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952643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3页 共13页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殷跃平(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5)摘 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近年来地质灾害减灾基本情况,指出了地灾减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潜在灾害体的早期识辨差,“灾后”研究普遍;西部地质大开发中突发性地质灾害问题突出;东部地面沉降等缓变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地质灾害基础理论和防灾技术落后等。参照联合国提出的国际减灾战略和美国制定的滑坡减灾国家战略,对我国本世纪初的地质灾害减灾战略的制定提出了初步建议。作者对我国地灾减灾目标提出了五点建议:1.开展地灾风险区划,并作为国家减灾强制性标准加以实施,

2、建立减灾科学体系,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从对国家、区域、城市、乡村的承灾载体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群专结合体系。2.提高崩滑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水平,开展国家和省级气象地质灾害预警,开展县级地质灾害预报;全面建成地面沉降等缓变地质灾害现代化监测控制网络,实施以控制地面沉降为目标的含水层修复工程。3对本世纪全面实施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圈建设、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国小城镇建设、重大生命线工程等推动中华民族社会经济进程的关键战略分层次进行全面的综合减灾对策战略研究、减灾规划和减灾措施的实施。4.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减灾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

3、加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指导的力度。提高民众防灾自护文化意识及技能,为减灾教育保证足够的媒体及园地。5通过综合减灾,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有明显降低,到2020年人员伤亡减少70,即由现今每年死亡1000人以上,降低到300人以下;预期灾害发生率和损失量减少50,即由现在的100亿以上减少到50亿以下。关键词:地质灾害,国际减灾战略,滑坡,地面沉降一、五年来地质灾害减灾回顾中国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制约着灾害多发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汛期,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经常造成生命

4、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据统计,近年来,除地震以外的各类地质灾害平均每年造成一千多人死亡、经济财产损失上百亿元。 (一)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与预警自1999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开展了以地质灾害为主1/50万分省环境调查,到2003年,将全部完成全国范围的1/50万调查任务,为编制省为基础的全国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同时,已广泛服务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评估和东部沿海重要经济区和西部大开发国土整治中。为了全面查清全国地质灾害隐患情况,1999年开始对全国700个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目前已完成545个县市的调查工作。被调查县市面

5、积达108万平方公里,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约5万4千处,建立了群测群防的隐患点4万多处,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责任制的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这些成果已成为各级政府制定防灾减灾、经济建设布局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地质灾害调查和预警系统的建立,使我国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大大提高,2002年成功地预报了703次地质灾害,避免了1万9千多人的伤亡,例如,新疆伊利州2002年遭遇了50年一遇的低温和连续降雨,诱发了区域性大规模地质灾害,特别是新源、巩留两县多处突发大规模地质灾害,但由于部署了群测群防监测,预报成功率达70%以上,避让、搬迁及时,使新源县避免1114人伤亡、减少直接

6、经济损失2071万元,巩留县避免人员伤亡318人,减少直接经济损失258.5万元。2003年成功预报697次,避免人员伤亡近万人。(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为了确保三峡库区120万移民的安全和三峡工程顺利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在1999年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作为首批地质调查项目加以实施,对三峡库区19个县(区)开展了1/10万地质灾害调查,共完成调查面积5万5千km2,,发现灾害点6200余处。这项工作为国家投入的40亿元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规划编制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和重点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近期目标是2003年6月135米水

7、位蓄水前,对有重大影响的崩滑体隐患,以及达到175米设计蓄水水位时有重大影响且在蓄水至135米后不能再治理的崩滑体进行有效防治。中期目标是2003年7月至2009年9月到175米水位蓄水前,使已查明蓄水至156米和175米时有重大影响,且在蓄水至135米后不影响治理的崩滑体隐患和移民安置区的崩滑体隐患得到有效防治。远期目标是2009年9月蓄水至175米后,对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充分估计和预测、监测和预警预报,使新生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包括五项主要内容,一是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和塌岸防护调查评价规划。2003年以前重点完成崩滑体调查评价484处,库岸184公里,高切坡

8、1428处;二是崩滑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年6月135米蓄水前完成规划近期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的崩滑体429处;三是塌岸地质灾害防护规划。2003年6月以前完成防护塌岸79公里;四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划。在三峡工程大坝前135米水位蓄水影响范围内,增加监测预警崩滑体152处;五是高边坡防护和深基础处理规划。防治重点是移民迁建城镇和重要交通等复建设施所形成的高边坡和深基础。其中高切坡防护1428处,深基础防护处理以奉节、巫山、巴东等新城区为主。 库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预警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在重庆巫山、奉节、巴东等县初步建立了以专业队伍为主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报示范站,为我国地质灾

