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及细分产业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及细分产业分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及细分产业分析1、需求上升催化销量增长,消费升级促进乳制品高端化发展乳制品行业规模稳步增长,疫情后需求不断上升。我国乳制品行业规模五年复合增速为 8.5%,销量与吨价 CAGR 分别为 5.8%、2.7%,保持稳定增长。疫情催化乳制品需求快速 增长,以基础白奶为代表的液态奶呈现拐点式向上的趋势,销量增速提升至 10%左右,行业 规模持续扩容。2021 年国内乳制品零售规模约为 5400 亿元,同比增长约 10%,预计 2025 年零售规模将突破 7000 亿元。我国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对标海外仍处低位,增长空间大。2020 年我国乳制品消费量达 到 3100 万吨,同比
2、提升 3.1%,近五年复合增速约为 1%。从人均消费量来看,我国居民液 体奶消费量约为 20kg/年,远小于其他欧美国家,与饮食习惯相近的日韩也仍有一倍以上的 差距。长期来看,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在三胎政策出台、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驱动下,乳制 品消费量有望进一步增长。消费持续升级,高端化趋势明显。2021 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3.5 万元,近五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复合增速为 7.8%,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高端液态 奶在液态奶零售额中的占比不断提升,预计于 2023 年超过一半。同时高端液态奶增速领跑, 预计 2019-2024 年乳制品、普通液态奶、高端液态奶零售额复合增
3、速分别为 6%、3.3%、 15.6%。高端液态奶主要使用特色生鲜乳为原料,毛利率更高,能为乳企带来较高利润弹性。 龙头乳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纷纷推出高端化产品,价格带不断扩充,未来盈利增长空间较 大。2、常温奶步入成熟期,低温、奶粉、奶酪迅速扩容液态奶占据半壁江山,各细分赛道持续扩容。从收入结构占比来看,2020 年牛奶、酸 奶、婴幼儿奶粉占乳制品行业收入的比例分别约为 42%、26%、30%,液态奶合计占比接近 70%。从增速上看,液态奶近五年复合增速约为 3.3%,其中酸奶 2015-2020 年 CAGR 达 12%,贡献主要液奶增量;婴幼儿奶粉仍保持增长态势,近五年 CAGR 约为
4、7%;奶酪则是 近年来乳制品行业内增速最快的子板块,2010-2020 年 CAGR 保持在 20%以上。2.1 常温奶:竞争格局清晰,产品结构持续升级常温白奶步入成熟期,疫情后需求快速增长。 21 世纪初国内冷链运输尚不发达,长保 的常温牛奶具备异地销售的条件,因而击败低温奶成为国内主流牛奶。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 常温牛奶已步入成熟期,过去五年复合增速约为 2%。2020 年后,疫情催化消费者健康意识 提升,常温奶需求不断上升,2021 年伊利、蒙牛常温白奶收入增速约 10%-20%。竞争格局稳定,高端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常温奶市占率高度集中,2020 年常温白奶 CR2 约为 86%,已形
