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广州市海珠区新洲小学 邓亮【摘要】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自主活动中促成合作交往,养成自主探索的兴趣,是当前语文阅读素质教育必须探讨的目标。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立足于文本的整体,紧扣重点词句;活化文本深度,激发学生想象;组织学生读中体验和感悟;在互动中生成情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实践运用。使学生在鲜活的学习、生活世界中实现自主探究与创造,成为局内人,就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新课程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比过去多了。然
2、而,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着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现象,出现了为了自主而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泛化体验,淡化整体,曲解对话等现象。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树立“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而教”的理念,关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作相关策略探讨。一、立足文本整体,紧扣重点词句。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可讲。”可是当前,许多教师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课文还没读熟,生字词语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
3、谈体会。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样进行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是“欲速则不达”。例如,我听了一位教师的实验课荔枝时,让学生匆匆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就问学生“你认为课文中是否主要写荔枝?”学生因为对课文不熟,任凭老师怎么启发,就只发现“主要是写荔枝,因为妈妈喜欢吃荔枝。”怎么也不想到作者写荔枝是表达对妈妈的孝敬与怀念。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这种情感,一节课问来问去。把学生搞得稀里糊涂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自不必说了。语文学习强调“语文教育的整体观”,在教学中对一篇文章的阅读必须经历“整体部分整体”,这也是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如果在教学中,忽视整体感知,往往会造成学生理解肤浅,泛泛而谈
4、,造成学生难以和作者、文本进行很好沟通。长此以往,自然影响了学生提纲挈领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影响了学生整体阅读、系统阅读的习惯培养。这也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是设立语文学科的理由,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历练之。”训练语言,是语文科的专责。我们认为在通读全文,在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在欣赏品评的读书中,紧扣重点词句进行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一般说来,一篇课文总有提纲挈领的重点句、中心句。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找准切入点,紧紧围绕重点词
5、句展开教学。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我紧紧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围绕“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风景优美,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物产丰富?”这一问题,紧扣重点字句和学生一起品读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此长彼短的定量。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能面面俱到,也没必要面面俱到。教师须从一篇课文的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产生效率。二、活化文本深度,激发学生想象、联想。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书本知识与现实
6、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活化文本知识深度,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化文本知识深度,激发想象、联想,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主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在(向命运挑战)一课中有这样一句:“霍金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可文中写得太简略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很大。在教学中,就请同学们根据插图和课文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下面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霍金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 (1)在编写时间简史的过程中,遇到疾病不断向他进攻,霍金_;病情不断加重,他站立不起来,十个手指失去活动的能力,他_。 (2)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霍金_;夏天
7、,烈日炎炎,蚊蝇乱飞,霍金_。(3)白天,霍金_;晚上,霍金_。 完成这个练习的过程就是活化文本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产生深度体验的过程。这样的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还原语境、还原生活,循文明象,读出画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在说、写的体验中“度过一段时间”,获得新的体会和经验,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阐发来自于心灵深处的价值构想。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通过活化文本的设计,让学生学会体验,尤其是深度体验,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语言与精神的其舞中洋溢着恬美的情趣。我又曾经听了一位老师上纸船和风筝很受启发。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纸船和
8、风筝让山顶的松鼠和山脚的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小熊、松鼠收到礼物的快乐。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小熊长这么大,头一回收到礼物,他会怎么样?小熊,瞧你手舞足蹈的样子,发生什么事了?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呀?小松鼠,瞧你乐得嘴都合不拢了,在想些什么呀?老师在叫学生回答时,巧妙地称学生为“小熊、小松鼠”,一下子让学生融入到课文的情景中。然后让学生想象“你在想什么呀?”学生置身情景,回答得特别天真、可爱、动情,很好地体会出小熊、小松鼠的愉快、幸福,从而沟通学生、文本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联想,学生很快找准了情感基调,教学起来自然效率就高了。 当前,许多语文课堂教学存在
9、着效率不高的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不善于活化文本深度,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没能做到很好激发学生想象、联想。没有意识到学生是知识的主体建构者,只有唤醒他的体验,才能点燃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感悟和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的两个概念,也是语文教师使用极多的两个词语。然而在什么前提下、在什么时候、怎样让学生感悟与体验,很多老师缺少细致的研究和设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
