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290).doc

上传人:李** 文档编号:47282263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 (29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开题报告 (29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 (29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 (290).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 院专业英语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合作导师职称论文题目高二不同水平英语习作中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浙江省萧山中学为例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不用写)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三部代表作之一,正如托马斯曼所说,安娜卡列尼娜是“全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社会小说”。由于作品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学品格和巨大的解读空间,它自问世以来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至今2000多篇的相关论文便是最好的证明。作家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人物体系,反映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动而深刻地写出了十九世纪中叶俄国资本主义刚刚兴起的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提出

2、了“这个历史时期俄国所存在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道德、教育、妇女、儿童、城市、农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表达了他本人的观点。”这也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自这部巨著诞生以来,评论界就未曾停止过对安娜这个悲剧形象的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这也成了争论的焦点,褒柩不一,研究者们进行了见仁见智的解读。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较为新颖的理论,其概念和理论框架由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6月在其主题发言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探索中首次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的研究方法,它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

3、文学伦理学批评就是从本质上阐释文学的伦理特性,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学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及其存在的原因,并对其作出价值判断。(聂珍钊,2010)因此,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理论基础,对安娜卡列尼娜这一文学人物进行伦理分析,挖掘其中蕴藏的伦理价值,旨在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对这一经典文本加以更透彻的分析,揭示其对于社会和读者的道德警示和教诲作用。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大约1500字)1. 国外研究现状(大约700)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语篇衔接的研究蓬勃兴起,涌现出许多的语篇研究专家。率先提出衔接研究的主要是Halliday,他在话语结构中揭示了衔接的范畴。1964年Halliday首次提出了

4、语篇衔接理论,并将衔接手段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HallidayHasan在1976年出版的著作英语中的衔接是语篇衔接理论的奠基之作。他们将英语作为语料库,从系统功能模式的角度出发,将语篇衔接手段分为五种类型,并详尽地讨论了其意义和功能,进一步系统地完善了语篇衔接理论。到了八、九十年代,语篇衔接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不同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篇衔接做了研究,形成了许多相关的理论体系。Danes和Fries(1974)推崇主位推进理论,认为篇章真正的主位结构是指主位的衔接和连接。Van Dijk(1977)提出了宏观结构理论,她指出,篇章中不仅仅在连续的句子之间存在局部的或围观的关

5、系,而且在整体和全局上,有个宏观结构决定着篇章的整体连贯和组织。Widdowson(1979)受到HallidayHasan衔接理论的启发,提出了言外行为理论。在他看来,如果可以看出在一个句子中的不同成分之间或者在不同的句子之间有某个在发展的命题,那么就可说语篇具有衔接性。Brown和Yule(1983)后来提出了心理框架理论,它注重语篇教学,认为背景知识实际上是以种知识模型的形式存在的。Mann与Thompson在1983年首创修辞结构理论,这是一种基于文本局部之间关系的关于文本组织的描述理论,认为语篇是由层级性关系结构组成的。Parson(1990)研究了语篇的衔接方式和语篇连贯的程度么间

6、的关系,并指出衔接项目的数量和语篇连贯之间具有相关性,此理论对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国内研究现状(大约800)我国第一本从语篇分析角度出发并且以英语为例子的著作是黄国文(1988)所著的语篇分析概要。他认为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胡壮麟(1994)的专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提到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他认为任何一个语篇必然依赖其中的某些层次实现其语义的衔接和连贯。张德禄、刘汝山(2003)在其著作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中,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语篇衔接理论。他将衔接机制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其中隐性衔接属于语用学范畴。朱永生等在著作英汉语篇衔

7、接手段对比研巧(2001)中,从照应、替代、省略、连接、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关系和搭配这九大类衔接手段出发,比较详细地分析了英汉衔接手段的异同,并用丰富的语料阐述了这九类衔接手段的功能。可以说,朱永生等的著作(2001)是目前对英语和汉语语篇衔接手段进行对比研究的比较全面地专著。王芳(2009)以英汉两种语言在连接机制方面的差异为着眼点来展开研巧,探索其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作者从语言差异、教学方法和学习者三个方面分析了英汉语篇衔接差异性影响英语写作的原因。葛萍(2011)通过对英汉语篇连贯的对比研究,指出如英语偏外显,汉语偏内聚;英语更巧重语法照应,汲语注重词语的重复;英语是主语突出性语

8、言,汉语是主题突出性语言等衔接上的异同,进而给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上的建议。康勇(2011)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了语篇衔接理论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他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满分作文作为实例参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英语写作应采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要使用表示逻揖次序关系的语篇连接词来加强文章的粘合性;第二种是要恰当地使用人称照应来明确指代文章的前后内容;第三种是运用重复和对比来突出文章的主题内容。张金平(2012)的文章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方面展开讨论,将英汉语篇进行对比,阐述了英汉语篇差异对学生的英语写作产生了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指称运用不当;二是省略错误;三

9、是连接词的漏用、误用和滥用;四是词汇搭配不当。三、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研究内容不用写) 1. 研究的内容 本论文旨在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出发,通过文本分析安娜卡列尼娜所处的伦理困境,剖析其内心情感及其面临伦理困境做的选择,从其言行举止推测人物性格,并以此为基础重探安娜的悲剧根源,进一步揭示其悲剧形象。其中安娜形象由一开始的“反抗社会的伟大典型之一”到重新审视,实现文学作品与社会伦理道德的统一,肯定了文学作品的伦理性。基于此,本篇论文的研究问题有:1. 不同水平的英语习作中的语篇衔接手段数量有何区别?2.不同水平的英语习作中的语篇衔接手段类型有何区别?3.如何运用语篇衔接手段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10、?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篇文章需首先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有关安娜这一人物形象及悲剧的研究现状,整理出已有的观点。然后再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理论基础,结合文本描述分析安娜的伦理困境和内心思想,得出其性格特征,对其形象进行整体的梳理。最后以此为基础,探索安娜的悲剧及其根源,实现重探其悲剧形象,得出相关结论,与已有观点呈现相关对比。2. 可行性分析(大约300字,参考以下四个方面)从选题方面分析,该论文针对紧扣浙江省高考作文新改革(续写)题型。针对高中英语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用英文说话、写作,常给人逻海混乱的感觉,虽然从语法方面来看,他们说的话里、写的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都没有问题。这一问题的实

