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东** 文档编号:19588736 上传时间:2022-06-09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业创新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基础性产业。为加快全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根据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制定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牢牢抓住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发展现状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重农文化底蕴,县域经济坚实

2、,改革创新踊跃,培育了基础深厚、业态丰富、产能强大、技术密集、全链融合的乡村产业,在全国举足轻重,在国际上也享有重要地位。(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标准化水平高,为乡村产业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90.6亿元,农产品出口额1257.4亿元。粮食总产量5446.8万吨,油料总产量290.9万吨,蔬菜(含食用菌)、水果、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8434.7万吨、2938.9万吨、1451.8万吨、828.6万吨。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309个。“三品一标”主体、产品分别达到4054家、10275个。全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分别达到。(二)农

3、产品加工流通起步早、发展快、体系完备,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引擎。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1.55万亿元,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营业收入分别为6682亿元、1287亿元、566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达到1.93:1。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1家,交易额达到2767亿元。网络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冷链物流体系正在形成。(三)农业跨界融合步伐快,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猛,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20年,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6万家,年接待游客超1.9亿人次,营业收入402.7亿元。全省淘宝镇134个,淘宝村5

4、98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60.3亿元,农业数字经济超过600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804.1亿元,占农林牧渔产值比重7.9%。累计建设省级以上各类产业载体平台500余个。(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多、组织模式多样,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内在活力。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63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221家,其中国家及省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07家、1026家。农民合作社23.59万家,家庭农场8.65万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13.6万家。通过“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采取“订单农业”等方式,带动农户1800万户。202

5、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53元。(五)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为乡村产业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2020年,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128.9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44.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88.95%。全省超过99%的村(组)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超过99%的村(组)成立了新的集体经济组织并完成登记赋码。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60亿元,发行农业农村领域专项债券516.27亿元,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基金认缴规模132亿元。第二节机遇挑战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一是战略层面,即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

6、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聚集,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二是市场层面,即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化特点,休闲观光、健康养生消费渐成趋势,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正在形成,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三是改革层面,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牵动。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做文章,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创新层面,即技术创新的驱动。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五是国际层面,即推动农业“走出去”“

7、引进来”。积极承接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业技术、优秀专业人才、精良机械装备、成熟服务模式和系统管理经验;全面对接RCEP、上合组织,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用足用好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全省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六是国内层面,即面向东中西部地区溢出优势服务资源。根据东中西部省份不同层次需求,输出产业发展模式、高素质人才队伍、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展现大省担当和社会责任。同时,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诸多挑战。表现在:现代生产要素供给不足,环境资源约束趋紧。城乡要素市场化程度差异较大,资源要素下乡渠道尚未完全打通。土地超负荷使用造成地力下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6,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

8、然突出,海水倒灌现象没有完全遏制,基础设施短板凸显,生态环境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发展方式不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科技创新能力尚有差距。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慢,现代育种基础薄弱、力量分散,品种同质化严重,部分设施蔬菜、大豆、果品、畜禽品种仍高度依赖国外。产业链条不够完整,龙头企业大而不强现象突出。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二、三产业向高端开发滞后,品牌溢价有限。龙头企业“有群山无高峰”,主食加工链条相对较短,大企业大品牌相对较少,水果蔬菜等行业精深加工相对不足,冷链物流有待提升。乡村服务业发育不充分,现代服务要素缺乏。生产性服务供给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农村金融、研发

9、设计、信息咨询、品牌策划等服务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全链条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压力大。平原、丘陵、山区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渠道单一,亟需构建多元权益增长与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增收的多元化与可持续。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以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为抓手,以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聚焦重点产业、集聚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构建

10、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推动我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二节基本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乡村资源,面向市场需求,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培育特色产品,更好彰显地域特色,推进产品品牌化、品牌高端化。生态引领,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产业融合,联农带农。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改革开放,创新驱动。深化农村

11、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技术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城乡互促,共享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破除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城乡融合。发挥农民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补齐政策短板,形成全社会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格局。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资源要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第三节战略定位乡村产业基础好、体量大、功能强,有条件、有责任先行一步,率先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将广大农村打造成实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发展模式的探索地、全产业链发展的新领域、农业功能外溢拓展的先行

12、军、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进一步擦亮“全国农业看”金字招牌。建设农业全产业链示范省。拓展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多业态复合、产城融合“六种模式”,塑造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四型业态”,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先导省。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打好种业翻身仗。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强化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攻关和新设施、新装备推广应用。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领先省。推动产业高质量扩张、产品高质量开发、品牌高质量塑造、机制高质量创新,做精做深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成为全国典范和标杆。建设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先行省。以“发展绿色产业、调优绿色资源、生产绿

