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版权所有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
2、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融合的前提条件。(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21cnjycom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222 年,魏、蜀、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80 年,西晋短暂统一。316 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南方先后历经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本民族旧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
4、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www.21-cn-2教学方法图示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教学准备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成语典故草木皆兵。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古代的什么战役吗?战役的战况如何呢?欣赏动画。回答问题:淝水之战。产生疑问,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新知(授新课)1
5、淝水之战 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1)布置任务:在教材上P86页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交战原因、兵力、结果、影响。(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四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3)动脑筋:为什么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1)时间:公元383年。地点:淝水。交战双方:东晋前秦。交战原因: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全国兵力:东晋8万,前秦80万。结果:东晋大败前秦(以少胜多)。影响: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状态。(2)学生代表讲述“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的故
6、事。(3)从前秦、东晋两方面分析原因。了解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了解记忆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一些典故的由来,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骄兵必败”道理。2北魏孝文帝改革过渡:同学们知道近段时间热播的哪部电视剧跟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内容是有关系的吗?(出示锦秀未央剧照)好,让我一起来认识这个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面对民族交融的趋势,孝文帝改革迫在眉睫。过渡:假如你是北魏的皇帝孝文帝,你会怎么做?让我们一起进入微课学习。通过微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请把你学到的知识
7、告诉你本组的小伙伴。 (1)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他首先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动脑筋: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不同?(2)推行汉化措施讲述: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阅读史料和图片,提出问题: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哪些措施?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二 (如图)汉族服饰俑和鲜卑服饰俑材料三 鲜卑族姓氏变革鲜卑姓汉姓拓拔元丘穆棱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贺楼楼(3)阅读材料,讨论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怎样的影响?(4)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
8、。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孝文帝这么做值得么?我们该怎么评价他及其改革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答:锦秀未央。(1)生生互动,巩固知识。齐答:迁都。(2)学生回答: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生通过改革“三字经”加强记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发散思维,回答问题。让学生体会学好历史的重要性。通过讨论认识到迁都洛阳的重要目的。培养学生
9、的理解概括的能力;理解孝文帝迁都的阻力及孝文帝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从史料、图片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为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3北方地区的民族的融合(1)民族融合的表现展示教材相关图片,提出问题:当时北方民族与中原地区汉族人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 (2)影响:北方民族的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1)学生从五个方面总结民族融合的表现。生产方式上;生活习俗上;文化艺术上;政治制度上;民族心理上。(2)学生通过学习,自主回答。培养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了解民族融合的表现及其影响。课堂总结淝
10、水之战交往中的冲突孝文帝改革交流中的融合归纳、梳理知识点。理清线索。巩固练习1、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A . B . C . D . 2、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建于北魏时期。洞中的佛像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商鞅变法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3、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
11、数以千计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材料分析题: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回答问题。巩固基础知识,启发思维,培养学习能力。教师寄语 同学们,回看历史,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实现共赢,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进步,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美好篇章。(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和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学生合唱爱我中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自豪感。板书设计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