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案例评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教学案例评析.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名师整理优秀资源物理教学案例评析物理教学案例评析姜艳玲姜艳玲一、一、导读导读(一)内容分析(一)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亮点来自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超重与失重是不是惯性?体检时站在台秤上看到指针摆来摆去是不是超重和失重?从过山车上下滑感觉到身体轻飘飘的,是不是失重?也许还会有学生提出:直升机竖直下落人会不会飘起来?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提出诸如以上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捕获这些创新思维的火花,并正确引导,不断鼓励,最终总结出要探究的关键性问题。(二)设计思路(二)设计思路1.1.概念理解概念理解情景引入:课前播放有关航天飞机发射、太空站的录像片,开场白:同学们也看过神舟五号升空的
2、实况,都听说过超重和失重这两个名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引起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主题:超重和失重。概念提出:引导同学观看在电梯中的录像。物体放在静止的台秤上,观察台秤的读数,该读数为物体对台秤的压力值,称为视重,此时的视重等于物体的重量;电梯起动的过程,观察到视重值大于正常测量值,电梯停止的过程中,观察到视重值小于正常测量值;如果是在电梯中用弹簧秤挂一个重物,电梯开始起动的过程,同样观察到视重值大于正常测量值,电梯停止的过程中,也观察到视重值小于正常测量值。就此提出概念“这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物
3、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2.2.实验观察实验观察(1)让学生手托自己的词典,上下运动体验词典对手的压力,先缓慢上下运动体验压力再突然上下运动体验压力(2)让学生用自制的弹簧秤挂钩码,手提弹簧秤上下运动,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或感受手指受到的拉力。交流“有没有观察到超重和失重现象?什么时候观察到了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引导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老师在众多问题中,抓住主要问题“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什么?”老师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了引导探究再把问题具体化“能否根据我们掌握的运动规律来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3.3.理论探究理论
4、探究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辅导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指导学生把探究结果写在稿纸上。投影学生的探究结果,请学生上台进行讲解,针对学生的讲解,规范学生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假设运动(向上或向下、加速或减速),选取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得出支持力的表名师整理优秀资源达式,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对压力的变化进行判断。探究结果:“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在竖直方向上存在加速度”。思考:“水平方向的加速或减速运动会产生超重和失重吗?”,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向上的运动就一定产生超重,向下的运动就一定产生失重吗?”组织学生交流,同时屏幕打出
5、以下四幅与运动对应的受力图,并指导学生一起分析。投影归纳出来的规律:得出结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仅由加速度方向决定,与运动方向无关。4 4结果外推结果外推演示实验:液体也会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吗?演示下方钻了孔的矿泉水瓶自由下落,通过实物投影观察漏水情况。“没有水漏出的原因是什么?”自由下落过程中上面的水对孔口的水没有产生压力的作用,产生了失重现象。强调: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只要满足条件,都会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引出概念:如果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称为 完全失重现象。下落过程考虑到空气的阻力,只是接近完全失重的状态,这种接近完全失重的状态称为 微重力状态。
6、学生体验:弹簧秤挂钩码自由下落,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同时屏幕打出:产生完全失重的条件是什么?水瓶向上抛出,孔口的水会流出来吗?的思考问题。瓶子抛出,上升和下落的过程水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知识应用:在完全失重情况下,弹簧秤还能测量物体的重力吗?天平还能测出质量吗?浸在水中的物体还受到浮力的作用吗?水银气压计还能测出气压吗?5.5.方法求新方法求新引言:我们用弹簧秤来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示数变化不定,且瞬间即逝,难于观察,有把瞬时的受力情况都记录下来的测力仪器吗?“力传感器”就是这种仪器,它能够帮助你解决观察瞬间受力这个难题。根据课件讲解:用数字采集器观测电梯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方法。力传感器把受力
7、大小转换成电信号,数据采集器把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画出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力随时间的变化就永久记录下来了。根据 F-t 图象看出物体各时间段的运动情况。应用:根据图象,求出电梯加速上升的最大加速度。(取 g=10m/s 2)解:受力分析如图: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F=-F得:最大拉力 T m=3.5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合=ma 得:最大加速度为 a m=(T m-G)/m=1.4(m/s 2)6.6.总结提高总结提高课堂小结,让学生以“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为话题进行评价性总结,同时在屏幕上打出“(1)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在竖直方向上存在加速度,加速度方向向上产生超
