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城区产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东** 文档编号:5328065 上传时间:2022-01-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时期城区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十四五”时期城区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四五”时期城区产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时期城区产业发展规划.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十四五”时期城区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建设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区提高“四个服务”水平,落实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着力持续推动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建设的关键阶段。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格局和新要求,紧紧围绕功能核心区战略定位,强化核心区控规的重要引领作用,谋划好“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主要任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执行期为2021年-2025年。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一

2、)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城区坚持“高精尖”发展导向,以“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为主线,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经济发展稳中有进。2020年,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54.7亿元,比上年增长0.2%,是“十二五”末的1.4倍,年均增长4.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万美元。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1.4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约为2.0%。在全市范围内比较,城区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地均地区生产总值等单位产出方面在全市名列前茅。主导产业发展平稳。“十三五”期间,城区构建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并逐步聚焦,文化及相关产业、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稳步壮大。2020年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

3、生产总值的48.9%,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为30.7%,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13.6%,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比为 8.4%。产业融合逐步深化。“十三五”期间,城区构建以“文化+”为核心的产业融合体系,初步明确了未来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向,推动文化与金融、科技、商业和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出台城区加快文化创新融合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着力打造文化创新融合的高精尖经济结构。2019年城区获批创建国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区。2019年出台城区关于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顶层设计落实整合文化遗产资源、商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深入推动文商旅融合重点项目

4、落地。空间优化成效突出。“十三五”期间,城区通过腾退、改造,不断优化产业空间。结合非功能疏解,腾退释放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对现有空间改造,升级承载能力。步行街完成北延综合提升工程,完成沿线空间修复,文化创新街区试点改造成果正式亮相国际设计周。产业政策日益完善。“十三五”期间,城区构建了“1+5+N”产业政策体系,将城区加快文化创新融合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实施意见作为全区产业政策体系的“1”大总体指导意见,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描绘了以文化创新融合为重点方向的全区产业发展蓝图,从产业发展、资金支持、空间利用、人才保障以及营商环境“5”方面发力,出台“N”项支撑政策。截至202

5、0年底,全区共制定产业政策27项。其中,产业发展政策6项,涉及文化、金融、信息等全区重点产业;资金支持政策10项;空间利用政策5项;人才保障政策4项;环境优化政策2项。同时,在新发展阶段背景下,城区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经济发展活力尚需进一步激发;主导产业拉动效应有待提升,尚未形成较强的区域影响力;产业融合有待深入,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生命力的融合品牌以及规模化和标志性的载体集群尚需培育;高端商务楼宇资源紧缺和产业空间分布零散,产业空间仍需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仍需提升精细度与精准度。(二)发展形势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战略机遇。当前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

6、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将为城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在率先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加速提升发展能级提供战略保障。“两区”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国务院相继批复深化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不断推出创新政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城区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推动金融、文化、数字经济、健康医疗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机遇。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当前我国已进入数字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期,在“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的作用和地位将继续提升,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7、。市将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后疫情时代,城区餐饮、旅游、商务服务等传统优势产业将加快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将为城区产业升级带来新动能。消费升级全面驱动服务业发展。以消费升级为核心的人民物质和精神需求衍生出了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拉动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体育、旅游、健康和信息等产业发展。2020年,市发布市促进新消费引领品质新生活行动方案,加快构建消费新生态体系,激发新消费需求,以新消费为引领,全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城区相关服务业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国际经济形式错综复杂,国内经济承压明显,市场活力受到抑制,产业发展要素成本增高,对产业高质

8、量发展提出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下行压力及发展不确定性提高,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产业造成冲击,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凭借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及跨界融合实现突围。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化落实有关城市总体规划与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牢牢把握功能核心区战略定位,充分释放“四个中心”“四个服务”蕴含的巨大能量,抢抓“两区”建设发展机遇,立足“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的发展

9、目标,更加突出“崇文争先”理念,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以“融合”“激活”“创新”“提升”为发展思路,助力产业发展行稳致远。(二)发展目标以“两区”建设引领重点产业快速发展,以“五新”政策驱动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抢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重大政策机遇,以文化为底色,以金融为引擎,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推动产业融合下的服务业转型升级,扩大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到2025年,初步构建特色显著、品牌鲜明、创新驱动、开放引领、融合协同的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新型产业体系。表1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科目指标指标解释单位202