5、成伊利与蒙牛双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2011-2021 年,特仑苏、金典 品牌的饮用奶市占率分别由 2.6%、1%提升至 9.5%、8.5%,高端化趋势明显;伊利、蒙牛 母品牌的合计市占率由 2011 年的 19.9%略微下降至 2021 年的 18.2%。以特仑苏、金典为 代表的高端品牌不断挤压中低端品牌的份额,实现快速成长,均已成为百亿大单品。市占率 稳定叠加产品结构持续升级,未来乳企间激烈的价格战或将缓和,带来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 提升。常温酸奶市场规模迅速扩容,CR3 突破 90%。2020 年我国常温酸奶市场规模约为 530 亿元,过去五年复合增速约 26%。相较于低温酸奶约 21 天的
6、平均保质期,常温酸奶 6 个月 以上的长保质期有利于乳企全国范围内的运输与铺货。2009 年光明推出莫斯利安打开了常 温酸奶的大门,安慕希、纯甄借助伊利、蒙牛强大的渠道在全国范围内市占率提升迅猛。常 温酸奶主要通过包装及口味创新升级,相比常温牛奶仍处于升级初期,提升空间广阔。2.2 低温奶:巴氏奶保持较快增速,竞争格局分散低温鲜奶保持较快增速,市场竞争格局分散。2020 年我国巴氏奶市场规模约为 360 亿 元,近五年 CAGR 为 9.2%,巴氏奶口感和营养价值普遍高于常温白奶,疫情后更受消费者 欢迎。巴氏奶保质期仅约 7-15 天,且有运输半径限制,区域属性较明显,竞争格局分散, 2020
7、 年 CR3 仅为 28%。随着我国冷链运输的持续发展,具备风味与营养方面竞争优势的巴 氏奶将保持扩容趋势。区域性乳企小而美,与全国性巨头错位竞争。由于巴氏奶保质期短,区域壁垒强,泛全 国性乳企、区域性乳企更适合发挥区位优势,以低温品类深耕优势市场。光明、新乳业分别 以“新鲜”、“鲜战略”作为发展重点,深耕优势市场的同时拓展周边,实现泛全国化扩张。 光明、新乳业围绕主要销售市场进行奶源布局,缩短由生鲜乳到成品奶的生产时间;建设冷 链物流系统,保障食品安全,满足低温奶“少量高频”的消费特点。区域性乳企掌握当地牧 场、工厂、市场,在当地具备很强的品牌力,能充分发挥创新性。冷链普及、超巴奶助推龙头企
8、业突破低温销售半径。未来巴氏奶扩容驱动因素主要有: 1)基础设施的普及有利于低温奶配送范围扩大、配送成本降低。2020 年,冷链物流市场规 模超过 3800 亿元,冷库库容近 1.8 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约 28.7 万辆,分别是“十二五” 期末的 2.4 倍、2 倍和 2.6 倍左右,巴氏奶的销售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2)国内已放开保质 期 45 天的超巴奶生产许可,“超巴氏奶杀菌”技术的出现既保留了巴氏奶的口感,又为冷链 运输争取了时间,使突破销售半径成为可能,解决奶源与市场不匹配的问题,有利于龙头乳 企发力低温鲜奶业务。低温酸奶历经多年发展,市场规模稳步提升。2020 年我国低温酸奶市场
9、规模约为 420 亿元,过去五年复合增速约为 12%。低温酸奶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进入在中国,但受制 于冷链物流的制约,长期仅在城市范围内销售;并且随着常温酸奶的横空出世,低温酸奶份 额逐渐被挤压。未来低温酸奶主要有两大驱动因素:1)冷链物流的发展帮助扩大低温酸奶 销售半径,实现对低线市场及农村市场的下沉;2)低温酸奶产品属性由必备营养品逐渐拓 展至甜品以及健康代餐食品,产品饮用场景进一步拓宽。高端升级+菌种研发,顺应消费趋势。低温酸奶含“活性益生菌”,营养价值高,功能 性强。目前我国低温酸主要在促进肠道健康方面发力,未来乳企有望在其他方面进行菌种研 发,实现产品差异化。高端酸奶通过
10、开拓新品味、升级配方,挖掘细分场景需求的方式,比 如作为代餐、甜品等,提高产品竞争力。随着冷链运输的发展和渗透率的提升,我国酸奶消 费有望打开低线城市和农村市场,销量进一步增长。2.3 奶粉:国产化进展顺畅,行业集中度提升内资份额显著提高,行业集中度上升。近五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与产品力提升的背景下, 国产品牌奶粉市占率显著提高,内资品牌信任感逐步回归,行业呈集中化发展。2021 年奶粉行业 CR5、CR10 分别为 52%、73%,较 2015 年分别提升 17pp、19pp。 受益于政策支持、国潮崛起、渠道优势等,国产品牌份额有望保持上升趋势。配方注册+新国标政策出台,中小企业加速出清。20
