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年级上册册-第二单元测试01试题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pdf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45748456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70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年级上册册-第二单元测试01试题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年级上册册-第二单元测试01试题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年级上册册-第二单元测试01试题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年级上册册-第二单元测试01试题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刚要 1/5 第第二二单元单元测试测试 答案答案解析解析 一一、1.【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的时期,故选 A 项。据所学知识,北周灭北齐,国家逐步走向统一,排除 B 项;南方较稳定不能说明北方情况,不是总体特征,排除 C 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教是在东汉时期兴起,且佛教是两汉之际传入,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排除 D 项。2.【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匈奴、鲜卑、羯、氏、羌内迁,与汉族杂居促进民族交融,故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出现十六国的割据,它们的相互斗争促进民族交融,故正确;根据所学知识,

2、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故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故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3.【答案】A【解析】材料“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说明是受儒家正统观念约束,故选 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排除 B 项;材料“其蓄无君之心久矣”表明曹操的篡位之心,排除 C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打击官员,官僚政治的作用受到限制,这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4.【答案】C【解析】材料“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约为兄弟”说明匈奴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体现了民族交融,故选 C 项。根据

3、所学知识可知,晋是汉族建立的政权,材料“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说明不是匈奴族与汉族关系较好,排除 A 项;材料只是涉及刘渊起兵反晋的借口,并没有涉及司马氏的统治状况,排除 B 项;材料“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说明尊蜀汉政权是反对晋朝的手段,排除 D 项。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再结合南北朝历史知识可知,木兰家中因为男丁少,木兰被迫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故选 B 项。南北朝时期,妇女地位低下,排除 A 项;南北朝时期,因为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 C 项;题干无法反映北方的经济衰退,排除

4、D 项。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王谢家族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并结合所学知识,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政,得出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故选 C 项。根据据所学知识,王谢家族是为东晋统治江南打下基础,排除 A 项;材料“王谢风流满晋书”是感叹王谢家族的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不是说明晋书专为世家大族歌功颂德,排除 B 项;根据所学知识,魏晋时期政治分裂,经济遭到破坏,排除 D 项。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刚要 2/5 7.【答案】B【解析】材料“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说明保证贵族的政治权力,“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体现保证贵族的血缘纯正,二者目的都是

5、为了维护士族的特权地位,故选 B 项。材料“有司选举”与保证士族高贵血统无关,排除 A 项:防止士族门第混乱是表现,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 C 项;材料主要涉及家族世系,不是家风,排除 D 项。8.【答案】B【解析】“供汉族士族居住”“不得侮易衣冠华族”“并恢复九品中正制”说明石勒保护汉族和推崇汉族的文化、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这些做法有利于推动北方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故选 B 项。根据所学知识,十六国时期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排除 A 项;材料说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制度而不是汉族士族被任用称为政权统一支柱,排除 C 项;根据所学知识,后赵没有完成北方的统一,排除 D 项目。9.【答案】B【解析】据

6、表格可知,少数民族建立了多个政权,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故选 B 项。据表格可知,不容少数民族建立不同国家且存在政权的更替,说明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排除 A 项;表格中不同民族建立不同政权,说明民族之间存在隔阂,排除 C 项;材料中多个政权并立,表明还处于分裂状态,排除 D 项。10.【答案】D【解析】材料“五胡不是野蛮人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说明五胡带来了民族交融,故选 D 项。据材料“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神文化的改变不是地域分布,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汉族人民南迁开发江南,排除 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族的经济文化相

7、对先进,排除 C 项。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唐朝的若干变动都是对东晋和南朝的衔接”可知南朝化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故选 B 项。材料“隋唐的历史具有南朝化的特点”说明南朝对后来隋唐产生深刻影响,这是说南朝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体现其偶然曲折性,排除 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完成统一,结束南北分裂局面,因此不能说政治上延续南朝,排除 C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形成并完善科举制,冲击了门阀制度,排除 D 项。12.【答案】C【解析】材料“惟贤是与”“既用又用”“既用也用”“既用也提拔任用”体现了唐太宗在用人上包容开放的一面,故选 C 项。宗法制突出的是血缘纽带关系,排除 A 项;

