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23页一.复习回顾1.辨析辨析 (1)四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四边形一定相似吗?四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四边形一定相似吗?(2)四组对应边的比分别相等的两个四边形一定相似吗?四组对应边的比分别相等的两个四边形一定相似吗?2.什么样的两个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什么样的两个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3.什么是相似比(相似系数)?什么是相似比(相似系数)?简答:简答:1.可举反例回答(可举反例回答(1)正方形和长方形或长宽之比不相等的两个矩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或长宽之比不相等的两个矩形;(2)正方形和不是正方形的菱形或两组内角均不相等的菱形)正方形和不是正方形的菱形或两组内
2、角均不相等的菱形.2.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如果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长度的比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如果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3.相似多边形对应边长度的比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相似多边形对应边长度的比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前面我们学习了相似多边形及相似比的有关概念,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23页二.引入新知 如图如图1,ABC与与ABC相似相似.则图则图1中的中的两个三角形记作两个三角形记作“ABCABC”,读作,读作“ABC相似于相似于ABC”,“”叫相似符叫相似符号号.CABBC
3、A图1 即写成即写成ABCABC,表明对应关系,表明对应关系是唯一确定的,即是唯一确定的,即A与与A、B与与B、C与与C分分别对应别对应.如果仅说如果仅说“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没有没有用用“”表示的,则没有说明对应关系表示的,则没有说明对应关系.两个三角形相似,用相似符号表示时,与两个三角形相似,用相似符号表示时,与全等一样,应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全等一样,应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便于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位置上,这样便于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和对应边.24.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课时)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23页对于A
4、BCABC,根据相似形的定义,应有A=A,B=B,C=C,(三边对应成比例也可写成三边对应成比例也可写成AB:BC:CA=AB:BC:CA)练习练习1.已知ABCDEF,请指出所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并分别指出它们的关系.2.如果将上题中“ABCDEF”改为“ABC与DEF相似”你还能指出它们的对应关系吗?相似三角形的对应关系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23页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将ABCABC的相似比记为ABCABC的相似比记为 ,练习练习3.已知ABCDEF,AB=2,DE=3则ABC与DEF的相似比 和DEF与ABC的相似比 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和 满足什么关系?如果AB=2,DE=2呢?简析简析
5、:=,=,.=1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23页归纳 若将ABCABC的相似比记为 ,ABCABC的相似比记为 ,一般 =.当且仅当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才有 =1.因此,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相似的特例因此,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相似的特例.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23页三.类比猜想1.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哪几种方法?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哪几种方法?2.是不是需要所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都相等?是不是需要所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都相等?3.猜想:两个三角形相似是不是也有简便的方法?猜想:两个三角形相似是不是也有简便的方法?简析:简析:1.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SAS、ASA、S
6、SS、AAS,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有还有HL.2.不需要所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都相等不需要所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都相等.3.猜想:两个三角形相似也不需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猜想:两个三角形相似也不需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23页四.探究论证 在在ABC中,中,D为为AB上上任意一点,如图任意一点,如图2所示所示.过点过点D作作BC的平行线交的平行线交AC于点于点E,那么那么ADE与与ABC相似吗?相似吗?ADBCEAEACEACEABCEADBCA图2已知已知:在在ABC中,中,DE BC,DE分别交分别交AB,AC于于D,E.求证:求证:ADEAB
7、C.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23页 1.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定义ADE与与ABC相似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相似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分析 由已知和图2可知ADE与ABC相似必须有:A=A,ADE=B,AED=C,2.已经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已经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已有条件:A=A,ADE=B,AED=C,还需要条件:ADBCEAEACEACEABCEADBCA图2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23页分析 3.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怎么解决?解决?转化:将DE平移到BC上(可过点D作AC的平行线,交BC于F,则CF=DE)运用定
8、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即可得到 ADEBCF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23页证明 过点D作AC的平行线,交BC 于F.DEBC,DFAC,因为四边形DFCE是平行四边形,DE=FC,又A=A,ADE=B,AED=C,ADEABC.ABCDEF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23页五.定理归纳 由以上探究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如果这条直线与三角形两边的延长线相交呢?如图3所示图3ABCDEBCDEAEDCAB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
9、延长线)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原三角形相似.符号语言符号语言 在ABC中,若 DEBC,(如图3所示)则 ADEABC.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23页六.巩固练习 如图4,在 ABCD中,DE交BC于F,交AB的延长线于点E.(1)请写出图中相似的三角形;(2)请由其中的一对相似三角形写出相应的比例式;(3)请说明AEBF与ADBE是否相等?F图4ABCDE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23页简析(1)EBFEAD,CDFBEF,EADDCF;也可写成 EBFEADDCF(3)由(2)中比例式化成乘积式 可得AEBF=ADBE.(2)举一例:在EBFE
10、AD中有 ,还有两种情形同学们自己解答还有两种情形同学们自己解答.F图4ABCDE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23页七.目标总结o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本节课首先讲述了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然后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截三角形两边或其延长线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截三角形两边或其延长线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这一一判定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不仅可以直接用来证明有关的三角形相似的问题,而且是证明其他三个判定定理的主要依据,所以有时也把它叫做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熟练掌握这一定理对后面三个定理的证明至关重要.o学习了哪些思想方法?类比和转化的思想
11、,作辅助线的方法类比和转化的思想,作辅助线的方法.o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23页八.作业设计1.课本中本节练习2.习题24.2 第4题3.补充练习:如图5,ABC 中BD是角平分线,过点D作 DEAB交BC于E,AB=5cm ,BE=3cm,求EC的长.图5ABCDE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23页 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23页教学目标o理解相似三角形概念,能正确地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o会用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进行计算和作比较简单的证明.o通过复习前面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加深对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利用已学
12、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并在探索相似三角形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23页内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课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第一课 时,首先讲述了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然后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不仅可以直接用来证明有关的三角形相似的问题,而且还是证明其他三个判定定理的主要依据,所以有时也把它叫做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熟练掌握这一定理对后面三个定理的证明至关重要.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23页内容分析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 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
13、定定理的探索及证明.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23页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使学生理解两个多边形相似条件的苛刻性,对后面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探索充满期待.通过阅读,观察,讲解,使学生基本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方法、对应关系、相似比.紧接着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才能真正掌握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关系和相似比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引导学生类比猜想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也有捷径可走,即不需要所有的对应角相等,所有的对应边成比例也可相似.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23页设计意图 将探究的过程细化分解是为了降低难度,使学生更容易自主探究,由浅入深,使探究的过程充满乐趣,增强了学生探究的信心.通过系列的思考学生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突破作辅助线的难关,最终解决问题.提问过程中学生自主分析已知条件,找出问题的瓶颈所在,适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规范学生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23页感谢大家观看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