9、害严重区开展地质灾害科学监测和预报提供了范例,同时,推广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滑坡和高边坡整治工法,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范例。(三)东部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为了确保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城市为重点开展了北京、天津、上海、苏锡常、杭嘉湖等地区的地面沉降调查和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查清了这些地区地面沉降状况,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针对因超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提出了该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初步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估了上海市六十年代以来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获得了近年来由于城市高层建筑群的建设加剧地面沉降的数

10、据,初步查明了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的范围和地裂缝分布特征。并结合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编制了全区地面沉降监测规划方案,同时,在苏锡常地区进行了浅层水合理开发利用试验,为下一阶段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和地质环境的合理保护提供了充分的地质依据。开展了华北平原区地面沉降初步调查,为下一步开展监测网的建设和灾害控制提供了基础。 (四)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整治为了查清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中的环境地质问题,以省为单元开展了黑龙江等12个省份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并结合西部大开发,开展了西北地区不同类型矿产开发环境地质研究,晋陕蒙能源基地(陕北地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获取了与矿业活动相关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11、、水环境变化、地面变形、固体废弃物占用土地以及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等地质资料。对区域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了规律性的认识,对西北地区矿业开发的地质环境保护提出了战略建议。(五)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推行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分级评估制度,有效地减轻了人为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目前已经完成了“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项目的地灾评估。“西气东输”工程的管道,由西向东,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干线经由9 个省市、自治区,全长4200多公里,是我国跨流域、跨地貌单元的重大基础工程建设项目,沿线各流域、各地貌单元,各地段地质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跨流域、跨地

12、貌单元的重要地段,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对工程建设和长远运行将产生重大影响。开展建设用地地灾危险性评估从根本上加大了防患于未然的力度,但是,目前的工作并未扩展到设计、施工阶段,不少风险评估为地灾高发区的成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发生了多起本可避免的灾害。(六)地质减灾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等在“八五”、“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组织了对地质灾害防治和监测预报的科技攻关,系统地解决了我国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的技术难题,以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为龙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高新技术体系已经形成,灾害防治初步形成了一套基于地质工程理论和方法的防治思路和技术方法体系,为实现IDNDR提出的减轻

13、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30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我国地质灾害减灾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对潜在灾害体的早期识辨差,“灾后”研究普遍我国目前研究并采取减灾措施的滑坡实际上大多为已经发生过滑动,并且滑坡的滑带、前缘剪出口、后缘边界等滑坡要素较为清楚。这些滑坡实际上是滑坡堆积体,其能产生严重灾害的“位能”大都消除。由于通过数十年的调查和防治工作,特别是在城市区,老滑坡的分布及性状基本了解,许多滑坡均已注册登记,并制定了防灾预案,或采取了工程治理,由老滑坡的复活成灾损失相对较小,我国目前成灾最严重的大多为新生的滑坡。因此,应该加强对滑动前的“滑坡”进行研究,但是,如何加快潜在灾害体的辩识,难度非

14、常大。可采用分层次的方式开展潜在灾害体的识辨:1.区域研究:提高调查精度,在灾害易发区开展大比例尺的调查;2.灾害评估:结合工程建设,对“动土”的地方开展精细的环境工程地质调查,有针对性地作出地灾危险性评估;3.新方法技术研究:建立3S-based滑坡标识体系(indicators),与暴雨、地震和工程活动相结合,作出风险区划。(二)西部大开发中突发性地质灾害问题突出目前,兴建西部铁路、公路的规划正在进行,许多线路通过地段地质条件复杂,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由于大规模的开挖将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而随意弃土石将引发泥石流灾害。同时,西部地区城市化加强也引发了不少严重的地质灾害。我国西南、西北

