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第一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课后练习—— 高一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第一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课后练习—— 高一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第一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课后练习高一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一、单选题(共16题)1如下图在盛有溴水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苯、四氯化碳和酒精,振荡后静置,出现下列现象(深色部分溶有碘),正确的结论是A甲加入的是CCl4,乙加入的是苯,丙加入的是酒精B甲加入的是酒精,乙加入的是CCl4,丙加入的是苯C甲加入的是苯,乙加入的是CCl4,丙加入的是酒精D甲加入的是苯,乙加入的是酒精,丙加入的是CCl42为除去SiO2中的石灰石杂质,下列可选择的最合适的试剂是A盐酸B氢氟酸C稀硫酸DNaOH溶液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重结晶时,溶液冷却速度越慢得到的晶体颗粒越大B萃取操作
2、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C抽滤装置由布氏漏斗、吸滤瓶、安全瓶、抽气泵等仪器组成,工作的主要原理是抽气泵给吸滤瓶减压,导致装置内部的压强降低,使过滤的速度加快D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未出现结晶时,可以用玻棒充分磨擦器皿壁,促使晶体析出4某兴趣小组用氧气直接氧化三氯化磷制备三氯氧磷,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已知、均易水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装置中装有浓硫酸,其作用为干燥氧气,长导管的作用为平衡压强B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这套装置有一处缺陷,应该在B装置后加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D仪器a作用是冷凝回流,为加快冷凝效率,可使冷凝水从上口进,下口出5以硅石(SiO2)和萤石(Ca
3、F2)为原料制备冰晶石(Na3AlF6)的一种流程如图:已知:无水氟硅酸(H2SiF6)为易溶于水、不稳定的强酸;滤渣2的主要成分为Na2SiF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硅石和萤石需预先研磨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B“反应”应该在陶瓷器皿中进行C滤液1、滤液2经浓缩处理后可在流程中循环利用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F+4NH4F+NaAlO2+2H2O=Na3AlF6+4NH3H2O6下列实验描述合理的是 ( )A实验:称量25.0 g NaOH固体B实验:该图中有两处明显错误C实验: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颜色变浅D实验:配制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7工业生产中以菱镁矿(主要成分为MgCO3,含少量Fe
4、CO3及部分难溶于酸的杂质)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镁的流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酸溶”时将菱镁矿粉碎、适当增大硫酸浓度均可加快反应速率B“氧化”的反应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C若先“调pH4”后“氧化”,会造成产品的纯度降低D“煅烧”产生的气体SO2、CO2可用CaCl2浓溶液进行吸收8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一组物质是AAgCl 和NaCl 溶液B苯和水C溴和四氯化碳D乙酸和乙酸乙酯9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选用的试剂和方法都正确的是物质除杂试剂方法AFeCl3溶液(FeCl2)Cl2BFeCl2溶液(FeCl3)足量铜粉过滤CKNO3(KCl)蒸发结晶DAl
