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愚公移山练习(初二)一、基础知识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2、给下列字注音:龀()匮()厝()孀()箕畚( )( )3、解释句中的字:杂然相许: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帝感其诚:而山不加增: 聚室而谋日: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 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意思是。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思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意思是。6、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以愚公、智叟为例具体说明。 7、翻译下列句子。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遂率子孙荷担者
2、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8、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二、阅读第2-3段回答9、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和 。10、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11、下列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A、愚公的妻子献疑的话语中带有关心的语气,其目的是解决土石问题;智叟对愚公责难的言行话语中带有嘲讽的语气,其目的是阻止愚公移山。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顶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句式,表
3、现愚公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C、本文是古代神话的名篇,生动的情节带有寓言色彩,愚公移山成功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D、文章以神话结尾,并非迷信,而是表明在生产力极其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神的力量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表现了当时人们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三、对比阅读【甲】愚公移山【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1)年且九十( ) (2)方磨铁杵( ) (3)始一反焉( ) (4)媪自
4、言姓武( )13【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B、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D、跳往助之 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1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5.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16.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17.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人物】 【事例】【人物】 【事例】1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四、对比阅读,完成9-13题。甲愚
5、公移山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鄙:边境。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瓶:水瓶。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顾:难道,反而。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汝之不惠: 帝感其诚: 越明年: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海辍耕之垄上21翻译下面句子。(3分)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2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2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