前因的普遍性最早的普遍性研究鼓舞了一代人对情绪的研究,这种研究一直延续到今天,来自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者研究了情绪过程的不同方面以及其反应组成部分。其中一部分含有许多的跨文化研究,这使我们了争了更多有关情绪的普遍基础的内容。情绪前因是指引起或诱发一种情绪的事件或情境。例如,失去一个所爱的人可能是悲伤的前因;在你想表现好的课堂上得到了“A”可能引发幸福或快乐。在科学文献中,情绪前因也通常被称为情绪诱因。已经有相当可观数

15、量的研究支持了情绪前因的普遍性。研究大范围文化下的情绪前因,最著名的当属Scherer与其同事的研究。Scherer与其同事使用问卷进行了许多研究,这些问卷是按照评价不同文化下情绪体验的性质和本质。他们这大的研究包括了来自五大洲37个国家大约3000名参与者(Scherer, 1997a,1997b; Scherer & Wallbott, 1994)。他们询问了调查对象最近一次感到愤怒、厌恶、恐惧、高兴、悲伤、羞愧和内疚是什么时候。调查对象写出那些引发各情绪的情境,然后受过训练的编码者就将这些由参与者所描述的情境编入综合大类,比如好消息和坏消息,暂时的和持久的分离,以及在成就情境下的成功与失

16、败。调查结果表明有文化特殊性(culture-specific)的前因大类对于编类数据不是必需的,这也就表明所有种类的事件在所有文化下普遍存在,进而产生七种研究情绪中的每一种。另外,Scherer及其同事发现不同文化间每个引起情绪的前因事件的相对频率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不同文化间最常见的快乐的诱因是“与朋友的联系”,“与朋友临时见面”和“成就情境”;愤怒最常见的诱因是“人际关系”和“不公平”;悲伤最常见的诱因是“人际关系”和“死亡”。这些调查结果支持了情绪前因具有跨文化普遍性的观点。情绪评价普遍性当一个前因出现后,大多数心理学家同意此前因要被评价。情绪评价可以宽泛地定义为人们用来评价促使他们

17、拥有情绪的事件、环境或事情的过程。情绪评价过程方面最大的跨文化研究是上文所述的Scherer及其同事的研究。在调查中,调查对象不仅描述了引发他们情绪的事件(即上文所述的前因),同时他们也被问到是如何评价或评估这些事件的。例如,前因是有助于还是妨碍了他们实现目标,评价前因是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的,或者评价前因是公平还是不公平的。调查结果表明情绪评价过程在各文化间的相似要多于差异。此外,在情绪评价过程中有很大程度的跨文化相似性,而且这种跨文化的一致评价也一样已经被其他研究者所重复(Mauro, Sato & Tucker,1992; Roseman, Dhawan, Rettek, Nadidu,

18、 & Thapa.1995)。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基本情绪看来是普遍地被以同样的方式被评价的观点。表达行为的普遍性一旦情绪被唤起,它们就会触发一系列的事件。其中之一就是表达行为(expressive behavior)。自Ekman(1972)的研究开始,另外至少有25项研究已经发表,在这些研究中个体参与到情绪唤起的情境,并且他们的面部表情与最先由Ekman发现的情绪的普遍面部形态是相匹配的(见Matsumoto, Keltner, OSullivan, &Erandk, 2006)。这些研究证明了当情绪被唤起时,被Darwin和Tomkins假定为出发点的面部表情确实产生了,并且由于社会环境的

19、原因没有理由去改变这种表达方式。此外,这一系列研究中文化的范围令人印象深刻。例如,Matsumoto与Willingham(2006)的研究,包括了来自35个国家的84名运动员,其他研究的参与者包括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加拿大人和法国人。这些研究共同地证明,当情绪在不同文化的人们身上唤起时,最先由Ekman所报告的面部表情实际上确实出现了。主观情绪体验的普遍性整套情绪的另一组成部分是主观体验。调查不同文化下的主观体验的最著名的研究是Scherer及其同事的研究,这在上文早些时候描述过(Scherer & Wallbott, 1994)。Scherer及其同事要求调查对象在他们感到愤怒、厌恶、