15、不少县城,甚至城市位于灾害易发区,如四川凉山、甘孜、阿坝三个自治州,数十座县城坐落在滑坡体、或泥石流堆积体上,随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镇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地质环境容量过载,出现了很多地质灾害问题。加大对西部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对于防治人为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诱发的水土污染,泥石流,山体崩塌、地面塌陷等是非常紧迫的重任。例如,2003年5月11日,贵州省三穗至凯里高速公路平溪特大桥3号墩附近发生滑坡,造成35人死亡的灾难。滑坡诱发原因:1在坡体前缘两次切坡,导致稳定性大大降低。其中,3#桥墩“三通一平”切坡,形成以残破积土和碎石土为主的高16m的边坡,坡度达45度;顶部形成两级平台,致使边坡稳定

16、性差。随后,3#墩施工进行基础开挖,形成总高度26m的碎石土为主的高陡边坡,坡高达5570度,边坡稳定性大大降低。2.上部由于4#和5#桥墩基坑开挖和道路拉槽剥土,形成体积约3000m3的弃土和料石,并加载于滑坡后部,加大了滑坡的下滑力。现场调查表明,滑坡中前部纵张裂缝发育,具有推移式滑动的特征。这种缺乏防灾知识的卤莽蛮干现象在西部大开发工程建设中是非常普遍的。 (三)东部缓变地质灾害问题严重我国东部地区缓变地质灾害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华北地区两大片。包括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这些地区是我国构造沉降区,但是,人为活动的加剧是地面沉降的主因,可以分为2大因素:1.在上个世纪以前,主要由于地下

17、水的严重超采,导致含水层的压缩沉降;2.上世纪末以来,由于高层建筑的增多和浅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由建筑荷载加大、地下空间扰动和浅部含水层的疏干,导致了浅层地面沉降的加剧。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及浙江的15个市,面积近10万km2)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数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但是,本地区国土资源开发与脆弱地质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因开采地下水所导致的地面沉降最早发生于上世纪廿年代初的上海市区,并在五、六十年代造成严重的灾害。六、七十代起,本地平原区各主要城市相继产生地面沉降,尤其是江苏苏锡常、浙江杭嘉湖地区地面沉降日益严重,到八、九十年代,地面沉降以

18、各城市为中心不断向整个区域扩展,并有连成一片的趋势。同时,伴随着都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又产生了新的沉降因子,即在软土地区进行大规模、高密度的城市建设及工程活动,加剧了地面沉降。使原来就以地势低洼为特点的太湖水网地区以及滨江临海地区地势更加低洼,使五十年代大规模兴建的防洪及排涝等水利工程严重失效,使本已遏止的洪涝灾害又趋加剧。地面不均匀沉降,导致构建筑物受损,大规模市政基础设施破坏;引发了20余处地面坍塌和地裂缝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0年代末,苏锡常、杭嘉湖及上海市累积沉降超200mm范围已达1/3,面积近10000 km2,并在区域上有连成一片的趋

19、势。以上海的市中心、江苏的苏锡常、浙江的嘉兴为代表的沉降中心区的最大累积沉降量分别已达2.63、2.80、0.82m。1990年后苏锡常地区发生了特有的地质灾种地裂缝,据目前最新的调查结果,已发现20余处地裂缝灾害,发育规模较大地区已形成长数千米、宽数十米不等的地裂缝带。 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河南等省市平原区,面积14万km2,由于地下水长期超量开采,华北平原成为世界上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最大(以0m等水位线计,总面积近7万km2)、地面沉降面积最大、类型最复杂的地区。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的平原区,河北平原中东部和山东的鲁西北地区,四省市累积最大沉降量分别为52

20、0mm(北京东郊)、3140mm(天津塘沽区)、2236mm(河北沧州)和640mm(山东德州),是我国地面沉降连片分布范围最大的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四)地质灾害基础理论和防灾技术落后我国滑坡灾害防治理论非常落后,如依据传统方法计算出的滑坡推力已达104105kN的数量级,大大超过滑坡体实际强度,脱离实际。随作数学、力学、计算机等学科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的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日新月异,但是,目前,很多理论与方法犹如耀眼的“流星”,飞逝而过,难以推广应用。应该静下心来,系统回顾与筛选出一批实用可行,而又不雷同的理论方

21、法加以完善,并作为强制性方法纳入规范体系中,使最近几十年来形成的理论与方法真正用于实践,全面提高地灾防治水平。另一方面,我们的滑坡防治工程仍沿用老式落后技术,如现浇钢筋砼抗滑桩的断面和深度越来越大,预应力锚索长度越来越长,依据何在,不得而知。我国地灾防治积累了一大批工程经验,应该认真回访工程运行情况,总结勘察、设计、和施工的成功经验,淘汰原始落后的方法和材料,形成一批有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才智的工法和标准。三、美国滑坡灾害减灾国家战略联合国倡导的“国际减灾十年”(1990-2000)活动已完成了它的使命。新世纪初减灾之路如何走,不仅对各国管理者,更对减灾科学家们提出挑战。为此,联合国在1999年7