5、2O3(Fe2O3)NaOH溶液过滤AABBCCDD10菠菜中富含铁元素,实验室可以检验菠菜中的铁元素,实验过程中涉及的下列操作及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BCD将菠菜叶剪碎后灼烧在通风橱中,用稀硝酸浸取菠菜灰过滤往滤液中滴加溶液检验AABBCCDD11常温下,乙酰苯胺是一种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白色晶体,20时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为36.9g,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注:氯化钠可分散在醇中形成胶体)温度/255080100溶解度/g0.560.843.55.5某种乙酰苯胺样品中混入了少量氯化钠杂质,下列提纯乙酰苯胺的方法正确的是A用水溶解后分液B用乙醇溶解后过滤C用水作溶剂进行重结晶D用乙醇作溶剂进行重结晶1
6、2下列操作中,完全正确的说法有蒸馏操作时,如果温度计插入溶液中,则会收集到沸点偏低的馏分;蒸发结晶时,应使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分液操作时,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后再将上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到另一个烧杯中;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化铁;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灼烧石灰石时,应该选用坩埚;用坩埚钳夹取加热后的蒸发皿,放在玻璃实验台面上;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稀释浓硫酸时,把水迅速倒入盛有浓硫酸的量筒中;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之一是,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捂住容器的外壁或用酒精灯微热。A1个B3个C5个D7个13实验小组从富含NaBr的工业废水
7、中提取Br2的过程主要包括:氧化、萃取、分液、蒸馏等步骤。已知:蒸馏时各组分的沸点差异越大,分离效果越好;可能用到的数据信息和装置如图: 物质Br2CCl4乙苯密度(g/cm3)3.121.600.87沸点()58.876.8136.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的作用是吸收多余Cl2,防止空气污染B用进行萃取时,选择乙苯比 CCl4 更合理C乙苯和 CCl4 萃取Br2时现象相同,都是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色D仪器的名称为冷凝管,其中b为进水口,a为出水口14下列检验方法和结论正确的是( )A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溶液中一定有Cl-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稀盐酸,沉淀不消
8、失,证明原溶液中一定有SOC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盐酸,会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D加入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a2+15下列各组混合物中,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是 ( )A乙醇和水B氯化银和水C植物油和水D碘和四氯化碳16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选用的试剂是A稀盐酸B稀硝酸CNaOH溶液D氯化钠溶液二、综合题(共4题)17某工业废料中含有Cr(OH)3、Al2O3、CuO、NiO等物质,工业上通过下列流程回收其中有用的金属和制取Na2Cr2O7。已知:“水浸过滤”后的溶液中存在Na2C
9、rO4、NaAlO2等物质除去滤渣II后,溶液中存在反应2CrO42-+2H+Cr2O72-+H2ONa2Cr2O7、Na2CrO4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gH2O)如下表:(1)“焙烧”过程中生成NaAlO2的化学方程式为_。(2)生成滤渣时,需加入适量稀硫酸调节溶液的pH除去AlO2-,若稀硫酸过量,则因过量引起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3)“系列操作”为:继续加入稀硫酸、_、冷却结晶、过滤。继续加入稀硫酸的目的是_;滤渣III中除含有少量硫酸钠晶体外,主要成分是_(写化学式)。(4)工业上还可以在“水浸过滤”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用石墨作电极电解生产金属铬,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
