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学简答题答案.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0968228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哲学简答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管理哲学简答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哲学简答题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哲学简答题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自然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有哪些?答一、科学实验法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并称为人类的三大实践活动。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源泉而且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科学实验就是自然科学理论的源泉和检验标准。特别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任何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理论的提出都必须以能够重现的实验结果为依据否则就不能被他人所接受甚至连发表学术论文的可能性都会被取缔。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有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方法论全书中的数学方法指研究和发展数学时的思想方法而这里所要阐述的数学方法则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内涵是它是科学抽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其根本特点在于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只抽取出各种量、量的变化及

2、各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符合客观的前提下使科学概念或原理符号化、公式化利用数学语言即数学工具对符合进行逻辑推导、运算、演算和量的分析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的数学解释和预测从而从量的方面揭示研究对象的规律性。这种特殊的抽象方法称为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系统科学是关于系统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尽管这门学科自20世纪上半叶才产生但由于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发展十分迅速现已成为一个包括众多分支的科学领域。它包括有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大系统理论、系统动力学、运筹学、博弈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一般生命系统论、社会系统论、泛系分析、灰色系统理论等分支。这些分支各自研究不同的系统。用现代

3、管理中的例子说明分析法离不开综合法的指导?答 分析法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该方法一、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去解决决策的选择和实施问题的过程,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是影响整个决策过程的成败与否的关键,在当代社会问题错综复杂,运用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可以减少公共政策的失误,提高决策的效率。目前关于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已成为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有效实施公共管理的主要工具之一。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新的政策问题不断出现,以往过于重视经济与技术为主的定量政策研究方法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的研究不仅为了完善

4、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方法体系,而是为了给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提供可行的操作与技巧,从而更有效、更快捷地发现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提出政策方案并成功解决政策问题,以达到公众的利益要求。公共政策分析不仅要求有操作性强的实用技巧,而且更离不开唯物辩证法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该方法,是我们分析事物最根本的方法,也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该方法。公共政策分析所直面的是社会问题与矛盾,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公共政策问题出现,也有不同的解决公共政策的方法与手段,尤其是在当代这样一个日益多元化的时代,社会问题更是趋于具体化、专业化,对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不论问题多复杂、多具体,最根

5、本的一点是政策问题的产生根源于矛盾,所以我们从矛盾入手,运用矛盾分析法是最基本的要求现代管理决策的一般程序是 答:1、调查研究,分析形势,发现和提出问题;2、系统分析,确定决策目标;3、拟制决策方案;4、分析和评价方案;5、总体权衡,方案择优;6、组织决策执行。决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1.决策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没有目标无法进行系统决策 2.决策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追求目标的优化 3决策的过程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最优,选择过程就是一个优化过程 4.决策具有可行性管理控制的手段包括哪些?答:一般包括人员配备控制,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控制,正式组织结构控制,政策和规则控制,财务控制,自适应

6、控制等。管理客体的性质是什么?答:1、管理客体系统具有目的性和稳定性;2、管理客体系统具有协同性;3、管理客体具有不协调性;4、管理客体系统具有变动性。管理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答:1.良好的政治素质 2.具有专和博的只是素质 3.掌握正确的哲学理论 4.具备良好的能力素质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1、经验管理,即管理理论的萌芽时期;2、古典管理理论;3、“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理论;4、现代管理理论;5、马克思主义的管理理论。管理协调的原则有哪些?答:1、及时性原则;2、关键性原则;3、激励性原则;4、沟通情况和信息传递原则;5、全局性原则;6、长远性原则;7、原则的决策和策略的

7、灵活性。管理价值特点有哪些?答:1、管理价值受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约束。2、管理价值具有反馈性和两重性。3、管理价值具有社会性。4、管理价值具有长期性。5、管理价值具有创造性。6、管理价值具有相对性。在优化组合的协调中,要注意哪些决策原则?答:1、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2、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结合;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4、领导者和专家相结合;5、局部和全局相结合;6、近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结合;7、决策的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从城市土地管理的整体来说,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答:(1)对城市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和统计。(2)城市土地所有权的管理。(3)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4)城市土地

