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城镇化的战略选择.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959847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远城镇化的战略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清远城镇化的战略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远城镇化的战略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远城镇化的战略选择.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0页 共20页1导言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村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惠农、支农政策,为解决“三农”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取得了一定进展,经济近30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已整体实现了小康。但是用整体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目标衡量,仍存在明显的不足,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农村还有3000万贫困人口,6000万人徘徊在温饱线上,“三农”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一。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

2、问题,就必须减少农民,缓和农村的人地矛盾。那么减少农民,农村人口向何处去呢?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根本的出路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走农村城镇化道路,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将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实现城乡良性互动。清远市是广东省北部一个落后的山区,研究清远贫困山区城镇化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寻找适合清远贫困地区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加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缩小清远与广东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12 相关概念介绍城市:现代意义的城市是指工业发达,交通便利,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一定数量的居民集中居住的人类居民点,是一定地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教、卫生中心,也是人流、

3、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汇中心。城镇:城镇即城市,泛指以非农产业为主、居民集中居住的居民点。市中心:一个城镇内起到中心作用的政治、经济或文化活动所在地。城区:指城镇中人口密集,工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文教卫生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是城镇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区域,包括市中心和周围连片的城镇区域。郊区:指城镇辖区内除城区以外的地域,是城镇周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上与城区有密切联系的区域,是城镇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区:市区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市区即城区。广义的市区即市法定边界直接管辖的地域,不包括市所辖的县、自治县、旗等。现在通常所说的市区,系指广义的市区,在中国一般由城区和郊区组成

4、。建成区:建成区即城镇内实际已经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农业人口:在中国有两种不同的涵义。一是按职业划分,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及其抚养的人口。二是按户籍划分,指具有农业户口的人口。前者为国际通用,后者则是中国所特有。非农业人口:在中国有两种不同的涵义。一是按职业划分,与农业人口相对应,即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及其居住在城镇的被抚养人口,相当于城镇常住人口和居住在农村、城郊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员。二是按户籍划分,指具有非农户口的人口。现在习惯上所说的非农业人口多为后者,即具有非农户口的人口。农村人口: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城镇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城镇体系:一定地域内各种类

5、型、不同等级的城镇组合在空间上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范围内由一系列规模具有等级系列、职能各异、功能互补的城镇所组成,并具有一定的时空地域结构、相互联系、结构和谐、流通顺畅、交互有序、整体高效的城镇网络系统,是具有自组织功能、自学习功能、自适应功能的复杂系统。特大城市:市区总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城镇。大城市:市区总人口50万人以上但不足100万的城镇。中等城市:市区总人口在20万人以上不足50万人的城镇。小城市:市区总人口在20万人以下的城镇。小城镇:建制镇政府驻地所在的城镇。城镇化: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通常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全面推进,受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递增

6、规律影响而引起的人口和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集中,乡村转化为城镇地域,城镇文明向乡村扩散,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由农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本文采用两种不同的口径来研究清远的城镇化,第一种口径是非农业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第二种口径是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然后通过对广东各市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得出清远的城镇化水平在全省处于下游的水平。本文的主体分为两在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对清远的城镇化进行分析得出有用的结论,第二大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结论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清远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选择。2 清远城镇化水平分析21 清远概况清远市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岭山脉南侧与

7、珠江三角洲的结合部。南连广州、佛山,北接湖南、广西,东北与韶关市相邻,西南与肇庆市相接。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0,是广东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户籍人口39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1万人,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辖清城区、清新县、佛冈县、连山状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阳山县,代管县级英德市、连州市。表1 清远市2006年度行政区划简表县(市、区)名称乡镇(街道)名称辖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清城区源潭镇、龙塘镇、石角镇、凤城街道、东城街道、洲心街道、横荷街道53个村委会69个社区居委会清新县太和镇、飞来峡镇、山塘镇、三坑镇、太平镇、龙颈镇、禾云镇、浸潭镇、石潭镇1

8、97个村委会27个社区居委会英德市沙口镇、望埠镇、桥头镇、青塘镇、东华镇、白沙镇、大站镇、黎溪镇、水边镇、西牛镇、九龙镇、大湾镇、大洞镇、黄花镇、波罗镇、横石水镇、连江口镇、石灰铺镇、石牯塘镇、横石塘镇、英红镇、下石太镇(“石太”合为一字)、浛洸镇256个村委会43个社区居委会佛冈县高岗镇、迳头镇、水头镇、石角镇、汤塘镇、龙山镇78个村委会12个社区居委会连州市连州镇、保安镇、星子镇、龙坪镇、西岸镇、东陂镇、丰阳镇、西江镇、九陂镇、大路边镇、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163个村委会10个社区居委会阳山县阳城镇、岭背镇、青莲镇、七拱镇、太平镇、黎埠镇、小江镇、黄坌镇、江英镇、杜步镇、杨梅镇、大崀镇、