10、。(5)流程图最后的“滤液”中仍然有残留的Na2Cr2O7。Cr为重金属元素,若含量过高就排入河流中,会对河水造成重金属污染。为测定“滤液”中的c(Na2Cr2O7),某实验小组取“滤液”20mL,加水稀釋至250mL,再取稀释后的溶液25mL于锥形瓶中,用cmol/L的FeSO4溶液进行氧化还原滴定,到终点时清耗FeSO4溶液体积为VmL已知发生的反应为Na2Cr2O7+FeSO4+H2SO4Na2SO4+Cr2(SO4)3+Fe2(SO4)3+H2O(未配平),则“滤液”中的c(Na2Cr2O7)=_mol/L。18三盐基硫酸铅(3PbOPbSO4H2O)用作聚氯乙烯的热稳定剂。用废旧铅蓄
11、电池的填充物能制得三盐基硫酸铅,其工艺流程如下:已知: 废旧铅蓄电池填充物的主要成分有PbO、PbO2、PbSO4; Pb(NO3)2易溶于水,Ksp(PbSO4)1.80108,Ksp(PbCO3)1.441013。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 铅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正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2) 已知中PbO2转化为PbCO3,该转化过程的离子方程式为_。(3) 测得滤液中c(SO)0.1 molL1,则该滤液中c(CO)_molL1。(4) 已知中铅的浸出率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当温度高于T0时,铅的浸出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有_。(5) 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_(填名称)。(6) 中
12、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19为了将混有Na2SO4、NaHCO3的NaCl固体提纯,制得纯净的氯化钠溶液,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加热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2)操作不用Ba(NO3)2溶液的理由是:_。(3)进行操作中,判断“BaCl2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_。(4)操作“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的目的是:_。(5)操作中“加适量盐酸”的主要目的是_。20正丁醚常用作有机合成反应的溶剂,某实验小组利用如下装置(夹持和加热装置均省略)合成正丁醚,其反应原理如下:反应物和产物的相关数据如下表:化合物名称密度(gmL-1)熔点()沸点()水
13、中溶解性正丁醇0.810-89.8118.0微溶正丁醚0.769-95.3142.0不溶于水备注:正丁醚微溶于饱和氯化钙溶液实验步骤:将14.80 g正丁醇、2.5 mL浓硫酸加入两口烧瓶中,再加入几粒碎瓷片,摇匀;装好分水器和温度计;控制反应温度在134136 之间,回流1.5 h;将分水器中的下层水层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倒回两口烧瓶中;将反应液冷却到室温后倒入盛有25 mL水的分液漏斗中,经过分离、洗涤后再分离提纯,收集称重得正丁醚7.15 g。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冷凝管的进水口为_(填“a”或“b”)。(2)在该实验中,两口烧瓶的容积最适合的是_ (填标号)。A200mL B150
14、mL C100mL D50mL (3)实验中,温度过高则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烃类化合物,写出生成烃类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4)反应液冷却到室温后倒入盛有25 mL水的分液漏斗中,振荡、静置,得到有机层是从分液漏斗_(填“上口”或“下口”)流出(5)有机层粗产物需依次用水洗、氢氧化钠溶液洗涤、水洗和饱和氯化钙溶液洗涤。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6)洗涤完成后,通过以下操作分离提纯产物,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填标号)A蒸馏 B加入无水CaCl2 C过滤(7)本实验所得正丁醚的产率为_ 参考答案1C【详解】甲中下层为水层、上层的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故甲加入的是苯,乙中上层为水层、下层
