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东** 文档编号:5415435 上传时间:2022-01-06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doc(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城市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创新版图重构以及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城市高精尖产业要坚持以城市发展为统领,巩固产业调整转型的良好势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切实肩负起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本规划提出的高精尖产业主要涉及先进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是对“十三五”时期十大高精尖产业内涵的拓展和提升,实施期限为 2021 年至 2025 年,远景展望到 2035 年。一、发展基础与形势要求(一)发展基础全

2、市统筹疏解非城市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城市产业协同发展,高精尖产业进入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新阶段,为“十四五”时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产业发展能级实现新跃升。 2020 年全市高精尖产业实现增加值 988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7.4%,较 2018 年提高 2.3 个百分点;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人工智能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20 年高精尖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收入比重7.3%。 创建 3 个制造业创新中心、 92 个企业技术中心和 8 个工业设计中心,布

3、局人工智能、量子、脑科学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拥有独角兽企业 93 家,数量居世界城市首位。 涌现出柔性显示屏、 国内首款通用 CPU(中央处理器)、新冠灭活疫苗、5G+8K(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8K 超高清分辨率)超高清制作传输设备、新型靶向抗癌新药、手术机器人、高精密减速器等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产业项目落地取得丰硕成果。落地投产新能源整车产线,建成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 12 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8 英寸集成电路国产装备应用示范线。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数量全国领先,涌现出福田康明斯“灯塔工厂”、小米“黑灯工

4、厂”等行业标杆。率先启动建设网络安全产业园,聚集全国半数以上网络安全和信创企业。落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平台。产业提质增效迈出坚实步伐。2016 年至 2020 年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 2154 家。2020 年规模以上工业人均产值、规模以上制造业地均产值较 2015 年分别增长 59%、19.2%;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均营业收入较 2015 年增长 99.1%。城市产业协同开创全新局面。城市三地协同推进规划共编、项目共享、企业互动、园区共建,“2+4+N”产业合作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副中心产业“腾笼换鸟”全面推进,积极

5、对接新区规划建设;汽车、医药、装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和项目落地取得重大突破。(二)形势要求“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城市高精尖产业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从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和科技竞争更趋白热化,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交叉融合,将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变换发展赛道产生深刻影响;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将为城市高精尖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经过前期的创新积累和产业孵育,城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进入了创新自主化的攻坚期、产业集群化的发力期和数字智能化的迸发期。同时,城市高精尖产业

6、综合实力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对本市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支撑不够;从科技研发到落地转化的创新闭环尚未完全打通,高精尖产业持续发展动能不足;产业数据赋能与智慧提升的潜能尚待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倍增发展势能释放不够;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产业链活力和韧性有待提升。坚持世界眼光、高点定位,城市必须保持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战略定力,深入落实城市协同发展战略,坚定不移疏解非城市功能,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探索实践具有城市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塑造参与产业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城市发展为统领,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7、为主题,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遵循,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区域发展开放联动“五个突破”,推进动力转换、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三大变革”,实现高精尖产业质量、能量、体量“三量提升”,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支撑构建具有城市特色、高端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服务城市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纵深推动城市协同发展,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我国提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可控能力,更好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

8、、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做出城市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提高科技创新转化效能,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融合提高新业态活力,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促进区域协同开放提高产业链韧性弹性,促进制造能力和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坚持创新引领不动摇。 全面对标产业创新前沿, 着力发展引领技术创新、带动能力强劲的行业,加快培育掌握核心竞争力和重要知识产权的顶尖企业,主动布局重大战略项目和前沿技术,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坚持城市产业协同不动摇。立足城市全局谋划产业布局,增强与、河北的全面深度联动,促进三地产业链共建、

9、供应链共享、价值链共创,推动城市产业协同朝着更加均衡、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坚持高端智能绿色不动摇。保持疏解一般制造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定力,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以更高、更优标准推动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业,巩固高精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节能减碳和绿色发展,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不动摇。牢固树立总体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于高精尖产业体系构建全过程,建设更高水平、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安全可控,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把握发展主动权。(三)发展目标2025 年主要目标: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