10、5目标值建议产业发展规模及结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十四五”期间城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十四五”期间城区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健康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十四五”期间城区健康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城区高新技术产业收入亿元450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城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1300产业空间指标金融业集聚度=城区金融业年均增速/市金融业年均增速*若指标1,则说明金融业增速快于市平均水平,“十四五”期间金融业在城区的集聚程度增强/1.27产业发展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城区GDP/全区就业人口万元40产业融合指标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

11、速=“十四五”期间城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5产业发展环境服务业投资额占社会固定总投资额的比重=城区服务业投资额/社会固定总投资额%90.9%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总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比重=城区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总实际利用外资金额%85.3%产业发展潜力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件)=城区高价值发明专利数/全区总人口个82左右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区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城区GDP%3.6%三、产业发展重点任务(一)做优做强金融业,构建现代金融品牌高地1.促进传统金融业结构优化巩固传统金融业态,依托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传统金融业态,加快发展区域金融总部。积极推进金融新业态

12、和新兴持牌金融机构发展,鼓励区内大型金融企业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消费金融等机构。鼓励区内金融科技公司运用金融科技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的模式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大力发展财富管理,支持区内国内外知名财富管理企业和智库发展,将城区财富管理打造成为现代金融服务业的新名片。2.建设国际金融开放前沿区利用好金融开放创新政策红利,构建人民币资产国际化的生态体系,推动国际金融开放成果落地,建设具有更高水平的国际金融开放前沿区。鼓励发展各类国际金融机构,支持外资银行保险金融机构设立中国总部、区域总部、功能总部。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鼓励区内优秀金融机构“走出去”。提升资产管理国际化水平,吸引具

13、有国际知名度的外资资产管理机构,争取外资银行、保险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理财公司落户。大力发展外资金融中介服务。3.构建智能金融应用高地打造智能金融服务应用联盟,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物联网等技术为重点方向,整合一批智能金融服务提供商,率先树立智能金融发展新标杆。引导区内传统金融业探索智能化应用,将传统金融机构发展成为智能金融应用使用者。探索应用智能工具支持普惠金融,积极引入智能金融服务提供商,支持区内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智慧金融服务小微”模式,实现以智能金融为手段服务中小规模实体经济。发挥智能金融产业发展基金作用,实施智能金融独角兽“旸谷计划”,打造一批智能金融独角兽企业。依托智能金

14、融研究院,建设智能金融和REITs产业孵化中心,形成以“场景应用”为核心的产业服务体系,促进金融业创新发展。推动数字货币场景应用。增强金融风险监测防控能力,稳定金融秩序,确保属地金融安全。(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城区发展特色1.打造“一主三副”文化产业格局做强内容创作生产主业,鼓励优质戏剧创作,优化文化演艺生态。深耕优质内容,挖掘特色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内涵,形成一批彰显地域特色,具有时代化、大众化、市场化特征的文化内容精品。做优创意设计服务业,引进、孵化一批高端设计组织及机构,强化创意设计对文化产业各领域的渗透和支撑作用,促进产业品质和价值提升。做精文化传播渠道业,拓

15、展多样化传播途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推动艺术品交易高端发展,打造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支持隆福寺地区建设高质量艺术品展示交易服务平台。做专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办文化服务项目,促进文化产品流通,打造以文化资产评估、交易、投融资等为重点的文化产权交易产业链。优化调整空间布局,打造园区新生态。2.高标准建设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新文化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及管理机制,鼓励文化金融服务创新。支持“文创板”建设,建立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探索构建包容审慎的“监管沙盒”,深化金融科技差异化监管。建设示范区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构建具有创新示范效应

16、的文化金融创新服务高地。积极拓宽文化及相关产业融资渠道。不断完善“文菁计划”扶持政策,创新专项基金的文化金融支持方式,探索信贷、风投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融资风险池,推动知识产权、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方式落地。在示范区落地国家级活动,支持文化金融特色发展。3.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优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博、非遗保护和文化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文博和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弘扬,打造文化与数字融合的标杆。充分发挥文博资源优势发展IP经济,促进文创内容生产。围绕建设“博物馆之城”,举办高水平展览,提升博物馆影响力。探索设

17、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强化非遗特色传统文化内容产品开发。(三)夯实信息服务基础,创新发展数字经济1.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一步扩大城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用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金,创新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相结合的支持模式。推动重点科技项目向数字经济倾斜,支持鼓励与数字经济有关的科技项目落地。提高区级大数据平台汇聚、管理和共享开放服务能力,加强经济运行与产业发展领域数据资源的高质量有效供给。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企业数字化赋能,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5G产业联盟优势,完善新基建产业支持政策,培育壮大数字经济领域

