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口服药物精选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的口服药物精选PPT.ppt(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糖尿病的口服药物第1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糖尿病理想的口服药物糖尿病理想的口服药物v减少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素抵抗v改善改善细胞功能细胞功能v良好持久的血糖控制良好持久的血糖控制v减少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减少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v可灵活用于可灵活用于单药治疗单药治疗联合治疗联合治疗v良好的安全性良好的安全性v减缓或逆转疾病进程减缓或逆转疾病进程第2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糖尿病治疗药物学上的里程碑糖尿病治疗药物学上的里程碑 第3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选用药物原则选用药物原则 v每种口服降糖药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组织特异作用点每种口服降糖药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组织特异作用点v
2、选用药物时,需注意患者的特点选用药物时,需注意患者的特点、年龄及其他健康状况如肾病和肝病,、年龄及其他健康状况如肾病和肝病,药物是否在市场上供应、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是否在市场上供应、副作用、过敏反应v单药还是联合单药还是联合v多数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在采用型糖尿病患者在采用1种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都可出现疗效下降,种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都可出现疗效下降,因此常采用因此常采用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降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降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v口服降糖药物的联合治疗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可采用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的联合治疗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可采用胰岛素与1种口服
3、降糖药物种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联合治疗。v对于基础血糖很高的患者,也可考虑一开始即选择联合药物治疗。对于基础血糖很高的患者,也可考虑一开始即选择联合药物治疗。vADA/EASD共识推荐:生活方式干预与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时,联合基共识推荐:生活方式干预与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时,联合基础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治疗是经过充分验证的核心治疗方案。础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治疗是经过充分验证的核心治疗方案。第4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口服降糖药对糖尿病治疗的意义v2型糖尿病患者中,仅有型糖尿病患者中,仅有15%-30%的患者发病开始时单纯饮食运的患者发病开始时单纯饮食运动疗法可达到满意的血糖
4、控制标准。动疗法可达到满意的血糖控制标准。v但是,但是,1年后,这部分中多半的患者血糖逐渐升高,必须在饮食疗法年后,这部分中多半的患者血糖逐渐升高,必须在饮食疗法的基础加上口服降糖药才能使血糖控制满意。的基础加上口服降糖药才能使血糖控制满意。v因此,这意味着在因此,这意味着在2型糖尿病发病型糖尿病发病1年后,年后,90%以上的患者必须使以上的患者必须使用口服降糖药。用口服降糖药。第5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糖尿病口服药物分类糖尿病口服药物分类 第6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胰岛素促泌剂的作用机理第7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胰岛素促泌剂的使用特点胰岛素促泌剂的使用特点 v种类种类
5、磺脲类磺脲类非磺脲类非磺脲类格列奈类格列奈类v区别区别作用在胰岛作用在胰岛细胞上的位点不同,胰岛素分泌高峰和持续的时间不同联合应用细胞上的位点不同,胰岛素分泌高峰和持续的时间不同联合应用v联合用药联合用药2型糖尿病患者,仍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在用非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后型糖尿病患者,仍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在用非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后血糖尚未控制的病人。血糖尚未控制的病人。用中、长效胰岛素或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基础血糖基本达标后,餐后血糖尚用中、长效胰岛素或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基础血糖基本达标后,餐后血糖尚未达标者未达标者第8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促泌剂是促泌剂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重要选择型糖
6、尿病治疗的重要选择 v细胞分泌不足是细胞分泌不足是T2DM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促泌剂治疗不可或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促泌剂治疗不可或缺缺v促泌剂强效的降糖能力是血糖达标的有力保证促泌剂强效的降糖能力是血糖达标的有力保证v循证医学证明:以促泌剂为基础的长期强化降糖治疗可以减少血循证医学证明:以促泌剂为基础的长期强化降糖治疗可以减少血管并发症管并发症第9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 v1942年年MarcelJanbon发现磺胺药发现磺胺药2254RP有导致低血糖的作用有导致低血糖的作用v1942年年Loubatires发现此药通过刺激胰腺发现此药通过刺激胰