10、济根基更加稳固,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医药健康等为新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创新药等打造成为“城市智造”“城市服务”的新名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产化配套比重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先进水平,绿色发展更加显著,城市产业协同发展和产能合作迈向更高层次。2035 年远景目标:在全国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基本实现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城市特点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更加成熟,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保持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先进制造能力,广泛形成智能、绿色生产方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城市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全面形成。城市

11、产业协同开创全新局面。城市三地协同推进规划共编、项目共享、企业互动、园区共建,“2+4+N”产业合作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副中心产业“腾笼换鸟”全面推进,积极对接新区规划建设;汽车、医药、装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和项目落地取得重大突破。(二)形势要求“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城市高精尖产业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从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和科技竞争更趋白热化,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交叉融合,将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变换发展赛道产生深刻影响;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将为城市高精尖产业

12、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经过前期的创新积累和产业孵育,城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进入了创新自主化的攻坚期、产业集群化的发力期和数字智能化的迸发期。同时,城市高精尖产业综合实力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对本市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支撑不够;从科技研发到落地转化的创新闭环尚未完全打通,高精尖产业持续发展动能不足;产业数据赋能与智慧提升的潜能尚待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倍增发展势能释放不够;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产业链活力和韧性有待提升。坚持世界眼光、高点定位,城市必须保持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战略定力,深入落实城市协同发展战略,坚定不移疏解非城市功能,加快科技创

13、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探索实践具有城市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塑造参与产业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城市发展为统领,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遵循,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区域发展开放联动“五个突破”,推进动力转换、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三大变革”,实现高精尖产业质量、能量、体量“三量提升”,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支撑构建具有城市特色、高端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服务城

14、市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纵深推动城市协同发展,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我国提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可控能力,更好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做出城市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提高科技创新转化效能,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融合提高新业态活力,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促进区域协同开放提高产业链韧性弹性,促进制造能力和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坚持创新引领不动摇。 全面对标产业创新前沿, 着力发展引领技术创新、带动能力强劲的行业,加快培育掌握核心竞争力和重要知识产权的顶尖企业,主动布局重大战略项目和前沿

15、技术,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坚持城市产业协同不动摇。立足城市全局谋划产业布局,增强与、河北的全面深度联动,促进三地产业链共建、供应链共享、价值链共创,推动城市产业协同朝着更加均衡、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坚持高端智能绿色不动摇。保持疏解一般制造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定力,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以更高、更优标准推动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业,巩固高精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节能减碳和绿色发展,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三)发展目标2025 年主要目标: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基本形成以智能制

16、造、产业互联网、医药健康等为新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创新药等打造成为“城市智造”“城市服务”的新名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产化配套比重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先进水平,绿色发展更加显著,城市产业协同发展和产能合作迈向更高层次。2035 年远景目标:在全国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基本实现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城市特点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更加成熟,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保持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先进制造能力,广泛形成智能、绿色生产方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城市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全面形成。三、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精尖产业新体系把

17、握产业转型升级和变换发展赛道机遇,培育跨界融合、协同共生的新业态;促进产业上下游贯通,构建研发、制造、服务等各环节联动迭代的新链条;强化数字化赋能,打造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新范式。积极培育形成两个引领支柱产业、四个特色优势的“城市智造”产业、四个创新链接的“城市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打造高精尖产业 2.0 升级版。(一)做大两个引领支柱产业1.新一代信息技术以聚焦前沿、促进融合为重点,突出高端领域、关键环节,扶持壮大一批优质品牌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区、区、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到 2025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2.5 万亿元。(1

18、)人工智能。以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重点,构筑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高地。支持“卡脖子”攻关,全面突破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建设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中心、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平台;力争在数理与数据融合、类脑智能模型、新型机器学习、可解释人工智能等方向跻身前列。支持“数据集”生产,建设数据生产与资源服务中心、数据专区,推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高价值数据开放,引导社会单位通过数据交易、组建联盟等方式共享数据集。支持“引领性”示范,建立测试评估机构,提升人工智能标准化能力;推动城市运行、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民生、智慧教育等领域示范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创