15、的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大且不溶于水,故乙中加入的是四氯化碳,丙中有机物与水互溶,故丙中加入的是酒精,C正确;答案选C。2A【详解】A用盐酸可以除去碳酸钙,氯化钙易溶于水,二氧化硅难溶于盐酸,过滤即可,A项正确;B氢氟酸与二氧化硅反应,与碳酸钙不反应,B项错误;C稀硫酸会与石灰石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石灰石进一步与稀硫酸反应,C项错误;D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硅反应,与碳酸钙不反应,D项错误;答案选A。3B【详解】A重结晶时,冷却速度慢时,可使溶液的过饱和度缓慢释放,使晶体有充足的时间生长,所以得到的晶体颗粒越大,因此重结晶时,溶液冷却速度越慢得到的晶体颗粒越大,A正确;B萃取操作
16、时,要求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且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原溶剂大,但其密度不一定比水大,B错误;C抽滤装置由布氏漏斗、吸滤瓶、安全瓶、抽气泵等仪器组成,工作时使用抽气泵给吸滤瓶减压,导致装置内部的压强降低,漏斗中的固液混合物由于重力作用可以快速分离,从而使过滤的速度加快,C正确;D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未出现结晶时,可以用玻棒充分磨擦器皿壁,产生玻璃碎末,这样就可以以玻璃碎末为“中心”进行聚集,从而可促使晶体析出,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B。4D【详解】A已知、均易水解,所以A装置中装有浓硫酸,其作用为干燥氧气,长导管的作用为平衡压强,故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B正
17、确;C因为、均易水解,所以要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等进入B中,故C正确;D冷凝水应该是下口进,上口出,冷凝效果好,故D错误;故选D。5B【分析】硅石(SiO2)和萤石(CaF2)加硫酸酸浸生成H2SiF6和CaSO4,过滤分离,滤渣1主要为CaSO4,H2SiF6再与Na2SO4反应生成硫酸和Na2SiF6,滤液1中所含硫酸可循环使用,Na2SiF6与浓氨水反应生成NaF、NH4F及SiO2,过滤除去SiO2,加入NaAlO2发生反应生成Na3AlF6,反应的方程式为2NaF+4NH4F+NaAlO2+2H2O=Na3AlF6+4NH3H2O或2NaF+4NH4F+NaAlO2=Na3AlF6+4
18、NH3+2H2O,过滤分离出冰晶石(Na3AlF6),滤液2中含有氨水可循环使用,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研磨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速率加快,A项正确;B“反应”中有NaF、NH4F生成,F-水解生成HF会腐蚀陶瓷器皿,B项错误;C由题意可知滤液1的主要成分是H2SO4,经浓缩处理后可返回流程反应中循环利用,滤液2的主要成分是NH3H2O,经浓缩处理后可返回流程反应中循环利用,C项正确;D由“反应”可知,NaF、NH4F溶液和NaAlO2发生反应生成冰晶石(Na3AlF6),反应方程式为:2NaF+4NH4F+NaAlO2+2H2O=Na3AlF6+4NH3H2O,D项正确;答案选B。
19、6B【详解】A天平使用原则是左物右码,且NaOH易潮解,会腐蚀托盘天平,因此不能在纸片上称量,应该在烧杯中称量,A错误;B浓硫酸应该在烧杯中进行稀释,不能在量筒中进行稀释;由于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热使溶液温度升高,且浓硫酸密度比水大,所以稀释时应该是注酸入水,否则会酸滴飞溅,导致危险,故装置图中有两处明显错误,B正确;C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且CCl4与水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所以向碘水中加入CCl4,充分振荡后静置,CCl4应该在下层,水层在上层,下层溶液颜色变深,C错误;D应该在烧杯中溶解NaOH固体,待溶液恢复至室温后,再转移至容量瓶中,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NaOH,D
20、错误;故合理选项是B。7D【分析】菱镁矿的主要成分为MgCO3、少量FeCO3及部分难溶于酸的杂质,加硫酸时MgCO3和FeCO3溶解得到MgSO4和FeSO4的混合溶液,过滤,滤去不溶于酸的杂质,向滤液中加双氧水,氧化Fe2+生成Fe3+,再加氨水调pH至4,使Fe3+完全沉淀,过滤掉Fe(OH)3沉淀,将滤液(MgSO4溶液)经一系列转化得到MgSO4,再与碳在高温煅烧下得到MgO。【详解】A矿石粉碎可以增大矿石与酸液的接触面积,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增大酸的浓度,也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B氧化步骤为双氧水在酸性条件下把Fe2+氧化生成Fe3+,根据升降守恒和原子守恒可得离子方程式为:
21、2Fe2+H2O2+2H+2Fe3+2H2O,故B正确;C若先“调pH4”后“氧化”,滤液中还存在Fe2(SO4)3,煅烧时产品MgO中存在其他杂质氧化物,故C正确;D盐酸的酸性大于亚硫酸、碳酸,所以SO2、CO2与CaCl2浓溶液不反应,煅烧产生的SO2、CO2用NaOH浓溶液进行吸收,故D错误。故选:D。8B【详解】AAgCl 和NaCl 溶液选择用过滤操作分离,应选择三角漏斗,不需要分液漏斗,故A错误;B苯和水互不相溶,分层,选择分液操作分离,则应选择分液漏斗,故B正确;C溴和四氯化碳相互混溶,选择蒸馏操作分离,应选择蒸馏烧瓶、冷凝管等,不需要分液漏斗,故C错误;D乙酸和乙酸乙酯相互混溶
22、,选择蒸馏操作分离,应选择蒸馏烧瓶、冷凝管等,不需要分液漏斗,故D错误;故答案为B。9A【详解】A除去FeCl3溶液中混有的FeCl2,可通入氯气或者加入氯水,将FeCl3氧化为FeCl3,A正确;BFeCl2溶液中混有FeCl3,若加入铜粉,会与FeCl3反应生成FeCl2和CuCl2,B不正确;CKNO3中混有KCl,溶于水制成浓溶液,再蒸发结晶,很难将KCl全部结晶析出,C不正确;DAl2O3中混有Fe2O3,加入NaOH溶液,会将Al2O3转化为NaAlO2溶液,D不正确;故选A。10D【详解】A将菠菜叶剪碎后灼烧,在坩埚中进行,操作合理,选项A正确;B在通风橱中,用稀硝酸浸取菠菜灰,
23、防止产生的有毒气体使人引起中毒,操作合理,选项B正确;C将溶解后的固体与溶液分离开来,通过过滤操作,操作步骤也合理,选项C正确;D溶解中硝酸将铁氧化为Fe3+,往滤液中滴加溶液检验而不是检验,操作不合理,选项D错误;答案选D。11C【详解】A乙酰苯胺、氯化钠都是能溶于水的固体,溶于水后不分层,故不选A;B氯化钠可分散在醇中形成胶体,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不选B;C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基本不变,根据表中数据,乙酰苯胺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降低,所以可选用重结晶方法,先用水溶解加热形成乙酰苯胺的热饱和溶液,然后降温结晶让大量的乙酰苯胺析出晶体,故选C;D20时乙酰苯胺在乙醇中的溶解
24、度为36.9g,氯化钠可分散在醇中形成胶体,不能用重结晶法提纯乙酰苯胺,故不选D;选C。12B【详解】蒸馏烧瓶中,从下到上温度逐渐降低,所以蒸馏操作时,如果温度计插入溶液中,则会收集到沸点偏低的馏分,正确;蒸发结晶时,当蒸发皿中剩余少量水时,就应停止加热,不正确;分液操作时,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不正确;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化铁,应使用渗析法,不正确;酒精与水互溶,不能作萃取剂,不正确;石灰石固体灼烧,应放在坩埚中进行,正确;加热后的蒸发皿,不能放在玻璃台面上,否则易烫坏台面,且蒸发皿因受热不均易破裂,不正确;萃取操作时,萃取剂的密度不一定比水大,不正确;稀释浓硫酸时,不能在量筒中进行,不正
25、确;检验装置气密性时,可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然后用手捂住容器的外壁或用酒精灯微热,正确;综合以上分析,只有正确,故选B。13C【详解】A装置中盛装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其逸出对空气造成污染,故A正确;B由表中数据可知,相较于四氯化碳,乙苯与溴的沸点相差更大,根据已知条件,蒸馏时各组分的沸点差异越大,分离效果越好,可知用装置进行萃取操作时,用乙苯萃取溴更有利于后续的蒸馏操作,故B正确;C由表中数据可知,乙苯的密度比水小,用乙苯萃取溴时,上层为显橙色的有机层,故C错误;D仪器的名称为冷凝管,冷凝水的通入方向为下口进,上口出,所以b为冷凝管的进水口,a为冷凝管的出水口,故D正确故选
26、C。14C【详解】A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可能为氯化银或碳酸银等,无法证明原溶液中一定有Cl-,A结论错误;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则沉淀可能为硫酸钡或氯化银,则无法证明原溶液中一定有SO,B结论错误;C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盐酸,会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无色无味气体为二氧化碳,则只有碳酸根离子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则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C结论正确;D加入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白色沉淀可能为碳酸钙或碳酸钡,证明原溶液中可能含有Ca2+或Ba2+,D结论错误;答案为C。15C