8、材料突出的是唐太宗的用人理念,而非革新的魄力,排除 B 项;根据材料信息不能断定为科举制,且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为推动科举制完善作出贡献,排除 D 项。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政启开元”“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知,武则天的执政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选 B 项。材料的主旨是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度的问题,排除 A 项;材料“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重点强调政局一度动荡也不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排除 C 项;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开创了唐代的全盛局面,排除 D 项。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刚要 3/5 14.【答案】

9、D【解析】根据材料“唐太宗出兵突厥,擒东突厥可汗京城陷落后唐僖宗只好借用沙陀(西突厥别部)军队,收复长安”可知,唐朝由出兵到借兵,反映的是唐朝国家实力的变化,故选 D 项。“唐太宗英明,国家强盛”仅能体现“唐与突厥关系变化”前的状况,排除 A 项;材料“地方藩镇坐视不理”体现的是唐后期藩镇割据问题,非唐僖宗个人问题,排除 B 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唐与突厥的民族关系,而非藩镇割据,排除 C 项。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可知,该政策的推行为唐代“贞观之治”奠定了稳定的民族环境,故选 B 项。“使寒门子弟可以加入统治阶级队伍”反映的

10、是科举制,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的“羁摩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并不涉及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问题,排除 C 项;羁摩府州是唐朝的民族政策,非国际问题,排除 D 项。16.【答案】D【解析】根据图表中“存在时间”可知,政权存在时间普遍较短,表明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故选 D 项。除后梁、后唐非法继承外,其他均属正常继位,排除 A 项;“非命”指遭遇祸害而死亡,仅涉及后梁、后唐开国君主,排除 B 项;“已尽失”表述绝对,排除 C 项。17.【答案】A【解析】材料“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滕,谱学成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唐朝也屡修谱滕,扩大了庶族的政治权力,提高了庶族的政治

11、地位”说明唐朝抑士扬庶,以平衡社会矛盾,故选 A项。科举制提高了庶族的政治地位,排除 B 项;魏晋时期,门第也不是选官的唯一依据,唐朝实行科举制,使得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也能通过科举考试参与政权,排除 C 项;科举制使社会上下流动性增强,排除 D 项。18.【答案】A【解析】A 项表述与题目中“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相符,故选 A 项。题目牵涉的是宰相职务的变化,与吏治无关,排除 B 项;根据题意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君主专制,不利于决策民主化,排除 C 项;根据题意可知,增加官员的数量,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 D 项。19.【答案】D【解析】均田制是为抑制

12、土地兼并而推行,推行之后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故 A 项错误;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均田制不可能化解土地兼并所带来的矛盾,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可知,这一措施并非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故 C 项错误;均田制把无主土地分配给各阶层的人,有利于实现土地和人口资源的有效利用,故 D 项正确。20.【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此后的各朝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不能看成是唐代前期“为民制产”的特

13、殊举措,故 A 项错误;明朝编订“鱼鳞图册”,故 B 项错误;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故 C 项错误;北魏至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刚要 4/5 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符合“为民制产自可向国家完粮”,故 D 项正确。21.【答案】C【解析】据材料“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安史之乱),所在赋敛,迫趣(促)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各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作两税法”得出两税法的设立是为建立较为稳定的户籍和土地管理机制,保证赋税

14、征收,故选 C 项。两税法确实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但不合题意,排除 A 项;两税法的设立是为建立较为稳定的户籍和土地管理机制,而不是为缓解吏治腐败,减轻农民负担,排除 B 项;两税法可以保障农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但不合题意,排除D 项。22.【答案】D【解析】高僧与名士的互动,不会直接导致西晋宗教政策的改变,故 A 项错误;魏晋时期佛道思想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主流地位,B 项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与材料“名士也乐于与高僧交往,摄取佛教义理,交流文学创作上的心得体会”不符,故 C 项错误;高僧与名士的互动中既有高僧模仿名士的言谈和情趣,又有名士摄取