22、月国际减灾论坛中提出了国际减灾战略倡议,主题是:“21世纪更安全的世纪:减轻灾害和危险”, 其目的是:通过防御灾害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活动的结合,提高社会对灾害的抗御能力,并将原来对灾害的简单防御变为对灾害风险的综合管理。国际减灾战略提出了四大主要目标:1.提高全民的风险意识,使大家认识到自然灾害、技术灾害和环境灾害对社会的威胁;2.使政府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减轻对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环境资源的风险;3.鼓励公众参与减灾活动,通过提高参与程度和扩大各级减轻灾害风险网络,增强社会的抗灾能力;4.减少由于灾害而引起的经济和社会损失,这种效益可反映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美国地调局制定了滑坡减灾的国家战略,包括九

23、个方面的任务:1. 滑坡过程和诱发机理研究灾害识别是滑坡灾害减灾的基础,应加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对滑坡过程,临界值和诱发机制的认识,以及提高预测滑坡灾害的能力。通过滑坡灾害过程、临界值和诱发因素,以及滑坡灾害预测,制定实施计划;建立地面变形和边坡破坏高级和更真实的科学模型,以预测滑坡灾害;开发滑坡动力学预测系统,揭示滑坡灾害空间和时间上的关联变化。2. 滑坡灾害填图和评估选定可供规划和决策者使用的比例尺开展滑坡易发区和类型填图。为了反映滑坡灾害中的诸多不确定性,正采用概率法对滑坡灾害进行填图和评估。滑坡目录和易发区图是编制灾害概率图和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美国多数地区还没有这些图件和数据。制

24、定并实施全国滑坡和其它地面破坏灾害填图和评估计划;编制全国已知滑坡和其它地面破坏灾害目录;制定并鼓励应用滑坡灾害图和评估标准和指南。3. 滑坡实时监测与预警对会带来灾害的活滑坡进行监测,目的在于:发出灾害预警,避免或减少损失,同时,通过对滑坡过程和诱发机制的新认识,支持滑坡研究。收集少遇的动力和运动性状数据,以检验滑坡速度模型,并用以预测其它滑坡滑动。利用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和远程通讯技术对活滑坡进行实时监测。开发和应用国家滑坡灾害监测和预测能力;开发具适当比例尺的实时监测和预测能力,以帮助联邦、州和地方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并圈定滑坡灾害风险区;运用遥感技术,如合成孔径雷达和激光测高技术监测全国滑坡

25、活动;将最先进的技术,如微地震、降雨和孔隙压力监测同边坡稳定水文模型和GPS结合起来;在全国重点地区,将实时监测能力同国家气象局的NEXRAD能力结合起来。4. 滑坡灾害损失评估统计并评估滑坡灾害对经济影响。虽然滑坡和其它自然灾害经常发生,但在美国很难查到完整数据。每逢发生滑坡或其它自然灾害之后,不同机构和组织都会提出灾情评估,但这些评估差异很大,统计的损失范围不同,而且随时间不同也会有变化。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评估自然灾害,包括滑坡和其它地面滑动灾害损失的框架。由于缺乏这种信息,所以很难制定应对这些灾害的政策,也很难衡量决策的成本效益以及减灾措施的效果。灾害损失数据对于帮助政府机构掌握

26、趋势和查明滑坡减灾的进展,是十分必需要的。评估全国滑坡及其它地面破坏损失的现有数据,包括公私财产、基础设施、自然和文化资源损失的类型和范围;建立并实施汇编、保护和评估全国滑坡及其它地面破坏灾害对经济和环境影响数据的国家战略,帮助指导减灾工作和掌握减灾进展。5. 滑坡信息采集与发布建立有效的滑坡减灾信息传播系统。采集滑坡灾害信息,并以易于制定计划和决策的形式向政府和大众传播,对实施有效的减灾计划十分重要。虽然滑坡灾害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系统的收集和传播滑坡科技信息工作才刚刚起步。USGS的国家滑坡信息中心是“原型”系统,可以充实和扩大全国收集、解释和传播滑坡灾害图和其它滑坡灾害科学和技术信息系统