27、【分析】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不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要求两种溶液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可根据两种溶液的溶解性和密度进行判断。【详解】A乙醇和水互溶,分液不能使两者分离,A错误;B氯化银和水不互溶,是固体和液体混合,应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B错误;C植物油和水,互不相溶,且植物油密度小于水的密度,C正确;D碘和四氯化碳,碘可溶于四氯化碳,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D错误;故答案选:C。16C【详解】铁粉和铝粉都是活泼金属,都能和酸反应,和弱碱不反应,铁和铝与氯化钠溶液均不反应;但铝粉能和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而铁粉和强碱不反应,因此可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铝粉,故选C。17Al2O3+Na
28、2CO3=2NaAlO2+CO2 Al(OH)3+3H+=Al3+3H2O 蒸发浓缩 促进化学平衡2CrO42-+2H+Cr2O72-+H2O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尽可能生成更多的Na2Cr2O7 Na2Cr2O7 Cr2O72-+14H+12e-=2Cr+7H2O cV/12 【详解】由已知,结合流程,以含有Cr(OH)3、Al2O3、CuO、NiO等物质的工业废料为原料,烘干后加入碳酸钠在空气中高温焙烧,发生反应4Cr(OH)3+4Na2CO3+3O24Na2CrO4+6H2O+4CO2,Al2O3+Na2CO32NaAlO2+CO2,水浸后过滤得到滤渣CuO、NiO,滤液为Na2CrO4,N
29、aAlO2等,调节溶液pH,沉淀偏铝酸根离子,过滤得到滤液Na2CrO4,加入硫酸酸化,生成重铬酸钠溶液,通过提纯得到重铬酸钠。(1)由上述分析“焙烧”过程中生成NaAlO2化学方程式为:Al2O3+Na2CO32NaAlO2+CO2。(2)加入适量稀硫酸调节溶液的pH除去A1O2-,得到A1(OH)3(滤渣II),若稀硫酸过量,A1(OH)3会反应,离子方程式为:A1(OH)3+3H+=Al3+3H2O。(3)加入硫酸酸化,发生反应2CrO42-+2H+Cr2O72-+H2O,生成重铬酸钠溶液,“系列操作”是为了提纯得到重铬酸钠,操作为:继续加入稀硫酸、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剂、干燥等
30、;继续加入稀硫酸是为了促进化学平衡2CrO42-+2H+Cr2O72-+H2O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尽可能生成更多的Na2Cr2O7;滤渣III的主要成分是:Na2Cr2O7。(4)在“水浸过滤后的溶液中加人适量稀硫酸,生成重铬酸钠溶液,用石墨作电极电解生产金属铬,Cr2O72-在阴极发生得电子还原反应,+6价Cr变为0价,电极反应式为:Cr2O72-+14H+12e-=2Cr+7H2O。(5)根据题意,取了滤液的进行滴定,即210-3L,由Na2Cr2O7+6FeSO4+7H2SO4=Na2SO4+Cr2(SO4)3+3Fe2(SO4)3 +7H2O得:n(Na2Cr2O7)=n(FeSO4)=
31、V10-3Lc mol L-1,所以c(Na2Cr2O7)=V10-3Lc mol L-1210-3L=molL-1。18PbO24H2e=PbSO42H2O PbO2H2O=PbCO32OH 8.0107 硝酸的挥发速率和分解速率加快 硝酸 4PbSO46NaOH=3PbOPbSO4H2O3Na2SO42H2O 【详解】(1)铅蓄电池正极材料为PbO2,负极材料为Pb,硫酸溶液作电解液,两极均生成难溶物PbSO4,正极上,PbO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的Pb2与结合生成PbSO4:PbO24H2e=PbSO42H2O;(2)根据“中PbO2转化为PbCO3”发生了还原反应,结合流程中所加试剂可确定
32、Na2SO3为该反应的还原剂,再根据“Ksp(PbSO4)1.80108Ksp(PbCO3)1.441013”,说明反应生成了更难溶的PbCO3;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有PbO2 PbCO3,再根据电荷守恒有PbO2PbCO3SO2OH(根据所加Na2CO3和Na2SO3溶液均水解显碱性),最后根据原子守恒得PbO2H2O=PbCO32OH;(3)中存在“PbSO4转化为更难溶的PbCO3”,结合(2)中分析知,滤液中的PbSO4和PbCO3均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则有=,将“Ksp(PbSO4)1.80108、Ksp(PbCO3)1.441013、c()0.1 molL1”代入上式解得c()8.0