11、22 年,市面上大多数产品将需要 再次获得注册,并且新国标要求将会更加严格。国外厂商由于海外疫情的严重性增加 了配方注册审查难度,减缓了注册进程;部分中小厂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若注册 不成功将面临巨大的亏损。因此预计会有部分公司放弃二次注册,中小奶粉厂商和一 些海外品牌进一步被淘汰,有利于奶粉行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国产奶粉的品牌、渠道优势凸显。国产品牌渠道下沉速度更快,营销打法更贴近中国 市场需求,更易根据国人体质量身定制产品。以飞鹤为例,飞鹤 2020 年举办约 70万场线上+线下活动,覆盖 600 万消费者,内容包括邀请育儿专家、营养师讲授孕期、 育儿、产后护理知识,举办
12、亲子类型的游戏比赛,品牌故事深入人心。疫情影响进口。由于国外疫情爆发,国外厂商在生产上或遇到困难,从而影响产能, 再加上国内疫情防控严格,进口奶粉时效性减弱,给国产品牌带来更多机遇。此外, 国产品牌消费者教育充分,在疫情环境下,消费者心理上会更偏向于国产市场。婴配粉“量增”放缓,重点推进高端化路线。新生儿数量减少促使婴配奶粉“量增”放 缓,行业转向“价升”方向,产品高端化趋势显著。价格方面,2014-2018 年,高端婴配粉 价格复合增速领先婴配粉整体 2pp;销售额方面,超高端奶粉、高端奶粉、普通奶粉 CAGR 分别为 40%、21%、5%,超高端增速迅猛;市场份额方面,超高端和高端奶粉占比
13、呈增长 趋势,普通奶粉占比下降 20pp,预计 2021 年超高端和高端婴配奶粉将反超普通婴配奶粉, 成为行业主流。老龄化趋势演变,成人奶粉成发展新窗口。随着新生人口红利逐步消退,老龄化程度加 剧,以 60-70 后为主的人群消费开始崛起,成人奶粉具备增长潜力。我国成人奶粉市场从 2009 年开始恢复缓慢增长,2021 年达到 220 亿。销量整体持平,价格增长将成为规模提 升的主要动力。2.4 奶酪:内资品牌崛起,有望成为行业新增长点奶酪增速较快,有望实现量价齐升。奶酪市场迅速扩容,近五年 CAGR 达到 24%。对 标日韩国家,我国奶酪人均年消费量仅 0.3kg,为日韩的 1/10,随着对
14、消费者教育不断深入, 消费者习惯逐渐养成,消费场景进一步开拓,有望达成与日韩国家对标的体量。奶酪被誉为 “奶中黄金”,营养价值更高,单位售价更贵,价格弹性明显。伴随着产品渗透率不断提升, 未来量价提升空间广阔。集中度不断提升,国产品牌崛起。妙可蓝多强势破局,2021 年妙可蓝多市占率提升 5pp 至 28%,超越百吉福成为国内奶酪第一品牌。国产品牌主要以再制奶酪为主,再制奶酪可被 制作成更易被接受的食品配料和奶酪零食,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同时国产品牌在 本土化研制、渠道开拓、新媒体营销等方面有独特优势,预计未来国产品牌存在较大份额提 升空间。奶酪零食化成为新消费趋势。奶酪品种众多,食用
15、方式广泛,原制奶酪风味比较独特, 国内消费者接受度相对偏低,因此,奶酪零食化成为新消费趋势,儿童奶酪类、奶酪休闲零 食创新品类增多,2018 年妙可蓝多率先推出儿童奶酪棒,带动 C 端销量高双位数增长。儿 童的消费习惯更容易养成,未来随着家庭消费能力增长、家长对儿童饮食营养关注度提高以 及本土企业的投入布局,我国儿童奶酪将迎来发展红利期,带动奶酪全行业增长。 常温奶酪棒创新破局,成为新增长点。常温奶酪棒营养价值与低温相同,但能够打破冷 链运输半径,为市场下沉提供便利,使渠道更加多元化,商超、学校店、休闲食品、烘培、 社区团购等渠道均可以铺货。同时,销售形式更加丰富,在陈列方面可以实现收银台单支