20、恐惧、快乐、悲伤、羞愧和内疚的时候,评价其主观感受、心理感觉、运动行为以及表现。在所有的反应领域,七种情绪彼此间都存在显著的、巨大的差异,比起引起情绪间差异的因素来,地域和社会文化因素要小得多。因而,研究者推断在七种情绪的反应模式间存在着显著、一致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与所研究的国家没有关系。换而言之,假如有普遍性、生物心理学的主观反应情绪模式的证据的话,那么不同文化间在反应上就会存在更多的相似而非差异。情绪中的文化差异尽管人类可能普遍地一出生就拥有相同的情绪基础,但文化确实还是以重要的方式影响着情绪的许多方面。在这一节中我们从文化对于情绪前因的影响开始,来探讨这种文化上的影响是如何产生的。情绪

21、前因的文化差异如我们先前所讨论的,不同文化下相同类型的前因通常带来相同类型的情绪。但是,在引起情绪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前因事件的相对频率上却存在着文化差异。例如,在Scherer等人的资料组中,对于欧洲人和美国人来说更为重要的快乐的前因是:文化事件,新家庭成员的出生,身心上的“基本乐趣”以及和成就有关的情境。家庭成员或亲密朋友的去世,与所爱的人的分离以及时事消息对于欧洲人和美国人来说是更为频繁的悲伤的诱因。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给日本人带来了更多的悲伤。陌生人以及和成就有关的环境引发了美国人更多的恐惧,而小说情节,交通和人际关系则是日本人更多频繁的恐惧诱因。涉及陌生人的环境是日本人更频繁的愤怒的诱因

22、,涉及人际关系的环境带给美国人更多的愤怒。因而,情绪都是被表8.1所描述的相同的潜在心理主题所触发的。与此同时,与潜在内容相联系的具体环境、事件和事件中存在着文化差异,也就是说,不同文化下在隐性内容和显性内容间不是总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可能在一种文化下死亡带来了悲伤,而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带来另一种情绪。在一种文化下,死亡的显性内容可能与失去所爱对象的隐性内容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悲伤;在另一种文化下,死亡的显性内容可能与另一不同的隐性内容联系在一起,比如更高的灵魂目标的实现,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快乐。因而,相同的显性事件可能与不同的潜在心理主题相联系,从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而且不同文化

23、下一个潜在主题可能与不同的显性内容联系在一起。情绪评价的文化差异尽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情绪评价过程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但是同样也存在着文化差异。例如,一份早期美国人与日本人反应的比较研究(Matsumoto, Kudoh, Scherer, & Wallbott, 1988)表明,比起日本人,情绪对于美国人的自尊和自信有更大的积极影响。对于情绪的因果关系的归因也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美国人将引发悲伤事件的原因归因于他人,而日本人将悲伤的原因归因于他们自身。美国人更倾向于将快乐、恐惧和羞愧的原因归因于其他人,而日本倾向于将这些情绪的原因归因于运气或命运。日本人比美国人更相信在情绪被诱发后没有必要采取

24、行动或行为。对于像恐惧一样的情绪,比起日本人,更多的美国人相信他们可以采取一些行动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去环境。对于愤怒和厌恶,更多的美国人相信他们是无能为力的并且被事件及其后果所支配。对于羞愧和内疚,比起日本人,更多的美国人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然后试着去想点别的什么事。文化差异也同样已经被其他研究者发现了(Roseman et al., 1995; Mauro et al., 1992)。表达行为的文化差异:表达规则早期的表达规则的研究 尽管有关情绪的面部表情的事实可能具有普遍性,但是我们许多人都有过对于某些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表情不确定如何理解的体验。我们可能也会对我们自己的表情是否以一种我们