33、107 molL1;(4)根据流程图知,中反应为“PbO和PbCO3”与硝酸的反应,加热有利于反应的进行,铅的浸出率升高,但是,由于硝酸沸点低,易挥发,硝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故当温度高于T0时,硝酸的挥发速率和分解速率加快,不利于中反应的进行,导致铅的浸出率降低;(5) 中,PbO和PbCO3在硝酸的作用下转化成Pb(NO3)2,中,向Pb(NO3)2中加稀硫酸转化成PbSO4沉淀和硝酸,由此确定滤液为稀硝酸,HNO3在反应流程中可循环利用(即在中加以循环利用);(6) 根据流程图分析知,中的反应物有PbSO4和NaOH,生成物之一为3PbOPbSO4H2O,然后利用原子守恒可写出中所发生反
34、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bSO46NaOH=3PbOPbSO4H2O3Na2SO42H2O。192NaHCO3Na2CO3 + CO2 + H2O 使用Ba(NO3)2溶液,会引入难于除去的NO3-杂质离子 在滴加BaCl2溶液的过程中,静置,取上层清液放入试管中,再加入几滴BaCl2,若无沉淀生成,则证明BaCl2足量 除去过量的Ba2+ 除去过量的CO32 【分析】(1)操作加热过程中NaHCO3受热分解;(2)操作加BaCl2目的是为了除去CO32-和SO42-,Ba(NO3)2会引入新的离子NO3-;(3)判断“BaCl2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在滴加BaCl2溶液的过程中,静置,取上层清
35、液放入试管中,再加入几滴BaCl2,若无沉淀生成,则证明BaCl2足量;(4)操作“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Ba2+;(5)操作中“加适量盐酸”的主要目的是除去过量的CO32-。【详解】(1)操作加热过程中NaHCO3受热分解:,故答案为:;(2)操作加BaCl2目的是为了除去CO32-和SO42-,Ba(NO3)2会引入新的杂质离子NO3-,故答案为:使用Ba(NO3)2溶液,会引入难于除去的NO3-杂质离子;(3)判断“BaCl2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在滴加BaCl2溶液的过程中,静置,取上层清液放入试管中,再加入几滴BaCl2,若无沉淀生成,则证明BaCl2足量,故
36、答案为:在滴加BaCl2溶液的过程中,静置,取上层清液放入试管中,再加入几滴BaCl2,若无沉淀生成,则证明BaCl2足量;(4)由于悬浊液中含有过量的Ba2+,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Ba2+,故答案为:除去过量的Ba2+;(5)滤液中含有过量的Na2CO3溶液加适量盐酸的主要目的是除去过量的CO32-,故答案为:除去过量的CO32-。【点睛】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时需考虑除杂的顺序与除杂剂的合理选择,不能带人新的杂质。20b D +H2O 上口 除去多余的硫酸 BCA 55% 【详解】(1)为了充分冷凝,常采用逆流原理,使物质充分降温,则在实验中冷凝水应该是下进上出,即冷却水的
37、进水口为b;(2)14.80 g正丁醇的体积V=,同时加入浓硫酸体积是2.5 mL,则混合溶液总体积V总= 18.3 mL+2.5 mL=20.8 mL,液体体积应该占烧瓶容积的,则烧瓶容积应该为50 mL,故合理选项是D;(3)正丁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发生消去反应产生1-丁烯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4)正丁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发生取代反应产生的正丁醚是不溶于水的液体物质,其密度比水小,因此应该是与水互不相溶,有机物在上层,所以使用分液漏斗分离时要先将下层水层液体物质从下口放出后,再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5)有机层粗产物需依次用水洗、氢氧化钠溶液洗涤、水洗和饱和氯化钙溶液洗涤。其中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的目的是除去多余的催化剂硫酸;(6)洗涤完成后,先加入无水CaCl2进行干燥除水,然后过滤除去CaCl2结晶水合物及过量的无水CaCl2,最后蒸馏收集142.0馏分,就得到纯净正丁醚,故合理操作顺序是BCA;(7)根据方程式可知2 mol正丁醇完全反应可产生1 mol正丁醚。14.80 g正丁醇的物质的量n(正丁醇)=0.2 mol,则其完全反应产生0.1 mol正丁醚,其质量是m(正丁醚)=0.1 mol130 g/mol=13.0 g,实际产量是7.15 g,则其产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