16、插 盒陈列、端架挂条陈列、冰点陈列等等。此外,常温奶酪棒省去冷链运输成本,毛利提升, 未来有望为奶酪行业迅速扩容提供动力。2.5 含乳饮料:逐步进入成熟期含乳饮料已步入成熟期,增速保持稳定。我国含乳饮料起步于上世纪 80 年代,经历 30 余年的发展现已进入成熟期,2018 年含乳饮料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约为 900 亿元,同比增 长 8.5%,2013-2018 年 CAGR 约为 13%;规模以上企业总产量持续增长,2018 年实现产 量 1637 万吨,2013-2018 年 CAGR 约为 11%。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营养 健康成为饮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含乳量高且更具健康价值
17、的含乳饮料仍具备广阔的发展空 间。含乳饮料品类不断增多,市占率保持稳定。含乳饮料的概念宽泛,不同种类间的含乳饮 料处于不同的成长周期,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仍在逐年增加。同时由于含乳饮料产品间的风 味差异较大,不存在某一品牌大单品挤占大量其他产品市场份额的情况,含乳饮料行业 CR5 与 CR10 近年来均保持稳定。未来伴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居民健康意识觉醒,优质含乳饮料仍 有极大发展潜力。3、原奶价格保持高位,长期周期趋缓2019 年至今奶价上涨至历史最高位,在消费者对乳制品需求快速上升、供给总量平稳 增长、养殖和进口成本增加多个因素驱动下,原奶供不应求,价格有望保持缓慢上涨。长期 看,随着中小牧场逐
18、步出清,大型牧场与乳企匹配度提高,上游新增养殖产能与下游绑定一 致。同时,活牛进口数量有限、牧场经营壁垒较高,原奶供给量难以快速增长,再加上以生 鲜乳为原料制作的高端产品更受欢迎,带动原奶需求量上升,进口大包粉影响减弱,原奶周 期长期将大幅趋缓。在常温奶竞争格局固化背景下,下游龙头乳企费用投放将更加理性,乳 企盈利能力有望提升。3.1 原奶供不应求,奶价有望保持高位(1)乳制品下游需求保持增长人口基数保障乳制品需求空间,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伴随三胎政策 出台、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人口数量缓慢增长,对乳制品的需求空间广阔。此外,2020 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3.2 万元,近五年
19、人均可支配收入复合增速为 7.9%,居民收入水平稳 步提高,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为乳制品消费增长提供动力。(2)上游供给平稳提升,供需缺口持续奶牛存栏量持续下降后趋于稳定。国内奶牛存栏量自 2015 年起不断下降,主要由于国 内环保政策收紧,散户和中小牧场逐渐退出,规模化牧场占比提升。2019 年下降至最低点 610 万头,2020 年依然保持 615 万头的低位;根据 USDA 的预测,2021 年奶牛存栏量约为 620 万头,基本保持稳定。 奶牛单产提升,短期内仍将供不应求。随着中小牧场退出和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的 快速提升,奶牛单产保持上升趋势,已从 2010 年的不到 5 吨/年提升至
20、 2020 年的 8.3 吨/年。 存栏量较低叠加奶牛单产提高,原奶供给量缓慢提升,预计短期内供需缺口仍将持续。奶牛由出生至产奶需 2 年,补栏不会影响短期供给。奶牛出生后 13 个月可进行第一次 受孕,孕期约 9.4 个月,产犊后泌乳期持续 10 个月,再次生产前 2 个月为干奶期,再生产 后可进入第二个泌乳期,母牛平均寿命约 8 胎。奶牛补栏多为外购或进口年轻小牛,从补栏 至产出需约 2 年,不会导致短期内原奶供给快速增长。(3)饲料价格支撑原奶价格维持高位饲料价格保持较高水平,支撑原奶价格高位。奶牛饲料分为精饲料、粗饲料、补充饲料, 其中玉米和豆粕等精饲料占奶牛每日饲料消耗量的 40%-