18、的高成长性企业,做强发展增量。2.数字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新技术在城市运行、社会治理、应急管理、疫情防控等领域跨部门、夸层级的深度融合应用。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的掌上办、自助办、智能办。提升交通、商业、医疗、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民生和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3.数字赋能文化产业,拓展数字内容服务深耕优质内容,实施数字内容精品工程。依托传统出版和新兴数字出版企业资源,大力拓展数字出版领域。推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数字内容产业的应用。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拓展“数字中轴线”文化场景应用。以文化内容为核心发展数字贸易,深化国际合作。依托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

19、园区及龙头企业,组织落实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项目,积极培育文化科技融合的新兴业态及创新企业。加强数字内容政策引导,加大在准入和资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区内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申报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和游戏版号,支持影视类文化企业制作的作品报审查机构审查。支持建设版权保护平台。(四)促进商业商务提质升级,扩大新供给创造新需求1.打造国际消费新地标加快传统商圈转型升级,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地标型消费中心。将区域培育成“老字号”为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消费区。将商圈培育成“品牌+品质”为特色的顶级品牌消费区。推进雍和宫、隆福寺等文化地标周边环境整治和文化消费业态导入。

20、充分发挥文化探访路线的历史文化价值,构建城景一体的全域旅游空间体系,打造“中轴文化体验走廊”和“历史文化消费片区”。加快智慧商圈建设,支持重点商业载体开展智慧化运营。2.打造消费品牌新矩阵扩大国际消费品牌供给,提升区域国际品牌集聚度,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挖掘城区商业服务业新增量,培育发展“首店经济”,引入一批品牌首店、旗舰店和网红店。加强免退税网点布局,创新免税业态和服务模式,发展免税经济。鼓励老字号守正创新,培育独具特色、满足国际化消费需求的高附加值商品和服务。推动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建设,不断探索新消费与街区更新、传统商业提质升级和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3.推动消费优质供给推动互联网与各

21、类消费业态紧密融合,培育壮大“云经济”和信息消费,大力发展“互联网+零售”、互联网健康服务、在线教育等新消费模式。鼓励电商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加快推动新零售布局,推广和布设新零售设备,丰富新零售业态。挖掘文化资源价值,激活文化消费活力,引导文化体验、文化创意、文化消费创新融合,加快文化场馆的消费价值释放,充分挖掘优质文化IP的消费潜力。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多层次体育消费渠道。拓展夜间商业活动,繁荣夜间经济。4.高端发展商务服务业支持市场主体高端化升级,积极落实服务业扩大开放等相关政策,加大总部功能配套保障,积极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重点发展会计、法律、咨询、广

22、告等专业服务,积极培育为新场景新业态提供信息、法律、财务、人力资源、创业孵化等专业服务的机构。构建楼宇经济发展联盟,打造特色楼宇经济群。(五)积极培育健康产业,增强产业新兴活力1.打造国际数字健康应用创新中心发挥城区传统高端医疗资源优势,发展智慧健康产业。推进“信用+医疗”体系建设,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发展精准医疗。开展互联网药房建设,探索搭建电子处方流转平台。鼓励医药新零售商业发展,支持药品流通企业将其下属医药电商类子公司落户。大力发展健康商业保险,支持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商业险的应用,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定点医疗机构专属的健康保险产品,推进国际医疗保险结算。2.提升中医药产业国际影响力深入推进

23、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办好“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等活动,推广中医药文创产品,增加中医药体验式消费。依托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建立中医药健康产业产权交易平台,促成研发者与投资者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并以此为资源汇聚点,挖掘优质项目落地。依托医疗和行业协会资源优势发展组织国际级展会、论坛、行业会议等。加快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服务机构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中医药特色产业向国际化和标准化发展。3.拓宽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空间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及其下属单位合作,抓住体育总局协会改革机遇,落地一批体育运动协会

24、,积极发展高端体育赛事和组织管理。推动体育与文化、信息等产业深度融合。引导文化企业开展体育出版、体育影视、体育动漫和体育文化演出等主题文化创意活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智能应用,以数字化赋能体育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国际时尚运动和比赛,拓展小众精品体育运动类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改造与运营管理,提高现有场馆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满足市民体育健身需求,促进体育消费。依托现有资源和腾退空间转型升级,推动地区形成健康产业集聚区。四、产业空间布局遵循产业布局规律和产业空间分布现状,优化提升全区产业发展环境,引导新兴产业向南部集聚,着力构建区域协调、功能互补、特色彰显的“两带、三区、多

