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分离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46651513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分离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型分离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型分离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分离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型别离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COURSE TITLE)新型别离技术课程性质(COURSECHARACTER)选修课程代码(COURSE CODE)318BHG57学分(CREDIT)2学时(CONTACT HOURS)32先修课程(PRE-COURSE)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化工热 力学、化工工艺学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巩固所学别离过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了解和熟悉各类平衡级别离、传质 别离及反响别离等别离过程的概念、基本原理、分类,及新型别离技术进展,理 解和掌握选择别离技术的依据和规那么等基本知识

2、。2、了解并熟悉膜和膜别离过程的基本概念、构造和操作原理,膜材料及其 制备、表征等基础知识。3、理解掌握反渗透与正渗透、纳滤、超滤与微滤,气体渗透、渗透汽化与膜 基吸收,透析、电渗析与膜电解等膜别离过程及技术,以及特种精储技术、新型别离技 术、液膜萃取别离技术等新型别离过程及技术的机理、模型及其流程、操作,正确理解 相关新型别离过程基本计算公式的物理意义。4、正确理解新型别离过程和技术的应用范围,具备运用工程技术观点分析246和解决化工别离问题的初步能力,以及采用新型别离技术实现简单别离过程的分析、 组织和设计的初步能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的课程目标毕业要

3、求3:具备运用化工专业 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和解决 复杂化工系统和过程的能力, 在设计环节中具有追求创新 的态度和意识;同时,在设计 方案中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 康、平安、环境、法律、文化 等制约因素。3.2 了解化工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 ,掌握化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 论;掌握化工工艺设计和优化的基本 方法和内容,具备化工设计的初步能 力.3.3 熟悉化工生产工艺过程,掌握化 工过程对设备、装置、系统和工艺的 要求,具备化工设计的创新意 识。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毕业要求4:获得化工工程实验 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 训练,能够分析和研究化工实际 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应用 化学

4、、化工常用软件对问题信息 进行采集、计算、模拟与分析, 并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实验 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和优化 复杂工程实际问题。4.3能够分析化工过程影响因素, 并能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优化和解 决方案。课程目标4毕业要求6: 了解区域行业开展 状况,了解本专业相关的生产、 设计、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 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 规,具有较强的化工平安与环保 意识,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社会 、健康、环境、平安等方面的重 要影响,具备责任关怀意识。6.4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 来源、数量和危害等,具备计算化 工生产过程物耗、能耗、排放量的 能力。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247三、教学内容与预期

5、学习成效248知识单元对应课程目标知识点预期学习成效实现环节学时1.绪论课程目标1、41 .别离技术在过程工业中的意义2 .新型别离技术的分类3 .新型别离技术的进展4 .选择别离技术的一般规那么1 .了解理别离技术在过程工业中的意义。2 .掌握新型别离技术的分类。3 .熟悉新型别离技术的进展。4 .掌握选择别离技术的一般规那么。教学方法:课堂 讲授、例题分析 、课堂讨论;教学手段:多媒 体课件和传 统教学相结合。22.膜和膜过 程简介课程目标2、41 .膜及膜过程简介2 .膜材料3 .膜的制备4 .膜的结构表征5 .别离膜与膜组件1 .了解膜的定义,膜别离的优势;了解膜组件和膜 过程的基本概

6、念。2 .理解并掌握膜的结构和别离作用原理。3 .了解膜的材料、分类、制备方法及表征膜材料;膜的 分类;膜的制备方法。教学方法:课堂讲 授、例题分析和 课堂讨论;教学手段:多媒 体课件和传 统教学相结合。43.反渗透、纳滤 、超滤与微滤课程目标2、3、41 .反渗透与正渗透2 .纳滤3 .超滤4 .微滤1. 熟悉掌握反渗透与正渗透、纳滤、超滤与微滤的 基本原理、传递过程、基本机理及模型;2. 了解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膜的孔径大小和 适宜操作条件。3. 了解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的设备、流程,初步 掌握膜别离过程的流程设计。教学方法:课堂讲 授、例题分析和 课堂讨论;教学手段:多媒 体课件

7、和传 统 教学相结合。44.气体渗透、 渗透汽化与 膜基吸收课程目标2、3、41 .气体别离2 .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3 .膜基吸收1 .熟悉并掌握气体在膜内的传递机理、渗透汽化与 蒸汽渗透、膜基吸收的基本原理。2 .正确理解气体别离的计算、膜基吸收的设计参数的 确定。3 .了解影响气体渗透性能的影响因素,渗透汽化与 蒸汽渗透工艺设计的主要因素,气体别离膜 的应用及经济性比拟。教学方法:课堂讲 授、例题分析和 课堂讨论;教学手段:多媒 体课件和传统 教学相结合。45.透析、电渗 析与膜电解课程目标2、3、41 .透析与渗析2 .电渗析3 .双极膜水解离4 .膜电解1 .熟悉并掌握透析与渗析、电渗