8、重,名师整理优秀资源加速度方向向下产生失重,当向下的 a=g 时,产生完全失重。(2)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重力没有发生变化,而是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3)判断物体是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是根据运动情况用牛顿运动定律来判断的。”观看神舟五号运行的录像:升空时杨利伟为什么要采用平趟的姿势?杨利伟说:“当飞船升空时,感到有载荷,就是感到胸部受到压力,平时训练时这种压力可达到 8 个 G”。他说的这段话你现在能理解吗?杨利伟又说:“在船箭分离的时候,感到身体突然被抛了一下,就飘了起来,船里的小尘埃也飘起来了”。也就是说,这时船内的一切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为什么完全失重状
9、态出现在船箭分离的时候?飞船、太空站的完全失重状态和地面附近的自由下落完全失重状态是一样的吗?请以“太空飞船中的完全失重状态或 设计一种在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方案”为课题,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寒假时间去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屏幕打出:研究性课题:“有关太空飞船中的完全失重状态的研究”,同时打出作业布置:“作业布置:P78 页实践与拓展第 1 题,练习第 1、3 两题。”(三)前期准备(三)前期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航天飞机发射、太空站的录像片;电梯中的录像;钻了孔的矿泉水瓶;杨利伟的一段话;弹簧秤挂钩码;投影等。2、学生准备:收集并观看宇航员有关太空航行的资料二、教学设计二、教学设计
10、【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新课标物理的 课程总目标强调“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为了着力体现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教参的教学目标基础上补充了内容。在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时补充了“能够对力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采集到的超重与失重的 F-t 图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抽象生活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进行总结归纳的能力”等三条。把对超重与失重的 F-t 图象的分析作为目
11、标,是受到华师出给省实的终结性测评试卷的启发,在该卷中就出了一道根据传感器得到的 F-t图象分析物体运动过程并进行有关计算的试题。把抽象生活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作为目标,是因为,超重与失重的问题实质上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问题,通过超重与失重现象的研究,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问题再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解决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分组实验,让学生去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设计多次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并产生掌握物理规律的正确价值观;设计理论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产生探究的成就感,同时也进一步巩固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
12、处理方法。设计观看有关杨利伟的升空录像片断,根据杨利伟的讲话布置研究性课题,意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热情。【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名师整理优秀资源教学方法设计为探究、讨论和讲练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讨论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来获取新的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本节课只有把 探究、讨论和讲练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去
13、引导、去启发、去控制、去答疑、去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围绕超重和失重这个知识点,把问题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本节课设计一系列问题串,问题的不断深入,形成教学的层次感,问题的最终解决过程就是教学的完成过程。首先设计播放有关航天飞机发射、太空站的录像片作为开始教学的情景,就提出了“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引起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什么?”点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和探究的主题;接着引导学生观看在电梯中的录像,提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回答了第 1 个问题。在学生进行了两个实验之后提出问
14、题“有没有观察到超重和失重现象?什么时候观察到了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在学生回答完以上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一个焦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难以估计,但最终归结到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上来,这就是“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什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时,再把问题具体化“能否根据我们掌握的运动规律来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当探究结果出来之后,马上让学生思考问题“水平方向的加速或减速运动会产生超重和失重吗?”,学生回答之后就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产生超重的运动一定是向上的运动,产生失重的运动一定是向下的运动吗?”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交流,教学难点就此突破。通过演示
