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的实践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的实践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的实践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的实践大朗镇第一小学 李庆培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实现文道统一,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品德的形成及人格的完善的一个重要过程。在教学中,我在各个环节有机的渗透德育,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一、 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点。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化,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例如在教丰碑一课时,我抓住
2、课题的“碑”字,问:“碑”是什么? “是用来干什么的?” “这篇文章是纪念谁的?”“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文章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地阅读着课文,找寻着答案,几分钟后便争先恐后地回答“军需处长在寒冷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其他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战士心中永久的纪念”,“他为革命斗争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恒久的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从课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过层层深化的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在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自觉接受了爱国主义教化。 二、 在理解词句中渗透德育 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尝课
3、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教化和品德教化。如在教詹天佑时,学生对詹天佑修筑铁路的爱国壮举难以理解。为此,我抓住“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句话,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没有出世”隐含着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蔑视,他们认为中国人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段铁路的工程。通过对这个词语的剖析,学生不但知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且懂得了詹天佑克服各种困难,提前使铁路全线竣工,是为了给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长中国人民的志气,灭帝国主义的威严。这样,学生对詹天佑所产生的仰慕之情,就升华为勤奋学习、打算将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爱国热忱。 三、
4、在观赏人物中渗透德育 榜样的力气是无穷的。因此,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特殊是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是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方法。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 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开心地喝鱼汤。其次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需喝下去”。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专心,从
5、而既感受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化;又相识到今日华蜜生活来之不易,培育了酷爱党、酷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又如教将相和时,我引导学生在理顺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先以“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为由,从秦王手中智取回和氏璧;再以“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实行隆重的典礼”为借口,让手下人扮装把和氏璧回赵国,表现出蔺相如不畏强暴、英勇机灵的高尚情操。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蔺相如立功升职之后,知道廉颇对他不服,有意羞辱自己,“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当路遇廉颇时,便“抓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6、。这些细微环节,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委曲求全、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廉颇知道了蔺相如对自己到处忍让的缘由之后,便“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表现了廉颇勇于改过、团结对敌的崇高品质。这样,学生就能从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中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化。四、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要留意运用语言和直观教具创设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诱发学生绽开联想与想象,使之唤起各种感知觉,在头脑中形成显明的形象,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接受思想品德教化。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讲解并描述中,我引导学生细心视察课文插图:在邱少云四周,枯草在燃烧,浓烟滚滚;火苗趁风势乱窜,发出“毕毕剥剥”的
7、声音;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背后的棉衣在烧着,发出了浓重的焦味。这时的邱少云强忍住火烧的极大苦痛,右手紧握着枪,左手死死抓住地上的土块,紧咬住牙根、闭着嘴唇,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眼睛盯着敌人的碉堡直至生命的最终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包括手势、表情和摹声技巧,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想象当时火势之快速、猛烈,邱少云境况的危急,思索着邱少云为什么还“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纹丝不动”,相识到邱少云严守纪律、英勇牺牲的力气源泉,就在于对祖国、对党和人民的酷爱,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憎恨。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在如临其境中感受了邱少云这一英雄形象的崇高品质,
8、从而自觉地以邱少云为榜样,增加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 五、 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尝,并培育美妙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描述了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词语美丽,句式整齐,运用贴切的排比句、比方句,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中,我运用教材的插图、幻灯图片和录音带,在帮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轻快、有节奏来朗读其次、三节。学生通过生动地朗读,那桂林山的奇,漓江水的美,就进入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境之中。这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审美实力和想象实力,得到了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酷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情感。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究中,我体会到,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需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以语文学问为基础,选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实力,形成正确的思想相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