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5高中化学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教学设计 苏教版选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5高中化学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教学设计 苏教版选修4.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5高中化学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教学设计 苏教版选修4(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温度等外界条件对盐类水解反应的影响、水解平衡移动的分析。2了解水解原理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各类盐的水解规律分析、各类盐水解后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的分析,掌握判断盐类溶液酸碱性的规律和方法。2通过对盐类水解的微观分析,提高用微观规律分析宏观现象的能力。3通过盐类水解原理的应用,提高运用弱酸和弱碱的电离、水的电离和盐类水解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盐类水解的规律的总结,体会事物变化的那种丰富多彩的内在美。2通过盐类水解中丰富多样的实验
2、现象、多姿多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教学重点影响盐类水解因素。(3)教学难点盐类水解规律的应用。(4)教学建议盐类的水解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盐类的水解是本章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是在学习盐类水解的本质及规律的基础上,研究盐类水解达到平衡后,如何改变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克服盐类水解的不利影响,使盐类水解向有利的方向移动。本节是盐类水解理论知识的迁移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重点是盐类水解的几点应用,关键是应用盐类水解平衡解决问题。通过学习,
3、使学生加深对盐类水解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经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学习,学生对应用理论分析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高中学生学习踏实,天性活泼,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非常喜欢动手做实验。只要教师引导得当,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运用“诱思探究”思想的教学规律: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盐类水解的应用是盐类水解知识的迁移运用。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课前分好
4、探究小组,每四人为一组,把本节课用到的实验仪器及药品按组准备好,课堂上综合调动学生动手做、动脑思、动笔写、动口议、动耳听、动眼看、动情读,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实验,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让学生动起来,在轻松、愉快、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自主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一、(课件投影)创设情境,回忆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有哪些?2、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哪些?3、写出下列物质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指出溶液的酸碱性。CH3COONa、Na2CO3、AlCl3 (设计意图:以复习的形式提出问题,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忆,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奠定理论基础。)(简要实录: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踊跃发言,并派代表上讲台把第3题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二、运用理论,归纳应用(一)(课件投影)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1、NaHCO3 2、KCl 3、Cu(NO3)2 4、KClO 5、NaF(设计意图:通过简单实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实现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简要实录:学生热烈讨论,相互表达,运用盐类水解规律顺利得出结论。)导入二【引言】我们已经知道盐溶液不一定是中性溶液,其原因是由于盐类的水解。本节课的内容是复习水解实质、规律及相关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活动】回忆思考有关盐类水解的概念及其规律。【投影演示】(1)少量C
6、H3COONa固体投入盛有无水乙醇的培养皿,滴加几滴酚酞,然后再加入少量水。(2)少量镁粉投入盛有NH4Cl水溶液的培养皿。【提问】请结合两个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其本质原因,并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记录现象:(1)开始酚酞不变色,加水后变红色;(2)有气泡产生。【学生活动】讨论分析现象得出:实验(1)CH3COO-与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CH3COOH,而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液显碱性。因此盐类水解,水也是必要的反应物之一。CH3COO-+H2O CH3COOH+OH-实验(2)NH4+水解,使溶液显酸性,镁与水解产生的氢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NH4+ + H2ON
7、H3H2O + H+Mg+2H+ = Mg2+ + H2由于水解平衡的正向移动,产生的气体中除氢气可能也有氨气。【教师】归纳小结:【板书】一、盐类水解的实质教学过程:【复习】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醋酸钾溶液呈_性,原因_;氯化铝溶液呈_性,原因_;碱性,醋酸根离子水解呈碱性,酸性,铝离子水解呈酸性(2)下列盐溶于水,水中的OH-浓度增大的是:A B C D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 越高。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 越低。【设疑
8、】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讲解】(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分析: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讲解】“越弱越水解”例题:分析 溶液与 溶液的碱性强弱? 的酸性比
9、 酸性强。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溶液碱性强于 溶液碱性。【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1)大小比较: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 溶液中, ;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应用“电荷守恒”分析: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 溶液
10、中,阳离子有 和 ,阴离子有 , , ,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 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 中, 在 溶液中: 【例题】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 B C D 【讲解】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a电荷守恒,即 (1)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 , 及 (2)将(2)(1)得 综上分析,关系正确的有ACD。答案:B随堂练习1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C D 2为了除去 酸性溶液中的 ,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11、)A B C D 3下列各物质中,指定微粒的物质的量为1:1的是( )A 中的 和 B 的纯水中 和 C 中电子和中子 D明矾溶液中 与 4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A B C D 总结、扩展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3扩展泡沫灭火剂包括 溶液(约1mol/L), 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 溶液和 溶液的体积比约是_。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_;若用固体 代替 溶液,在使
12、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_。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_。Al3+ + 3HCO3- =Al(OH)3 + 3CO3,1:3,碳酸钠与硫酸铝反应的速率比碳酸氢钠与硫酸铝反应的速率慢,硫酸铝溶液呈酸性,会腐蚀铁筒板书设计:1水解的一般规律(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2)越弱越水解。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3)水解是微弱的。(4)都强不水解。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1)温度(实验1)(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3盐类水解利用(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 ),抑制 水解。(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 溶液中混有杂质 。方法:加热,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4典型例题5扩展教案点评:本教案在巩固、提高第一课时盐类水解规律的同时,又扩展了盐类水解的规律的应用范围,在本课时增加了有关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问题。此类问题在很多高考试题中都出现过。在本教案的最后,又介绍了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体现了生活离不开化学的这一特点。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