8、析、双极膜水解离 、膜电解的基本原理。2 .熟悉并理解透析与渗析、电渗析、双极膜水解离 、膜电解过程的基本理论、传递过程现象、工艺 参数及基本计算公式。3 .了解电渗析器及其脱盐流程设计、双极膜工艺构 建及应用。教学方法:课堂讲 授、例题分析和 课堂讨论;教学手段:多媒 体课件和传 统教学相结合。46.特种精偷 技术课程目标3、41 .萃取与恒沸精储2 .反响精偷3 .分子蒸偏4 .膜蒸修及渗透蒸储1 .熟悉并掌握萃取与恒沸精用、反响精修、分子蒸 倒、膜蒸偏及渗透蒸偏过程的基本原理。2 .理解萃取与恒沸精用的溶剂选择、反响精馆的相 平衡与化学平衡、分子蒸僧与膜蒸储的传热与传 质。3 .了解特种

9、精储技术的别离流程特点,初步具备 选择特种精修技术组织简单别离过程。教学方法:课堂讲 授、例题分析和 课堂讨论;教学手段:多媒 体课件和传统 教学相结合。47.新型萃取 别离技术课程目标3、41 .超临界萃取2 .反胶团萃取3 .双水相萃取4 .膜基溶剂萃取1 .理解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双水相系统中的作用力 、凝胶的种类及其特性、膜基萃取的基本概念O2 .熟悉并掌握超超临界流体萃取中的相平衡、双水 相分配原理、凝胶的溶胀与收缩机理、膜基萃取 的基本原理。3 .了解相关新型萃取别离技术的典型工艺、设 备、操作及应用,初步了解新型别离技术的应 用及组织。教学方法:课堂讲 授、例题分析和 课堂讨论;

10、教学手段:多媒 体课件和传 统教学相结合。42498.液膜别离 及促进传递课程目标3、41 .液膜的形状和分类2 .促进传递及载体3 .液膜别离机理及别离操作过程4 .液膜别离的应用1 .了解液膜的形状和分类。2 .熟悉并掌握促进传递原理、液膜别离机理及传质方 程。3 .了解液膜制备及其别离操作过程。4 .理解液膜别离技术的工业应用。教学方法:课堂讲 授、例题分析和 课堂讨论;教学手段:多媒 体课件和传 统教学相结合。49.其他别离 技术课程目标3、41 .泡沫别离技术2 .高梯度磁度别离技术3 .分子识别与印迹别离1 .理解泡沫别离、高梯度磁度别离及分子识别与印迹 别离技术的原理。2 .了解

11、泡沫别离、高梯度磁度别离及分子识别与印迹 别离技术的应用及开展。教学方法:课堂讲 授、例题分析和 课堂讨论;教学手段:多媒 体课件和传 统教学相结合。2250、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1)教学目标1、2的达成度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课后作业综合考评;(2)教学目标3、4的达成度通过课后作业、课后拓展综合考评。五、成绩评定课程成绩包括5个局部,分别为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单元测验、课 后拓展和期末考试。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及课堂表现(20%)设此考核工程,目的是控制无故缺课和课堂懒散无纪律情况,具体方案为:总 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1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

12、有关规 定处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10分。(2)课后作业(40%)每章布置一次课后作业,作业包括课后思考题或计算题,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 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正确性为依据,每次总分值为100分,最后取平均 分。(3)课后拓展(40%)由老师在课堂布置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问题或课题,如新型别离技术的技术原 理、进展和前沿、以及在工业和生活中具体应用,相关文献的翻译,一些化工别离问题 的设计、组织和解决,或对本课程的教学建议。课后拓展以大作业、报告、小论文、 小设计等书面形式形成并批阅。该项总分值为100分,评分依据:书面作业的有效 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等综合测评。六、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1陈欢林主编.新型别离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主要参考书刘茉娥,陈欢林.新型别离技术基础(第2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朱长乐主编.膜科学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13SourirajanS.反渗透科学.膜别离科学与技术,1984, 4(2 - 3):994朱自强.超临界流体技术-原理和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5叶振华,化工吸附别离过程.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