21、50%。2020 年下半年以来,玉米、 豆粕等奶牛主要饲料价格持续上行后有所回落。截至 2022 年 5 月末,玉米、豆粕现货价分 别为 2.9 元/kg、4.3 元/kg,依然保持较高水平。饲料价格攀升带动奶牛饲养成本不断增长, 从而支撑原奶价格维持高。高品质苜蓿进口为主,价格持续上涨。苜蓿对提高奶牛产奶量和乳蛋白水平有重要作用。 随着奶牛养殖规模扩大、大型牧场占比提高,高品质苜蓿需求快速增长。国产苜蓿多属于一 级或二级,而优级或一级苜蓿多依靠进口,价格较高,成为牧场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 来,苜蓿价格维持上涨态势,2020 年国产、进口苜蓿价格分别为 2200 元/吨、2493 元/吨,
22、 随着国产苜蓿品质提高,国产、进口价格差有所收窄。(4)全球原奶产量平稳,大包粉拍卖价格上涨大包粉进口量已达高点。除国产原奶外,进口大包粉也是国内乳制品重要的来源。大包 粉进口呈量价齐升趋势,2020 年进口量 98 万吨,价格为 3361 美元/吨,大包粉进口量和价 格的过去五年复合增速分别为 13%、8%。按照 1 吨大包粉折合 8.5 吨原奶换算,2020 年进 口大包粉对应原奶 832 万吨,对国内原奶供需关系影响较大。全球原奶产量平稳叠加国内产 品结构升级,大包粉进口价格上涨,不再对国产原奶形成价格冲击。拍卖价格保持高位,进口大包粉已无价格优势。2020 下半年以来,在疫情催化下,乳
23、 制品需求强劲,推动大包粉拍卖价不断上涨,2022 年 4 月依然保持 4207 美元/吨的高位。 考虑到汇率、国际运输成本、清关仓储费等因素,相较国内生鲜乳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不 再形成价格冲击。此外,乳制品价格均保持上涨,GDT主要品种过去一年拍卖价格均有不同 程度的向上波动,乳制品需求总体较好。全球原奶供给总体平稳。2020 年下半年起,全球原奶主产国合计产量增速减缓,根据 CLAL 统计,2020 年欧盟、美国、新西兰原奶产量增速分别为 1.6%、2.2%、0.4%,奶牛存 栏量增速分别为-1.2%、0.4%、-2.7%。近年来,全球原料奶产量和奶牛存栏量均保持低个 位数增长,2018
24、 年原料奶产量约 8.4 亿吨,2021 年奶牛数量约 1.4 亿头,USDA 预计 2021 年原奶主产国合计奶牛存栏量略微下降。总体看,全球原奶供给总体稳定,短期不会大幅增 长。3.2 原奶长期无周期或大幅趋缓(1)中小牧场出清,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牧场及乳企上下游匹配性提高,供需将趋于平衡。中游乳制品生产企业依赖上游牧场的 原奶供应,为稳定原奶供应量与原奶品质,乳企积极推动上下游一体化,加强对上游奶源的 控制。当前,排名靠前的乳企及牧场大多已形成参控股或战略合作关系,牧场及乳企上下游 匹配性提高。随着生鲜乳上下游企业合作逐步深化,乳企可掌控的奶源比例将逐渐提升,上 游新增养殖产能与下游绑定
25、一致,协同性凸显。伊利:实际控制优然牧业,通过优然牧业收购赛科星、恒天然中国牧场,通过 Wholesome Harvest Limited 收购中地乳业。优然牧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牧场,奶牛 存栏量及单产均为行业领先,可提供优质生鲜乳及娟姗奶、DHA 奶、A2 奶、有机奶 等特色生鲜乳,90%以上的生鲜乳向伊利销售。蒙牛:实际控制现代牧业,间接持股中国圣牧,并与原生态牧业达成战略合作。现代 牧业产量规模为国内第二,已收购中元、富源。现代牧业奶源品质高,已连续八年获 得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金奖。 光明:通过光明牧业、江苏辉山乳业及辉山牧业、与原生态牧业战略合作等方式完善 奶源布局,深耕以上海为中心
