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文献综述_陆五一.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802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8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文献综述_陆五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关于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文献综述_陆五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文献综述_陆五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文献综述_陆五一.doc(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集体经济 学术探讨 关于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陆五一 李祎雯 倪佳伟 摘要 :可持续生计理论 在如何调动 贫 困、弱势群体自我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其对 自身能力的建设,提高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 力和动力等方面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同 时,可持续生计理论是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 待一个传统问题,因此也得出了一些新思路 和新方法, 这就为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生 计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关 键词 :贫 困、弱 势 群体 ;可 持 续生 计;能力建设 一 、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于贫困问题 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贫困的理解,学术界 已从收入的贫困转变为创造收入的能力、机 会和权力的贫困,

2、因此,单从收入角度来研 究贫 困群体绝对意义上的贫困已经是 “流于 表面 ”。 可持续生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提出来的。 本文从生计的定义出发,对可持 续生计的内涵进行深层次探讨,并在此基础 之上,结合国内外不同脆弱性背景,对可持 续生计理论的应用进行研究,最后对如何提 高弱势群体(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 计能力的建议 进行归纳总结 ,以求得出一 些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把可持续生计理论 运用到现实的反贫斗争中去。 二 、 可持续生计的研究 现状 (一)可持续生计的内涵探讨 “可持续生计 ”概念最早 见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 世界环境 与发展委 员会的报 告,并在 20 世纪 最后

3、十年逐渐流行 开来。 1995 年 在哥本哈 根社会发 展世界 峰会上 通过的 哥 本哈根 宣言将 可持续 生计概 括为 “使所有男人和 妇女通过自由选择的 生产 性就 业 和工 作 ,获 得可靠和稳定的生 计 ”。 Scoones ( 1998) 对 可 持 续生计的定义为: “某 一 个生计由生活所需要 的 能力、 有形和无形资 产 以及活动组成。 如果 能 够应付压力和冲击进而 恢复, 并且在不过度 消 耗其自然资源基础的同 时维持或改善其能力和资产,那么 该生计 具有持续性。 ”Chambers 和 Conway 将 “生 计 ”定 义为一种 “谋生的方式,该谋生方式 建立在能力、资产

4、(包括储备物、资源、要求 权和享有权)和活动基础之上。 ”目前,这一 概念已被大多数学者所采纳。纳列什 辛格 和乔纳森 吉尔曼在让生计可持续一文 中指出 , “消除 贫困的 大目标 在于发 展个 体、家庭和社会改善生计系统的能力 ”。 从 对可持续生计的定义来看, 可持续生计是 个系统性概念,涉及到脆弱性背景、外部性 冲击、生计能力、资产状况、生计活动和策 略等方面, 以 及这些 方面 之间 的相 互作 用。 (二)可持续生计的应用研究 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基于可持续生 计的分 析框架 ( SLA 分 析框 架)对弱 势群 体或者贫困人群进行的研究,得到了比较 广泛的运用。 联 合国 开发 计

5、划 署( UNDP)对 可持 续性生计的研究开发了投入、产出、成 果、 影响和过 程等一 系列 指标对 生计安 全进 行监测;美国非政府组织 CARE 的农户生 计安全框架以家庭为焦点, 同时强调关注 家庭内部的性别和生育关系,分析儿童、妇 女、男性和老人在社会中的作用。英国海外 发展部( DFID)提出 的 可持续分析 框架得 到最为广泛的应用(见 图 1)。 这个框架以 人为中心, 更强调贫困者自身的主动参与 式发展, 从背景到现实再到政策可以进行 一个完整的整体性分析, 并能在生计的各 个过程中进行调节以增进生计能力。 整个分析 框架由五部分组成,包括脆 弱性背景 、生计资本、结构和过程

6、转变 、生 计战略和生计输出。 在现今的学术研究中, 更多侧重于对生计资本的衡量上。 生计资 本包 括五个部分:自然资本 、金融资 本、物 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五个资 本又可以用若干小指标加以测度来反映。 在 这个分析框架下,首 先是对脆弱性 背 景进行的研究。 成得礼( 2008)以城中村 为研究对 象,着重分析了失地 农民生存发 展 中个人 转型 、集 体经济 转型、城中 村社 会 转型等脆弱性背景,同时也 对失地农民 的生计 资产的积累进行分析,发现非正式 经 济是生计资产积累的重要源泉。 我国学 者针对 不同 地区的 不同 状况 对 贫困群体的生计资产进行了实证分 析。 杨