9、秤架瑶族乡159个村委会8个社区居委会连山状族瑶族自治县吉田镇、永和镇、太保镇、小三江镇、禾洞镇、上帅镇、福堂镇46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大麦山镇、寨岗镇、三排镇、涡水镇、大坪镇、香坪镇69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全市总计2个县级市,3个县,1个市辖区,80个乡镇,5个街道,1021个村委会、175个社区委员会资料来源:清远年鉴20072006年末,清远市户籍人口398.03万人,比上年增加4.万人,增长.。全市农业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非农业人口113.18万人,占总人口的28.4%。少数民族人口21万。全市人口密度为207.82人/平方公里。年末家庭总户数为105.

10、97万户。全市年末就业人员208.98万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为105.44万人、47.13万人、56.41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为50:23:27。年末总人口按区域分为:清城区委55.02万人、清新县72.55万人、英德市106.66万人、佛冈县31.67万人、连山县11.58万人、连南县15.83万人、连州市51.09万人、阳山县53.63万人。清远交通。陆路方面,境内有京广铁路、京珠及广清高速公路、国道106、107、323线纵贯南北。水路方面,有大、小北江航道。但清远境内山林密布,地质复杂,给公路建设带来极大困难,各个地区之间交通极不方便,且国道大有损坏现象,使清远的

11、交通大打折扣。京广铁路在清远设有清远站和英德站。其中清远火车站位于清远市源潭镇,是广铁集团、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车务段属下四等中间站,车站中心里程为京广线2198公里+280米处,北接琶江口火车站,南接银盏坳火车站,站内有2条正线,3条到发线,3条货物线,1条煤气专用线,担负管辖范围内的行车组织和客、货运输组织服务工作。表2 2006年清远站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项目单位完成05年/06年与上年相比旅客发送量人362254/31451347741货物发送量吨115775/1099675808装车数辆1934/1935+1卸车数辆6882/12225+5343运输收入万元2729/3173+4

12、44资料来源:清远年鉴2007清远市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珍稀动植物的物种基因库。经鉴定的椎管植物有270科、877属、2439种,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土特产清远麻鸡、乌鬃鹅、英德红茶,北江冬菇,骆坑笋,连州水晶梨,阳山同冠梨和板栗,连山沙田柚等,均远近驰名。全市已发现矿种62种,储量居全省前三位的有15种,是全国三大陶瓷资源材料基地之一。清远雨量充沛,峡谷河流众多,是广东生态、水力、旅游资源最密集的市之一。有森林面积127.6万公顷,生态公益林51.5万公顷,自然保护区30.3万公顷,林木绿化率70.9%,森林覆盖率66.7%。水力资源蕴藏量156万千瓦,可供开发水力资源130万千瓦。清远是中国

13、优秀旅游城市。以高山峡谷、湖泊温泉、人文景观及壮、瑶族风情为主。较著名的有广东最大的的古建筑群飞霞风景区,广东储量最大、水质最好的清新三坑温矿泉(AAAA级),广东第一高峰阳山石坑崆风景区、广东最长的地下河连州地下河游览区(AAAA级)、广东最具民族特色的连南瑶族风情游览区。以及英德宝晶宫、佛冈黄花湖、银盏温泉度假区、太和古洞、笔架漂流、黄藤峡漂流、连山大旭山瀑布群、英西暗河漂流、英西峰林等,打造了清远温泉、漂流、山水、奇洞、风情等五大旅游品牌。2006年游客突破1100万人次,旅游收入35.9亿元。22 城镇化指标分析221 非农业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把城镇辖区范围内具有非农户口的人口作为

14、城镇人口,包括城镇范围以外的非农业人口,但不包括居住在城镇从事非农活动的农业人口,以区域户籍非农人口比重来反映区域城镇化水平。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2007年广东省各市的城镇化率。步骤一,到统计年鉴上找出各市的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数。表3 广东各市年末户籍人口数(2007年)市别总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 广 州773.48693.55 深 圳216.84216.84 珠 海95.6995.69 汕 头500.82496.30 佛 山361.08361.08 韶 关321.19164.75 河 源335.4281.07 梅 州503.36131.06 惠 州312.89183.35