13、色产品、健全绿色制度”为重点,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省形成乡村产业绿色发展新格局。建设乡村数字产业应用先进省。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字生产能力建设,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推进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建设农业生产性服务典型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农村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带动种养业、加工业及流通业改善结构、提升素质,以现代农业服务业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第四节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

14、、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亮点纷呈,全产业链建设成效显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形成“区域产业协同、集群创新驱动、县域全面统筹、镇村联动发展”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3万亿元,粮食综合产能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产量继续稳居全国前列。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产值超十亿元农业产业强镇,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乡土产业品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持续壮大。基本实

15、现农产品“应加工、尽加工”“宜精深、必精深”,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2.5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8: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农产品市场流通、物流配送体系更加完善,田头市场、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布局更加合理。乡村休闲农业优化升级。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度发掘,业态类型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接待游客超过2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600亿元。乡村新型服务业类型丰富。农业服务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引导小农户走上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达到1000亿元。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进一步健全,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0

16、00亿元。第一节优化乡村产业布局综合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因素,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深化区域产业发展定位,重点培育打造“十大”优势区,构建全省乡村产业“点、线、面”联动发展格局。(一)粮棉油优势区。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发展,建设核心区的粮食产业集群;以核心区的大豆产业集群;以核心区的油料产业集群;以核心区的棉花产业集群。在沿黄及黄河故道、低山丘陵地区,发展特色水稻、杂粮、甘薯、马铃薯等特色作物,培育大米、小米、地瓜、马铃薯等地域特色品牌农产品。(二)果品优势区。重点在山区、陵山区、城西北轻度盐碱区发展特色水果,重点建设水果产业集群,培植城南

17、、城西北干杂果产业集群。培育苹果、黄梨、冬枣、小枣、蜜桃、樱桃等地域特色品牌农产品。(三)蔬菜优势区。重点在水源丰富、土质肥沃的沿河流域和平原区,发展食用菌、辛辣蔬菜、设施蔬菜等作物,在秸秆资源丰富区域重点发展食用菌等产品,培育城东蔬菜加工出口型、城中市场流通型产业集群。培植培强设施蔬菜产业,辛辣蔬菜产业,以及食用菌产业。(四)畜禽优势区。培育城中和肉禽、城中南生猪、城西北牛羊养殖加工、沿线乳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大黑牛、黑猪、小尾寒羊、黑山羊、鸡、麻鸭等地方品种开发力度,优化驴、兔、蜂、毛皮动物等特色畜牧养殖区域布局。(五)水产优势区。打造海产品养殖加工产业带,建设城西南及沿黄地区名优特大宗淡水

18、渔业产品养殖加工产业带,巩固发展海水鱼、刺参、扇贝、牡蛎、鲍鱼、海带等优势产品品种,突出培育刺参、牡蛎、大闸蟹、甲鱼、锦鲤等特色产品品牌。(六)花卉优势区。发挥我省食用、药用、观赏和工业用途花卉大省的资源优势,巩固拓展城北、城西南、城中、城东和城东南等花卉优势产区,突出牡丹、玫瑰、月季、菊花等产品品牌。(七)特色种植优势区。重点推进城东南沿海、茶产业发展,提升茶叶加工能力。重点发展金银花、丹参、桔梗、西洋参、北沙参、白芍、丹皮、黄精等道地药材,突出培育产品品牌。重点推进产业发展。创建一批市级、县级现代烟草产业示范区,形成梯次推进格局。(八)传统食品优势区。充分发挥杂粮杂豆、特色畜禽等特色原料基

19、础优势,在地区重点开发乡土风味小吃、卤制品、酱制品、调味品、豆制品、腊味、面点等传统食品。培育特色食品品牌。(九)传统工艺优势区。在地区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传承特色技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工艺,培育产品品牌。(十)乡土文化优势区。发挥民俗文化优势,弘扬民间文学、美术、音乐、戏曲、舞蹈、曲艺、杂技杂耍、传统体育竞技等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培育传统文化品牌。第二节突出优势产业粮食、油料、蔬菜、果品、畜牧、渔业等产业是优势产业,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再创农业发展新优势。(一)粮食产业。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吨

