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5_2016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8燕歌行练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精品课堂2015_2016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8燕歌行练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燕歌行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11分)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江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此诗写于南归途中。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1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同”与“异”分别指什么?简要分析。(5分)【答案】同:都是对家乡的思念。(1分)异:(1)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典故(1分)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归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1分)的情怀。(2)岑诗:该诗是在长安
2、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1分)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的渴望(1分)。【解析】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分别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对比和想象。(2分)江诗以“心逝”和“形来”对比,想象故乡的菊花开放了几朵;(2分)岑诗以“强欲登高去”与“无人送酒来”对比,想象故乡的菊花在战场旁开放。(2分)对比与想象的运用,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解析】试题分析: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要结合文本来分析,江诗前两句“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逝”与“来”构成对比;而“今日几花开”则是联想想
3、象;岑诗“前两句“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一去一来构成对比,而后两句则是想象故乡的菊花在开放。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二、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问题。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3“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列举其中的两种,并简析其艺术效果。(4分)【答案】运用拟人的手法。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
4、,此时却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融情于景。“汉月”高照,“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沙漠上行进的艰难。“费”字炼字极佳。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马蹄”之“费”,明指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运用对偶的手法。两联对仗工整,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点明了月照沙漠的情景(或,“愁地尽”与“觉天低”互补,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丰富了词语表
5、达的内涵。用典贴切,内涵丰富。一是点出张骞出使西域与诗人戍边的自然环境接近,二是用这个典故寓指简直要走到天地的尽头,表现路途遥远。【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诗人通过自己由长安入安西时的情景和在军帐中与临行的李判官痛饮,以及酒酣作书,托李判官带回的细节描写,表达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或暗含了李判官人京,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感情的能力。应根据诗歌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诗歌标题,根据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
6、词分析作答。全诗气魄沉雄,在远行的豪情中有思乡的清泪,在艰辛的磨难中又表现出勇猛奋进的精神。且都是通过对安西的新奇而特有景物的描写,曲折表现出来的。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5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
7、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美文欣赏论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人常常在诗中以汉代唐,并多次提到汉代的军伍英雄,以往评论者多将此视为一种修辞方法,或认为是诗人就一事而发感慨。笔者则认为,唐代边塞诗人对汉代情有独钟,既有唐代复杂的社会原因又有汉代军伍文化传承的原因。它虽然通过诗歌反映,但并不是语言现象,而是文化现象。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深刻的文