19、新发展示范企业。发展“深融合”产业,建设人工智能赋能中心,推动应用牵引创新;发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业态,培育 3 家左右人工智能+芯片、人工智能+信息消费、人工智能+城市运行的千亿级领军企业,推动产业生态链基本完善;建设原始创新聚集区、示范应用先行区、先进制造前沿区、特色发展实验区和创新提升拓展区。加大“强支撑”保障,建设人工智能产业中心、应用中心、产业联盟及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验室;依托城市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人工智能城市共识等伦理安全规范落地,支持建设我国首个人工智能治理公共服务平台,争创人工智能治理典范。(2)先进通信网络。推进先进通信网络产品及关键部件研

20、制与示范应用。支持科学城、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实施 5G 核心器件专项,加快5G 大规模天线系统、射频芯片及元器件、滤波器、高端模数/数模转换器等研发及产业化,提升中高频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推动 5G 中高射频器件产业创新中心和研发制造基地建设;前瞻布局 6G(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关产业,抢占 6G 标准高地,发展 6G 网络架构、高性能无线传输技术、网络覆盖扩展与天地融合技术等方向, 研制 6G、 卫星通信网络系统等前沿产品。(3)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以提升能级、联动发展为重点,形成关键原材料、关键工艺设备和高端驱动芯片的上游产业集群,并向智能终端、超高清电视和汽车电子等下游产业贯通

21、。支持科学城、新媒体产业基地、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推进城市超高清视频制作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城市超高清电视应用创新实验室建设;研发 4K/8K 超高清视频摄录设备、编辑制作设备、编解码设备;提前布局 8K 技术标准,加快 8K 超高清视频制作技术研发。提高新型液晶材料、柔性显示薄膜等配套能力,研发 8K 显示驱动芯片、编解码芯片、SoC 芯片(系统级芯片)、3D 结构光摄像模组、图像传感器等核心元器件,突破 Micro LED(微米发光二极管)、高亮度激光等新一代显示技术。 支持超高清视频与 5G 协同发展以及在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的示范应用。(4)产业互联网。以发展基于行业知识和自主技术的行

22、业细分平台为重点,打造新平台型企业群体。构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面向特色场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跨行业跨领域平台迭代升级与服务优化;壮大服务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在协同办公、产品采购、智慧居住等细分领域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平台。鼓励产业互联网技术创新,推动智能传感器、边缘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工业芯片等基础软硬件研发;加强机理模型、先进算法及行业数据的验证迭代;支持建设低代码开发平台,培育优质工业 APP(应用程序),推进产业互联网开源生态体系建设;支持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产业互联网融合开发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展测试验证和商业化推广。建设城市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

23、区,搭建典型应用场景,围绕供应链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实现设计、检测、制造等单元的网络化组织,形成跨区域跨主体的协同生产体系。(5)网络安全和信创。以网络安全产业园为载体,加快企业集聚和龙头企业培育,重点布局区、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加快突破高性能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以及智能设计与仿真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工业软件核心技术,优化国产软硬件集成适配、工业软件标准和测评机制,构建安全可控的软件生态体系。发展自主安全芯片,突破国产 CPU 技术短板,开展工业控制芯片、汽车芯片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发展可信技术创新与应用平台,突破密码、可信计算、数

24、据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等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发展操作系统安全、新一代身份认证、终端安全接入等新型产品和服务,开发网络空间主动防御与保障等应用平台。(6)北斗。以完善北斗产业生态为目标,组建北斗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全国领先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水平、化、智能化的北斗产业创新基地,打造北斗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集聚发展的核心枢纽。鼓励北斗与5G、物联网、地理信息、车路协同、无人系统等技术融合创新应用,建设“北斗+”和“+北斗”重大应用场景,提升北斗应用的产业赋能和综合服务能力,探索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应用,培育综合时空信息产业生态。(7)虚拟现实。重点布局虚拟现实产业园,做优做强“虚拟现实+