15、钻了孔的矿泉水瓶自由下落实验,提出问题“没有水漏出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此问题引出了完全失重的概念。在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观察了完全失重现象之后提出“产生完全失重的条件是什么?水瓶向上抛出,孔口的水会流出来吗?”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此时应用知识解决的问题是:“在完全失重情况下,弹簧秤还能测量物体的重力吗?天平还能测出质量吗?浸在水中的物体还受浮力的作用吗?水银气压计还能测出气压吗?”。一个“是否有把每时每刻的受力情况都记录下来的测力仪器?”的问题,把教学转移到通过力传感器,利用数据采集器观测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教学上来;课堂的小结也是以回答“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的学生评价性总结的形式来进行。最后以
16、杨利伟的一段话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带回去进行研究性学习。统计下来,一共有11 个应该回答或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都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都与一项或多项教学目标相对应。【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本节课为学生设计了自主活动(自主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师生活动(多次个别提问与交流)、生生活动(讨论与交流,学生上台讲解等)、小组活动(分小组实验,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活动情境。这样做就是要 创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的位置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名师整理优秀资源去探究、去交流、去体验成功和
17、失败、去产生情感。让 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拼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最后设计有关飞船的问题,要求学生去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就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整合在一起了。三、教学活动实录三、教学活动实录师生活动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引起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课题:超重和失重师:课前播放有关航天飞机发射、太空站的录像片,引导学生注意课题。引导同学观看在电梯中的录像,提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生:观察、回忆、思考并理解概念有没有观察到超重和失重现象?什么时候观察到了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引导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师:指导学生做两个分组实验,
18、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并引导学生就超重和失重现象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规范生:完成两个分组实验,交流实验的观察结果,就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讨论,并交流提出的问题能否根据我们掌握的运动规律来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把探究的问题具体化,为探究进行铺垫。师:辅导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指导学生把探究结果写在稿纸上。投影学生的探究结果,请学生上台进行讲解,针对学生的讲解,规范学生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生:从运动和受力两方面去寻求理论的支持,对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进行探究,把探究的结果记录在稿纸上,并进行交流向上的运动就一定产生超重,向下的运动就一定产生失重吗?
19、明确: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仅由加速度方向决定,与运动方向无关师:组织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向上的运动就一定产生超重,向下的运动就一定产生失重吗?”,同时屏幕打出四幅与运动对应的受力图,并指导学生一起分析。生:和教师一起分析问题,独立得出结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仅由加速度方向决定,与运动方向无关液体也会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吗?强调: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只要满足条件,都会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引出完全失重概念师:演示下方钻了孔的矿泉水瓶自由下落,通过实物投影观察漏水情况,引出完全失重现象和微重力状态概念。生:仔细观察实验,理解完全失重概念产生完全失重的条件是什么?水瓶向上抛出,孔口的
20、水会流出来吗?名师整理优秀资源明确完全失重状态的条件师:提出问题,演示盛水的水瓶上抛的实验生:体验完全失重状态,用弹簧秤挂钩码自由下落,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师生:共同得出完全失重状态的条件在完全失重情况下,弹簧秤还能测量物体的重力吗?天平还能测出质量吗?浸在水中的物体还受到浮力的作用吗?水银气压计还能测出气压吗?反馈学生掌握完全失重概念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师:提出完全失重现象的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作出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思考与同学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有把瞬时的受力情况都记录下来的测力仪器吗?引出:用数字采集器观测电梯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方法师:根据课件讲解:用数字采集器观测电梯
21、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 F-t 图象看出物体各时间段的运动情况,应用图象求出电梯加速上升的最大加速度生:观察、思考,和老师共同解决习题.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概括总结.生:思考,整理,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小结.教师关注学生的小结,并强调判断物体是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是根据运动情况用牛顿运动定律来判断的。升空时杨利伟为什么要采用平趟的姿势?为什么完全失重状态出现在船箭分离的时候?飞船、太空站的完全失重状态和地面附近的自由下落完全失重状态是一样的引出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继续关注完全失重的应用。师:一边播放神舟五号