15、汕 尾329.86166.02 东 莞171.2674.02 中 山145.1476.30 江 门388.38219.46 阳 江271.03113.08 湛 江744.99275.93 茂 名716.44269.54 肇 庆407.71117.47 清 远403.01116.26 潮 州254.0673.95 揭 阳634.78217.55 云 浮268.6299.57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8步骤二,分别用各市的非农业人口除以总人口得到百分比,得到下表:表4市别总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广 州773.48693.5589.67 深 圳216.8421

16、6.84100.00 珠 海95.6995.69100.00 汕 头500.82496.3099.10 佛 山361.08361.08100.00 韶 关321.19164.7551.29 河 源335.4281.0724.17 梅 州503.36131.0626.04 惠 州312.89183.3558.60 汕 尾329.86166.0250.33 东 莞171.2674.0243.22 中 山145.1476.3052.57 江 门388.38219.4656.51 阳 江271.03113.0841.72 湛 江744.99275.9337.04 茂 名716.44269.5437.6

17、2 肇 庆407.71117.4728.81 清 远403.01116.2628.85 潮 州254.0673.9529.11 揭 阳634.78217.5534.27 云 浮268.6299.5737.07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8这样就可能得到2007年广东各市的城镇化率,如下表所示:表5 2007年广东各市的城镇化率(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数)市别城镇化率(%) 广 州89.67 深 圳100.00 珠 海100.00 汕 头99.10 佛 山100.00 韶 关51.29 河 源24.17 梅 州26.04 惠 州58.60 汕 尾50.33 东 莞43.22 中 山52.57 江 门

18、56.51 阳 江41.72 湛 江37.04 茂 名37.62 肇 庆28.81 清 远28.85 潮 州29.11 揭 阳34.27 云 浮37.07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8由上表可知,清远市2007年的城镇化率为28.85%,在全省排倒数第三。222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把城镇范围内的常住户籍人口总数作为城镇人口,包括居住在城镇中的所有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一般而言,这一径下的城镇化水平比较接近实际,但统计数字常因城镇建成区范围及城镇建制变动而变化较大。按这一统计口径,2007年清远城镇化水平为34.4%,在全省排倒数第一。表6 2007年广东各市的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数)市别城镇化率(%)广州82.17深圳100珠海85.1汕头70.05佛山90.98韶关46.26河源40.12梅州46.51惠州61.98汕尾52.39东莞85.2中山84.96江门48.7阳江45.91湛江39.26茂名39.3肇庆44.86清远34.4潮州62.9揭阳45.02云浮49.83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8现在按非农业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一下2007年清远市地区各个县市的城镇化率。表7 清远各县(市)区户籍人口数 (2007年)各个县(市、区)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市辖区554874554874英德市1087695244858连州市52072090852佛冈县31948

20、164101清新县73512983263连山县11585723402连南县16000826344阳山县53635874900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8分别用各县(市)区的非农业人口除以总人口得到百分比,得到下表:表8各个县(市)区总人口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市辖区554874554874100.00英德市108769524485822.51连州市5207209085217.45佛冈县3194816410120.06清新县7351298326311.33连山县1158572340220.20连南县1600082634416.46阳山县5363587490013.96数据来源:

21、广东统计年鉴2008整理得2007年清远市地区各个县市的城镇化率情况表,如下:表9 2007年清远市地区各个县市的城镇化率(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数)各个县(市)区城镇化率(%)市辖区100.00英德市22.51连州市17.45佛冈县20.06清新县11.33连山县20.20连南县16.46阳山县13.96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8表10 清远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年份城镇化率(%)工业化率(%)200032601344200538462812200634353945200734404845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8注:1、城镇化率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

22、值的比重。23 清远城镇化存在的问题231 南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南部中心区域,是清远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来说比较完善,规划、网络、结构、服务等明显占有优势。北部地区尤其是“三连一阳”地区,广东省16个贫困县中,该地区就占了3个,其中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不平衡,是南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232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配套交通、能源、供水、网络的规划与城市建设的规划不同步,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住生活环境。233 建设资金紧缺交通、电网、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均存在着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且,现行

23、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利于工程资金的筹措。234 建设用地审批难度大受用地“三条红线”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征地的难度大,加上项目立项审批周期长,影响建设步伐,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和制约了工业化、城市化、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24 城镇化滞后对清远的影响2007年清远城镇化率为28.85%(按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计算),分别低于全国的43.9%和广东省的52.02%。如果按城镇居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计算,则城镇化水平为34.4%,低于全国44.9%的水平,更低于广东省63.1%的水平。清远城镇化水平不仅低于广东省的水平,而且低于全国的水平,给清远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二元经济矛盾不断