27、。评估并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方法传播信息、科研成果和图件,实时预警潜在的滑坡活动;制定并实施系统收集、解释信息,并传播信息,使信息归档的国家战略。6. 滑坡减灾指导和培训对科学家、工程师和决策者进行指导和培训。滑坡灾害学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结合,因此,对于指导和培训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编制滑坡图和评估灾情十分必要。灾情评估包括对特定地理位置上的滑坡强度和频率的假定和计算。风险评估则包括对滑坡灾害的潜在实物和经济影响的假定。对规划人员和其他决策者进行指导和培训,通过他们教会用户恰当使用滑坡灾害图和评估灾情是十分重要的。制定并实施指导和培训科学家和岩土工程师计划,让他们利用滑坡灾害信息和其它技术信息对滑

28、坡灾害填图和评估;制定并实施指导和培训科学家和岩土工程师应对滑坡灾害的计划,向他们提供应对和补救滑坡灾害工作所需的科学和技术信息;制定并实施指导和培训规划人员者和决策者的计划,让他们利用滑坡灾害图、灾情评估结果和其它技术对减灾进行策划和准备。7. 群众减灾意识和教育制定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进行教育的计划。个人和社会为减少滑坡灾害给他们带来的危险,事前需要了解威胁的性质,对他们产生的潜在冲击,选择减少危险或冲击的方法,还要了解如何采取专门的减灾措施。让广大群众都有滑坡灾害意识,将使社区和个人做出在哪里生活、购买财产或兴办商业的有情报依据的决定。当地的决策者也将知道在哪里允许盖房、兴办商业和安置关键设

29、备才能减少滑坡灾害隐患。以下措施将提高群众的滑坡灾害意识和针对当地需要促进全国预防和减少滑坡灾害的工作:制定提高群众意识,培训和教育大纲(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和滑坡课程),滑坡灾害安全计划和减少社区风险计划;评估不同方法、信息和课程对当地的效果;向社区组织、大学和专业学会(协会)传播与滑坡灾害有关的课程和培训模式。8、滑坡减灾措施的实施一个成功的减少滑坡灾害损失的战略,还必须包括减灾部分。减灾行动一般落在州和地方政府、企业界和个人身上。地方一级的减灾措施包括一系列手段和方法,如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建立项目开发法规,进行工程控制,建立建筑条例,对地区进行评估,制定处理突发事件计划和发布预警,制定

30、私人财政和保险惩奖制度以及其它方法。对阻碍有效规划和控制项目开发的因素进行评估,并确定消除这些因素的举措;为州和地方当选的和委任的官员制定教育计划,让他们清楚认识滑坡灾害的危险和损失,并鼓励他们制定法规和政策,支持有效的滑坡减灾活动;制定和宣传“原型”惩奖制度,鼓励政府机构、私营部门和学术界投入滑坡减灾活动;评估减灾工程和建筑方法,制定旨在改进这些方法而进行研究的国家计划。鼓励落实成功的减灾技术。9、滑坡减灾应急预案和处置尽管滑坡减灾工作有所改进,但灾难仍将发生。因此,各级政府、私营部门和广大群众,必须对滑坡造成的灾难有适当准备,并对此做出反应和补救。政府要制定更好的计划,处理滑坡突发事件。科

31、学家、工程师和突发事件反应专业人员要在处理突发事件的实践中磨炼自己。负责灾后补救工作的公务员,则要了解选择哪些措施才能减少未来的滑坡损失。四、我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建议最近二十年来,我国已形成了一支专门从事地质灾害调查、勘察、评估、设计、施工和监理的队伍,同时,建立起了从中央到省、地、县的地灾行政主管体系,并延伸到乡、村,并会同综合与相关专业部门,有力地开展了地灾减灾工作。在突发性灾害应急处置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圆满地完成了多项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任务。在此,系统回顾我国20多年来的地灾减灾经验,结合国家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本世纪初地灾减灾战略思路:(一)我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目标研究根据国务院

32、1998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的原则和联合国大会关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后续安排的决议中倡导的本世纪初实施国际减灾战略(ISDR)精神,本世纪处我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目标应包括:1掌握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状况,开展地灾风险区划,并作为国家减灾强制性标准加以实施,到2010年,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建立减灾科学体系,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从对国家、区域、城市、乡村的承灾载体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群专结合体系。2提高崩滑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水平,开展国家和省级气象地质灾害预警,开展县级地质灾

