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方案分析glpr.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方案分析glpr.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更多企业学院:./Shop/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Shop/40.shtml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Shop/38.shtml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Shop/39.shtml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Shop/41.shtml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Shop/44.shtml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 324份资料./Shop/49.shtml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Shop/42.shtml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Shop/43.shtml财务
2、管理学院53套讲座+ 17945份资料./Shop/45.shtml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Shop/46.shtml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Shop/47.shtml黑龙江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方案的通知各市(地)人口计生委,省农垦总局、省森工总局人口计生委:现将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全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各项任务要求,认真落实,共同推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 信息化建设工作。二一一年十月十八日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方案为全面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
3、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任务,深入推进我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明确任务,统一部署,系统推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新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应用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工作机制为目标,以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科学决策能力为目的,依托省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基础,建立全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推进我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跨越式发展。二、总体目标用二年左右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实
4、现流动人口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基础信息与服务管理信息的双向良性互动;实现人口计生系统资源整合和共享;实现人口计生部门与相关部门有关人口信息的横向互通;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查询和交流、工作协作和监管的网络化。建立以全员流动人口信息为基础,以流动人口信息平台为依托,以工作规范为准则,以层级监管为保障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模式和长效工作机制。三、推进原则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信息化建设遵循积极稳妥、统筹规划,统一部署、急需优先,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指导原则。1、积极稳妥,统筹规划。从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考虑,兼顾全面和重点、需要和可能,科学制定流动人口信息化工作规划,确定以全员人口管理
5、信息系统和国家PADIS系统为依托,以业务规范为准则,以协同互动为重点,以层级监管为保障,准确构建全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模式、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2、统一部署、急需优先。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全省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在软件开发、模块功能设计上确定以早日实现与省和国家PADIS系统的对接与应用为先,逐步推进和完善全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各项功能。3、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遵循信息化建设规律,按照统一设计、试点探索、逐步推进、全面铺开的原则,分层次、分阶段有条不紊的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四、主要任务流动人口信息化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
6、部分,在我省信息化应用升级为BS架构的过程中,在确保与全员人口数据库有机衔接的基础上,率先开发流管模块,该项工作从2011年3月启动,由发展规划与信息处牵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处负责提需求,信息中心协助完成相关业务规范和技术解决路线,哈尔滨工程大学负责软件研发。完成以下主要任务:(一)第一阶段(2011年3-10月)全面启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工作,建立省级集中的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搭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平台1、开展农村、城市、用人单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需求调研和软件开发工作该项工作截止2011年8月,需求调研基本完成各项业务流程、工作程序、服务内容、服务周期;制
7、定统一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户卡,确定了全员流动人口个案信息采集内容、统计对象、统计口径;确定个案信息采集、流转、修改、变更维护程序。软件开发已完成流入流出个案信息采集/反馈、婚育证明办理/查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网络协作、单位协管、数据交换、工作动态等功能模块;优化完善了省级系统和国家PADIS系统交换接口。2、开展试点工作,校正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确定哈尔滨市道里区为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省级试点单位,哈尔滨市道外区为“网格化”管理模式省级试点单位。截止2011年8月,哈尔滨市道里区已完成对系统各模块功能的界面设计、字段功能、逻辑校验、运转流程等单元测试任务,并对测试
8、结果进行总结,提出修正意见;哈尔滨市道外区已完成城市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三级网格”信息统计管理模式试点任务,实行用人单位和入户调查双渠道采集信息,拓宽了城市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渠道,为实现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全方位、零缝隙、全覆盖探索出路。3、依托管理信息系统,搭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监管平台按照省、市、县、乡四个层级,明确各级监管职责,建立分层管理,逐级监督的流动人口信息化工作督导机制;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合理设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各级访问权限,实时监控和动态分析本地区统计信息质量、免费技术服务落实、日常管理工作、层级监管等各项工作的实际情况;通过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实现统计分析、层级监管、督查
9、督办、双向考核等功能,逐步建立工作问责、监督考核的层级监管制度。 该项工作由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处负责制定层级监管制度,信息中心协助完成,哈尔滨工程大学负责研发,预计2011年9月底完成。4、开展联调联试,进一步修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基本实现流动人口平台全部功能该项工作主要由信息中心牵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处负责组织,在13个市(地)和2大系统各选一区一县和一个管理局作为省级扩大试点单位,开展全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联调联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处负责把测试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统一整理、研讨后,提交给开发人员,进一步修改完善软件系统和业务规则。哈尔滨工程大学负责完成以下工
10、作:根据试点单位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正和完善数据采集、修改、流转、变更删除维护程序、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单位协管、三查服务、工作动态、权限管理、国家接口相关业务等整体数据业务流程所需功能;开发完善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工作监管、手机平台或短信提醒、地址数据变更等其它功能模块,基本实现流动人口平台全部功能;搭建测试环境,让试点单位通过VPN连接测试,反馈测试结果,及时修正软件功能。预计2011年9月底完成。(二)第二阶段(2011年10-12月)全面开展全员流动人口个案信息的采集和录入工作,流动人口信息工作平台正式启用1、开展流动人口个案信息采集/录入、软件应用培训,确保全省流动人口基础信息质量全员流