25、”产业。支持发展近眼显示、渲染计算、感知交互、网络传输、内容制作等关键细分领域;发展面向 5G 的云化终端与轻薄化光学终端器件、内容生产工具;持续丰富虚拟现实产品及服务供给,支持文化娱乐、工业互联网、新零售等应用服务;强化虚拟现实与 5G、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2.医药健康发力创新药、新器械、新健康服务三大方向,在新型疫苗、下一代抗体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方面构筑领先优势,推动医药制造与健康服务并行发展。北部地区重点布局昌平区、区,南部地区重点布局区、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到 2025 年医药健康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 万亿元,其中医药制造达到 4000

26、 亿元。(1)创新药。以 MAH 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全面实施为契机,完善 CRO(合同研究组织)、 CMO/CDMO(合同生产组织/合同研发生产组织)等平台服务体系,推动重点品种新药产业化。推进多联多价疫苗和新型疫苗研发及产业化,布局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的疫苗研发生产体系;建设抗体药物产业化平台,支持抗体药物新靶点和新适应症的产品开发,布局新兴抗体药物研制;搭建基因编辑平台,加快间充质干细胞、CAR-T(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治疗)、溶瘤病毒产品、非病毒载体基因治疗产品研制;加速研发治疗恶性肿瘤、心血管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发展首仿药和高端仿制药;持续推进中医药经典名方、制剂工艺和新剂

27、型开发;支持特殊人群临床短缺药物、高端制剂和给药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动疫苗新品种产业化生产基地、大分子抗体药物生产基地、大分子生物药 CDMO 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2)新器械。聚焦高值耗材、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体外诊断、生命科学检测仪等领域培育一批国产标杆产品。支持生物可吸收支架、心脏起搏器、骨科材料、神经及软组织功能修复材料等高值耗材研发;发展以超导磁共振为代表的高端影像设备,鼓励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影像设备产业化,推动磁共振成像、数字平板放射成像系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X 线机、口腔锥束 CT 系统(断层扫描系统)等升级换代,搭建医学影像大数据云平台,研制手术机器人等创新产品;推动即时检验

28、系统等体外诊断产品及试剂升级换代,加强体外诊断设备、检测试剂和数据分析系统的整合创新;支持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新型分子诊断仪器等生命科学检测仪。(3)新健康服务。推动医工交叉创新融合发展,建设集“医教研产用”于一体的生命科技创新平台型医院;发展互联网医疗,“智能+”健康管理、医疗人工智能、数字化中医诊疗等服务业态;率先推动应用 5G、人工智能的心脑血管重大疾病防控、智能可穿戴监测、急救诊断、辅助诊断等场景落地;培育美丽健康产业,支持医药健康创新技术向个性化美容健康领域延伸。(二)做强“城市智造”四个特色优势产业1.集成电路以自主突破、协同发展为重点,构建集设计、制造、装备和材料于一体的集成电

29、路产业创新高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区,力争到 2025 年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3000亿元。(1)集成电路创新平台。以领军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建立集成电路创新平台;支持新型存储器、CPU、高端图像传感器等重大战略领域基础前沿技术的研发和验证,形成完整知识产权体系。(2)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布局区,聚力突破量大面广的国产高性能 CPU、FGPA(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DSP(数字信号处理)等通用芯片及 EDA 工具(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研发和产业化;面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互联网、超高清视频等领域发展多样化多层次行业应用芯片;支持技术领

30、先的设计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建设产业创新中心。(3)集成电路制造。坚持主体集中、区域集聚,围绕战略产品需求,支持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建设先进特色工艺、微机电工艺和化合物半导体制造工艺等生产线。(4)集成电路装备。 支持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城市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园,建设国内领先的装备、材料验证基地,打造世界领先的工艺装备平台企业和技术先进的光刻机核心部件及装备零部件产业集群;加快完善装备产业链条,提升成熟工艺产线成套化装备供给能力以及关键装备和零部件保障能力。2.智能网联汽车坚持网联式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推动车端智能、路端智慧和出行革命,加速传统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转型。重点布局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31、区,培育完备的“网状生态”体系,持续扩大高端整车及配套零部件制造集群规模,支持上游汽车技术研发机构开展前端研发、设计,鼓励汽车性能测试、道路测试等安全运行测试及相关机构建设,建设世界级的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孵化基地。力争到 2025 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 7000 亿元,智能网联汽车(L2 级以上)渗透率达到 80%。(1)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以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高端制造业基地等区域为重点,聚焦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等新兴技术领域,支持多品种、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推动传统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加速提升汽车智能化渗透率。继续加快现有新能源整车项目建设,引进互联网造