24、拉大。由于城镇化进程缓慢,突出地表现在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农业上,农村人均占有耕地过少,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05-2007年,清远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350元、3618元、387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362元、9580元、127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1:2.4、1:2.6、1:3.3,两者绝对数的差距由2005年的5012元增至2006年的8922元。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清远第三产业的发展落后于第二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

25、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缺乏必不可少的城镇依托。随着资本密集化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已越来越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镇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领域。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也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性高于与第二产业发展的相关性,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最大推动力,城镇化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影响着市场能力的扩张。城镇是第三产业发展最集中、需求量最大的地区,只有人口、产业向城镇的集聚,才会带动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交通邮电、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科技、教育、文化、保健、信息服务和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城镇代表着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26、,农村代表着较低层次的消费需求,城镇化滞后限制了由较低消费层次向较高消费层次转化的规模和速度,从而造成市场扩张乏力。2005-2007年清远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分别为2589/人、3016元/人、3260元/人,分别仅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39.4%和41.3%、44.2%。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有近8万农民转为市民,若他们的消费支出达到目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平均水平,则增加的消费需求相当可观,这对市场能力扩大是十分明显的。3 清远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选择31 推进城镇特色化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以城镇化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人的观念,提高人口素质

27、,改善生活环境,推进社会的进步。一是要加快工业化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加大城镇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建设,促使农村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以城镇为中心区域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构建以清城区石角、龙塘、源潭,清新县山塘、太平、三坑、飞来峡等镇为主城区,主动承接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和工业扩散,并形成向中部地区辐射的枢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带动整个清远地区经济互动发展。二是加快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统筹规划和适度超前建设各类城镇设施,提高城镇对人口和经济的承载能力,按照“建设大交通,融入大广佛,承接珠三角”的总体思路,高起点规划建设和完善清远交通网络,实现交通从适应型向

28、先导型转变,实现县域之间,周边地市之间的快速对接。加强城镇输变电网络,供水设施建设,构成城镇能源,供水保障体系。三是加大对城镇公共服务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投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和教育求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城镇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加快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加强城乡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29、公共文化服务体系。32 小城镇,大战略争取把清远南部纳入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把广州火车站北转到清远,把广州城市轻轨向清远延伸。积极实施错位发展战略,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打造充满活力、彰显特色的现代化城镇群,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重点是提升主城区(含清城、清新)的建设水平。加快清远水利枢纽、飞来湖、大燕湖等工程建设,加快中轴线、环城水系和环城绿带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把清远市区建设成为华南地区适合发展居住的山水园林城市。到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80万人左右。率先发展南部城镇群。

30、加速东部城镇崛起。加大英德市区建设,使之尽快成为接受市区辐射的次区域中心城市和东部地区主要经济中心。2010年,英德城镇人口要达到35-40万人。推动北部城镇群发展。加快连州建设,使之尽快成为清远市的另一个次中心、北部的首要经济中心。2010年,连州城镇人口要达到20-25万人,成为中等城市;阳山县城要达到10-20万人,连山、连南县城要达到6-8万人。33 通过试点推进特色城市建设进程一是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南部、东部、北部三类地区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使城市发展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一是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通过推进特色城市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以连南、连山少数民

31、族地区作为推进城市化建设试点,参照重庆江北区的做法,大力推进城乡管理、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六个”一体化,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现农村向社区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农业向工商业转变。首先,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园区和“一城一品”特色农业,促使农民向园区和城镇集聚。其次,按“公司村委会”模式,成立生产经营公司,加快土地流转,集约农村集体土地,加快特色农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和就业。第三,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集约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向城镇适度集中。集约建设资金完善,加快中心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吸纳农民向城镇集中

32、。第四,积极探索解决入城农民居住、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所需资金的办法。按2015年人口城市化率达50计算,连南、连山两县向城镇集中的人口为12.95万人以上即35000户以上;若按重庆江北区对入城农民给予每户补助6万元计,两县迁移农民入城镇约需21亿元。为此,我们要积极有效地进行探索,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多渠道、多方式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向上级争取一点、市解决一点、县解决一点、个人解决一点、社会捐助一点、银行解决一点等多种途径和办法,推进试点工作顺利进行。34 加速清远城镇化进程的途径341 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过程中,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具

33、有重要意义。在清远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走出经济贫困,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市域内实现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促进城镇规模发展。这也是一条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和集聚,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国际经验。342 壮大中心城镇规模现阶段,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就是以人口集聚为中心的城镇化道路。城镇规模小,中心城镇的作用功能也小。清远贫困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基本思路为:100万人口以上的县发展一个20-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50-100万人口的县发展一个10-20万人口的小城市;1万人口以上的镇宜发展专业镇。只有完成人口的集聚,才能实现城镇要素的集聚,才能使中心城镇吸引和辐射功能得到强化,