11、动人口计划生育户卡个案信息是全员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并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信息支撑。为了确保全省全员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录入质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针对流管人员、系统操作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该项工作由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处、信息中心负责,共同制订全员流动人口信息化培训计划,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于2011年10月底前,完成培训任务,积极稳妥的推进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在全省启用。2、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化工作制度,提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确保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平台运行质量该项工作由流动人口处负责制定全员人口采集与录入、信息上报、信息统计与分析、信息共享等一系列配套制
12、度,确保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和计划生育日常服务管理信息质量;信息中心负责全面做好省级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防护,落实各项信息安全制度与措施,对省级系统与国家系统接口程序进行安全自查,切实提高系统安全性; 3、做好全省全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与国家PADIS平台衔接和过渡应用工作全省全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培训和数据采集工作,从2011年10月启动,为了确保年底前完成流动人口平台建设和应用,使全省上下尽快掌握和用好“新系统”,并做好与国家PADIS平台衔接工作,计划2011年11月初“新系统”与国家PADIS平台正式对接。对接前,各地在“新系统”应用培训和数据采集的同时,继续登录国
13、家PADIS平台完成跨省流动人口提交和反馈等工作;对接后,各地将使用“新系统”自动实现跨省流动人口批量提交、反馈和在线查询等工作。4、在全省乡(镇)、街道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户卡的采集和录入工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户卡(以下简称户卡)信息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和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基础,为了确保基础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必须做好信息采集、核实和录入工作。该项工作由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处负责信息采集、核实、录入等工作的组织、指导与管理,信息中心负责流管系统的使用与操作指导,发展规划与信息处负责全员信息库的支持与协助,哈尔滨工程大学负责编制信息系统软件操作手册。 (1)信息采集。乡(镇)、街道办事
14、处负责指导本辖区顺利开展户卡采集工作,村(居)民委员会须按照户卡统计对象、统计口径、统计内容和标准,对辖区内的流入、流出人口的基本情况信息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进行采集,并将采集的信息规范、准确、真实地填写到户卡中。在农村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做到村不漏屯、屯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把住流出人口源头;在城市强力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立足于街道、社区、居民小组,构建“三级网格”信息统计管理模式,建立以进入用人单位采集信息为主渠道,以入户调查和信息共享为辅的信息采集工作制度,把住流入人口用人单位源头,实现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全方位、零缝隙、全覆盖。(2)信息审核。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
15、组织开展数据审核个案核对工作。一是要加大随访力度,掌握服务管理对象基本情况并对村级填写的户卡数据进行审核,确保户卡数据填写准确规范、信息真实可靠、逻辑关系合理。二是做好流出人口与黑龙江省人口计生管理信息系统常住人口双向比对工作。核对流动人口是否存在于全员信息库,如果存在进行流转,如果不存在需通告全员信息库进行补录,全员信息库补录后再进行流转,确保全员信息库与流动人口数据信息匹配,保证数据质量。(3)信息录入。由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将个案信息录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户卡数据必须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程序录入。(三)第三阶段(2012年1-6月)深化和完善全员流动人
16、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构建省内“一盘棋”服务管理体系探索建立人口计生部门与相关部门人口信息定期通报制度,逐步实现人口计生与卫生、公安、建设、工商等部门的人口信息定期通报,实现信息横向互通、实时互通;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依托“一盘棋”信息系统,探索推进一孩生育服务登记、婚育证明、孕检报告单、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再生育审批等网络协查电子化改革,在流出、流入地双方信息匹配确认的基础上,开展各种证件网上异地申请业务,依托电子认证、电子印章、数字签名等技术,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窗口网上调查、电子信访、电子证明等功能,推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行政事务网上受
17、理、办理,提供在线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便民高效。该项工作2012年1月启动,由发展规划与信息处牵头,需求调研由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中心协助,哈尔滨工程大学负责开发,2012年4月初向委员会提交经过论证的立项方案,2012年6月末前完成。(四)第四阶段(2012年6-12月)拓展全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依托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建立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指标体系组织专家以及相关部门深入了解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综合分析流动人口迁移的特点、趋势、需求和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决策支持,为加强流动人口的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
18、育等问题的综合决策提供支持。该项工作2012年6月启动,项目需求调研、论证和开发工作由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处组织实施,信息中心协助,哈尔滨工程大学负责开发,2012年9月初向委员会提交经过论证的立项方案,2012年12月末前完成。 五、保障措施 全省流动人口“一盘棋”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以下保障措施,切实实现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一盘棋”(一)加强组织协调。要切实加强委内统筹协调,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发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进流动人口全员统计、信息化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将流动人口信息化工作作为全省人口计生的重要任务,加强领导,加大经费投
19、入力度。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处负责组织全省流动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信息中心负责全省流动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技术支持和日常管理工作,各处室和事业(挂靠)单位积极配合和参与(二)加强技术保障。充分发挥省人口计生委信息化建设专家顾问组的作用,做好全省全员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充分依托高校的技术资源,为我省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三)确保建设和运维经费落实。多渠道筹措信息化建设资金,加强与国家人口计生委、省财政、省电子政务服务中心联系争取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做到急用先上,保证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资金落实到位。(四)加强流动人口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水平。随着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推进步伐,在全系统同步开展流管人员、计算机操作人员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采用以会代训、网上培训、网上论坛等灵活多样的方法,从多层面、多角度开展学习培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加强基层流动人口工作队伍建设,该项工作由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处、信息中心负责,力争在2012年底前完成基层流动人口业务人员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建立一支既懂服务管理业务又熟悉信息化工作的流动人口干部队伍流管服务专业队伍,特别是城市社区要建立一支与流动人口规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专兼职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