32、车新势力,推动北汽集团在市落地新款车型项目,实现汽车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2)智能网联设施和关键部件。以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深入推动车路协同技术路线在市落地实践,探索车路功能最佳耦合,搭建并开放应用场景,完善智能网联汽车配套体系。在率先实践网联云控技术方案,规划建设“车路云网图”五大支撑体系,部署智能化路侧感知及通讯基础设施,打通技术和管理关键环节,形成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引导企业在技术路线上采用一体化解决方案,建成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突破先进传感器、车规级芯片、自动驾驶车控和车载操作系统、智能计算平台、车载智能终端、汽车开发工具等领域关键技术,推进全固态电池等动力系统技术提升,提

33、高新型电池、电机、电控和能量管理系统等关键部件配套能力;发挥整车企业牵引作用,加快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做强零部件供应链体系。(3)智慧出行服务。按照“需求牵引、融合发展”的思路,丰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打通场景与数据连接,挖掘场景数据应用价值,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研发验证。鼓励经过充分验证的智能网联汽车在政策先行区率先开展试运行及商业运营服务,通过示范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3.智能制造与装备以“优品智造”为主攻方向,全面增强装备的自主可控、软硬一体、智能制造、基础配套和服务增值能力,以装备的智能化、高端化带动城市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重点布局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到 2025 年智能制造

34、与装备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1 万亿元,其中智能装备部分达到 3000 亿元。(1)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成套装备。 智能机器人领域聚焦构建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四大整机加关键零部件的“4+1”发展格局,构建具有城市特色的机器人产业生态。重点发展骨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纳米、外骨骼等医疗健康机器人,警用、消防、空间/水下/核环境作业等特种机器人,柔性力感知、仿生柔性交互等协作机器人,智能停车 AGV(自动导引运输装备)等自主移动机器人。突破仿人/仿生机器人前沿技术,提高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精密减速器、传感器、编码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自动化成套装备领域

35、促进高端数控机床、传感与控制系统、检测与装配设备等自主研发与产业化。(2)智能专用设备。提高新能源、科学仪器、应急救援、文物保护等细分领域智能专用设备供给能力。重点布局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基地、高端制造业基地、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发展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发电机高性能控制技术和基于大数据的风电场群智能运维装备;建设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基地,聚焦光电、质谱、真空、低温等领域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展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开发新型应急指挥通信、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专用紧急医学救援、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获取与抢险救援等应急装备;研制基于物联网的馆藏文物预防性监控与保护装

36、备、文物无损便携专用检测分析设备、文物防震装备系统等创新产品。(3)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加快互联网科技企业与传统制造业企业赋能融合,鼓励行业设计院所、软件供应商和成套装备制造商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培育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体系,发展预测性维护、远程维护、协同设计制造、制造资源租用等新模式,提高本市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输出能力。(4)智能终端。鼓励 VR/AR 智能头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头显)、可穿戴设备、物联网产品等新型智能终端的原创设计与开发,促进产业链协作,支持企业从单一产品向多样化产品生态圈拓展,重点布

37、局科学城、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平未来科学城等区域。支持消费电子企业产品序列化、生态化发展,促进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整机带动和应用牵引,突破 5G 终端先进制造工艺、核心芯片、基础元器件、操作系统等核心软硬件短板,开发轻薄便携、智能互联的创新产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终端融合创新,丰富 5G 终端产品供给与应用平台。支持行业应用智能终端企业专业化、精密化发展,研发智能传感设备、实时通信与传输设备、智能控制与处理设备、高精度安检安防系统等创新产品,拓展面向行业应用的智能终端管理、监测、运维等服务。(5)航空航天。聚焦商业航天卫星网络、航空核心关键部件、无人机等领域,发挥央企主力军作用、激发

