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百家争鸣导学案无答案岳麓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百家争鸣导学案无答案岳麓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温馨提示【知识链接】孔子被称为“圣人”、“至圣”,他的名字几乎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他所创建的儒家学说,从战国开始,成为天下之显学而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西汉到明清,儒学基本处于独尊的地位。【学法指导】1、阅读课文,独立完成自主导航中的两个表格,并用双色笔在课本上把相关的知识点标注出来,并把有疑惑的问题圈出来,然后在对学和群学中解决。温馨提示2可从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去谈;从现实治国的角度谈。第11课 百家争鸣【学习目标】1、我要记住孔子在思想、文化上的成就;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重点)2、我能理解各派别的思想主张。(难点)3、我要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
2、考、创新的勇气和精神。【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并完成完成下列问题:(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春秋晚期 人, 学派的创始人。2.孔子的主张及贡献成就: 1)思想上:主张人们 ,反对暴政。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 2)文化上:整理了 等书,根据鲁国史籍编订了 。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编成 一书。 3)教育上: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主张“ ”,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 ”。(二)、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背景:战国时期, 。2.孟子及其思想:他是 的继承人,后人将他和孔子合称“ ”。思想:他认为 ,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主张实行“ ”,还
3、反对 。3.墨子及其思想: 学派创始人。思想:要求人们 ,反对 。还主张 ,提倡 ,批判 。4.庄子及其思想: 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他 ,批判和嘲笑当时 的不合理现象。认为 , 的态度。5.韩非子及其思想: 代表人物。思想:认为历史是 ,应当按照 进行改革,国家权力应集中于 手中。还主张 。6.孙膑及其思想: 时期杰出的军事家,著有 。书中强调战前 ,论述了 的作战方法。(三)我的疑问、我的补充 将易错的字各写两遍: 【合作探究】诸子百家中,谁的主张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为什么?2.完成下表:学派人物时期思想主张代表作品儒家孔子孟子孟子墨家墨子墨子道家老子春秋时期庄子庄子法家韩非子韩非
4、子军事家孙膑孙武春秋时期孙子兵法【达标训练】温馨提示【方法指导】选择题解题关键:(1)画出关键词(时间、地方、人物、事件等)(2)学会使用排除法(先排除无关项或错误项) 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 A 私学的兴盛 B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 社会大变革 D 士人的解放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庄子3、你认为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在现代最有希望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4、鄙视权贵,批判和嘲笑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不合理现象的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庄子5、下
5、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C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D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6、论述了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的著作是A孙膑兵法 B孙子兵法 C论语 D道德经二、材料解析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孔子创立了什么学派?材料中孔子的言论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或指导?孔子是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有深远影响。说说孔子在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名言。【学习反思】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 三、【小结提升】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人们应相
6、互爱护,反对暴政,提倡“仁”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荀子战国“制天命而用之”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举贤;节俭道家老子春秋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庄子战国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法家韩非战国主张改革;君主集权;以法治国兵家孙武春秋“避实击虚”;“知己知彼”孙膑战国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岳麓版) 复习资料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1.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
7、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2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3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大约距今7020万年之间。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类的一些特征,会制造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木棒),使用天然火。4. 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 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掌握磨光、钻孔技术、人工取火 ,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 。5、远古居民三个代表比较:代表文化距今时间发现地点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云南省元谋县北京人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6、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比较:代表文化距今时间
8、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用火观念社会组织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粗糙的石器使用天然火原始人群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懂得爱美死后埋葬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课标:简述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文化及特征。河姆渡人的生活: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浙江省余姚市),距今6000多年。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烧制黑色陶器,制造玉器乐器 ,学会纺织,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饲养家畜,建造干栏式房屋(水井,适应当地潮湿闷热的气候),过着定居的生活。半坡人的社会状况:黄河中游的半坡遗址
9、(陕西西安),距今5000多年。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饲养猪狗;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渔猎;能纺织麻布,缝制衣服;烧制彩陶(上有最早文字雏形,也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适应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3.大汶口文化:出现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4、列表比较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原始人类距今时间发现地点生产活动生产工具住房用具穿着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种植水稻饲养家畜磨制石器耒耜耕地干栏式房屋(水井)制造陶器玉器乐器学会纺织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种植粟蔬菜,饲养猪狗渔猎普