15、佛教义理,这有利于佛教的中国化,故 D 项正确。23.【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亦至魏、晋而始盛,而其源则实自魏之三祖开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源头应该是比晋早的曹魏政权,故选 A 项。北魏存在于 386534 年,晚于西晋(266316 年),排除 B 项;东魏存在于 534550 年,排除 C 项;西魏存在于 535556 年,排除 D 项。24.【答案】C【解析】题干中“制图六体”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它正确地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距离等的关系,对中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 C 项。禹贡地域图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历史地图集,不是历史沿革地图集,且题干无法反

16、映,排除 A 项;裴秀被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但题干无法反映,排除 B 项;D 项与题干无关,排除。二二、25.【答案】(1)变化: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3)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解析】(1)从材料一的牧马图到耕牛图反映了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变化。(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第二小问,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民族交融角

17、度分析得出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3)据材料三“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和所学知识得出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26.【答案】(1)标准:贤良、孝廉。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刚要 5/5 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2)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3)认识:选拔人才标准趋向公正;选官方式由举荐到考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1)第一小问,根

18、据材料一“贤良”“孝廉”可知,该制度为察举制,该制度以“贤良”“孝廉”等道德作为推选官员的重要标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得出使普通人有参政机会;根据材料一“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得出使各郡县利益平衡,巩固统一;根据材料一“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得出使朝廷用人有了相对客观的标准。(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变成拥护门第”,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官员;第二小问弊端,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官员,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参加中央考试”,隋唐实行科举制,其相比于前

19、代有进步意义。首先,选官的范围扩大;其次,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同时,科举制也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3)根据材料一、二,涉及选官的标准、主导权、范围、影响等方面,可以从这些方面的变化加以概括。27.【答案】(1)原因: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2)影响: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3)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既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消极影响

20、;只有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才能趋利避害。【解析】(1)据材料“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得出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据材料“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得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据材料“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得出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据材料“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得出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2)据材料“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

21、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得出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据材料“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得出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据材料“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得出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据材料“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得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3)认识可以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消极影响;只有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才能趋利避害等方面回答。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6 第第二二单元单元测试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22、,共分,共 48 分)分)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A.社会大动荡,民族大交融 B.政权频更迭,国家大分裂 C.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 D.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形式或途径有()民族迁徙 相互斗争 友好交往 统治者的改革 A.B.C.D.3.“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作者认为魏武“不敢废汉”的因素是()A.儒家正统观念约束 B.汉末皇权强化的威慑 C.曹操缺乏篡位野心 D.汉代官僚政治的制约 4.304 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约为

23、兄弟”,立国号为“汉”,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声称“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材料反映出西晋末年()A.匈奴族与汉族关系较好 B.司马氏的统治已难以维系 C.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 D.蜀汉政权的影响较为巨大 5.北朝民歌木兰诗中记载:“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妇女地位提升 B.北方战乱不断 C.儒家思想盛行 D.北方经济衰退 6.唐代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由此感叹王谢家族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而彪炳史册。材料说明()A.王

24、谢为西晋统治江南打下了基础 B.晋书专为当时世家大族歌功颂德 C.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D.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全面繁荣 7.南北朝时,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A.保证士族高贵血统 B.维护士族特权地位 C.防止士族门第混乱 D.弘扬士族良好家风 8.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当政期间推行改革,用汉族士大夫张宾为谋主,攻陷冀州后搜罗当地名士,加以保护。后又设“崇仁里”,供汉族士族居住;下令“胡”人不得“侮易衣冠华族”;并恢复九品中正制,广开参政门路。这些措施()A.消除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隔阀

25、B.有利于推动北方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C.使得汉族士族成为政权统治支柱 D.助推后赵政权完成对北方的统一 9.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cng)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6 材料表明()A.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B.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C.民族隔阂逐渐消失 D.全国统一的条件已形成 10.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这句话的意思是()A.五胡入主中原改变了民族的分布 B.五胡促进中原