26、的华东市场。大型牧场优势显著,与乳企深度绑定。消费升级趋势下,乳企更重视收购原奶的质量, 规模化养殖可从根本解决质量问题。大规模牧场在牛群疫情防治、粪污处理、饲养方式等方 面具有明显优势,生产效益更明显,三聚氰胺事件后规模化已成为明确发展趋势。以国内奶 牛养殖两大龙头优然牧业、现代牧业为例,其所产原奶质量指标远远领先于欧盟标准和国内 标准,散养及小型牧场难以追赶。乳企与大型牧场已普遍达成深度合作,以参控股或商业合 同方式绑定下游大型牧场,牧场根据乳企需求调节原奶产量。中小牧场生存空间有限,整合发展动力强。环保政策收紧、乳企收购标准提高等因素限 制中小牧场的发展。蒙牛已不再向 10 吨/天以下的
27、小奶站收奶,未来仍将提高奶站数量和质 量门槛,中小牧场将进一步出清。为寻求稳定的生存空间,中小牧场有动力整合形成大型牧 场,进入乳企深度合作体系,以实现长期持续发展。散户和中小牧场加速退出,我国牧场仍高度分散。过去,我国牧场经营多为依靠资源消 耗的粗放型模式,对水源、土壤、空气造成污染,产生环保问题。近年来,环保政策不断收 紧,多家乳企和牧场因环保处理不合格被处罚甚至搬迁关停,倒逼牧场转型;2018 年起环 境保护税法实施,对不能进行粪污综合化利用、向环境直接排放污染物的养殖场征收环保 税,进一步提升养殖成本,使散户和中小牧场加速退出。 大型牧场主导地位凸显,生鲜乳供需匹配度提升。我国 100
28、 头以上规模牧场奶牛存栏量 占比由 2014 年的 45%提升至 2019 年的 64%,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92%;1000 头以上大型 牧场奶牛存栏量占比由 2014 年的 20%提升至 2019 年的 41%,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55%。 大型牧场多和乳企深度合作,可根据乳企需求调节生鲜乳产量,使整体供需匹配度提升;由 散户非理性引起的供给波动将影响有限。(2)新牧场进入壁垒高,供给难以快速增长奶牛进口数量有限,扩群依赖国内繁育。我国活牛进口来源国仅有澳大利亚、新西兰、 智利、乌拉圭四地,2020 年进口数量占比分别为 53%、38%、5%、4%。国内每年奶牛进 口数量仅约
29、10 万头,2023 年起新西兰将全面停止活畜出口,禁令实施后,新建牧场难度将 进一步提高,奶牛数量扩张将更依赖于国内繁育。当前,我国奶牛种质资源已具备一定基础, 随着育种水平的提升,自繁奶牛供给能力将逐步增强,每年自繁数量约为 5%。上游牧业经营壁垒高,中小散户难以快速进入。综合看,由于牧业的高壁垒,大型牧业 集团更占优势,中小型牧场不会大量新增,再出现由于中小牧场非理性扩张而引起原奶供过 于求的可能性较小。大型牧场建设壁垒较高,以新建万头牧场为例,需要 5 亿元资金和 2 万 亩耕地支持,同时需要满足环保、防疫等要求,对于中小散户而言较为困难。同时,进口奶 牛数量仅 10 万头,且主要进入
30、大型牧业集团,新牧场可买到的牛群数量有限。此外,牧业 需要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中小牧场在养殖技术、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方面难以与大型牧 业集团抗衡,处于竞争劣势地位。(3)消费结构变化,国内生鲜乳需求扩大大包粉使用场景减少,消费者偏好生鲜乳产品。大包粉由鲜奶经消毒、脱水、喷雾干燥 制成,适合长时间保存,但在营养成分、安全指标等方面不及生鲜乳。因此,高端产品一般 使用生鲜乳制作,大包粉难以完全替代国内原奶。2018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奶业振 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指出,鼓励使用生鲜乳生产灭菌乳、发酵乳和调制乳、婴配粉 等乳制品。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逐渐认识到复原乳与生鲜乳的区别,国内原奶收购需 求将进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