22、运行的录像,一边根据画面进行讲解,并及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质疑。生:观看神舟五号运行的录像,进行思考。师:最后提出课后的研究性课题、布置作业,教学让学生带着疑问而结果。四、教学反思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用学生在学习第三章时制作的弹簧秤来做实验,很多学生是用橡皮筋来制作弹簧秤,它们的劲度系数不同,会导致有的学生观察超重和失重效果不明显,这个问题可以统一使用实验室配制的弹簧秤或多配几种规格的钩码来解决。2.学生自主探究时,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因此要求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应该提示学生从运动和力这两个方面去进行分析,如果疏于引导就会拖延时间,导致后面教学被动。名师整理优秀资源3.完全失重的演示
23、实验,在这里采用汽水瓶自由下落,让学生观察漏水的情况,由于下落太快难于观察,本节课采用让染红了的水射向白纸,再用实物投影观察白纸上的水迹的方法。如果能够用摄像机拍下下落的过程,再进行慢动作放映,效果就会更好。4.让学生体验完全失重,弹簧秤自由下落太快看不清刻度值,但在下落的过程中很多同学的钩码与弹簧脱节,老师要抓住这个微小的环节,及时要学生分析脱开的原因。5.对于力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观测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教学,本节课仅设计为用课件进行讲解,有成套力传感器的学校应该设计类似下面介绍的用海绵观测超重和失重的装置,现场收集观测数据输入计算机,接着进行图象讲解,这样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课堂
24、教学发展性评价五、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一)评教学设计(一)评教学设计1、执教者经新课程实施前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系统地学习了新课程的有关理论,加上其本人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全力投入,及时更新了教育理念,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和进行教学反思,对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有比较深刻的见解。在本节课中执教者能根据教学实际客观地制定教学目标,对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非常重视,目标的设定基本上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2、执教者以目前使用广东的教材为蓝本,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比较大胆的筛选和改进。较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课堂内容容
25、量大,经重组后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究。整节课以设计的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设计的11 个问题有较合理的梯度,能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参与体验和探究。执教者较有效地组织教学,抓住了在超重和失重现象中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这个关键点,突破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的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3、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探究、讨论和讲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既能有序地独立自主探究,又能合作讨论,充分交流。个人认为所选用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符合新课程理念,合理实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合作探究
26、能力。4、执教者在教学前做了较为充分准备,教学资源收集了多个渠道的信息源:有不同版本的教材、录像、教材配套课件、网络资源等。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用了学生自己制作的弹簧秤,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二)评教与学的环境与氛围(二)评教与学的环境与氛围虽然听课的人比较多,但授课教师镇定自若,以亲切自然的笑容,富有激励性的语言以及熟练的操作技巧,结合丰富的多媒体材料,为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关系和谐、民主。(三)评教学信息(教学内容)的呈现与交流(三)评教学信息(教学内容)的呈现与交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符合本学科课型和教学模式的特征和要求,教学活动中
27、教师注意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抓住关键点。例如:.教学过程中信名师整理优秀资源息交流渠道畅通,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学内容的呈现自然流畅,利用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渐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调控有度。(四)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四)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教学方式的选择注重教学实际,实用有效,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教学环节合理,课堂内容容量大,思维训练充分。教学手段运用比较恰当有效。五)评教学管理五)评教学管理授课教师能根据课堂中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进程、问题的难度、学生情绪、态度等进行调控,及时有效。(六)评教学效果(六)评教学效果本节课达到了基本的预期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进步,学到了知识和方法,充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以我的观察,多数学生对本节课留下深刻的印象。(七)评教学特色、风格和教学创新(七)评教学特色、风格和教学创新执教者带着亲切的笑容进行教学,语言富有激励性,作风沉着稳重。课堂设计以问题为主线,在课堂中有效地展开讨论,逐层解决问题。教学中用到学生自制的弹簧秤进行实验也是一种创新。(八)给执教者的建议:(八)给执教者的建议:1、演示实验可见度较低,实验时物体运动较快,能否想办法解决。2、讨论问题比较分散,能否集中讨论更有价值的问题。3、时间的控制问题。4、师生交流还可改进。5、学生参与程度可以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