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解决民生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一) 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民生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古今中外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社会进步程度和国家兴亡
2、。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我们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里程,
3、就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厉史性跨越。从1978年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了9.7,由3645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5,由1132亿元增加到39万亿元;进出15贸易年均增长172,由206亿美元增加到17607亿美元;外汇储备年均增长367,由167亿美元增加到1万亿美元以上。这3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30年是中国历史
4、上解决民生问题成绩最大的30年,是中国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了有力的步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必须进一步转变作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了解群众心声,倾听群众意见,
5、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立足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立足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否则我们的党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会失去力量和源泉。二是坚持循序渐进,一切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由于我国
6、目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历史欠账较多,解决民生问题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努力。要充分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不能一下子把胃口吊得太高。在总体上要坚持循序渐进,加快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区分主次矛盾,有急有缓,有先有后,逐步解决好民生问题。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现实利益的关系,是一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要政策。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基础的、长远的,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理论
7、、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实利益是当前的、直接的,它同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它包括群众的柴米油盐问题、安危冷暖问题、入学看病问题、就业保障问题等。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现实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之间的关系。二 解决民生问题需要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改善民生是根本,社会和谐是保障。解决民生问题,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
8、局的关键性工作,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工作中都要更加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建设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民生问题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着力保障群众的基本需求,大力抓好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是
9、民生的三大支柱。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充分就业是人民群众维系基本生活、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有效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经济效率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们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始终面临的重大问题,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约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岗位需求只能新增40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000万左右。我们要把扩大就业
10、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战略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切实加强对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等,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重点扶持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实施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特别要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11、,为他们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服务,以带动和扩大就业。第二,着力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积极解决教育、卫生和住房问题。教育是富民强国的根本之策,教育公平体现着人的成长起点和未来发展机会的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医疗卫生直接关系人的健康素质,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住房是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卫生、住房需求已成为民生热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改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坚持教育公平和教育优先发展。我国正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
12、,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同时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2008年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国家向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从2008年春季
13、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同时今后将继续推动各地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制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利益矛盾的增多和社会冲突的加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的规律和特点,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更高的目标要求,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调查处理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感,特别要发挥群众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主体作用。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