8、的开发、利用管理。(5)根据国家土地法,建立和健全城市土地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6)城市土地的经营管理。城市土地的特点有哪些?答:1、价值的密集性。2、经济地理位置的差异性。3、城市土地利用具有固定性。4、城市土地在自然特性方面具有差异性。阐述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答:1980年国务院在总结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方针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1989年又把城市发展方针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并在城市规划法中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城市环境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主要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

9、物污染和气候恶化、绿地面积少等。2. 孔德的社会变迁理论主要观点是?组织中的矛盾关系有哪些?答:1.个人和组织的矛盾关系 2.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关系 3.集权和分权的矛盾关系 4.稳定和变革的矛盾关系管理伦理的重要作用有哪些?答:1.管理伦理能弥补规章制度的局限性;2.管理伦理能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3.管理伦理能够推动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4.管理伦理对组织的改革发展有重要作用;5.管理伦理能够协调组织与社会、组织与员工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6管理伦理对对伦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帮助。管理价值特点有哪些?答:1.管理价值受特定的社会文化约束;2.管理价值具有反馈性和两重性;3.管理价值具有社

10、会性;4.管理价值具有长期性;5.管理价值具有创造性;6.管理价值具有相对性简要说明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之间的关系?答:1.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互区别与对立。在一定条件下,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处于指挥地位,管理客体处于服从地位。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对立还表现在二者存在这自控和受控的矛盾。2.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相互依赖、相互统一。在管理实践中双方互为前提,离开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管理主体以管理客体为前提,若没有管理客体,管理主体也就失去了意义。管理主体为了进行管理,而认识和管理客体,才作为管理主体而存在。同样,管理客体也是相对于管理主体

11、而言的。3.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处于交互作用中,具体表现在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特别是如何看待被管理者,决定管理活动的价值取向。管理主体的意图和目标的实现,需要管理客体的理解和配合,管理活动中人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消极地接受指令,而是常将自己的需要化作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可见,管理主体与客体除一般的物质性作用外,还体现着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超越与限定的关系。管理控制过程的辩证关系有哪些?答:1、控制过程的几个步骤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控制过程的几个步骤,各自功能不同;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系统状态不随时间变化发

12、生显著变化时是稳定的,反之是不稳定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3、目标与手段的关系。目标离不开手段,手段服务于目标;目标制约手段,目标性质决定了手段的性质。4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管理伦理为什么能够推动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答:首先,进步的伦理道德能够为管理的变革作舆论准备,论证管理改革的合理性、科学性,批判腐朽落后的伦理道德观念,从思想理论上阐明改革的重要意义,不断完善自己理论体系,提高管理实践水平。其次,伦理道德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作为制定政策法规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管理法规的制定,由于不同的道德观念,会制定出完全不同的管理法规。使管理法规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以利于管理法规的顺利执行组

13、织中的矛盾关系有哪些?答:1个人和组织的矛盾关系2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关系3集权和分权的矛盾关系4稳定和变革的矛盾关系5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等要素的重要作用6组织管理中“宽”与“严”的辩证关系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管理理论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1.经验管理,即管理理论的萌芽时期;2.古典管理理论;3.“人际关系形为科学”理论;4.现代管理理论;5.马克思主义的管理理论。2.研究管理哲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答:首先,管理哲学能够把一般哲学具体化,成为联系联系一般哲学和管理科学,管理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发挥一般哲学的指导作用。其次,管理哲学能促进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

14、,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客体具有的性质有:(一)管理客体具有客观性;(二)管理客体的可管理性;(三)管理客体具有复杂性;(四)管理客体具有能动性。管理哲学和一般哲学的关系?管理哲学不同于一般哲学。一般哲学要概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虽然也存在于管理领域中,但没有反映管理活动的特点。管理哲学是从世界观的高度,对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带有管理领域的特点。它们之间又有联系,管理哲学受一般哲学观点的指导和影响。管理哲学在建立自己的概念、范畴、基本理论时,要在一般哲学观点指导下进行,要吸收一般哲学的合理性成分和有益的因素。管理哲学的特点?一方面,它属于哲学范畴,具有