34、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小城市中心镇建制镇”城镇等级体系。343 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更是城镇质量的提高。由于城镇建设资金来源单一,投资有限,城镇基础设施欠帐多,城镇建设滞后,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城镇化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也呈多样化。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把城镇作为“资本”运作,走“经营城市”的路子,实现城镇建设步入良性循环。藉此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强化城镇的服务功能。344 创新城镇管理制度制度性缺陷是阻碍人口、经济要素集聚和城镇化进程的最大制约因素。创新城镇管理制度包括:a.取消户籍制度中阻碍人口流动的规定,促进人口合理流

35、动;b.建立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使用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城镇职能;c.建立资本市场,完善城镇建设投资渠道,壮大城镇规模,提高城镇质量;d.调整行政区划,提高行政区划的整合度,通过撤乡并镇,壮大城市及建制镇规模。按照广东省2001年撤乡并镇的有关法规,凡镇域人口小于1.5万,镇域面积小于70平方公里的乡镇均应属合并之列。4 结论清远是广东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是广东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清远是一个山区市,经济欠发达,市内交通不便。清远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清远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滞后,严重制约了清远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清远的城镇化进程是改变清远贫困落后面貌的有效及必要途径。清远城镇化发展

36、前景光明,任务艰巨,难度大,要加速清远城镇化进程,必须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要充分利用清远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城镇特色化。施行发展小城镇的战略,率先发展南部城镇群,加速东部城镇崛起。致 谢本文是在我的导师薛春玲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薛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睿智的思考,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并且值得我终生学习,在此谨向薛老师表达我最真挚的谢意!在我的大学四年里面,衷心感谢经济管理学院党委的张日新书记、韩云金副书记以及马安勤老师、林伟波老师、蔡君荣老师、钟文晶老师对我的教导与帮助,让我在求知和学习做人的路途上不断的成长!同时,也感谢林鉴辉、卫东方同学对我的论文排版的指导

37、!感谢我初中和高中的同学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是他们帮我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是他们在我最孤独无助的时候给予我心灵上的安慰,让我走出了阴霾。最后,我要以最诚挚的心来感谢我的父母!是我的父母养育了我,给我上学读书的机会。二十多年来,他们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只为攻我读书。感谢我二姐攻我读完四年大学,感谢我二姐一直以来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学的时光总是那么美好却又那么匆匆,充满了弥足珍贵的回忆。感谢母校的每一位老师,感谢我在大学四年里遇到的每一个人。“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我将铭记于心,并永远伴随着我今后学习、工作的每一天!参 考 文 献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2008刘荣增,我国

38、中西部地区乡村城市化问题与对策探讨,人文地理,20003陈元吉等,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4郑弘毅主编,农村城市化研究,南方大学出版社,19984秦润新,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清远市统计局,清远年鉴2007Strategic Choices of Urbanization in QingyuanLiangShuanghui(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Abstract

39、::The cities took the modern economy, is the region economy development power supply, the town center function enhancement, leads the region economy inevitably the development.A national or the local urbanization level, manifested its economy, the cultur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omotion u

40、rbanization healthy development had the significant strategic sense.The reasonable order urbanization is advantageous to the promotion agriculture and the rural economy societys health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es and advances the reasonable order positively the urbanization, is the reali

41、zation uses, to save reasonably with, protects the farming the essential way and the important measure.In the Chinese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the backward mountainous area urbanization is the key also is the bottle shin, how accelerates backwardness mountainous area urbanization is the Chinese urb

42、anization urgent need.The forecast future, the 21st century will be the Chinese nation realization great revival time.When to this century in Ye Jianguo 100 years, our country will be basic realizes the modernization, will complete, the democracy, the civilized socialist countries prosperously and p

43、owerfully.Future 15-20 year, since our country may be able to develop ones ability to the full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y time, is advances the urbanization the crucial phase.This article selects our country Guangdong Provinces backward mountainous area Qingyuan city achievement to study the re

44、gion, in to the Qingyuan cities and areas area urbanization level analysis foundation in, explores Qingyuans urbanization path.The Qingyuan city is north Guangdong Province a backward mountainous area, studies the Qingyuan impoverished mountainous area urbanization question to have the positive sens

45、e: Seeks suits the Qingyuan poor area development the urbanization path, the acceleration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is advantageous in reduces Qingyuan and between the Guangdong other area development disparity.Key words:Qingyuan municipality urbaniz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第 20 页 共 2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