7、 云彦 等( 2009)以南 水北 调(中线 )工程 的 库区农民为研究对象,分析 了在南水北 调 (中线)工程 开工建 设的外 力冲 击 下库 区农 民的生计资本状况。库区农民生计资 本的特点 是人力资本积累整体薄弱,普遍 缺 乏一种 有利于 生计创 新的人 文环 境和 人 力资本 基础;在自 然资 本方面 ,人 均拥 有的数 量较少;物质资本方 面,差异不 大; 金融 资本的测量得分值低,反 映出库区农 民极少有 交易性极强的货币资本积累 ;社 会资 本得分最高,可见它们是 农户规避生 计风险 、实现互助的坚实基 础。 李小云等 ( 2007) 对 农户的生计资产 进行了定性的 分 析,在

8、人 力资产 方面,低收 入家庭 对教 育 、培训投 入较少 ,人 力资本 累积速 度较 慢 ;自然资 产脆弱 性大;物质 资产不 可转 换性 强,无法与其他资产进行 相互转化来 达到降 低生计脆弱性的目的;社会资产主 2011.01 ( 下 ) Chi n a Co l l e c t i v e E c o n o m y 集体经济 学术探讨 要表现为以亲缘关系为主的家庭网络。 在对整个分析框架的研究中 ,除了对 生计资产的测度外,也有对生计策略的分 析。黎洁等在对西部贫困退耕山区农户设 国际状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特意将调查 地农户 分为农 业户和 兼业户 两种类 型通 过对比 分析来 突出

9、不 同生计 策略所 带来 的影响作用。 总的来说,兼 业户生计状况 比农业户更好,对于自 然和环境的依赖程 度也较 低;李 斌等 ( 2004)针 对生 计途径 , 结合非政府组 织( NGO)农村扶 贫和发展 项目的具体落实,发现如 何协调援助组织 强调的 赋权和 平等目 标与受 援助者 希望 尽快改 善生计 的目标 不一致 的问题 是在 可持续生计途径在现实中遇到的阻力。 此外, 我国学者结合失地农民的实际 情况,认为现行制度的缺陷是导致失地农民 生计 “不可持续 ”的主要原因。冯振东( 2007) 主要从现行制度出发,认为土地产权制度的 缺陷、城乡二元分割制度的不合理和就业培 训的滞后是

10、造成失地农民生计 “不可持续 ” 的主要原因。 赵兴玲等( 2009)对失地农民可 持续生计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他们将影响因 素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他们长期 居住在农村, 习惯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模 式,传统生活观念浓重;客观上,现行的征地 安置模式的短期性、征地补偿费用低、就业 渠道不通、社会保障不完善都是造成失地农 民的生活面临严峻挑战的因素。金雁( 2005) 结合南京市的实际情况,认为在贫困群体中 很大一部分人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只是他们 的劳动力价值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 的过程中贬值,而现行的社会救助政策(城 市低保、失业救济等)激励不足, 无法为贫困 者自强自立提供足够的动

11、力,进一步恶化了 他们的生计状况。 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来看, 在运用可 持续分析框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把研 究的重心从如何提高收入转化到生计的可 持续性的提高上来,深层次地挖掘导致贫困 以及可持续生计难以维持的原因,这对如何 更好地进行扶贫减贫具有指导意义。 (三)加强可 持续生 计能 力的政 策建 议研究 关于 如何解 决贫困 群体 可持续 生计 的研究,很多学者从 对政府政策的研究层 面出发,从征地补偿、社会保障、就业帮扶 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对策。 魏顺泽( 2006) 针 对绵阳 市失地 农民的 实际情 况, 提 出要 “积极探索股份制运作方式 , 使农民持有 集体经济股份 ”, 同时

12、采用 土地换保障的 方式,建立专门的社会 保障基金,采用 “不 2011.01 ( 下 ) 同片区价 ”的赔偿模式来保护 他们的合法 权益。孙绪民等( 2007)认为要确保农民的 话语权,并且改革干部评聘制 度和财税制 度,构建合理的制度体系 。 而沿用 可持 续生计 分析框 架进 行研 究的学者,更多的是从贫困 群体如何改善 脆弱性 背景、生计 资本状 况、优化结 构和 制度、丰富 生计战 略等角 度出发 ,提出很 多可行性建议。 成得 礼( 2008)针对 城市 化 进程 中城 中村的脆弱性背景,认为科 学编制和实施 城乡规 划、促进城 乡一体 化发展 (保障体 系的对接, 实地农民市民化

