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x

上传人:半** 文档编号:12438103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9.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课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1.认识从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2.通过教材中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隋唐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创新,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学习目标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重点:科举、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难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重点难点隋唐时期魏晋

2、南北朝时期统一开明疆域扩大繁荣开放中外交往民族交融印象中的隋唐印象中的隋唐 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在接下来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在接下来100100年间的和年间的和平与繁荣时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平与繁荣时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也取得了突突破性进展破性进展,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 时时间间方式方式内容内容标准标准中央委任“中正官”对人员按照德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标准确定品级,朝廷以此授以相应官职。后来就只注重家世门第。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品品评评 门门第第选官制度选官制度1 1、变化、变化魏晋至隋唐选魏晋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官制度的演变过程世家大族科举制科举制 时时间间方式方式内容内容标准标准通过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根据考试成绩授予官职。隋朝隋朝-1905-1905年年考试考试 才才学学(1 1)形成: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2 2)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 共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 3)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从初创时期的重视

4、家世、道德和才能, 演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家世。(4 4)地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5 5)衰落: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延续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延续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在其初创之时,犹能之时,犹能“盖盖以论人才优劣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无势族”。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5、演进研究4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隋文帝隋炀帝武则天唐太宗唐玄宗l 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始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诸汉代更广大,更自由。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一:l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材料二:扩大统治基础,加速社会阶层流动,体现了开放

6、性与公平性;扩大统治基础,加速社会阶层流动,体现了开放性与公平性;以才学为依据,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以才学为依据,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科科 举举 制制l 士人可以不经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大权的情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l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 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科科 举举 制制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回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回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7、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l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五: 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科科 举举 制制被西方各国借鉴,推动世界文明进步。被西方各国借鉴,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弊端?弊端?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顾炎武日知录小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商周时期战国秦朝汉代 魏晋南北朝隋唐1905年依据标准选官方式血缘关系军功品行才能才能门第考试能力中枢政务机构中枢政务机构6秦代:三公九卿秦代:三公九卿汉武帝:中朝、外朝汉武帝:中朝、外朝东汉:

8、尚书台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秦朝至汉初: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中朝,尚书令作用开始提升东汉:增强尚书台作用虽置三公,事归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台阁。后汉后汉书书魏晋南北朝: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以三省之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以三省之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新唐书新唐书百官志百官志隋唐:三省六部制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时序观念时序观念三三省六部制省六部制的确立的确立三省初成,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三省分工明确,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从唐代三省位置图来看,三省的分布呈现如下特点:中书省与

9、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侧重于辅助决策,而尚书省侧重于行政执行。在专制时代的中国,离皇帝的远近往往能体现权力的大小,由此,从位置图看,虽然尚书省在皇城中心位置,但中书省、门下省在宫城内,其权力和地位有可能逐渐超过尚书省。唐朝三省地位的升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也同君权与相权之争密不可分。问题探究:为什么问题探究:为什么中书省、门下省地处宫城,而尚书省设在皇城?中书省、门下省地处宫城,而尚书省设在皇城?材料一: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

10、监参材料一: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皆宰相职也。新唐书新唐书百官志一百官志一三省六部制的发展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材料三: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材料三: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中书门下”,列五,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新唐书百官志一百官志一材料二:其后又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

11、有材料二:其后又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文献通考文献通考职官考职官考以他官加宰相衔,扩大宰相任用范围以他官加宰相衔,扩大宰相任用范围政事堂集体议事,提高宰相工作效率政事堂集体议事,提高宰相工作效率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史料实证18三三省六部制省六部制中书省为天子的秘书官,司掌起草诏令敕书、批答臣下的奏章。这些诏书的颁发或敕令的下行,要取得门下省的同意。门下省有反驳的权力,若中书省起草的文稿有不当之处,门下省可以批

12、驳,甚至将其封还。因此,中书省和门下省须在政事堂达成协议才成。尚书省是接受上述决议的执行机关。当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的要员,皆系贵族出身,而贵族并不完全服从皇帝的命令。因而天子对臣下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字,都很友好温和,决不用命令的口吻。” 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n 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n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n 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n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02影响01特点n 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既相互制

13、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n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三三省六部制省六部制时期中央官制中央官制权力分配趋势西西汉汉武帝武帝前前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身削弱削弱相权相权加强加强皇权皇权制度化制度化合法化合法化宰相实位宰相实位转向虚位转向虚位宰相权力宰相权力不断分化不断分化武帝武帝后后中外朝制中外朝制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东汉东汉三公和尚书台三公和尚书台 尚书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台掌决策和行政魏晋南北魏晋南北朝朝尚书、尚书、中中书、书、门下形成门下