11、质其实就是语篇衔接连贯的问题。从文献来源分析,该论文需收集的文献来源于馆藏丰富的校图书馆以及JSTOR外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等,保证了论文的论证可信度,利于论文的顺利进行。从指导老师方面分析,该论文的选题方向与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重合,指导老师对于文学类论文的指导有很丰富的经验,并具有过硬的文学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论文的可行性。从研究者方面分析,笔者出于浓烈兴趣对浙江省高考作文新改革(续写)题型进行研究,并针对萧山中学高二学生不同英语水平习作中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利于运用理论和调查后的论文的得体性和逻辑性。结合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该论文的研究方向是非常可行的,而且研究结果对于浙江省高

12、考作文新改革(续写)题型的新解读有具体实际的意义。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难点(大约200字) 本篇论文拟解决的问题是: 1.通过对比,如何发现学生在语篇衔接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 2.在浙江省高考作文新改革(续写)题型背景下,如何提出针对性的提高方法使学生学会做语篇衔接题型? 本文最大的难点是对萧山中学高二学生的语篇衔接手段进行调查后,如何使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能够对余篇衔接都能够有相应的解决策略。使学生在做语篇衔接题型时,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并抓住重点,结合多方面信息进行分析。让学生对语篇衔接题型有做题的思路,面对不同的情况相应的针对方法。五、研究方法(简单的列举两到三个)1.文献分析法:广泛

13、查找图书、期刊等相关资料,归纳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思路分析综合,推陈出新。2.调查分析法:通过在萧山中学高二的实际调查,对不同英语水平学生习作中的语篇衔接手段进行对比研究。六、论文的进度安排(不用写)1)11月3日11月9日:联系导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对安娜形象及悲剧的研究情况。2)11月10日11月16日:确定论文题目,构思提纲交导师审阅。3)11月17日11月26日: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翻译文献资料,并提交导师审阅。4)11月27日12月3日:分组开题,根据开题组导师意见对开题报告作出相应修改,并交导师审核。5)12月4日1月22日:撰写论文初稿,1月22日前将初稿交

14、导师。6)3月5日前:取得导师修改过的中期检查表及论文初稿,根据导师意见修改。7)4月19日前:将终稿一式3份交导师作答辩前最终审核。8)4月下旬:进行论文答辩。9)5月:对毕业论文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定稿;进一步完善论文工作手册,经导师签字确认 后上交教务办。同时将完整的论文手册电子稿上交教务办。七、 主要参考文献(不用写)Booth, Wayne.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1.Brown, Catherine. “Scapegoating, Double-Plotting, and t

15、he Justice of Anna Karenina.” The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06 (2011): 179-194.Flint, Marha. “The Epigraph of Anna Karenina.” 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80 (1965): 461-462.Gorodetzky, Nadezhda. “Anna Karenina.” The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24 (1946): 121-126.Jahn, Gary. “

16、The Unity of Anna Karenina.” The Russian Review 41(1982): 144-158.Maminng, Clarence. “Tolstoy and Anna Karenina.” 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42 (1927): 505-521.Ransom, Christine. “The Problem of Tendentiousness in Anna Karenina.” Canadian Slavonic Papers 21 (1979): 276-288.Stenb

17、ock-Fermor, Elisabeth. The Architecture of Anna Karenina: A History of Its Writing Structure, and Message. Lisse: Peter de Ridder Press, 1975.Tolstoy, Leo. Anna Karenina, translated by Louise & Aylmer Maude.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5.陈洁,“安娜卡列尼娜的女性主义解读”,名作欣赏2013年第4期, 第106-107页。

18、Chen Jie. “An interpretation of Anna Karenina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Masterpieces Review 4 (2013): 106-107.刘素梅,“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多角度分析”,名作欣赏2013年第11期, 第106-107页。Liu Sumei. “The analysis of Anna Kareninas imag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Masterpieces Review 11 (2013): 106-107.马强,“难以逃脱的藩篱对安娜悲剧的再思考”,

19、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第64-67页。Ma Qiang. “Barriers difficult to escape: Rethinking of Anna Kareninas tragedy.”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2 (1998): 64-67.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Nie Zhenzhao. Introduction to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4. 张璐,“自由的悖论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生悲剧”,新闻

20、爱好者2011年第10期,第112-113页。Zhang Lu. “The paradox of freedom: Anna Kareninas tragedy.” Journalism Lover 10 (2011): 112-113.郑波光,“被推到火车轮下的安娜重读安娜卡列尼娜”,名作欣赏1991年第5期,第65-70页。Zheng Boguang. “Anna pushed under the train wheels: On rereading Anna Karenina.” Masterpieces Review 5 (1991): 65-70.周立波,“在鲁艺的名著选读讲授提纲(二)”,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3期,第92页。Zhou Libo. “The teaching outline of Masterpiece Readings in Luyi (2).”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3 (1982): 92.八 指导教师意见 同意及时着手其毕业论文写作。签名: 张鑫 2015 年 11 月 25 日 九 开题审查小组意见 同意开题。开题审查小组组长签名: 鲍秀文 2015年 11 月 28 日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