20、粮县”“吨粮镇”建设,支持市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重点发展以市为中心的粮食生产加工集中区。加快小麦、玉米、杂粮等优良品种选育,重点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加强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推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推进土地流转,大力推行全程社会化服务,通过订单合同等方式,引导加工流通企业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加强粮食产后烘干、储藏等设施建设,提高初加工储存能力,降低产后损失。组建粮食加工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研发营养强化面粉、面制食品、烘焙食品、自热食品、休闲食品,小麦胚芽、戊聚糖等功能性食品及果糖、果葡糖浆等医用保健产品,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推进农作物秸秆和加工副产物综合利

21、用,实现吃干榨净、全值利用。积极发展粮超对接、粮批对接、粮校对接等直采直供模式,加快“厨房”建设,畅通粮食供应“最后一公里”,创响“好粮油”品牌。(二)油料产业。引导油料产业向大豆产业区集聚。加强优质专用花生新品种选育,建设一批优质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基地。整合农机、农艺、植保、土肥等技术资源,建设全程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完善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强化统一服务,通过订单等形式,发展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加强黄曲霉素降解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注重系列产品开发生产,优化加工工艺,提高产品品质。综合利用大豆资源,大力开发大豆蛋白制品。打造沿黄大豆、大花生两大产业集群。(三)棉花产业。优化棉花种植

22、区域布局,选育高质高效短季棉品种,推行间作、套作等种植方式。推进棉花加工工艺和纺织工艺深度融合,建立辐射棉花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物流集散地,实现区域仓储配送和加工纺织业的有效衔接,提高棉纺产业一体化程度。(四)蔬菜产业。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基地,发展葱姜蒜基地。加快蔬菜品种提档升级,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系);制定发布蔬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广育苗新技术、绿色防控技术、专用机械设备、智能管理和控制系统等,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智能化控制,建立全程质量追溯体系。支持主产区建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扩建和新建产地批发市场。提高蔬菜预冷、保鲜、储藏等初加工能力,重点开展速冻、冷冻、脱水等蔬

23、菜初加工,鼓励净菜进城、净菜上市。加强蔬菜精深加工工艺和技术研究,开发生产调理食品、即食食品,拓展在医疗、保健、美容等领域的应用。推广农超、农社、农企、农旅等多样化产销对接模式,大力发展集采摘体验、休闲观光、健康养生、购物娱乐于一体的蔬菜产业园区。(五)果品产业。开展品种和砧木创制工作,鼓励繁育功能性水果品种。推进现代果园建设,提高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适度扩大甜樱桃、草莓等促成栽培和葡萄、枣树等避雨及延迟栽培的生产规模。建设田头贮藏、预冷保鲜、分级包装、冷库存储、冷链物流、城市配送等设施,完善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果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发展果汁、果脯、罐头、果干等加工产品,研

24、究果酸、纤维素、色素、香精、油脂提取技术,开发营养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依托果业资源及现代果园,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拓展电子商务、果树认养等新模式新业态。塑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提高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六)食用菌产业。开展大宗食用菌国产品种、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功能型新品种选育,加快食用菌菌种液体化进程。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生产食用菌及菌渣高效循环利用,打造“农菌林”“农菌牧”等多种循环新模式。加强食用菌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引进和更新,促进食用菌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培育一批工艺先进、科技含量高、出口能力强的加工流通企业。以食用菌产业为依托,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与观光、餐饮

25、、科普、康养等融合发展,打造体验型新业态。(七)畜牧产业。重点打造肉禽生产加工集中区,生猪生产加工集中区,奶业生产加工集中区,肉牛肉羊生产加工集中区。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现代育种体系建设,强化城西牛、小尾寒羊、汶上芦花鸡等地方品种保护、选育和开发利用。增加青贮玉米种植和饲料粮的开发利用,提高苜蓿、燕麦草等紧缺饲草自给率。依托大型龙头企业,联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订单”模式,重点发展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养殖基地。统筹种养循环、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打造农牧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强技术研发和工艺改造,强化冷鲜肉供应能力,开发生产熟食制品、调理食品、方便食品、即食

26、产品、功能食品等系列产品,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打造“畜牧”公用品牌,培育企业产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品牌溢价效应。(八)现代渔业。水产品生产加工集中区建设。打造大宗品种、出口优势品种的遗传育种中心,选育推广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加快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养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发展碳汇渔业,研发与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稳步发展深海智能抗风浪网箱,开拓深远海绿色养殖。着重抓好生鲜、冷冻食品等加工业发展,着力开发新型中餐工业化水产品,研发适合国内消费群体的即食、休闲食品,加快水产功能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商业化开发。引导企业在产销地建设低温保