7、腺细胞分泌起降糖作用细胞分泌起降糖作用v1954年年fanke和和fuchs等注意到磺胺类药物氨磺丁脲在治疗细菌感染等注意到磺胺类药物氨磺丁脲在治疗细菌感染时能导致患者血糖降低时能导致患者血糖降低v研究发现,氨磺丁脲能有效降低研究发现,氨磺丁脲能有效降低T2DM患者的血糖和尿糖患者的血糖和尿糖第10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第一代磺脲的问世第一代磺脲的问世 v1954年人工合成第一个磺脲类年人工合成第一个磺脲类-甲苯磺丁脲,并第一次甲苯磺丁脲,并第一次用于治疗用于治疗T2DMv第一代磺脲类还有:醋磺己脲,氯磺丙脲、甲磺丁脲等第一代磺脲类还有:醋磺己脲,氯磺丙脲、甲磺丁脲等v缺点:缺点:作用
8、时间过长作用时间过长受体亲和力小,通透性差受体亲和力小,通透性差服用剂量大(服用剂量大(200-3000mg/d)严重持久低血糖反应多严重持久低血糖反应多药物相互作用多药物相互作用多第11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第二代磺脲的改进第二代磺脲的改进 第12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磺脲的特点与缺陷磺脲的特点与缺陷 格列苯脲 格列喹酮 格列齐特 格列吡嗪 格列美脲 达峰时间(h)4 1.54.5 5 13 23 半衰期(h)10 1-2 6-12 2-4 9 排泄途径 肾脏、胆道 肝脏 肾脏 肾脏80%肾脏60%各50%疗效(HbAlc)1.5-2%NA 1.5-1.84%1.4%1.2-
9、1.9%不能纠正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不能纠正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主要作用是增加后期的胰岛素分泌主要作用是增加后期的胰岛素分泌低血糖的发生率高低血糖的发生率高体重增加体重增加不能纠正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不能纠正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主要作用是增加后期的胰岛素分泌主要作用是增加后期的胰岛素分泌低血糖的发生率高低血糖的发生率高体重增加体重增加缺陷缺陷第13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磺脲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磺脲类药物药代动力学 第14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磺脲类药物的失效磺脲类药物的失效 v原发性失效原发性失效指糖尿病病人开始使用磺脲类药物,指糖尿病病人开始使用磺脲类药物,1个月内未能控制病情,空腹血糖
10、仍个月内未能控制病情,空腹血糖仍250mg/dl(14mmol/L),这种情况往往在合并使用双胍类降糖药后有改善。),这种情况往往在合并使用双胍类降糖药后有改善。v继发性失效继发性失效 指糖尿病指糖尿病患者接受磺脲类药物治疗后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但经过患者接受磺脲类药物治疗后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但经过1段时间(段时间(1个月以上,个月以上,多数多数1年以上)后疗效逐渐减弱,需要加大剂量。服用足量的磺脲类药物空腹血糖仍年以上)后疗效逐渐减弱,需要加大剂量。服用足量的磺脲类药物空腹血糖仍高于高于200mg/dl(11.1mmol/L),餐后),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小时血糖高于250mg/dl(14m
11、mol/L)持续数月,)持续数月,应视为继发性失效。宜加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应视为继发性失效。宜加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第15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磺脲类的适应症磺脲类的适应症 第16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磺脲类药物使用原则磺脲类药物使用原则v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v第二代药物常餐前服用,一般餐前半小时服第二代药物常餐前服用,一般餐前半小时服v用药频率:用药频率:第二代一般第二代一般qd-tid格列美脲格列美脲qdv最大量最大量第二代除达美康外均为第二代除达美康外均为6片片/日日格列美脲不超过格列美脲不超过8mg/日日v肾功能较差者使用格列喹酮较安全肾功能较差者使用
12、格列喹酮较安全v对年老、体弱慎用格列苯脲,以免发生低血糖对年老、体弱慎用格列苯脲,以免发生低血糖v消渴丸的主要成分是格列苯脲消渴丸的主要成分是格列苯脲第17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v磺脲类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磺脲类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低血糖发生往往不象胰岛素引起的那样容易早期察觉,且持续时间长,导致永久低血糖发生往往不象胰岛素引起的那样容易早期察觉,且持续时间长,导致永久性神经损害。性神经损害。老年人慎用,个体差异较大。老年人慎用,个体差异较大。v体重增加(高胰岛素血症)体重增加(高胰岛素血症)v5%的胃肠道反应的胃肠道反应v皮肤瘙痒、斑丘疹、光敏
13、皮肤瘙痒、斑丘疹、光敏v少数血液学反应,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等少数血液学反应,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等第18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磺脲类禁忌症磺脲类禁忌症 v1型糖尿病型糖尿病v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型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v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慢性并发症或伴肝肾功能不全时型糖尿病合并严重慢性并发症或伴肝肾功能不全时v哺乳期糖尿病患者哺乳期糖尿病患者第19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格列奈类的作用机制和特点格列奈类的作用机制和特点v与与SUR1的结合和解离速度更快、作用时间更短、亲和力更强;的结合和解离速度更快、作用时间更短、亲