25、点”的产业空间新格局。(一)构筑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带1.打造文化融合创新发展带推动地铁沿线区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辐射带动效应,引领周边区域优化提质,联动商业商务楼宇和产业园区建设,串联老城重要公共空间、历史节点、城市地标,打造老城特色文化展示和高端品质空间载体,培育新消费热点,促进文商旅深度融合,激发区域文化产业创新活力。2.提升金融商务集聚发展带以沿线为载体,依托文化景观环线建设,强化轨道交通支撑,提升区域发展环境。优化重要节点区域功能布局,加快商务楼宇改造,打造高端智能楼宇集群,吸引高端金融、信息服务等头部企业集聚。持续提高高端商业商务配套服务水平,打造产业生态优越的金融商务集聚发展带。

26、(二)优化建设三大重点功能区1.构建独具人文魅力的国际一流步行商业街区推动地区城市更新,加快智慧商街建设,使成为展示新时代改革开放成果的窗口,为中央政务活动提供良好配套保障。优化重要节点设计,实施主街景观综合提升工程、西街片区更新工程。探索建立与街区持续更新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以东改造升级为示范带动,“一店一策”推动传统设施提质升级。展示利用街区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推动“商旅文”多业态融合发展,加大首店、旗舰店和品牌新形象店引进力度,提升街区业态品质,丰富消费体验,彰显街区活力。探索创新商业模式,与知名电商企业合作,积极吸引开设线下融合体验店,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示范。打造商业文化活动、网红打卡地的集

27、聚区,年轻消费群体商业消费新地标。2.打造地区文化体验式消费街区落实“一个中心、两种体验、五大区域”业态提升规划和商业布局理念,以“打造具有活力的味儿文化体验式商业街区”为核心,多元呈现“老传统”和“新时尚”相互交织的城市文化厚底蕴与现代商业新活力,全面构建老字号零售区、老字号餐饮区、多元文化体验区、娱乐休闲体验区、先锋潮流体验区等五大功能区域,勾勒展示老市商业图景和城市人文风貌,塑造弘扬古都灿烂悠久历史、彰显古今交融城市风貌和传播现代商业文化的魅力商街,打造历史文化“金名片”。3.重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园积极实施一园区多基地战略,以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为抓手,推动园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28、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文化科技特色产业,引导以研发创新为核心的总部企业入驻,巩固总部经济,继续打造园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打造园区建设运营平台,统筹腾退空间利用。健全创新生态体系,培育创新成长型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三)打造产业融合发展新亮点建设智能金融现代服务区,实施智能街区示范重点工程,加快街区及区域内办公楼宇现代化、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化招商服务平台,形成金融机构聚集、商务配套齐全、服务智能便利的良好金融生态。推动“金融生态城”建设,开展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先行试点,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落户,带动周边服务业协同发展。优化利用安定门外存量产业空间资源,发挥头部企业示范

29、作用,实现高端金融业汇聚发展。打造文化艺术消费目的地,建设高品质艺术品服务平台,联动艺术中心、美术馆、艺术剧院等周边文化资源,为文化交流、文化科技融合等多元化发展提供优质空间载体和配套服务。五、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一)实施环境提升工程,激发企业主体活力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制定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用好用活组合式政策激励,综合考虑创新提升、资金支持、空间利用、人才保障以及环境优化五个要素,重点支持文化金融、智能金融、智慧医疗等融合业态的发展,打造产业融合试点示范项目。建立政策调整和退出评估机制,加强产业发展风险评估,及时修订调整相关政策,确保政策的持续效果。优化资金

30、支持方式。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基金监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拨投联动、投补联动、贷贴联动”等资金支持方式。对接利用资本市场平台,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项目、技术和人才聚集。提升政府产业运营管理能力。进一步强化国有资本布局和调整,统筹规划整合全区土地及产业发展资源,综合运用投融资、专业服务等市场化手段,提升政府产业管理和服务能力,打造文化产业、商业服务业、城市更新改造和国有资本运作平台的“3+1”区属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探索设立国企改革发展基金、老字号基金,通过资本运作,切实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促进产业融合协