10、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因此,我们认为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要真切,倡导个性化体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潜心会文本”。即通过反复地读,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读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否则,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只不过是言不及义的空话,或是人云亦云的套话,或是肤浅片面的白话,缺失了悟性、个性、灵
11、性,也谈不上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发展。例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我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地集体、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并且适时地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36个小时里,他顾不( ),顾不上( ),顾不上( ),甚至连( )都顾不上。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他心里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是(
12、 )。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深加工;既使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当前,语文课堂上经常看到一些形式的、花俏的、没有实效的教学活动,譬如盲目的综合、整合。再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教学取代
13、“填鸭式”教学。还有诸如无效的合作,随意的探究,过度的拓展等等。结果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反而少了,朗朗的书声没有了。因此,我们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学习方式入手,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四、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生成思想、情感、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种对话是要在互动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成语言。这种对话是基于充分朗读、体验、感悟的对话。搭石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中有这么一句很值得体会的句子“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
14、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同样处理这个句子,下面两位老师的片段就很值得思考。甲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师:上了点年岁的人说明什么?生:说明是老人。师:急着赶路说明什么?生:说明老人有要紧的事要办。师:当他发现搭石不平稳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生:他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师:他为什么要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生:他想看看搭石平稳不平稳。师:从老人的表现说明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生:是一位助人为乐的人。生:是一位心中有他人的老人。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句话,看看谁能读好这个句子。生:自由练习朗读。并进行个别汇报。师:老师发现
15、你在朗读的过程中,特别强调“无论、只要”,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生:老人也许急着去赶集,买东西;也许急着要把土特产拿到集市上卖,晚去了可能卖不上好价钱,但无论多么要紧,他发现搭石不平稳,仍要把搭石搭好。师:体会得多好啊!在你心中老人是多么善良啊。老师这里有个句子,想请同学们填一填。出示句子:上了点年岁的人,他急着赶路,也许是( ),当他发现搭石不平稳时,他想如果( ),就( )。想到这里,他首先( ),然后( ),最后( ),看着( ),他满意地笑了。生:口头练习填空。同桌交流。师:相信通过刚才的练习,这位可亲可敬、善良的老人一定走进了每位同学的心中。请大家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生:有感情地朗
16、读。从上面甲乙两位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我们就不难发现时下语文课堂中有曲解对话的现象。上例甲老师教学纯粹是把对话当作“问答式”,进行肤浅的、无效的一问一答。甲老师在组织师生对话过程中,不重视读,不重视情感的内化,而是贴标签式的给老人戴上“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等评价,等认识。表面上看,学生认识也出来,对老人的理解也是符合文本的价值取向的。但实际上这样的认识、评价,学生不用读猜也能猜到。这种感情没有内化,思想没有碰撞,语言没有生成、提高、发展的对话其实质是一种无效教学。对话的实质是要在平等的氛围中激活知识、内化情感、引发体验、碰撞思想、生成语言、分享收获、建构意义。上例中的乙老师在安排学生、
17、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始终以读为主线,通过教师有效点拨,在学生心中塑造了一个鲜活的老人形象。尽管学生心中的老人也是“善良、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的,但这种认识是通过互动学生真切体会到的。他与甲老师对对话的理解具有本质的区别。五、适度拓展,坚持练笔。在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在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处理上,当前过分的偏向于人文性。许多老师一听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好像就认为不符合新课改精神,误认为这是与新课改背道而驰的事。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
18、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如果语文课上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将成会空中楼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我们认为在推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加强学生动笔书面练习。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
19、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以上五种策略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立足文本整体,紧扣重点词句。”是就学习内容而言的。要辩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引导学生从整
20、体出发捕捉文本重点词句;在感悟重点词句内在情意时,要时时回顾文本整体,照应相关语句;部分探究结束后,还要回归整体,进一步提升认识。“活化文本深度,激发想象、联想。”是就思维方式而言的。要紧扣重点词句思考,思考的效果要体现在有语感的朗读和有个性的体验、感悟之中。“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是就学习方式而言的。它又是与第一、二、四条策略紧密相连,同时运作的,是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具体落实的根本保证。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本文”,能面对重点词句,独立思考,仔细品味,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思维补充,体味文本情理,领悟词句内涵。“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生成思想、情感、语言。”是就教学形态而言的。它又是以前面三条策略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前三条策略作支撑,就会变成空洞的热闹,浮浅的说教,虚假的“有效”。“适度拓展,坚持练笔。”是就学习效果而言的。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性表现。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反思和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参考文献】1 语文有效教学途径的探索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7、32 浅谈语文有效教学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7、63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语文有效教学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94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教法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