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限时训练05:秦汉经济.doc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453277 上传时间:2021-09-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限时训练05:秦汉经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限时训练05:秦汉经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限时训练05:秦汉经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限时训练05:秦汉经济.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高三一轮通史复习训练5:秦汉经济1下表为学术界对西汉时期大地产经营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据此可知,西汉时期的大地产经营 学者代表观点 马新师西汉前期与中期,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经营有三个突出特色:租佃经营、集约经营以及具有商业经营色彩;西汉中期以后,大土地经营开始向田庄式经营发展 王彦辉武帝实行工商官营之前,各类地主采用的是分佃式的经营,而且与市场联系密切;官营之后,由于社会资金大量回流农业,地主致力于土地经营,综合性的自然经济体系形成A与经济环境变化有关B突显租佃经济的特点C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D有助于缓解土地兼并【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马新师认为西汉大地产由租佃经营、集约经营及商业

2、经营向田庄式经营发展,主要源于西汉中期以后土地的集中。王彦辉认为西汉大地产逐渐脱离市场联系,转向综合性的自然经济体系,主要源于工商官营政策。由此可见,西汉的大地产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有关,故A项正确;大地产经营改变了租佃经济,故排除B项;大地产经营的变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构不成“冲击”,故排除C项;大地产经营会进一步强化土地兼并,故排除D项。故选A项。2一般认为汉代铁质农具已经普及,重要的证据是从四川凉山到安徴寿县,从北方的辽宁到云南丽江都有铁农具出土。也有学者认为汉代铁农具并未普及,当时实行盐铁官营,不考虑平民的需要,汉代文献盐铁论载:“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擾(碎)土平田

3、用的农具)啖食”。下列对此评论最为合理的是A要判断铁农具是否普及有待更广泛的考古发掘B没有普及的结论符合西汉贫富分化严重的事实C西汉盐铁官营制度下普通农民不可能使用铁农具D观点分歧很多时候其实是概念和含义界定的分歧【答案】D【详解】从材料可知,认为汉代铁质农具已经普及的观点是从“从北方的辽宁到云南丽江都有铁农具出土”的角度考虑。而认为没有普及的观点是从“当时实行盐铁官营,不考虑平民的需要”的角度考虑,因此可得出观点分歧很多时候其实是概念和含义界定的分歧,D项正确;材料主要进行的不同观点的比较,因此A项不是主旨,排除A;B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3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多为表现人们生活的画面,其中,

4、牛耕图在农业生产活动画面中占有较大比例,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十三幅,其中包括两幅壁画(见下表)。这说明此时出土省份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2)西安、陕北山东腾县(2)邹城山西平陆内蒙古和林格尔(2幅壁画)江苏泗洪、睢宁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趋于成熟B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逐渐推广C各地经济的发展程度基本持平D牛耕的推广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汉代牛耕图出土的的范围较广,包括了北方和南方的省份,说明精耕细作的牛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得到推广,故选B;材料中仅体现了牛耕图画出土的范围,不能据此说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趋于成熟,更不代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平衡

5、, 排除AB;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魏晋南北朝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4齐民要术中有多处关于汉代犁耕的记述,关中地区以轻便无床的耧犁为典型,作条、下种、覆土一次完成,一牛一人,日种一顷;而同期辽东地区的“辽东犁”,属大型有床铧犁,“耕者且深,耨者熟耘”,“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A两地的经济交流少B两地的自然差异大C两地经济类型不同D犁耕技术推广艰难【答案】B【详解】关中地区和辽东地区的歌犁耕方式不同,生产效率也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两地自然环境差别较大,B正确;犁耕方式的差别不是经济交流少造成的,而且齐民要术所处的时代,辽东和关中有经济往来,排除A;两地都是农业经

6、济,排除C;犁耕技术在当时相对先进,易于推广,汉代就在全国推广了,排除D。5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记载,东汉政府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57处,其分布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东汉时期A手工业技术进一步发展B冶铁业分布呈现出均衡性特征C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D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手工业布局【答案】D【详解】根据表中铁官分布的数据可知,东汉时期,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主要分布在汉代的经济发达地区,由此可知经济发展影响手工业布局,故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故A项错误;由材料的数据可知冶铁业的分布不均衡,故B项错误;东汉时期经济重心没有出现南移趋势,故C项错误。6如表所示