38、民企创新活力,商业航天卫星网络领域以卫星网络星座和运营平台建设为引领,发展商业液体火箭、卫星、地面终端设备、核心软硬件的研制、系统运控、运营服务等关键环节;与 5G、车联网等产业协同,拓展一批卫星网络应用场景;推进空间计算、空间大数据应用等领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优化“南箭北星”产业布局,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航空核心关键部件领域发展航空发动机叶片、航空器材、航空电子等核心部件制造,做强飞机维修、发动机维修和加改装产业,培育航空大数据等数字经济。无人机领域健全产业链,推动小型航空发动机、氢燃料动力系统、飞行控制、机载探测感知设备等核心部件在市产业化,发展新能源无人机,推动冬奥会、冬残奥会等

39、重大活动和应急抢险等场景应用,加快适航审定、标准制定、安全认证、检测评估等中心建设。(6)轨道交通。以区为重点,以列车通信和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领域为突破口,向高端整车及关键零配件制造、工程技术服务、运维管理等上下游产业链延伸。通信信号和智能控制系统领域提高自主可控能力,加快下一代列车运行控制、车车通信、互联互通全自动运行、自主感知智能列车安全保护等领域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高端车辆及关键零部件领域强化整车研发设计和集成能力,开发跨座式单轨、悬挂式单轨(空轨)、磁悬浮等城市/城际轨道交通车辆产品,加快轨道交通行走、制动、牵引、线路等技术创新,研发轻量化车体、新一代轮对轴承检测设备、车辆部件自动化检修

40、设备等;把握列车进入架修和大修密集期趋势,提高轨道交通智能运维能力。轨道交通工程装备领域发展复合式盾构机、双模盾构机、双护盾硬岩TBM(隧道掘进机)等,研发双轮铣装备、全浮动共振破碎机等创新产品。4.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速实现碳中和为目标,以智慧能源为方向,以氢能全链条创新为突破,推进新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力争到 2025 年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5500 亿元。(1)氢能。重点布局氢能示范区,以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和城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为牵引,开展绿色氢能全场景示范应用;加快蓝氢、绿氢制备项目建设,发展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电

41、堆、双极板、车载储氢瓶及站内储氢罐、新型电解制氢装置、高压加注成套设备等新材料和装备。北部地区全面布局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应用,南部地区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统筹推进城市区域氢能供应、整车制造和应用示范,实现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布局。(2)智能电网和先进储能。支持能源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重点布局科学城中心区等区域,发展柔性输变电设备、智能变电站成套装备、配电网成套设备、储能设备,推动智能变压器、超导直流限流器和超导电机等示范应用;发展智能化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并网关键装备,推动大容量超级电容储能装备研制和产业化;鼓励电力能源服务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建设能源互联网云平台、智慧能源

42、数字孪生平台,实现能源智慧化管理,建设一批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和综合智慧能源示范园区。(3)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培育并支持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展产品绿色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绿色关键工艺系统、先进适用环保装备系统、水资源优化系统、终端产品资源化利用、数字化绿色提升等领域集成应用,提升行业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帮助企业加强生产过程精细化调控,提高电气化率和余热余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4)智慧化节能环保综合服务。鼓励节能环保服务由单一领域向水、气、土、废多领域协同和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等多面源系统解决转变,培育智慧化综合服务商;鼓励服务商应用数字技术促进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

43、污、循环利用等智慧化,形成“监、治、控”全过程一体化智能管控。(三)做优“城市服务”四个创新链接产业1.区块链与先进计算聚焦算力、算法、算据三大领域,发展先进计算专用芯片等算力新器件,强化智能算法体系结构,提升算据字节量,重点布局、等区,支持区块链与先进计算和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融合应用,力争到 2025 年区块链与先进计算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 6000 亿元。(1)先进计算系统。围绕计算芯片架构设计、创新发展处理器及系统级仿真器,升级人工智能框架、芯片、工具集的性能,搭建硬件仿真、建模和测试平台,促进产品算力、算法处理速度和精度提升,建设先进计算专用服务器产业化基地;