25、想要的方式被理解而感到困惑。尽管我们能在来自各种完全不同背景的人的脸上看到与我们自己相似的情绪表达,但往往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差异。Ekman和Friesen(1969)很多年前就开始思索这个问题然后提出了文化表达规则来解释差异,他们提出在控制情绪能被多广程度上普遍表达的规则中存在着文化差异。这些规则集中在特定社会环境下表现各种情绪的合适性上。这些规则是早期被习得的,并且它们支配着普遍情绪表达随着社会环境应该如何被改变。到成年阶段,这些规则在被很好的应用后就自动化了。Ekman和Friesen(1969)提出表达规则可以有多种途径起作用来改变表达。人们能够:1. 表达得比实际感受到的少一些 (

26、衰减)2. 表达得比实际感受到的多一些 (放大)3. 什么都不表达 (中立)4. 表达该情绪但是用另一种情绪来评论它 (限制)5. 通过表达其它的而掩饰或隐藏感受 (掩饰)6. 在他们并非真正感受该情绪的时候表现它 (假装)文化表达规则的存在已经被前述Ekman(1972)和Friesen(1972)关于美国人和日本人自然表情的研究所证实(早期的普遍性研究之一)。在之前所述的研究中,美国和日本的受试者被要求观看令人极度紧张的电影,与此同时他们的面部反应也被录了像。该实验实际上有两种情况。在第一种情况下,受试者自行观看刺激电影。在第二种情况下,一位年纪较大、地位较高的主试者进入房间然后要求受试者

27、重新再看一遍电影,并且由主试者监视着他们。他们的面部反应同样也被录像。分析表明美国人大体上会继续表现出消极情绪厌恶、恐惧、悲伤和愤怒,然而日本人在这些情况下持续不变地保持着笑容。这些调查结果显示了,为了产生恰当的情绪表达,在多大程度上与生俱来的情绪表达能够与经文化定义的情绪表达规则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在第一种情况下,在表达规则还未起作用时,美国人和日本人表现出相同的表情。在第二种情况下,表达规则开始起作用,从而迫使日本人在尽管有明显的消极情绪的情况下为了不冒犯主试者而微笑。近期表达规则的跨文化研究 近年来,许多跨文化研究已经扩充了我们在文化对于表情和表达规则的影响方面的知识。迄今为止,对表达规则

28、最大的跨文化研究是由Matsumoto, Yoo, Anguas-Wong, Arriola, Ataca, Bond等人(2005)主导的。这些研究者从全世界30个国家大约5000多名调查对象那里为他们的显示规则评估测验(Display Rule Assessment Inventory)获取了数据。这一测验要求调查对象报告如果在42种不同的情境下感受到七种情绪中的每一种时会做些什么。Matsumoto等人得出的主要结论之一就涉及在表达规则中作为情绪及相互作用物的功能之一的文化差异,这使用了内集团与外集团的概念来解释。总体来说,所有文化下对于自我内集团关系的熟悉和亲密,和对大范围内情绪行为的

29、包容一起为自由地表达情绪提供了安全舒适的保障。情绪社会化的一部分就包括学习哪些是内集团和外集团成员以及学习与之相联系的适当的行为。在Matsumoto等人的研究中,集体主义文化鼓励对待内集团成员要有较多的积极情绪和较少的消极情绪,因为内集团和谐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积极情绪确保确保着这种和谐,而消极情绪则威胁着这种和谐。个人主义文化则鼓励对待内集团成员要有较多的消极情绪和较少的积极情绪,因为和谐和凝聚力对这些文化来说不是那么重要,即使表现出可能威胁集体凝聚力的情绪也被认为是合适的。个人主义文化鼓励对待外集团成员要有较多的积极情绪和较少的消极情绪,因为对于个人主义文化来说区分内集团和外集团成员没有那

30、么重要。因而他们允许对待外集团成员有积极情感的表达和消极情感的压抑。然而集体主义文化鼓励对待外集团成员要有较多的负面情绪以便更清楚地区分内集团和外集团成员,以及加强内集团关系(通过共同表达对外集团成员消极情感)。这些个体情绪表达的变化归纳在表8.2中。表8.2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下自我内集团和自我外集团关系中个体情绪的表达文化类型 个人主义文化 集体主义文化 自我内集团关系 可以表达消极情感; 压抑负面情感的表达; 较少需要表达积极情感 较大的压力去表达积极情感 自我外集团关系 压抑消极情感; 被鼓励去表达消极情感; 可以表达对待内集团成员 压抑对对内集团成员要保留的积极情绪 的积极情感的