14、和力更强;v与磺脲类药物不同,该药不进入细胞内,不抑制蛋白合成,不影响胰岛素直与磺脲类药物不同,该药不进入细胞内,不抑制蛋白合成,不影响胰岛素直接分泌;接分泌;v快速刺激胰岛素分泌,尤早期相胰岛素分泌,更好的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快速刺激胰岛素分泌,尤早期相胰岛素分泌,更好的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有利于控制餐后高血糖,在就餐时服用即可,不必在餐前半小时服用,发生空有利于控制餐后高血糖,在就餐时服用即可,不必在餐前半小时服用,发生空腹和餐后低血糖的可能性减小;腹和餐后低血糖的可能性减小;v口服后迅速吸收,口服后迅速吸收,15min起效,起效,4550分钟达峰值,半衰期分钟达峰值,半衰期1小时左右
15、,小时左右,34小小时后作用基本消失。时后作用基本消失。v不影响心脏缺血预适应;不影响心脏缺血预适应;v对功能受损的胰岛对功能受损的胰岛细胞可能起到保护作用;细胞可能起到保护作用;第20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格列奈类的适应症格列奈类的适应症 第21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瑞格列奈药代动力学瑞格列奈药代动力学 v起效时间:起效时间:30分钟分钟v 达峰时间:达峰时间:1小时小时v 半衰期:半衰期:1小时小时v 4-6小时被清除小时被清除v 与人血浆蛋白的结合大于与人血浆蛋白的结合大于98v 代谢产物主要自胆汁排泄,代谢产物主要自胆汁排泄,8经肾排出。经肾排出。粪便中的原形药物少于粪
16、便中的原形药物少于1%第22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小小结结 第23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双胍类药物作用机制双胍类药物作用机制v减少肝糖输出减少肝糖输出v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第24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二甲双胍药代动力学二甲双胍药代动力学v摄取摄取6小时内,从小肠吸收小时内,从小肠吸收v达峰时间为达峰时间为12小时小时v半衰期为半衰期为48小时小时v从肾脏中清除从肾脏中清除第25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双胍类适应症双胍类适应症v肥胖或超重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肥胖或超重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v磺脲类药物治疗未达到良好血糖控制者磺脲类药物治疗未达到
17、良好血糖控制者v二甲双胍有助于血糖控制,减少糖尿病(二甲双胍有助于血糖控制,减少糖尿病(1型或型或2型)型)患者的胰岛素用量患者的胰岛素用量v防止防止IGT发展为糖尿病发展为糖尿病v二甲双胍不适用于线粒体糖尿病二甲双胍不适用于线粒体糖尿病第26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二甲双胍的使用特点二甲双胍的使用特点v降糖作用明显,存在剂量降糖作用明显,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效应关系;v最小有效剂量最小有效剂量0.5g,最佳剂量,最佳剂量2.0g,国外有最大剂量每日,国外有最大剂量每日3g的报道;的报道;v既降低空腹血糖,也降低餐后高血糖,但对正常人空腹血糖无影响。疗效呈剂量依赖性;既降低空腹血糖,也降低
18、餐后高血糖,但对正常人空腹血糖无影响。疗效呈剂量依赖性;v治疗剂量内二甲双胍诱发乳酸性酸较少,为其它双胍类的治疗剂量内二甲双胍诱发乳酸性酸较少,为其它双胍类的1/50;v不增加体重;不增加体重;v具有调脂、抗凝作用;具有调脂、抗凝作用;v可全面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血糖、改善血脂、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可全面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血糖、改善血脂、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善内皮功能及预防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善内皮功能及预防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v在使用胰岛素的同时就服用二甲双胍,有可能降低大血管事件危险;联合用在使用胰岛素的同时就服用二甲双胍,有可能降低大血管事件危险;联合用药的基础
19、药物之一。药的基础药物之一。第27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双胍类药物不良反应双胍类药物不良反应v消化道反应消化道反应金属味、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金属味、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v乳酸性酸中毒(罕见)乳酸性酸中毒(罕见)v-可发于老年人可发于老年人v-缺氧,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要注意缺氧,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要注意v服用苯乙双胍的患者相对多见服用苯乙双胍的患者相对多见v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30%存在维生素存在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吸收不良,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第28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二甲双胍的禁
20、忌症二甲双胍的禁忌症v肾功能下降:肌酐清除率肾功能下降:肌酐清除率50%),对于蛋白质为主的饮食,效,对于蛋白质为主的饮食,效果欠佳果欠佳v进餐开始时与饭嚼碎同服,不进食不服药进餐开始时与饭嚼碎同服,不进食不服药v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以减少胃肠道反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以减少胃肠道反应v单用不引起低血糖,与磺脲类、胰岛素合用时发生低血糖,只能单用不引起低血糖,与磺脲类、胰岛素合用时发生低血糖,只能用葡萄糖口服或静脉注射,口服其它糖类或淀粉无效。用葡萄糖口服或静脉注射,口服其它糖类或淀粉无效。第35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v主