15、较高层次的概括性,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它是从管理活动和管理科学中概括出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对于管理领域来说,具有普遍意义。3、管理哲学和管理学的关系?管理哲学研究的是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关于管理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哲学范畴。而管理学属于具体科学范畴,它研究的是管理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具体理论、具体问题。管理哲学研究管理领域中更高层次、更一般的共性,它注重从管理的整体性上揭示各种管理活动中深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这些本质和规律适用于管理科学和各种管理活动。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4、管理哲学的的作用?(1)能够把一般哲学具体化,成为联系一般哲

16、学和管理科学、管理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发挥一般哲学的指导作用;(2)能促进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5、人为什么是管理客体系统的中心?(1)客观存在的事物能够成为管理客体,是由于具有能动性,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能把原来不是管理客观的事物变成管理客体。(2)在管理过程中,只有管好了人,对人进行正确有效地指挥、调节和控制,才能通过人实现对物力和财力的管理。(3)在管理客体系统中,人的要素不是被动地适应管理主体的管理,而是对管理主体有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管理客体。6、什么样的决策才称得上科学决策呢?(1)决策所确立的目标是正确的;(2)决策确定的措施方案也应该是正确的;(3

17、)保证在实施方案、实现正确目标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少,时间最短;(4)由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执行决策方案的过程中往往会对相关的事物产生影响,有些影响对社会发展不利,是我们不希望出现的。7、计划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只有科学地制定计划,才能协调与平衡多方面的活动;(2)计划可以帮助管理者建立管理目标,是管理者指挥的依据;(3)计划是管理者进行控制的基础。8、管理控制过程的辩证关系。(1)控制过程的几个步骤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2)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3)目标与手段的关系。9、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决策者本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1)决策者应充分认识到决策科学化、民

18、主化的意义;要能抛弃旧观念,树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新观念,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2)要具有民主作风,能密切联系群众,善于运用各种智囊团、信息库、咨询公司等条件,弥补决策者个人知识、经验、才智、精力等方面的不足。(3)能注重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收集、掌握大量的国内外有关信息,能够不断总结和研究别人的和自己的经验教训,并应用于决策。(4)要能深刻认识和掌握决策对象的客观规律,懂得相应的科学知识,使自己成为业务内行,会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活动。(5)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遵照决策科学的要求,按照决策的程序进行决策。10、管理价值的特点。(1)管理价值受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约

19、束;(2)管理价值具有反馈性和两重性;(3)具有社会性;(4)具有长期性;(5)具有创造性;(6)具有相对性。11、为什么说经济管理者应该具有哲学素养。作为经济管理主体,经济管理者在经济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是“全部经济管理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参谋者和监督者”,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统筹性、权威性、创造性的能动作用。经济管理者的统筹性作用要求其对经济管理在空间上考虑全局,在时间上着眼长远,也就是坚持系统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权威性作用要求其对权威有辩证的认识,善于处理权威与服从的矛盾关系。创造性作用要求其善于创新,重视学习,并且善于启发创造。经济管理者既要掌握哲学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又要具备哲

20、学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态度,成为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和内涵并能在实践中自觉运用的人才。12、“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辩证关系。所谓“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干预资源配置。而“看不见的手”是指经济生活由市场来调节,资源配置在市场中自发进行。无论东方西方,无论是主张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还是完全依靠“看得见的手”都是违反辩证法的,因而是片面的。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是经济生活中进行资源配置的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方式。市场调节,自由竞争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国家干预会使经济缺乏活力,牺牲部分效率,但是有利于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办大事。两者的统一表现在自发性和自

21、觉性的互补,事后调节和事前调节的互补等等。14、如何正确把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公平与效率问题是经济管理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管理中经常面临的现实问题。公平是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政治、法律和伦理道德尺度,效率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或资源配置等经济效率。在经济管理中,应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同时在不直接损害效率的情况下,组织有义务有责任采取一定措施保证每个人的最基本权利,对在竞争中受到损害的公平予以适度的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公平促效率,以效率带公平的良性循环。13、如何全面认识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主要包括四方面原则:一是生态持续,二是经济持续,

22、三是社会持续,四是文化持续。之所以强调要全面认识可持续发展观是因为目前人们日益接受和认可可持续发展观时,往往只看到生态持续和经济持续,而忽视了社会持续和文化持续。(1)生态持续是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也是最为人们熟知的内涵。(2)经济持续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3)社会持续原则从关心人的温饱上升到注重人的生存质量的高度。文化持续原则反映了我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多角度化。是对传统发展观的突破与发展。总之,可持续发展观意味着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要求,体现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必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并继续促进人类在发