31、表达因而,尽管人类普遍地拥有相同的情绪表情的基础,但是研究表明文化对何时以及如何通过经文化习得的表达规则来使用它们产生着相当大的影响。情绪的面部表情处在普遍的、与生俱来的因素和有文化特征的、习得的表达规则这两者的双重影响之下。当一种情绪被引发后,就有一条信息被传送到面部表情程序 (Ekman, 1972),这里为每一种普遍性情绪都贮存着原型的面部构造信息。这种原型的构造(configuration)就是构成情绪表达的普遍外观的东西,并且它是与生俱来的。然而,与此同时也有一条信息被传送到大脑中贮存着习得性文化表达规则的区域。最终表现出来的情绪体现着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当表达规则没有改变一个表情时

32、,那么普遍情绪的面部表情就会被表达。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表达规则可能表现为中立、放大、衰减、限制或者假装普遍情绪。这一机制解释了尽管我们都享有共同的表达基础的事实,但人们如何以及为何能够在其情绪表达上有差异。情绪的概念和社会意义的文化差异情绪的概念 在这一章中,我们一直在讨论情绪,似乎它对所有的人意味着同样的东西。但真的是这样的吗?在美国,我们在感受上有种优越感。我们都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我对周围的物体、事件、情况及人们有自己的个人感觉。我们有意识地尝试去觉察我们的感受,并如我们所说的那样与它们“保持联系”。在我们的社会中,与我们的感受保持联系并且有感情地去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才能

33、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在整个一生中,我们都认为感受和情绪是重要的和有价值的。我们珍视作为成人的感觉,我们也会积极地尝试去了解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周围其他年轻人的感觉。父母向其孩子询问他们对学校的游泳课、钢琴课以及老师,或是他们盘中的花椰菜感觉怎样,这并非罕见的。父母在做出对孩子有影响的决定时一般都非常重视他们的感受。“如果约翰不想做,我们便不会让他做了”,这在美国家长中是一种普遍的观点。实际上,孩子的情绪几乎被给予了一种几乎与成人和年长者的情绪相同的地位。心理学中的许多治疗工作都是以人类情绪为中心。个人心理治疗系统的目标通常是让人们更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并接受它们。许多心理疗法的工作都

34、集中于帮助个体自由地表达其憋在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在团体治疗中,强调的是与团体中的其他人交流情感和倾听及接受他人情感的表达。这种强调在工作组中也很普遍。工业和组织上的干预也很常见,很多时间、精力和能量都用于建立员工更好的交流方式以及了解个体的感受和情绪。结论在这一章中,我们回顾了一系列基本情绪的普遍性和生物先天性的证据。它们由全世界都相同的心理主题引发,而在其被引发后,它们又触发了一系列协调的反应,包括表达行为,生理反应和行为潜能。它们不仅对我们自己有重要意义,对其他人也同样如此。因为这些情绪是被普遍表达的,同时也是被普遍识别的。文化通过影响和情绪有关的相对频率和特定维度来影响情绪,前因事件通过

35、这种相对频率来产生情绪,而情绪则通过这种特定维度被评价。文化通过文化表达规则来影响表达行为,还可以通过文化解码规则来影响我们如何识别他人的情绪。全世界在情绪的概念和社会意义上也存在着有趣的和重要的文化差异。情绪的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方面的共存已成为多年来争论的一个源头。我们相信这两方面不是必然的相互排斥的立场,也就是说,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确实能够共存。普遍性看上去可能被限定在一组非常小范围的基本情绪中,这些基本情绪作为一个与习得规则、社会习俗和社会共享脚本互动的平台而存在,从而导致了许多更加复杂的文化特殊性的情绪和情绪意义。普遍性存在的这个纯粹的事实并不否定文化差异性的潜在。同样的,文化差异存在的这个纯粹的事实也没有否定普遍性的潜在。不论是在文化内还是文化间,它们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需要融合在未来关于情绪的未来的理论和研究中。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