21、要副作用为消化道反应,结肠部位,未被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主要副作用为消化道反应,结肠部位,未被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经细菌发酵导致腹胀、腹痛、腹泻。经细菌发酵导致腹胀、腹痛、腹泻。第36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的禁忌症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的禁忌症v有明显消化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者(包括炎症、溃疡、有明显消化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者(包括炎症、溃疡、消化不良、疝等)消化不良、疝等)v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v妊娠期和哺乳期妊娠期和哺乳期v对此药呈过敏反应者对此药呈过敏反应者v18岁以下糖尿病患者慎用岁以下糖尿病患者慎用v严重贫血及有严重造血系统功能障碍
22、者不能用严重贫血及有严重造血系统功能障碍者不能用第37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肠促胰岛素肠促胰岛素GLP-1和和GIPvGLP-1(胰高糖素样肽(胰高糖素样肽1)由远端消化道由远端消化道L细胞分泌(回肠和结肠)细胞分泌(回肠和结肠)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促进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促进细胞释放胰岛素细胞释放胰岛素 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抑制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抑制细胞分泌胰高糖素,从而抑制肝糖输出细胞分泌胰高糖素,从而抑制肝糖输出 在动物模型及离体人类胰岛中增强在动物模型及离体人类胰岛中增强细胞增殖和存活细胞增殖和存活v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由近端消化道由近端消化
23、道K细胞分泌(十二指肠)细胞分泌(十二指肠)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促进以葡萄糖依赖的模式促进细胞释放胰岛素细胞释放胰岛素 在胰岛细胞系中增强在胰岛细胞系中增强细胞增殖和存活细胞增殖和存活第38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新型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新型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抑制剂vDPP-4:可裂解GLP-1,导致GLP-1迅速水解。vDPP-4抑制剂:抑制内源性肠促胰岛素降解以增加其水平。v特点:促进胰岛素分泌 降低胰高血糖素 无恶心、呕吐,不减轻体重 口服给药 目前常见:西格列汀 100mg qd第39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GLP-1类似物类似物vLiraglut
24、ide:皮下注射 qd 起始0.75mg,可增至2mgvExenatide:皮下注射 bid 起始5ug,可增至10ugv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第40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药物联用第41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选药注意事项选药注意事项v肥胖、副作用、过敏反应、年龄及其他的健康状况如肾病、肝病可肥胖、副作用、过敏反应、年龄及其他的健康状况如肾病、肝病可影响药物选择影响药物选择v联合用药宜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联合用药宜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v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后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应采用胰岛素与降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后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应采用胰岛素与降糖药的联合治疗
25、或单独胰岛素治疗糖药的联合治疗或单独胰岛素治疗v三种降糖药物之间的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和花费三种降糖药物之间的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和花费-效益比尚有待评估效益比尚有待评估v严重高血糖的患者应首先采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减少发生糖尿病严重高血糖的患者应首先采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减少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待血糖得到控制后,可根据病情重新制定急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待血糖得到控制后,可根据病情重新制定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第42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口服药的低血糖危害口服药的低血糖危害v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与使用胰岛素和磺酰脲类药物有关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与使用胰岛素和磺酰脲类药物有关v严重低血糖容易引起临床重视,但轻到中度低血糖可能是无症严重低血糖容易引起临床重视,但轻到中度低血糖可能是无症状的并且可能会被漏报状的并且可能会被漏报2v低血糖可增加低血糖可增加T2DM患者胸痛和患者胸痛和ECG异常的发生率异常的发生率v即使是无症状的低血糖也对患者有危害即使是无症状的低血糖也对患者有危害v老年患者比年轻患者发生低血糖相关事件的几率更高老年患者比年轻患者发生低血糖相关事件的几率更高第43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各类降糖药物安全性比较各类降糖药物安全性比较 第44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感感谢谢大大家家观观看看第45页,讲稿共45张,创作于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