8、化背景和厚重的历史意识。 汉代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强盛的朝代。汉唐有许多相似之处:国势强盛,疆域辽阔,都是刚刚结束纷争的局面而定都长安,同时又都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威胁。汉代的边疆保卫战和开疆拓土常常被后人传为美谈,一大批优秀的军伍英雄被后人奉为楷模。卫青、霍去病、李广、李蔡、张骞、傅介子、马援、班超、窦宪等人物,雄姿英发,战功卓著,成为功名的化身和人们崇拜的偶像。唐代开国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致使边塞战争不断,社会的尚武氛围相当浓厚。比较而言,唐代诗人比以往朝代诗人要活跃得多。他们关心国事,注目边塞,渴望在盛世做一番事业建功立勋。在时代的呼唤下,他们摒弃了读经应考入仕的老路。因为他们
9、大多出身寒微,仕途之路坎坷崎岖,“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1,“尚有芹心,无因见明主”1,“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1。边塞战争的兴起,使他们看到了一条光明之路,军中将士的功业使他们跃跃欲试。在他们看来既然“无由谒天阶”,倒不如走军旅之路实现他们的梦想;而军中主帅也需要文人到幕府中来,高适送董判官:“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即是指此。于是,他们响应时代呼唤,放弃延续多年的传统老路,踏上了文人从戎的新路。火热的激情,异域的风光,战争的场面,渴望与梦想,使他们热血沸腾,豪气冲天。“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1,“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东走到营州,投身事边
10、将。在军伍精神的感召和功名心的驱使下,其尚武精神超出以往任何朝代诗人。 上述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它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法国美学思想家丹纳说:“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我们隔了几个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像一大片低沉的嗡嗡声一样,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这段话用来解释唐代边塞诗人和整个社会的关系是非常恰当的。确实。呐喊着从军边塞的并不只是诗人,整个社会的人都在憧憬着走这样一条路。除了张扬尚武精神外,整个社会都在从历史当中汲取精神资源,寻求可继承的历史文化。这样,汉代的军伍英雄便非常自然地成了唐代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动力。
11、我们可以通过史料看清当时整个社会是怎样把汉代英雄视为楷模,鼓舞着人们走向边塞战场,也可由此看出唐代边塞诗人产生汉代情结的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我们首先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旧唐书魏元忠传曰: 夫有志之士,在富贵之与贫贱,皆思立于功名,冀传芳于竹帛。故班超投笔而叹,祖逖击楫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汉文帝时,魏尚、李广并身任边将,位为郡守。文帝不知魏尚之贤而囚之,不知李广之才而不能用之,常叹李广恨生不逢时,令当高祖日,万户侯岂足道哉。夫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为“飞将”,尔时胡骑凭凌,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叹其生不逢 时。此是仪凤年间,吐蕃犯边,魏元忠上书言用兵之事,举出汉代班超、魏
12、尚、李广三名将,希望朝廷举贤用能。旧唐书解琬传称其“器局坚正,才识高远,公忠彰其立身,贞固足以干事,类张骞之出使,同魏绛之和戎”。以汉代出使西域立功边塞的张骞比之。旧唐书刘子玄传:“至如李广北征,解鞍憩息;马援南伐,据鞍顾盼。”也引出汉代名将李广、马援。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三中记述郭虔璀等六边将事迹后评价道:“史臣日:郭虔璀、郭知运、王君龟、张守琏、牛仙客、王忠嗣立功边疆,为世虎臣,班超、傅介子之流也。”将唐代边将比做汉代英雄,评价是相当高的。 下面,我们再来通过唐代墓志铭的记载,看看在唐代人的心目中,汉代的军事英雄占有多么崇高的地位。温彦博墓志铭称其“如傅介子之斩楼兰,暴胜之静渤海也”。杨顺墓志
13、铭称其“昔霍去病以功深冠军,益封骠骑,今之此任,无替前规。(公)投笔以申班燕,弯弧而妙李猿,立事立功,以取富贵”。“班燕”指班超,后汉书班超传:“相者指日: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李猿是指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韩逻墓志铭称其“慕班定远之绝域,慷慨口平;抱马伏波之殊勋,夙兴忘寐”。王思讷墓志铭称其“君亦占募从戎,随广、陵以深入;投名壮籍,逐卫、霍而横行”。靖策墓志铭称其“捐躯许国,慕班超之投笔;向月弯弓,学王粲之从军”。苑玄亮墓志铭称其“战争必克,若卫青之开幕;蛮貊是服,信马援之南征L3J。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尚武和边塞立功已
14、不是个人兴趣与爱好,而成了大多数人要走的一条道路。据旧唐书载:张仲武“少业左氏春秋,掷笔为蓟北雄武军使”,李抱玉“少长西州,好骑射,常从军幕”,马炫“少以儒学闻于时,隐居苏门山,不应辟召。至德中,李光弼镇太原,辟为掌书记”,郑云逵“大历初客游两河,以画干于朱此,此悦,乃表为节度掌书记”,杜亚在至德初年杜鸿渐为河西节度使时被辟为从事,哥舒翰任陇右节度使时奏充严武为判官。 在这种时代气氛的熏染和感召下,边塞诗人走上军旅之路乃是非常光荣而自豪的事情。过去常有人说唐代诗人走向边塞是对社会的一种反叛,实际上,更为确切的说法是,他们的言行是对潮流的顺应,是唐代诗人放宽历史视野、开阔胸襟的反映。唐代诗人从军