23、展观上的认识和创新。15、如何正确把握“义”与“利”的辩证关系。所谓义是指人们应遵循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要求的思想原则,以及符合这些思想原则的行为。所谓利就是人们所追求的物质利益及其活动。简单地说,义就是道德原则,利就是物质利益。 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义和利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一,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义和利相互依存。一方面,利是产生义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一切利的取得都离不开义。其二,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义和利相互制约。一方面,义制约利。经济管理道德的作用发挥得好,组织内部就能团结协作,利才能得以实现;反之则会妨碍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利也制约着义。经济管理主体和客体必须从正义的

24、活动中获得利,经济管理的道德原则才能得以自觉贯彻。所以,既重视利,又重视义,以义促利,以利促义,才是在经济管理中应坚持的科学的义利观。(论述题)1、简述“儒”“墨”“道”“法”“兵”的管理哲学思想要点。答:儒家:(1)行政管理上:施行仁政;(2)在教育管理上: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有机体观念。从宏观的理念具体化到操作程序上,表现为君子要博学多才,领袖要选贤与能;经济管理上要“节用”、“薄敛”、“使命以时”;教育上要“不耻下问”、“举一反三”。墨家:(1)主张“尚贤”,即“选贤与能”;(2)强调“节用”、“尚俭”、“节葬”;(3)提出“力”的概念与孔子的“命”的概念相对抗;(4)提出

25、“天志”、“明鬼”;(5)提出“兼爱”、“非攻”。道家:(1)在理解“道”的基础上,清净无为;(2)强调管理者的全局观;(3)以平等为代价而管理;在具体的管理经验上,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等,一直是后世牢记的范例。兵家:(1)突出全局的重要性;(2)在具体行政管理上:A强调管理手段B强调认识优先;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D择人任事,用将以德。法家:(1)管理手段多样化,以法为主;(2)具体行管上:A有肯只有一个首脑;B制定完善官僚体系;C考核“因任而援官,循名而责实”。2、谈谈平衡与不平衡的辨证关系。由于组织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动态的矛盾统一体,所以,在组织中自始至终还存在着平

26、衡与不平衡的矛盾。平衡与不平衡是相对而言的,因为组织系统的运动是绝对的。所以,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平衡与不平衡又是相互渗透的。平衡中包含着不平衡,不平衡中又包含着某种不平衡。当组织系统内部绝大多数因素、方面处于平衡状态时,其中的个别因素和方面的变化可能会偏离原来的联系,出现局部的不平衡。当组织系统在总体上处于不平衡时,其中少数因素和方面可能形成协调的、适应的关系,形成局部的平衡,这就是不平衡中的平衡。3、试述哲学与经济管理的辨证关系。答:(一)经济管理需要哲学。(1)经济管理实践总体上要求管理哲学的指导。(2)当前经济管理实践面临的困境和管理本身的局限性要求人们进行哲学的思考。(3)

27、管理理论中,很多是关于经济管理理论的升华,迫切需要哲学的引导。(二)哲学要在经济管理中实现自我。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整个社会结构最深层的基础是经济,因而真正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不能远离孕育思想精神于其中的社会领域。将哲学与经济管理紧密结合,在经济管理中实现哲学,既是经济管理的迫切要求,也必将为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哲学开辟广阔的道路。4、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是在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处理好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是搞好管理的根本所在。(一)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互区别与对立。(1)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处于指挥地位,管理客体处于服从地位。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中物

28、的关系是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区别要求管理者一方面认识自己所担负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要认识掌握管理客体中各要素的特点,以及管理客体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掌握管理的主动权。(2)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对立还表现在二者存在着自控和受控的矛盾。(二)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互依赖、相互统一。(1)在管理实践中双方互为前提。管理主体以管理客体的存在为前提,若没有管理客体,管理主体就失去意义。管理主体为了进行管理,而认识和改造管理客体,为作为管理主体而存在。(2)相对性转化。每一个人既可以把自己当作管理主体,也可以把自己当做管理客体。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对于一定的对象,

