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物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它所提出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往往都无法预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测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可以说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缺乏些许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乱一些,但也许会因此而精彩。课堂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1 充分的预设促进生成首先应该
2、弄清楚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知识的生成点,知道了这些,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在生成出现时因毫无准备而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一般来说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是知识的生成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多花一点功夫,多想一些意外,课堂上就不会手忙脚乱。其次,我们应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这外部环境主要指互动对话的氛围和动态开放的时空。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充分暴露学生原生态的思维,才有利于生成。这样的预设找准了知识的生成点,为新知识的生成做了充分的预设 。有了充分的预设做前提,才能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之中。”11课堂
3、设计必须要有弹性预设在教学中,预设显然是必要的,因为教育首先是有目标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的、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也是应该有弹性的、留有一定的空间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笔者只是要确定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实验、获取信息、资料,通过小组协作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来完善认知结构,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学生探究时笔者不做过多的干预,因为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给他们提示越多,他们的思维就越受束缚。小组交流时笔者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的展示自己,同时鼓励不同意见者畅所欲言。这样一堂课上下来,可谓精彩纷呈,学生的思维深度、纠辩
4、能力甚至超出了教师的预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性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即强调生成空间。1.2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首先表现为师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其次才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营造对话氛围,必须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情境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只是平等关系中的首席。在民主、平等、和谐、友
5、好的教育氛围中,师生才能敞开心扉、交流体会、切磋论辩,共同提升思想,共享课堂精神之旅。作为教师,应在师生“辩”中,巧用生成性课堂资源,不要总是想办法把学生纳入自己的轨道,而应该及时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用好生成性资源。2 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有目标的生成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都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重视物理现象教学是物理情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讲授物理概念、规律时,首先应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弄清物理现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楚的物理情景,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感情基础,然后才是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下面就位移概念的教学举例说明。位移概念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6、是让学生认识“位移是矢量,是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状况的物理量”这一含义,这个概念是在机械运动概念基础上引入的。引入位移概念,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物理情景:在圆形跑道的圆心O处同时站着三个人,其中两个人首先沿着半径OB走到圆周上的B点,然后其中一人不动,另一人沿着圆形跑道从B走到C点,如图1所示。 情景一:开始,两个人从O走向B的过程中,圆心处的人(假设就是你自己)观察他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位置变化”的标志是什么?答:是运动的。因为观察到他们相对参照物(自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即距离发生变化。师:这表明,位置变化的一层含义是物体相对参照物发生“距离变化”。情景二:在一人从周围上B点到C点的过程中
7、。在圆心处的人观察他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位置变化”的标志是什么?答:是运动的。因为观察到他相对参照物(自己)的位置发生变化,即方位发生变化。师:这表明,位置变化的另一层含义是物体相对参照物发生“方位变化”。情景三:在一人从B到C的过程中,在圆周B处的人观察他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位置变化”的标志是什么?答:是运动的。因为观察到他相对参照物(B处的人)的位置发生变化,即距离和方位都发生了变化。师:“位置变化”的含义是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方位发生变化或距离方位同时发生变化。物理上引入一个量位移,用来表示物体的这种位置变化状况。这样设置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
8、使学生易于接受,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概念,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同化和顺应。这样形成的位移概念,其矢量性和物理含义是不言而喻的。总之,应当抓住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情景去讲物理概念,而不能空泛地讲、直接地讲、纯理论地讲。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的探索、思考更高效,教师应当及时引导,适时提示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通过精心设置的疑问,把学生引入问题情景中来。当前的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轻视物理现象,对物理情景的建立重视不够,这不能不说是进入了物理教学的一个误区。3.让学生在错误分析中生成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主体,他们“出现错误”很自然,“发现错误”很恍然,“纠正错误”很必然,并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资料进行教学,是学
9、生的思维障碍充分暴露出来,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和群体之间的讨论及思维碰撞中,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既激活课堂教学,又提高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错引正,正本清源。4.立足学科特色,使生成更具魅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多种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它是“生成”的摇篮,作为教师一定要满怀激情,积极参与,善于引导,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对学生的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真是让人觉得欣慰。通过调查取证所得到的结论将会使学生感到深刻。这种强烈的成就感,将会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使他们会自觉的运用所掌握的探索方法去学习。在粤教版3-2自感
10、现象及其应用一节中,我将课本的试验加以改进,采用积木式的结构,在教学过程中随着问题的展开,逐步“装置”起实验装置,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具体的安排如图3-5中A、B、C、D所示。使学生对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的概念认识更加有层次,更加有逻辑,对概念的生成发挥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收到了更佳的教学效果。(1) 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当电路接通时,含电感电路的电流增长在时间上应该有延迟现象,但当用电路A进行检验时,并末观察到预期的结果。(2) 通过讨论和分析,认为未观察到预期的结果可能是由于感官分辨能力不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师生合作设计出B电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观察到了当开关接通时,串有电感线圈的小灯
11、泡的发光比串有普通变阻器的小灯泡略有延迟,说明理论分析的结果成立。(3) 根据分析,在B电路中当开关切断时,由于线圈中感应电动势的存在,电流不立即减小到零,即在开关切断后,在“电感线圈一两只小灯泡一变阻器”构成的回路中要维持一段时间的电流,小灯泡还要发光一段时间,但实际上未能观察到预期的结果。(4) 为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师生经过讨论后决定改用C图电路进行实验。图中由于电感线圈的电阻远小于小灯泡的电阻,当电路达到稳定时,通过线圈的电流比小灯泡的电流大得多,在开关切断的一瞬间,小灯泡中的电流应该立即反向,从线圈原来的稳定电流值再开始逐渐减小,实验中观察到开关切断时,小灯泡发出瞬间的强光,说
12、明理论的分析成立。(5) 为了确认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否正确,经讨论后决定再用D图电路作进一步的研究,其中两个小灯泡各串有一只二极管,两只二极管的方向相反,使每个小灯泡中允许通过一个方向的电流。实验中观察到当开关接通后,小灯泡1发光;开关切断的瞬间,小灯泡2发出瞬间的强光,理论分析成立。总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我们的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知识,“生成”能力,它启示我们,在努力开发教育内外部资源的同时,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去随时捕捉课堂教学中有用的信息,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使之“生成”为丰富
13、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预设,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可见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教学预设。好的预设是一节成功课的前提,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预设外生成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我认为“生成”的课堂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是最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