31、同发展。在区层面完善跨部门的产业融合协调机制,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健全产业融合政策制度体系,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统筹强化政策合力。强化融合统计口径研究和评估管理,完善对区产业融合发展工作的指导。搭建政府投资促进平台。加大对产业链龙头企业及其区域总部、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等核心配套企业的招引力度,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探索城区和驻区央企共同建立投资基金,推动投资落地。推动市属企业和驻区民营企业、区属企业的合作交流,引导、支持各类企业通过项目投资、资产整合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持续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密切跟踪市场动态和重点企业发展,健全领军型、高成长型与潜力型

32、企业分类管理机制。(二)实施品牌塑造工程,构建区域产业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具有老特色文商旅品牌。积极寻找文化商业与旅游的产业对接点,整合城区具有老特色的文化、商业、旅游资源,引入多元市场运营主体,打造具有较强市场吸引力的商业店铺、特色活动等。以有代表性的文化街区为核心,完善品牌体系,强化IP效应,提升老特色文商旅品牌影响力。发挥品牌效应,办好“历史文化节”等品牌活动。依托“国际品牌节”“论坛”,搭建国内外著名商业品牌交流合作平台,吸引知名高端品牌汇聚。塑造文化金融特色品牌。将国家级、市级文化金融活动在示范区落地,联合文化金融领域基础较好的城市,打造“中国文化金融峰会” 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与

33、金融合作盛会。搭建政府、行业专家、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常态化活动社群,为企业搭建资源展示交流平台。聚焦文化传承发展、文娱品牌打造、文旅资源转化,塑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金融特色品牌。培育国际健康品牌。重点依托丰富的中医药老字号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聚焦中医药产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创新发展智慧健康产业,建设国际数字健康应用创新中心,打造健康产业新名片。(三)实施聚才引智工程,打造高端人才高地拓展高端产业人才引进渠道。建设高校人才实践基地,主动对接优质高校,推动高校实践需求与区域发展需要无缝对接。改造国有企业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积极引进海内外

34、高层次人才,建设国际人才全流程服务体系。对境外高端人才给予入出境便利,优化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证件审批流程。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依托“集贤计划”,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创新乐园、创业家园,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奖励机制,实施更大力度的自主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四)实施空间优化工程,做优做细楼宇经济盘活存量资源。全面梳理城区可用存量空间,按照城市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建立分类处置方案,积极推进处置。加大盘活力度,依托区属国企平台,对区内低效产业用地进行升级和更新改造。做优做细楼宇经济。加快发展楼宇集聚区

35、域,升级一批老旧商务楼宇,提升楼宇品质,依托知名物业管理企业,引导形成产业特征明显的品牌楼宇。开展楼宇经济发展质量监测与评价,健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楼宇数字化“精准画像”。提高楼宇服务精细化水平,健全“楼宇管家”制度,形成“政府+楼宇+入驻企业”联动机制,实现政府服务企业“零距离”。鼓励楼宇运营商引进各类智慧应用,探索智慧运营模式,打造具有个性化的“智慧楼宇”项目。(五)实施创新加速工程,形成区域整体创新合力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环境。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创新支持政策。完善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金作用,优化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配置。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整合医药健康、电子科技

36、等科研机构研发资源优势,推动创新链向产业链、价值链转移,提高科技支撑发展能力。引入大型孵化机构、技术转移机构、PE及VC机构,强化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激发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环境,切实发挥科技资金、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对创新的引导支持作用。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服务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孵化机构、科技中介与企业的对接合作。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参与重大工程建设,增强企业创新实力和水平。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产业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切实推进产业规划落实,协

37、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加强同上级部门联系,积极争取国家、市规划、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跟踪服务好重大项目实施和企业发展,努力形成产业促进合力。根据规划内容制定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按照量化、细化、具体化要求,分解目标任务,明确牵头部门、协助单位和完成时限。(二)加强规划协同严格落实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市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全规划协调实施机制,确保规划体系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提高规划的统筹水平和执行效果。围绕本规划目标任务,统筹加强各部门专项规划和政策制定,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三)加强规划实施评估与监控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独立评估,听取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长效机制,及时对规划进行修改调整。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及时研究确定进一步实施的意见,采取相应措施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四)科学谋划重点产业项目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好重点产业项目对规划落实的支撑作用。完善区级统筹机制,谋划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储备项目,优先实施一批支持“两区”建设、促进产业融合、新型消费、楼宇品质提升、智慧商圈等重大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