29、是管理主体,在另外一个环境中,则成为管理客体,主要是由于社会组织系统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决定的。在不同的关系中,人的角色经常会发生变换。(3)二者的相互作用使管理客体不断凝结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东西,不断转变为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从而实现管理目标。5、管理协调的原则。(一)及时性原则。指一旦出现问题,若不及时协调,会积少成多、积小变大,造成积重难返,所以管理者应善于分析和推测未来,对可能发生的问题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把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二)关键性原则。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看到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有对关键性原则的清醒认识。(三)激励性原则。合理使用激励手段,可以预防问题的发生,

30、调动各方协作的力量,及时将问题解决。(四)沟通情况和信息传递原则。可以保证配合顺畅,反应迅速,达成相互的支持和理解,减少误会。(五)全局性原则。在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相冲突时,应该自觉服从全局利益。(六)长远性原则。在管理协调工作中,要高瞻远瞩。(七)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作为科学的管理,要求原则的坚定性,作为艺术的管理,要求策略的灵活性。6、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一)矛盾分析的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要求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实践中,要注意运用矛盾分析的思维方法,敢于正视所遇到的大量

31、的矛盾。矛盾还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实践活动中,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对所遇到的矛盾进行思维时,应要区别和分清不同矛盾的性质,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二)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一个复杂的事物,是由许多矛盾构成的,要求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实践活动中,在分析处理一个复杂事物的各种矛盾时,在思维方法上要注意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努力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主要矛盾,才有利于次要矛盾的解决。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思维方法是管理者处理复杂事物各种矛盾必须坚持的有效的思维方法。(三)联系的、全面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的,管理者在进行

32、决策和确定管理目标的时候,要科学地安排管理客体中人、财、物的关系,又要考虑在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三种相互联系的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环境,也不能只强调环境效益,而降低经济效益。(四)过程论的思维方法。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并且它的发展是一个前进曲折的过程。事物发展过程的要点要求管理者要用发展变化的思维方法把握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从管理者确定管理目标到最后实现管理目标,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克服重重困难的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简单化的思维方法。7、“真”、“善”、“美”的辨证统一是管理的价

33、值目标。“真”、“善”、“美”的统一是一切理想境界的完整标志,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社会进步中追求的高层次的综合价值。“真”侧重于主体外向的统一,即它代表的境界是主体通过掌握和运用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规律所达到的主客体的统一,核心是客体的必然性;“善”则侧重于自身各种社会规定性的统一,人只有满足于自己的和社会的需要才能达到“善”,核心是主体的必然性;“美”侧重于充分主体化的统一,是在“真”、“善”、“美”的前提下,比较自由地把握客体,从而充分地达到人和人类自我实现的境界。在管理中,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是管理价值的最高目标。现代的管理必须重视道德尺度和道德评价,正确处理个人和整体、物质利

34、益和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管理作为人类获取经济绩效的实践活动,必须兼顾到“真、善、美”等多个层面。“真”是“善”“美”的前提和基础,管理活动中只有达到了“真”,才能产生效益。“善”、“美”是管理道德中的更高的评判标准。凡是“善”、“美”的管理必然是“真”的管理,而管理中的“美”则是管理中“真”、“善”的具体表现。总而言之,决不能把管理视这一项单纯的经济活动,它实际上是一个包含着一系列价值评估的系统工程。人们的管理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经济绩效,进而繁荣人们的经济生活,同时管理也应该提高人类社会的文化生活水平,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并创造出和谐安详的社会生存环境。因此,无论在任何管理活动中,“真、善、

35、美”的完整统一都应该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的管理价值。8、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传统的发展观。传统发展模式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持续到20世纪末叶。“以传统发展为中心,以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为根本目标”,“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趋向于成为一种经济活动的辅助行为和伴生现象。”传统发展观最深刻的局限性在于“将发展现代化这样的基本范畴当做某种自明的和先验的前提来加以确认并广泛运用,却忘了对这些范畴本身的逻辑预设及其合法必问题,因而导致对发展本身缺乏辩证的批判的态度”。(1)认为“发展是一个自在的无矛盾的过程,误把实现发展的某些手段和阶段性目标当做发展的终极价值”。导致人们在追求所谓“发展”时,对“经济