15、幕府或游边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罢官遭遣,心情愤郁,从军边塞改变环境另谋出路,如骆宾王被罢去东台详正学士以后,到西北边塞入裴行俭幕府;(二)仕途无进身之阶,只好从军幕府求取功名,如高适入哥舒翰幕府,岑参入高仙芝、封常清幕府,张谓入封常清幕府,李益入李怀光幕府;(三)漫游边地,访察军情,考察山川地理,“歌从军,吟出塞”,鼓吹呐喊,寻找机会,如王之涣、王昌龄等。汉唐相似的时代形势和边塞状况,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几百年前发生在不同时间而相同地域的战事以及那些叱咤风云的汉代英雄,他们认为边塞立功并非只属于武将,文人照样可以在边塞大有作为。唐代边塞诗人确实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汉代文人出塞者少而武将未留诗
16、作,南北朝诗人边塞诗多而又未亲临边塞。唐代诗人既出塞又能写诗,目光和脚步移向了江山与塞漠,浓重的汉代情结也在心中萦绕。如果说跃马扬鞭赴边塞反映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建功的雄心,是属于与时代相和相应,那么,汉代情结则反映出诗人在渴望从历史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已被历史认可的一种价值评判。 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说:“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霍顾。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驻足凝望之际,思绪遥接汉代,以班超、霍去病的业绩来激励自己。岑参在银山碛西馆中感慨:“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希望自己能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立功边塞,青史留名。后汉书班超传载:“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
17、尝辍业投笔叹日: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班超的壮举在唐代诗人心中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弃文从武成为盛行一时的风尚。崔融说:“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一方面效仿班超投笔从戎,一方面又以窦宪为榜样要立功边塞。他们耻笑那些儒生,虽然他们也是文士,但心态和身份刚一改变,便对文士投去鄙夷的目光。杨炯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说:“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就连孟浩然这样的诗人也似乎体察到了时代的浓厚气息,在送人赴边从军诗中高唱:“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他们崇尚汉代的军伍文化,景仰汉代立功
18、边塞的武将英豪,甚至对汉代的历史地理也颇感兴趣。岑参在北庭时说:“尝读西域传,汉家得轮台。”汉代西域有三十六国,郑吉、张骞、赵破奴、李广利、王恢、傅介子等出师征讨西域,皆立功封侯。往事历历,神思悠悠,古今对比,更激发了岑参在西域边塞施展抱负的决心。甚至见到边塞风物,也顿时令人想起汉代英雄叱咤风云的形象。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诗中回忆他在北游蓟门时说:“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思绪遥接汉代,暗含对现实不满之意。唐天宝年。高适在哥舒翰幕府时,看到武威的汉代军垒遗迹,也引发联想,“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这些英雄人物,已经在他们心中成了鲜活的形象。 唐代边塞诗人凝
19、聚的汉代情结,激发了他们的豪情,使他们在汉唐对比之中找到了人生的希望之路,重新确定了人生价值的坐标,使他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受到感染鼓舞,呈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 唐代诗人的汉代情结,其意义并不在于仅仅反映了诗人本身的追求和渴望,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一情结,反映了唐代军中和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在进行汉唐对比时则更加显而易见。 汉代和唐代虽都是盛世大国,却又有不同处。汉代北有匈奴,但青藏高原的吐蕃尚未崛起,所以,汉军北击匈奴深入几千里,并无后顾之忧。唐代则不同,北方的突厥和回纥始终对唐王朝构成危胁,而吐蕃又迅速崛起。受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中原的农耕文明受到了游牧文明的挤压,唐代
20、的边疆危机要甚于汉代。紧张危急的边塞形势,使诗人们忧虑万分。他们在诗中描述了战争的频繁和惨烈、士兵的艰辛和无奈、将帅的无能和贪婪都令人深思感慨。唐代边塞诗人由军中的现实想到汉代,渴盼威震边塞、体恤士兵的汉代英雄似的将军再现。高适的燕歌行写士卒冒死奋战,却受到非人待遇,边帅只关心自己升迁和欢乐,根本不管士兵死活。高适在诗的结尾发出呐喊:“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汉代李广率兵北击匈奴,与士卒同甘共苦,战时身先士卒。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汉唐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王昌龄出塞首句言“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见义只是修辞方法,勾起汉代情结的还是唐代军中现实,所以,与秦汉相对的有一个没有在诗中出现的“唐”字。当然,这里不是围绕表面文字做文章。王昌龄呼唤的是泱泱大汉精神的复活。但是,那不求功名献身边塞的汉代军伍精神到唐代时似乎式微了。这种时代危机并不是仅仅出现一个李广似的人物就能解决的,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社会。所以,这里的“飞将”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不能单从字面上狭隘理解,或囿于某一个人物,因为唐代确也有如李广似的将军如王忠嗣、封常清等,但以他们个人之力仍不能改变整个军中状况和边塞形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