44、建设基于专用超高速区块链芯片的区块链算力平台、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通用智能系统平台等新型算力平台,形成全面智能的计算服务,推动算力技术和服务相关企业聚集。(2)区块链开源平台。 充分发挥城市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作用,构建并完善软硬件技术体系,围绕区块链高性能、安全性、隐私保护、可扩展性等方向,支持共识机制、分布式存储、跨链协议、智能合约等技术迭代; 建设链开源底层技术平台以及基于 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的区块链专用芯片、模组、硬件和链技术体系;建设区块链支撑服务 BaaS 平台(区块链即服务平台)、 统一数字身份等关键基础性数字化平台,形成赋能数字经济和数字的区块链

45、应用方案。(3)区块链应用。全市范围布局区块链全场景建设,聚焦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电子签章、城市码、碳交易、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等典型应用场景落地;引导更多企业通过参与区块链应用场景建设持续打磨技术,开展更大范围推广应用,培育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区块链+”企业,构建区块链一体化产业链体系;推进链生态联盟建设,推动产学研用相关主体协同创新,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块链产业开放生态。2.科技服务业面向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布局“三城一区”、城市副中心,形成5 个以上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建成一批专业化、集成化、市场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科技服务

46、新业态、新模式,塑造城市科技服务品牌,力争到 2025 年科技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 1.25 万亿元。(1)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与工程技术服务。研发服务围绕前沿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支持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平台,鼓励开展高端仪器设备、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设计服务围绕高精尖重点产业,培育一批设计领军人才和机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城市市设计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大数据需求分析、设计工具、模拟仿真、快速制造等全产业链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支持机构向设计、研发、生产等全过程延伸,鼓励行业组织、新型研发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等联合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行业标准及检验检测方法研究。工程技术服务支持机构从咨询、策

47、划、规划向工程管理、数字化交付等全过程服务转变,鼓励提供智能化、数字化服务。(2)创业孵化、技术转移与科技金融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大力提升硬科技孵化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市场化、专业化、化的硬科技孵化器,开放供应链资源、产业投资基金和市场渠道,引领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技术转移服务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技术转移部门,面向科技成果的评估、筛选、对接、运营等提供专业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支持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利用“科创板”和“新三板”做大做强。(3)知识产权服务与科技咨询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支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源

48、头追溯、实时监测、在线识别、网络存证、跟踪预警等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服务创新;科技咨询服务重点发展战略咨询、管理咨询、工程咨询、信息咨询等专业化咨询,鼓励科技咨询机构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化、集成化服务。3.智慧城市在城市全域打造智慧城市应用场景,鼓励全域场景创新,吸引各行业、各领域新技术在市孵化、开展应用,加速形成创新生态,带动相关产业在市落地发展,力争到 2025 年,智慧城市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3500 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接近万亿,打造 30 个以上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工程,培育多家千亿市值企业。(1)底层通用技术。加强与行业

49、领军企业对接合作,重点突破操作系统、智能感知系统、隐私计算等薄弱环节。探索建设空间计算操作系统平台,支撑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探索用软件定义和驱动物理世界;建设未来智能系统平台,融合行业数据集、领先算法模型以及大规模算力等资源要素,提供底层通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服务;建设隐私计算基础平台,打通“数道”“链道”,形成多域协同、自主可控、安全隐私的可信智能计算基础环境。(2)城市感知体系建设。建设综合多种传感器的城市感知网络,带动传感器等感知终端以及相关通用光电器件等感知设备发展。建立全市感知终端“一套台账”,强化各部门、各类型感知终端统筹管理;推进智慧杆塔等感知底座组网建设,实现多种设备和传感

50、器“一杆多感”综合承载;建设全市统一的感知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感知数据共享和应用;提升城市感知的智能监测和边缘计算能力,提升城市感知大数据融合分析效率;重点加强对交通状况、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市部件等要素的实时感知,形成动态城市画像,形成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一体化智能交互能力,支撑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服务;依托城市码推进“人”“企”“物”城市基础感知数据的融合关联和共享,构建万物互联的感知体系。(3)城市数据融合服务。深化数据专区对金融科技、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数据供给,推动向企业、科研院所和公众开放数据,培育数据交易市场和生态,吸引和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4)城市运营开放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