36、自然”“经济社会”“经济人文”等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忽略和漠视。(2)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涵、外延的界定上采取了客观主义、实证主义的立场,主要从客体的尺度出发,将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化程度等物化指标作为发展的参照系,从而忽视了人类自身发展的一些问题。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就必然要突破传统发展观的最大局限性,首先科学地回答发展的标志是什么。发展的标志问题也就是判断何为高级何为低级的问题。只有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才能认识发展的全部意义。即发展应以事实、更以包含着事实基础的价值判断来衡量。10、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谈谈人与环境的辨证关系。地球上的生命(包括人类)都离不开环境,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长、发

37、育、繁殖、延续的。每个生命都要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同时也要或多或少地影响周围的环境。人体在生命过程中通过新陈代谢,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因此,环境制约和影响着我类的发展。在适宜的环境下,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保持着动态平衡,人类能够在其中正常地生活、工作,生产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人类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影响和改变着周围环境,力求使它更好地为自己服务。由于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使某些化学物质突然增加,并使自然界产生了许多新的物质,从而破坏了人与环境的相对平衡。环境中的废气、废水、噪声等,轻者使们感到厌烦,心情不畅,工作效率低,重者则使人们发生中毒,

38、引起疾病,甚至死亡。总之,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们必须充分重视培养自己的环境。1谈谈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答:任何一个组织系统都是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统一。所谓组织的平衡是指组织系统内矛盾诸要素、诸方面以及组织同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和谐、适应的关系,从而使组织系统整体处于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状态。所谓不平衡是指组织系统内矛盾诸要素、诸方面以及组织同环境之间出现不协调、不适应的关系,使组织系统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平衡和不平衡是相对而言的。因为组织系统的运动是绝对的,所以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平衡和不平衡又是相互渗透的,平衡中包含着不平衡,不平衡中包含着某种平衡。当组织系统内部绝大多数

39、因素、方面处于平衡状态时,其中个别因素和方面的变化可能会偏离原来的联系,出现局部的不平衡;当组织系统内部矛盾的绝大多数因素、方面不能维持其相互适应的关系,使组织系统在总体上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其中少数因素和方面可能形成协调的、适应的关系,形成局部的平衡,这就是不平衡中的平衡。1为什么说经济管理者应该具有哲学素养答:经济管理者在管理中发挥着统筹性、权威性、创造性的能动作用。(1)经济管理者的统筹性作用要求其对经济管理在空间上考虑全局,在时间上着眼长远,也就是要坚持系统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经济管理者的权威性作用要求其对权威有辩证的认识,善于处理权威与服从的矛盾关系。(3)经济管理者的创造性作用

40、要求其善于创新,重视学习,并且善于启发创造。这离不开正确的哲学思维。2“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辩证关系答:“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干预资源配置。“看不见的手”指的是经济生活由市场来调节,资源配置在市场中自发进行。二者是经济生活中进行资源配置的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方式。市场调节,自由竞争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国家干预会使经济缺乏活力,牺牲部分效率,但有利于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办大事。“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二者具有互补性,表现在自发性和自觉性的互补,事后调节和事前调节的互补等。3如何全面认识可持续发展观?答: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

41、念,主要包含以下四大原则:(1)生态持续原则: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威胁后代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并在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持续是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内容。(2)经济持续原则:要求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来实现经济持续。主张把传统的粗放的外延式再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的内涵式再生产方式,在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既肯定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充分注意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3)社会持续:从关心人的温饱上升到注重人的生存质量的高度,鼓励人们追求平等、自由、健康和谐的生活;把物质财富的分配原则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呼吁国际社会进行社会改革,以实现公平分配和广

42、泛的社会平等。(4)文化持续:倡导精神价值,鼓励人们摆脱和消除工业文明给人们的压抑、迷茫、痛苦的不良影响,强调文化进步和价值系统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文化持续原则反映了人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多角度化。生态持续与经济持续可说是对传统发展观中突出的缺陷的弥补,而社会持续和文化持续则是对传统发展观的突破和创新。可持续发展观意味着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要求,体现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必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并继续促进人类在发展观上的认识和创新。4如何正确把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公平是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关