10、遍使用磨制石器半地穴式房屋彩陶(上有最早文字雏形)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课标:知道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传说4000多年以前,黄河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即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轩辕氏)和九黎族的首领蚩尤。2、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九黎族的一部分也加入进来,他们成为中原地区的主体居民,在涿鹿大败蚩尤。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后人尊奉炎帝、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称黄帝是“人文初祖”。黄帝时期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
11、、伶伦编乐谱)。3.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尧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舜,舜又传位给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这种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 夏传子家天下课标: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 1、禹因用疏导的办法治理黄河取得成功,被称为“大禹”。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都城在阳城。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2、夏商周的政治: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
12、下”。3、夏、商、周的更替一览表: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阳城禹桀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汤纣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东周公元前770年洛邑周平王第5课 公元纪年法课标: 掌握公元纪年法的分法。 第6课西周的分封课标: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1、西周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目的),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度,将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西周通过分封之后,不但巩固了原来商朝统治的地区,而且扩大了统治范围,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13、作用)。2、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实质及意义1)目的:巩固统治 2)分封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课标: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文字的演变: 时间类别商商周西周晚期战国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竹书、帛书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丝帛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
14、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晚商至西周逐步走向鼎盛。商、周的青铜铸造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时期为青铜时代。商、周时期,一些青铜器上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叫做金文,又叫做钟鼎文。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资料。5.灿烂的青铜文明: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铜象尊。(奴隶的悲惨生活:这时的灿烂文明是以奴隶的悲惨生活为代价的) 。6.
15、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原因:桀、纣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联合周边小国。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课标: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春秋争霸的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弱,各诸候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各大诸候国之间展开了争霸战争。2.五霸:齐桓公(标志:葵丘会盟)、晋文公(标志:城濮大战胜利)、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最先称霸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增强了国力);以“尊王攘夷”为号召,通过在晋楚争霸中征战取得胜利,提高了齐国的地位. 4.争霸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灾难;诸侯国减少,各民族
16、交往增多,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上统一。5.晋文公采用“退避三舍”的策略,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称霸中原。后来楚庄王问鼎中原,打败晋国,做了霸主。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6.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七国有:齐、楚、秦、燕、赵、魏、秦(注意方位),史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所进行的兼并战争中,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 7.本课相关成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注意是哪个战争中的)第9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课标: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时开始使用,在战国时得到推广(牛耕是
17、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于是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2. 著名的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地点:成都平原 泯江中游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二政治上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各国变法中最为彻底的。)(1)发生历史:时间:公元前356年 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商鞅变法变法。 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富国强兵)(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最重要的一点) 奖励耕战。(遭到贵族的反对,但最能调动人们积极性)推行县制。(对后世的管理制度影响最深)历史
18、意义: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4)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第10课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化课标: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绘画、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1、科学技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泯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2、文学:战国时期,
19、屈原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的代表作是离骚。3、绘画与音乐等成就绘画:长沙出土的战国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最古老的帛画。音乐:西周时形成了音乐教育制度。湖北随县出土的全套编钟,是战国时期最珍贵的乐器。 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 第11课百家争鸣课标: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史实。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孔子名丘,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主要主张:人们要相互爱护,反对暴政。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孔子在文化方面的贡献:整理诗经,编订春秋。孔子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编成论语一书。二、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他认为“民贵君轻”,主张实行“仁政”,反对兼并战争。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他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选举贤能,提倡节俭,反对浪费。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他鄙夷权贵,痛恨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采取乐天安命的态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改革、君主集权和以法治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强调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论述了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