26、汉族人民南迁开发江南 C.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先进于汉民族 D.北方在战乱和流徙中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11.唐长孺认为隋唐的历史具有“南朝化”的特点,唐朝的若干变动,如大土地所有制及两税、折纳、和雇之法,文学、经学、书法、佛学,募兵制,等等,都是“对东晋和南朝的衔接”。由此可知作者认为()A.南朝的存在具有一定偶然曲折性 B.南朝化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 C.隋唐在经济与政治上延续了南朝 D.南朝的门阀制度影响了唐朝政治 12.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

27、治”得益于()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 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13.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开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 14.突厥是唐对外交往的重要民族之一。630 年,唐太宗出兵突厥,擒东突厥可汗;880 年,黄巢攻入长安。京城陷落后,地方藩镇坐视不理,唐僖宗只好借用沙陀(西突厥别部)军队,收复长安。导致唐与突厥关系变化的主要

28、原因是()A.唐太宗英明,国家强盛 B.唐僖宗懦弱,失去军心 C.唐末藩镇割据,尾大不掉 D.唐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 15.唐太宗对于降服或内附的少数民族,奉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开明理念,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据此分析,羁縻府州政策的推行()A.使寒门子弟可以加入统治阶级队伍 B.为“贞观之治”赢得了一个和谐的民族环境 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扩大了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 16.下表是关于五代时期各王朝政权状况的部分信息,表中信息反映出五代时()朝代 建立者 王位继承情况 存在时间 后梁 朱温 次子杀父继承 17 年 后唐 李存勖 养

29、子杀父继承 14 年 后晋 石敬瑭 死后传位侄子 12 年 后汉 刘知远 病逝传位幼子 4 年 后周 郭威 病逝传位养子 10 年 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3/6 A.王位大都是非法继承 B.开国君主皆死于非命 C.儒家伦理道德已尽失 D.战争多发且政治混乱 17.谱牒编修伴随着宗族的出现而产生。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谱学成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唐朝也屡修谱牒,扩大了庶族的政治权力,提高了庶族的政治地位。这说明唐朝()A.抑士扬庶,以平衡社会矛盾 B.科举未能改变庶族的政治地位 C.门第仍然是选官的唯一依据 D.科举制使社会上下流动性减弱 18.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

30、后,“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已而又以他官参议,而称号不一,出于临时,最后乃有 同品 平章之名,然其为职业则一也。”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这一做法()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加强了吏治的建设 D.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C.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 19.唐朝继承发展前代均田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流民及王公、贵族、官僚。通典田制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受田民户要承担租庸调。这一措施()A.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B.化解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矛盾 C.实现

31、了土地的平均分配 D.有利于土地和人口资源的开发利用 20.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唐代的租庸调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自可向国家完粮。”唐代前期“为民制产”的举措是()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编订鱼鳞图册 C.确定土地私有权 D.实行均田制 21.资治通鉴载: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安史之乱),所在赋敛,迫趣(促)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各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作两税法。上述材料表明两税法的设立是为了()A.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缓解吏治腐败,减轻农民负担 C.建立较为稳定的户籍和土地管理机制 D.保障农时,提

32、高农业生产水平 22.西晋时,一些佛教高僧主动与名士交游并模仿他们的言谈和情趣,名士也乐于与高僧交往,摄取佛教义理,交流文学创作上的心得体会。高僧与名士的互动()A.改变了西晋的宗教政策 B.巩固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C.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 D.促进了佛教中国化进程 23.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我国“崇尚文辞之风,亦至魏、晋而始盛,而其源则实自魏之三祖开之”。据此可知,源头启自下列哪一政权()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24.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主编绘制出 禹贡地域图,并提出我国古代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比例尺、方位、距离等,统称为“制图六体”。由此可知()A.禹贡地域图是我国第一部可考的历

33、史沿革地图集 B.裴秀被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6 C.“制图六体”从西晋到明代一直是我国古代编制地图的指导原则 D.利玛窦绘制的坤奥万国全图开启了中国近代测绘技术的萌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题,共题,共 52 分)分)25.(12 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 牧马图(魏晋墓壁砖画)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材料二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

34、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

35、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8 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2 分)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5/6 26.(20 分)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对自身统治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阅

3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 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材料二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

37、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8 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8 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4 分)27.(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

38、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6/6 初步的发展。摘自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微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摘自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10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6 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