27、鲜设施,实现产销地市场冷链物流高效对接;依托冷链物流基地和商品交易中心,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海陆空水产品立体冷链配送网络。依托渔业资源和沿海沿湖特色风情风貌,积极培育渔家乐、海上垂钓等新型业态。(九)花卉产业。在花卉生产加工集中区,加大优良乡土花卉品种、珍稀濒危花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利用和开发。建设适度规模生产基地,培育一批集中连片的现代花卉示范园区。加强技术攻关,以食用、保健、药用和工业应用为方向,发展牡丹、玫瑰、铁皮石斛、菊花、睡莲等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加大市场流通升级改造,积极推进“互联网+”等新型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建立健全花卉物流体系和冷链运输系统。以规模化的花卉基地为依托,广泛开

28、展花卉礼仪、花艺表演等多元化的文化创意活动,建立摄影基地、康养园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开发特色食品,保护传统工艺,传承乡土文化,做精乡土特色产业。(一)茶产业。在、茶叶生产加工集中区,加强良种选育和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广应用现代绿色生态栽培技术,配套越冬防护设施,着力提升基地标准化水平。鼓励引进连续化、清洁化生产流水线,开展加工环节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开发生产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等系列产品,提高茶叶加工品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发展休闲观光、加工体验等新业态,拓展茶园功能,弘扬茶文化,提升绿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市场影响力。(二)中药材产业。重点

29、发展丹参、黄精、西洋参、金银花、丹皮等中药材,落实品种驯化、轮作等生产规程,提高产品品质和药效。推进种子种苗育繁推体系建设,推广绿色生态栽培技术、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标准化产地加工技术。制定完善省级道地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提高采收、净选、切制、干燥、保鲜、包装、储藏能力,鼓励发展中药饮片生产。针对金银花、丹参、西洋参、银杏、山楂、柏子仁、黄精、玫瑰、麦冬、丹皮等药食同源类品种,开发生产功能饮料、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系列产品。探索开展非药用部位和生产加工边角料综合开发利用,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依托中药材基地,建设发展集观赏、体验、康养为一体的百花园、百草园、养生园等新型业态。

30、(三)蚕桑产业。加大蚕桑种质资源创制、培育、收集、引进及应用力度,建设高标准示范基地,推广集约化省力化植桑养蚕关键技术,探索实现蚕茧工厂化、标准化滚动生产。突破耐盐碱饲料桑、蚕桑精深加工、桑枝食用菌、桑黄种植等关键核心技术,推进蚕桑药食新功能开发、果桑精深加工、饲料桑与畜牧业种养结合、桑菜兼作融合发展,支持建设一批蚕桑文化产业园、主题公园、特色小镇,打造休闲文旅新业态。(四)烟草产业。选育农艺性状好、品质指标优、能够代表和彰显生态特色的优良新品种。完善烟叶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广清洁生产、高效栽培、精准烘烤、绿色防控、质量安全控制等技术,全面推进专业化托管服务,加快耕、种、管、收关键环节数字化精准

31、管理,打造优质高效的现代烟草产业示范区。完善雪茄烟种植、调制、发酵关键技术,提升国产雪茄品质。(五)蜂产业。加大对全省野生及家养中华蜜蜂保护挖掘力度,优化蜜蜂活体、胚胎与冻精以及全基因组的蜜蜂种质资源基因库,推进西方蜜蜂遗传资源改良工作,培育优质高效蜜蜂生产用种。开展蜜蜂饲料、蜜蜂药物、蜂机具、智慧蜂业技术等研究推广,制订授粉蜂群饲养繁育技术规范、主要农作物蜂授粉操作技术规范和蜂产品生产、加工、储存技术规范,推进标准化生产。开发新型蜂产品,建立蜂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蜂蜜品质鉴别技术研究利用,提升蜂产品品质和多元化水平。(六)传统食品产业。根据消费结构升级新变化,开发特殊

32、地域、特殊品种等专属性特色产品,以特性和品质赢得市场。重点开发乡土卤制品、酱制品、豆制品、特色奶制品等传统食品。开发一批具有健康保健价值的功能食品和用品,建设一批集生产、加工、研发、体验、康养于一体的功能性农业示范基地。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用标准化技术改造提升乡土产品。(七)乡土工艺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造提升柳编、木雕、剪纸、刺绣等传统工艺。培育一批陶瓷琉璃村、木版年画村、书法绘画村、刺绣剪纸村、手工艺制作村等村落,创响“珍稀牌”“工艺牌”“文化牌”的乡土品牌。培育农商直供、直播直销、会员制、个人定制等模式,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再造业务流程、