43、系状况的政治、法律和伦理道德尺度。可从条件公平、手段公平、结果公平等多个角度来定义。效率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或资源配置等经济效率。条件公平主要是指人们在政治地位、法律上和人格上的公平。它与效率无直接联系。手段公平亦即机会均等,主要指竞争规则和社会参与规则对所有人具有同等效力,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有可能利用社会资源发挥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手段公平是促进合理竞争,提高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结果公平指的是人们在收入、经济水平和权威上维持完全的平等。它与效率之间存在尖锐矛盾。通过竞争以外的手段干预分配结果以实现所谓的“均贫富”,必然导致低效率,从而损害多数人的福利水平;而严重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必然引发许

44、多社会问题,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在经济管理中,我们固然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同时在不直接损害效率的情况下,组织有义务有责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每个人的最基本权利,对在竞争中受到损害的公平予以适度的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公平促效率,以效率带公平的良性循环。5如何正确把握“义”与“利”的辩证关系所谓义是指人们应遵循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要求的思想原则,以及符合这些思想原则的行为。所谓利就是人们追求的物质利益及其活动。简言之,义就是道德原则,利就是物质利益。具体到经济管理中,义就是经济管理行为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利就是经济管理行为所带来的物质利益。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义与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45、的辩证关系。(1)相互依存:一方面,利是产生义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利的取得也离不开义。经济管理中要获取更多的利,必须遵循一定的义,经济组织的维系也离不开义的支持作用。(2)相互制约:一方面,义制约利,经济管理道德的作用发挥得好,组织内部就能团结协作,利才得以实现;反之则会妨碍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利也制约着义。经济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必须从正义的活动中获得利,经济管理的道德原则才能得到自觉贯彻。在现代经济管理中,应坚持的科学的义利观。即义利同等重要,应当既重视利,又重视义,要做到以义促利,以利促义。五、论述题1试述哲学与经济管理的辩证关系哲学与经济管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它表

46、现为:(1)经济管理需要哲学A、经济管理总体上要求得到管理哲学的指导没有管理哲学的指导就没有对经济管理中固有本质的必然联系的认识,就不可能有科学的管理观和方法论,就无法建立高效有序的现代经济管理。B、当前经济管理实践面临的困境和管理本身的局限性要求人们进行哲学思考(a)当前经济管理实践面临的困境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主观的和客观的种种原因,经济管理中骑虎难下、进退维谷的问题层出不穷。如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协调,控制与积极性调动的权衡,路径依赖(即按常规办事)与创新动机的并存等。这些问题错综复杂,如果只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已无法提出科学完善的解决方案,而哲学以其理论的思辨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思

47、路。(b)管理本身的局限性。人们在实际管理特别是经济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组织的效率,强调管理的技术方面,而忽视了组织领导中的人文因素,有的管理者甚至把经济管理归结为“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最小最大原则”,“把效率和效用作为组织的元价值,而使组织的本身失去了社会价值意义”,进而压抑了组织中的个人解放。C、管理理论中很多是关于经济管理理论的升华,迫切需要哲学的引导管理理论层出不穷,学派林立,令人无所适从,使管理理论对实际管理工作特别是经济管理的指导作用大大削弱。这种现象客观上要求人们把管理理论上升到哲学高度,运用抽象思维把握各种管理理论和方法中的内在联系,把握一般管理原理和原则后面更基本的观点、

48、方法和规律,从而使经济管理处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的引导之下。(2)哲学要在经济管理中实现自我哲学不能离开经济领域。经济是社会结构最深层的基础。远离社会经济的哲学就是远离现实的哲学,是与社会需要脱节的哲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哲学。将哲学与经济管理紧密结合,在经济管理中实现哲学,既是经济管理的迫切要求,也必将为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哲学开辟广阔的道路。哲学要在经济管理中实现自我,决不仅仅是将哲学的原理、方法简单地移植到经济管理中,或从具体的经济管理中引申出某种哲学原理或精神,而是必须用哲学的思维对人类经济生活主要是经济管理行为及其理论进行哲理性的深刻反思,探求顺乎人性、崇尚价值、高效有序、卓越和谐的经济管理观和方法论。2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传统的发展观传统发展观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持续到20世纪末叶。传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为根本目标;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趋向于成为一种经济活动的辅助行为和伴生现象。传统发展观在指导后发国家的发展实践时,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发展方式确实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