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后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后习题.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开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篇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 .“汉、魏以下洲郡县长官得就地自辟僚佐,后魏、北齐多由吏部选授,隋确立制度,全国任何小官,任 用权都操在吏部。”选官方式的变化反映出()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政治制度的开展缺乏延续性C.官员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D.吏部已成为核心的决策部门嬴A解析I把考核和选拔州郡官员僚佐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集 权的逐步强化。应选A项。2 .中国传统政治记载:因为当时地方骚乱,全国选举难以推行,乃由中正官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 区人才,送中央政府作为录
2、用根据。该材料分析了()A.世卿世禄制的必要性B.察举制的弊端C.九品中正制的必要性D.科举制的弊端解近I九品中正制由地方中正官推举人才,材料说明由于地方骚乱,全国选举难以推行,才实行该制度, 故C项正确。3 .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时说:“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这说明科举 制创立的意义在于()A.削弱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D.使“学而优那么仕”由理想变为现实魂C函科举制使更多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参政机会,这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有利于巩固统治。应选C项。4 .古代中国的某项制度的实施适应了普通地主势力开展的需
3、要,对于封建政治的新陈代谢和良性循 环具有积极意义该制度是指()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汉代的中外朝制度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D.隋唐时代的科举制SgD解责科举制的实行,为庶族地主掌握政权开辟了道路。该制度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对于封建 政治的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具有推动作用。应选D项。5 .贞观政要记载:宰相入朝议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据此,“谏官”任职的机构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御史台彝B解明门下省负责政令审核谏官”是对皇帝进行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属于监督机构,应归属门 下省,故B项正确。中书省是政令草拟机构,A项错误;尚书省是政令执行机构,故C项错误;御
4、史台虽 然是监察机构,但不随宰相入朝议事,故D项错误。6 .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傅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 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镇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的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Hb函唐朝时期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 弱了相权。材料描述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具体行政过程,进一步印证了三省之间的相互制衡,最终 到达分散相权的目的,应选B项。7 .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
5、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派遣到中枢任职, 职权堪比宰相。这一做法有利于()A.完善中央官制B.加强君主专权C.决策更加科学D.提高行政效率奉B解画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故B项正确。8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 省为中央行政核心,但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行政权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D.加强皇权函|d睚画材料中,决策权与行政权别离,有助于防止尚书省一权独大,是分割相权的具体表现,有利于加强
6、皇权,故D项正确。9 .魏晋实行租调制、隋唐实行租庸调制,两者实施的基本前提是()A.国家统一B.均田制的实施C.土地私有制开展D.政府财政充足Hb解丽魏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故A项错误;魏晋、隋朝、唐前期都实行均田制,受田农民承 担一定的赋税、徭役、兵役,均田制是上述赋税制度的基础,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开展破坏了均 田制,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故C项错误;保证政府的财政是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目的,而不是两 者实施的前提,故D项错误。10庸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唐德宗以后改为“两税法”,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是()A.前者以粮纳税,后者以钱纳税B.前者四季都征,后者夏秋两收C.前
7、者以地为准,后者以人为准D.前者与授田相配合,后者仅征税不授田篁D解画“租庸调制”下不只是以粮纳税,“两税法”下也不只是以钱纳税,故A项错误;赋税征收时间并不是 两者最大的不同,故B项排除;两种赋税制度下都不完全以土地或人为标准,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故 C项错误;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实行的,而“两税法是在均田制被破坏的情况下实行的单纯 的赋税制度,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故D项正确。11 .自此制推行,“政府便一任民间农田之自由转移,失却为民制产的精神。结果自然会引起土地兼并, 贫富不平等,耕者不能有其田,而奖励了地主的剥削。文中“此制”应指()A.编户齐民B.均田制C.两税法D.摊丁入亩ig
8、c解画从材料中可看出,自“此制”推行以来,政府不再授田,土地买卖合法,加剧了土地兼并。地主把新加 的田税负担强加到佃农身上,农民的实际处境没有多少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C项。12 .这项改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即“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放松了对农 民的人身控制。这项改革指的是()A.汉代的更赋B.北魏的租调制C.唐朝的租庸调制 D.唐朝的两税法Hd解丽根据所学可知,两税法主要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 税制度,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应选D项。二 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
9、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 决策权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 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 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 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 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 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
10、及其开展等材料二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 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 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日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的一大进步。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 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 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 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局部 完善而成,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
11、治制度。摘编自赵扬唐代政治制度设计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I参考答案I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别离;三省与六局部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2)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 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3)三
12、省六部制具有权力的制衡性。如三省的权力分立,门下省的封驳和谏官制度,是对君权的制 约;而门下省和中书省的设立那么是对尚书省权力的限制,即对相权的限制;唐代的丞相制是“集体领导 制”,权力的互相制约相对保证了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实施的大致正确。解责第(1)问,第一小问,获取并理解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从决策与执行的别离、分工明确、运转程 序性,突出皇权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的归纳,并结合所学从行政规范、决策科学、行 政效率、加强皇权等角度回答。第问,一方面阐释其民主性,另一方面指出其维护君主专制的实 质。第(3)问,主要从对相权的削弱、对君权的制约、决策的科学性等角度予以阐释。13 .阅读
13、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 有学者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动力时,采用了层次论和流动论这两种理论。层次论把人 类社会存在按地位或职业分成不同的层次,并考察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而分析人类的 结构状态。流动论是分析人群在不同层次之间的易位过程及其原因和影响。摘编自李振宏、刘克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唐朝科举制的相关史实例证该史学研究成果。(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参考答案I例如观点: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的流动,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例证:科举制是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其重视考生的学识和才干,容许平民子弟参 加。通过科举考试,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获得了参政的机会,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社 会阶层间人员的流动,也扩大了统治基础。假设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在科举考试中成功中举,便可以改变 自身的命运(出身),同时也可以改变自己的阶层。解翅该史学观点认为社会是分层的,而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是社会开展的动力,科举制较为典型地诠 释了这一史学理论。对观点进行说明时,应该将答案的要点放在“流动性上,并指出社会的流动是如 何促进社会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