33、降低交易成本。(八)乡土文化产业。深入挖掘民间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功用,提高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加大对优秀剧本、曲本创作的扶持力度,增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推出以对外传播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影视剧、纪录片、宣传片、舞台剧、短视频等优秀作品。利用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第四章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以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竞争力为核心,推动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第一节完善加工业结构统筹发展农产品

34、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推进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一)拓展农产品初加工。发展延长销售时间类初加工,实现粮变粉、豆变芽、肉变肠、奶变酪、菜变肴、果变汁。粮食等耐储农产品,重点发展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初加工,实现保值增值;果蔬、奶类、畜禽及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重点发展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实现减损增效。发展终端消费需求类初加工,拓展加工范围,减少产后损失。食用类初级农产品,重点发展清洗、分级、包装、切分、发酵、压榨、灌制、炸制、干制、腌制、熟制等初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棉麻丝、木竹藤棕草等非食用类农产品,重点发展整理、

35、切割、粉碎、打磨、烘干、拉丝、编织等初加工,开发多种用途。(二)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加快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促进农产品梯次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发展精细加工,推进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清洁生产、智能控制、形态识别、自动分选等技术升级,利用专用原料,配套专用设备,研制专用配方,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产品。推进深度开发,创新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生物发酵、蛋白质改性等技术,提取营养因子、功能成分和活性物质,开发系列化精深加工制品。(三)拓展发展预制菜产业。支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主食供应渠道,鼓励发展厨房型企业,以传统米面、杂粮、

36、蔬菜、肉类、水产品为原料,研制、开发、生产系列化预制菜肴、方便食品、调理食品等产品,培育涵盖生产、加工、冷链流通、营销等环节的预制菜企业。推动预制菜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及转化,开展功能性、便利性、保健性预制菜品研究,提高预制菜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的能力水平,打造质量过硬、安全性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预制菜品牌,推进预制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四)推进副产物综合利用。引导粮油加工企业应用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技术,综合利用碎米、米糠、稻壳、麦麸、胚芽、玉米芯、饼粕等副产物,开发米糠油、胚芽油、多糖多肽、白炭黑、活性炭、助滤剂等产品,提高粮油综合利用效率。引导果蔬加工企业应用生物

37、发酵、高效提取、分离和制备等先进技术,综合利用果皮果渣、菜叶菜帮等副产物,开发饲料、肥料以及果胶、精油、色素等产品,实现变废为宝。引导畜禽水产加工企业应用酶解、发酵等先进适用技术,综合利用皮毛、骨血、内脏等副产物,开发血浆蛋白、胶原蛋白肠衣、血粉、多肽、有机钙、鱼油等产品,提升加工层次。第二节优化加工业布局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统筹产地、销区和园区布局,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格局。(一)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引导大型农业企业重心下沉,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水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布局加工产能,改变加工在

38、城镇、原料在乡村状况。向中心镇(乡)和物流节点聚集,在农业产业强镇、商贸集镇和物流节点布局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促进产镇融合。向重点专业村聚集,依托工贸村、“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小众类的农产品初加工,促进产村融合。(二)推进农产品加工与销区对接。支持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在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布局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丰富加工产品,满足城市多样化、便捷化需求。培育加工业态,发展“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

39、加工业态。(三)集中打造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强化园区科技研发、融资担保等服务,完善仓储物流、供能供热、废污处理等设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发展。建设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对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以园区为依托,创建集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集约化加工、便利化服务网络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和融合发展先导区。到2025年,全省农业大县(市、区)都要建设1处农产品加工园区,建成一批产值过100亿元的较大型园区。第三节推进加工业转型升级(一)推进加工技术创新。

40、完善全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开展果品、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和水产品等营养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药食同源的加工食品。加快建设省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试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省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科研院所等提供科技成果中试放大服务。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作用,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有效对接。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加工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围绕粮食、油料、果品、蔬菜、畜牧、水产等产业,按产业链条形成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开展农产品质量管理等体系认证及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产品认证。支持