13、意识的提 高) 是解决他们可持续生计的有利环境。纳列 什 辛格、乔纳森 吉尔曼( 2000)提出借助 “行动社区 ” 的方式解决失 地农民的可持 续生计 问题。 所谓 “行动 社区 ”就是 一群 人,通过共同的目标(即可持续生计 方案) 以及分 享知识 的真切 需要而 非正式 地走 到一起来。徐鹏等 ( 2008)针对西部地区 的 特点,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 环境两方面 出发, 认为要改善当地具有周期性 变化、 外部冲击力大的生计环境;同时还要增加 西部地 区交通 、医 疗、教育等 公共设 施的 供给,改善 各种资 产状况 ,进 一步解 放西 部地区的生产力。 李琳一等( 2007)提出在 新

14、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支持农 户多样化的 生计策略显得很有必要。 “在更加微观的 水平上 推动直 接活跃 经济活 动的基 础设 施建设,建立针对贫困地区 贫困人口人力 资源开发计划,进行农村 资源的保护和合 理开发,推动基于农民特殊 的社会网络的 乡土的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等 ”。 可以看出,在分析框架下进行的研究, 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因而针对 不同的脆弱性背景、不同的资产状况提出了 更多解决贫困群体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的方 式更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分析失地农民 问题时,研究他们在丧失土地资源后,如何 根据自身资产条件进行资源配置,采用不同 的生计策略实现有效生计输出,最终实现 生计的可持续

15、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 结束语 从 “可持续生计 ”的概念提出到现在已 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 在这二十多年里, 各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都对如何解决贫困群 体的可持 续生计做出不懈努力,有的国家和 地区已经沿用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框架,在一 定脆弱性环境的背景下,通过一系列生计战 略和制度结构的演变,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 扶贫斗争中去。 可以明显地看出,可持续生 计分析框架对于贫困群体的研究,从客观环 境到个人的生计资产,再到生计策略和生计 输出,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测度,对于研究 贫困群体贫困的深层原因,能够进行多方面 的考虑,深刻挖掘其中的本质,并得到不同 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 总体来说,可

16、持 续生计是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传统 问题,也因此得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方 法, 这就为 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生计问题奠 定 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参 考文献 : 1、纳列什 辛格 ,乔纳森 吉尔曼 .让生计 可持续 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中文版 ),2000(4). 2、 LasseKrantz The Sustainable Liveli- hood Approach to Poverty Reduction M. Swedis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 eration Agency,2001. 3、苏芳 ,徐中 民 ,尚海 洋 .可 持续 生

17、 计 分析研 究综述 J.地球科学进展 ,2009(1). 4、成得礼 .对中国 城中村发展 问题的 再 思考 基于失 地农 民可持 续生 计的 角度 J.城市发展研究 ,2008(3). 5、杨云彦 ,赵锋 .可持续 生计分析框架 下 农户生计 资本的调 查与分析 J.农业经 济 问题 ,2009(3). 6、李琳一 ,李小云 .浅析 发展学视角下 的农 户生计资产 J.农村经济 ,2007(10). 7、黎洁 ,李亚 莉 ,邰秀 军 .可 持续 生计 分 析框架 下西部 贫困退 耕山区 农户 生计 状 况分析 J.中国农村观察 ,2009(5). 8、李斌 ,李小云 ,左停 .农村发展中的

18、生 计途径研究与实践 J.农业技术经济 ,2004(4). 9、冯振东 .城市化 进程中失地 农民可 持 续生计 研究 以陕 西省延 安市 宝塔 区为例 D.西北大学 ,2007. 10、赵兴玲 ,骆华松 ,黄帮梅 ,李燕 冰 .可 持 续生计 视角下 失地农 民长远 生计 问题 探 究 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9(1). 11、金雁 .可持续生计 :完善南京贫困群 体政策支持体系的重要方向 J.中共南京市 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5(S1). 12、魏顺 泽 .城 市建 设与 失地 农 民可 持续生 计路径 J.农村经济 ,2006(8). 13、孙 绪民 ,周森 林 .论我国 失地 农民 的可持 续生计 J.理论探讨 ,2007(5). 14、徐鹏 ,徐明凯 ,杜漪 .农户可 持续生 计 资产的 整合 与应用 研究 基于 西部 10 县 (区 )农户 可持 续生 计资产 状况 的实 证 分析 J.农村经济 ,2008(12). 本文 属南京 农业 大学大 学生 国家 创 新计划项目 ; 项目编号 : 101030728。 ( 作者单位 : 南京农 业大学 经济 管理 学院 ) Ch i n a C o l l e c t i v e E c o n o m 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