14、形成三省三省三省共同辅助三省共同辅助决策决策隋唐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执行小结 赋税制度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 三国志三国志魏书魏书武帝纪武帝纪(孝文帝)于太和九年颁布了(孝文帝)于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均田令,主要内容为,主要内容为:授予男女、奴婢和耕牛:授予男女、奴婢和耕牛4040至至2020亩不等的露田,死亩不等的露田,死后应归还于国家;授予男女后应归还于国家;授予男女2020至至5 5亩的桑田或麻田,亩的桑田或麻田,身死不用归还。在此基础

15、上,制定了新的租调制,身死不用归还。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租调制,规定钧田民除丁男负担征戍、杂役外,一夫一妇出规定钧田民除丁男负担征戍、杂役外,一夫一妇出帛或布一匹、粟二石。帛或布一匹、粟二石。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程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材料一:(武德二年)赋役之材料一:(武德二年)赋役之法,每丁岁入法,每丁岁入租租粟粟二石。二石。调调则则随乡土所产,随乡土所产,绫绢絁绫绢絁各二丈,各二丈,布布加五分之一。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庸,每,每日三尺(日三尺(绢布绢布)。)。旧唐书旧唐书食货志食货志唐初:唐初:租庸调制租庸调制租庸调制

16、:田租粟户调帛或布身庸绢或布为何为何田租是以人丁为依据固定收取?田租是以人丁为依据固定收取?租庸调制是以租庸调制是以“人丁为本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的赋税制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史料实证唐代租庸调制示意图 租(田租)永业田口分田 庸(力役) 调(户税)唐初:租庸调制征收基础:均田制征收对象:2159岁的成年男子。征收标准:人丁征收依据:账籍制度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 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 租粟米之征粟二石有田始有租庸力役之征20天,可“以庸代役”有身始有庸调布帛之征随乡土所产绢二丈、棉三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有家始有调材料一: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迭,丁口转死,

17、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乃盗起兵兴,财用益绌,而租庸调税法,乃陷于败坏。 新唐书唐代中后期,一方面户籍制度荒废,另一方面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瓦解,贫富两级分化加剧,又爆发了安史之乱,各种因素相互叠加,加剧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租庸调制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一种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应运而生。结合材料一及课本知识,概括两税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将原来征收的费用合并为一税,每年量出制入;纳税人不分本地还是外来,以居住地为标准征税,缴纳税额的多少以居户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为依据;无固定居住地的商人要缴纳1/30的税款:每年分夏秋两次征税根据材料二及课本知识,概括出两税法的内容?材料二:“先计州

18、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径悉省。” 资治通鉴史料实证、历史解释780年唐德宗接收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年唐德宗接收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推行背景:推行背景:开始推行开始推行: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作用:作用:简化税收项目,扩大征税对象,保证政府财政收入。简

19、化税收项目,扩大征税对象,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两税法两税法( 唐 中 后 期( 唐 中 后 期)唐中后期唐中后期 两税法两税法户税按照人丁和资产(主要)缴纳地税按照田亩纳地税延伸思考:魏晋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变化的特点延伸思考:魏晋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变化的特点魏晋时期:租调制魏晋时期:租调制北魏至唐初:租庸调制北魏至唐初:租庸调制唐朝后期:两税制唐朝后期:两税制以以庸庸代役代役征税的主要标准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从人丁转为财产财产

20、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时序观念时序观念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小结:时间时间赋税制度赋税制度标准标准趋势趋势魏晋魏晋以以人丁为主人丁为主到到以土地财产为主以土地财产为主人身控制人身控制逐渐逐渐松驰松驰不定时不定时基本定时基本定时唐初唐初唐中期唐中期明代明代清初清初租调制租调制按户征粮纳绢按户征粮纳绢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两税法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可以可以庸庸代代役役按土地和财产收税按土地和财产收税取消人头税取消人头税按亩征收银两按亩征收银两 课堂总结课堂总结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九品中正制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唐

21、太宗增加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租调制与均田令(魏晋南北朝时期)租庸调制(唐朝初期)两税法(唐朝中后期)选官制度赋税制度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A. 促进了中外交流B. 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C. 促进了民族交融D. 巩固了国家统治D1.隋朝时,科举制度形成。唐朝时,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 )A. 按品德和家世选拔人才B. 由中正官评定人

22、才C. 缩小了人才的选拔范围D. 更加的公开和公平D课堂练习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3.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 )A瓦解了三省制度B强化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4.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行政权B. 削弱三省权限C. 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D. 加强皇权BC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5.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6.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 )A. 国家对农民 人身控制不断加强B. 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 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D. 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CC高中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