33、害预报;开展山区流域山洪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全面建成地面沉降等缓变地质灾害现代化监测控制网络,实施以控制地面沉降为目标的含水层修复工程。3从法规和技术上保证减灾必须与建设同步进行。对本世纪全面实施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圈建设、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国小城镇建设、重大生命线工程等推动中华民族社会经济进程的关键战略分层次进行全面的综合减灾对策战略研究、减灾规划和减灾措施的实施等,保证21世纪真正成为一个安全少灾的新世纪。4. 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减灾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加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指导的力度。提高民众防灾自护文化意识及技能,为减灾教育保证足够的媒体及园地。5通过

34、综合减灾,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有明显降低,到2020年人员伤亡减少70,即由现今每年死亡1000人以上,降低到300人以下;预期灾害发生率和损失量减少50,即由现在的100亿以上减少到50亿以下。(二)建立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1.2005年,完成全国700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工作。加强区域性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提高地质灾害的中期和短临预报水平。基本建成全国性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和数据库系统。2010年开展重点地区大中比例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2020年前完成全国范围内大中比例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并作为地灾减灾强制性技术标准加以实施。2.2

35、010年前,在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的同时,重点加强站网式监测体系建设,利用高新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加强监测数据的适时采集、自动分析、自动预警和预报示范区建设。2020年前,在重点地区实现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加快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避免135m水库蓄水后突发新灾害,对2009年后175m高程水位运行期间库区灾害进行系统监控。3.加强“西部大开发”和山区城镇建设中崩滑流灾害的防治。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地质环境脆弱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类工程活动力度将大大增加,不可避免地会诱发更多的崩滑流灾害。4.2005年初步建成东部缓变地质灾害严重区GPS监测网络,对长三角、华北、汾渭

36、盆地等地面沉降和地裂缝严重区进行全面监控。2010年建成以GPS、基岩标、分层标相结合的全国缓变地质灾害立体监测网络。2020年前,在长江三角洲等重点地区开展以控制地面沉降为目标的含水层修复工程。(三)依靠科技,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综合减灾能力1. 建立系统完整的地质灾害调查识别技术全国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尚未完全查清,对地质灾害发生时间、空间、地点的了解较为盲目。缺少一套快速调查和评价的高新技术方法。高效而可靠的综合评价、监测、预测、治理的科技和工程体系尚未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的快速调查识别技术,如高精度的遥感图象及其识别技术,较为落后。因此,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识别高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是

37、当前急需解决的任务。2.建立标准化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地质灾害的评估体系较为落后,导致“虚报”、“误报”、“炒作”非常普遍,严重妨碍了对灾害的正确认识和减灾决策。灾害评估体系涉及对灾害体的稳定性分析、受灾范围、承灾对象、社会环境因素等。应该加快地灾综合评估方法体系的研究与应用,通过法规的形式推鉴适用的方法。开展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示范。3.推广适用经济的监测和防灾新技术、新方法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技术方法落后、效率低、精度差,工厂化批量生产能力低,质量难以保证。缺乏全快速简便的适应复杂条件下的自动化数据采集、存储、分析预警现代设备。分析预报、设计软件智能化程度差,几乎没有集成。目前地质灾

38、害的监测技术,大多还依靠精度低、效率低、成本高的常规手段,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相对成本小的新技术、新方法(如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GPS、高精度干涉综合孔径雷达遥感INSAR以及激光监测技术等)的推广应用不够。同时,目前对工程造价低,施工简便,抗灾和防灾效果好,可靠性高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不够,使得绝大部分地质灾害防抗灾工程无法实施。4.地质灾害减灾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建设各部门通力合作,信息共享,实现综合减灾。完善和补充现有各单类灾害数据库,建设和完善以地市县为单位的综合自然灾害数据库群;建设和完善各种监测网络数据库体系。主要数据内容包括:灾变序列数据、灾害损失数据、科技情报信息、管理信息、相关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监测数据、相关气象监测数据、相关水文监测信息、科普宣传信息等,并实现GIS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各类防灾减灾信息网络平台和国家级的综合自然灾害网络平台,开展信息共享机制研究,依托我国现有的各种网络条件在各减灾部门之间实现不同层次的数据信息共享。第 13 页 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