7、为部分汉魏乐府民歌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说明汉代作品内容陌上桑“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緗绮(丝)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羽林郎“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壹.”“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据.”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索,十四学裁衣。”“妾有绣腰福.葳蕤自生光。”A丝质衣物较为常见B手工制品技艺精湛C丝帛贸易日益繁荣D家庭分工较为明确【答案】A【详解】材料“緗绮(丝)为下裙”“十三能织索,十四学裁衣”说明汉代时期的丝质衣服较为常见,A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手工制品技艺精湛的结论,B排除;材料未涉及丝帛贸易,C排除;材料未涉及家庭分工,D排除。故选A。7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是一个农、林、牧

8、、副、渔、商综合经营的经济组织。田庄地主组织佃客、部曲、徒附进行生产,主持兴修水利,推广新式农具,甚至自觉抚恤地方贫困人员和破产农民。由此可见,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已形同虚设B政府注重提高庄园经济地位C传统的租佃关系已经瓦解D田庄是基层治理的有力补充【答案】D【详解】由材料可知,田庄地主组织佃客等从事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甚至抚恤地方贫困人员和破产农民,体现出田庄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且“重农抑商政策已形同虚设”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政府的作用,排除B项;东汉、宋代乃至明清租佃关系一直存在,C项不符合史实。8文帝和景帝时期,西汉社会经济发生了

9、剧烈变动:从产业结构上看,“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现象逐渐兴起;从区域经济结构来看,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逐渐丧失;从消费结构来看,按爵位等级享受消费权力的体系逐渐走向混乱。西汉政府为改变这些现象A加大对私营工商业的投入B强化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C建立了不同的区域性市场D采取“无为而治”的治理模式【答案】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文景时期的商业发展对传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此西汉政府强化了对工商业的控制,B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的私营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汉武帝统治时期改变了“无为而治”的治理模式,D排除。故选B。9公元前81年,霍光以昭帝的名义,命令丞

10、相田千秋召集六十多名贤良文学,与桑弘羊进行辩论。表中辩论内容共同强调的是桑弘羊一方今县官铸农器,使民务本,不营于末,则无饥寒之累。盐、铁何害而罢?贤良文学一方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A坚持盐铁官营制度B重视铁制农具的使用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保护民营手工业发展【答案】B【详解】据题意可知,桑弘羊一方主张盐铁官营,贤良文学一方则反对这一主张,但他们的主张中都强调铁器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故B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盐铁官营,而非重农抑商和保护民营手工业,排除CD。10史记中关于汉代地方特产的记载明显增多,如西北的

11、畜产,安邑的枣,秦燕之粟,蜀汉江陵之橘,淮北常山河济间之获,齐鲁之桑麻,渭川之竹,山西木材等。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A区域性市镇的出现 B全国性商业流通增强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D手工业技艺水平较高【答案】B【详解】据材料“如西北的畜产,安邑的枣,秦燕之粟,蜀汉江陵之橘,淮北常山河济间之获,齐鲁之桑麻,渭川之竹,山西木材等”可以看出,汉代时各地方特产已经出现跨区域甚至全国性的流通,从而使史记对地方特产的记载增多,故B选项正确;汉代时市镇还未出现,A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特产出现跨区域流通,说明并非是“自给自足”,C选项错误;特产的流通无法反映手工业技艺的水平,D选项错误。11如表信息可以集中用来

12、佐证西汉前期史记货殖列传载,西汉初齐人刁间“逐渔盐之利”“起富数千万”西汉霍贺出土一件漆奁,器内底部有墨线绘印章,刻有篆书“桥氏”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据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文景之时,已出现所谓“中舨共侍约,即合伙做商贩所共同订立的契约A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B政府无意推行盐铁官营政策C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D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答案】D【详解】史记中关于私商刁间经营渔盐致富的记载,刻有“桥氏”印章的西汉漆奁,西汉前期工商业发展的史实和政策,汉墓中出土的合伙做商贩契约等,可佐证西汉前期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是相对宽松的,D项

13、正确;材料不能佐证西汉前期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A项错误;西汉前期政府就工商业管理的态度和意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只是材料最后一栏中的部分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12下表是关于汉代社会情况的记载。这反映了当时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汉书论贵粟疏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汉书贡禹传臣禹年老贫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汉书张禹传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A土地买卖趋向合法化B豪强地主操纵政局C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答案】D【详解】据材料“买田宅”“卖田宅“多买田至四百顷”等信息可知,这是因为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允许土地买卖,故D正确;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土地买卖的情况,而早在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就允许土地买卖,A说法违背史实;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上土地买卖,没有涉及政治的内容,得不出豪强地主操纵政局,B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买卖的情况,没有体现自耕农经济衰退,C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