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篇一: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篇一: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 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 本题存在三个关键要素: 分封制下墓葬分等级, 秦国除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外 其余墓葬等级差别不明显, 但东方六国级差明显。 东方六国墓葬等级明显, 是符
2、合分封制规 定的(分封制下的金字塔结构) ;秦国除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无明显差别,显然集中彰 显了“君王”的地位(水平面上的一枝独秀) 。 a 项,东方六国严格执行分封制并非因为经 济发达, 而是因为这样做符合分封制的规定; 秦国君王之下级差不明显, 说明秦国没有严格 执行分封制。知识面宽的同学应该知道,秦国地处西戎,对中原文化“学习”的不好(类似的还有南蛮楚国) ,较早实行“县”制。 项分封制凸显了君主集权,与史实及材料本意不 符(秦国与六国不一样) ; d 项东方六国遵循分封制度是不是“严格”姑且不论,从解题的 角度看,本项以偏概全, 没有从宏观上把握材料核心意思,忽略了秦国,不是材料的
3、核心意 思。 答案: c 建议。开好选修课。对学过选修一商鞅变法的同学,做对本题的概率会增大。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在必修 1+2 分册第 11 页(不同批次 印制的页码略有不同,可在相关章节查找,下同) ,有如下表述: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 因。 3. 思想根源:秦自商鞅变法后, 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创造了一套完 整的中央集权理论。 ”第 12 页,在讲述郡县制时,有如下表述: “郡县制:渊源:春秋战 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如秦、楚)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朝郡县制的设立 : 鉴于周朝分封制导致后来周天子权威削弱的教训,秦始皇采纳李斯
4、的 建议,彻底废除前代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对于使用过高中历史四种版 本合一教程的学生来说,本题会更加容易。 (上述摘文约在 2021 年暑期前后已在相关 群共享,不信者可以前去查询。本人已免费发布了三本必修教材的各自第一章。 )在必修 3+ 选修 1234 分册商鞅变法一讲里,有如下文字(新版紫皮第 105 页) : “春秋战国变法 的时代背景: 。以俸禄制取代封邑制, 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的改革和变法 风起云涌。”第 107 页: “秦国在春秋时期已经设县,但并不多。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实 行县制。县令由国君直接委派,随时撤换且不得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此后
5、两千多年官僚制度的开端。县制的推广预示着它 1.商鞅变法时,废除了世亲世禄制,侵害了贵族利益,树敌众多,加剧了变法阻力。 2.商鞅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践行的是严刑峻法,所以加重了百姓的压迫和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 3.他推行二十等爵制,使得国内盛行尚武风尚,人人崇尚武力,不求学习,只求能在战场上杀敌。 4他推行“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得大量文化典籍消失,造成文化的一次大灾难。5建立什伍制,使得人人变得功利,邻里之间常常为了自身利益而举报他人。从当时的历史来看,不论商鞅变法如何成功,商鞅本人必死无疑,这是政治需要,也是一种政治战略。因此,商鞅成就了后来的秦,也造就了中华的统一。但是其本人是个悲
6、剧性人物,为了历史车轮的前行,他用身躯为车轮铺路。可悲可叹可敬的人。商鞅的可悲可叹可敬正是历史的局限性。 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设军功爵制度: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2、什伍制度:适应战时征兵的需要;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3、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正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4、设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强化了中央集权 总体上说: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
7、量,稳定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
8、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对公叔痤嘱托不以为然,也就没有照做了。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欲收复秦之失地,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卫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
9、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
10、,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
11、制度逐渐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形成。 、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 (难点) (1) 相同。两次改革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两次改革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大。 (2)不同: 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 两者的性质不同。 梭伦改革是一
12、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两次改革的特点不同。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两次改革的结果与影响不同。 梭伦改革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商鞅变法的大背景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经济:
13、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军事: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 2.商鞅变法的原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为目的。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措施内容影响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
14、阻力。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定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
15、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改革旧俗的社会生活改革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三、商鞅变法的特点(1)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方会琴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商鞅的成长历程;初涉政坛;秦国政坛上的主角;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实行“二十等
16、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2)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 (3)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商鞅在秦国从政的史实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目的、经济措施、作用的学习,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措施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
17、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 (2)“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商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商鞅“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同学们一定学过“作法自毙”这个成语,知道它的历史典故吗。知道它和历史上的谁有关吗。(同学们思考回答)商鞅,对和商鞅有关,视频展示出处史记商君列
18、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历史上作法自毙的枭雄-商鞅和他的变法。 一、作法自毙的枭雄-商鞅 探究一:变法之前的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同学分组讨论)归纳:分为商鞅其人;初涉政坛,怀才不遇;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1、商鞅其人:原名公孙鞅,又称卫鞅 商鞅从小喜好刑名之学,后来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很大。商鞅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有个人的因素、家庭因素,此外,还受社会时代大潮的影响。 (1)个人因素。出生于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
19、强烈的从政愿望。(鞅少好刑名之学,推崇李悝学说,是李悝的学生) (2)时代影响:士人热衷于游说诸侯,建功立业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投身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未受魏惠王重用3、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秦孝公求贤,商鞅投奔秦国,建议改革变法,富国强兵。 探究二:阅读“学习之窗”:想想看,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二、富国强兵的商鞅变法 探究三。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总结并制定表格)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一、作法自毙的枭雄-商鞅1、商鞅其人:原名公孙鞅,又称卫鞅2、投奔秦国,主持变法3、初涉政坛,怀才不遇二、富国强兵的商鞅变法三、商鞅变法的特点 一
20、、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
21、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第 15 页 共 15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