41、建设经济效益好、竞争力强、知名度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三)推进加工装备升级。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机构和生产创制企业,开展信息化、工程化加工装备研发,鼓励运用智能制造、生物合成、3D打印等新技术,集成组装科技含量高、适用性广的加工工艺及配套装备。支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现代加工新模式。(四)优化企业发展模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入国有资本,优化股权结构,稳步扩大规模,提升发展能力和影响力。鼓励企业上市融资,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下乡入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42、,增强农产品加工实力。打造农业资本谷,为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综合服务。第四节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业(一)完善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布局。依托县城、重点镇布局建设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改善产地公共冷库设施条件,强化产地预冷、仓储保鲜、分级分拣、产地直销等能力。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在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培育一批产地移动冷库和冷藏车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设施租赁、“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物流园区)”等模式,建设产地移动冷链物流设施运营网络。(二)构建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

43、。引导专业冷链物流企业适应农产品产地多点布局和小批量、多批次运输需求特点,构建稳定、高效、低成本运行的农产品出村进城冷链物流网络。鼓励电商、快递企业利用既有物流网络,整合产地冷链物流资源,拓展农产品出村进城冷链物流服务渠道,提高网络利用效率。(三)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等农产品流通模式。鼓励产地开展净菜、半成品加工,为餐饮企业、学校、机关团体等终端大客户提供直供直配服务。运用“互联网+物流”的新型模式,有效配置社会闲置物流资源,降低货物运输空置率,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四)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超、电商平台等关

44、键市场交易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互通,构建农产品流通大数据。全面整合农产品种类、产量、品质、种植面积等生产信息及农产品需求量、交易价格、物流等流通信息,掌握农产品市场供需情况,合理引导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第五章优化拓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为目标,优化空间布局,串珠成链、延链成片、连片成面,协调推进业态升级、设施升级、服务升级、文化升级、管理升级,推动全域乡村休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第一节集聚发展依托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的“六大乡村旅游集聚带”。(一)黄河风情乡村休闲旅游带。依托黄河及其故道自然风情、传统村落、民

45、俗文化、农耕文明等资源,打造以农业研学科普、农耕农事休闲、民俗文化体验为主的沿黄乡村旅游风情带,培育一批田园农耕型、生态休闲型、民俗文化型“黄河风情”特色村。(二)运河文化乡村休闲旅游带。依托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选择区位条件突出的古镇村、景点,打造以运河文化体验、民俗文化休闲为主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乡村休闲旅游带。深挖文化、民俗文化,依托山地自然资源,打造以寻踪、山区民俗体验、山地自然康养为主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四)海滨渔家乡村休闲旅游带。依托海洋文化、山水风光、渔家风情、近海滩涂养殖、海洋牧场等资源,打造以滨海休闲度假、渔家文化体验、渔家乐餐饮、海上垂钓为主的乡村旅游系列产品。(五

46、)乡村休闲旅游带。依托优质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以培训、研学旅行、休闲度假、拓展训练为主的乡村文旅景区。(六)城郊休闲乡村休闲旅游带。以11个设区市和部分县城为重点,发展城市近郊休闲度假、乡村休闲、劳动体验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第二节注重品质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发展方向,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古朴村落为形、创新创意为径,深入挖掘农耕文明和地方特色文化,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产品。(一)突出特色化。开发特色资源,依托区域、全国乃至世界独特性、稀缺性资源要素,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发展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挖掘特色文化,依托古村古镇、乡土文

47、化,跨界配置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要素,发展具有地域特点、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特色产品,发掘地方风味、传统工艺等资源,创意设计制作观赏性、艺术性、实用性和地域性的乡村休闲旅游商品。(二)突出差异化。把握定位差异,发展具有城乡间、区域间、景区间主题差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瞄准市场差异,细分目标市场,发展研学教育、田园养生、农耕体验、拓展训练、游憩康养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彰显功能差异,发展采摘园、农家宴、民俗村、风情街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培育夜间观光游、文化休闲、演艺体验、特色餐饮等业态。(三)突出多样化。推进业态多样,统筹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休闲农庄、康养和教育基地等业态,形成

48、竞相发展、精彩纷呈的格局。推进模式多样,跨界配置乡村休闲旅游与文化教育、健康养生、信息技术等产业要素,发展共享农庄、康体养老、线上云游等模式。推进主体多样,引导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文旅企业及社会资本等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推进收入多样,通过宅基地入股分红、就地就近就业等多种方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第三节丰富业态创新推出一批田园观光型、景区带动型、休闲度假型等乡村旅游业态,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一)田园观光型。依托果园、田园、菜园、林场、牧场,提供农事体验、采摘品鉴、休闲游乐、科普教育等服务功能,带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引进文创、艺术、民宿等业态,开发“后备箱”“伴手礼”等休闲产品,发展乡村创意农业。(二)景区带动型。依托秀美山川、湖泊河流、森林湿地、人文资源,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