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_孙盛楠.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446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_孙盛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_孙盛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_孙盛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_孙盛楠.docx(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分类号: F325 研究生学号: 201187J092 单位代码: 10183 密 级:公开 吉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Study on Transference of Rural Land in Mudanjiang City 作者姓名:孙盛楠 专 业:农业推广(农村与区域发展 ) 研究方向:农村科教与服务 指导教师:衣洪岩副教授 培养单位:军需科技学院 2014年 12月 未经本论文作者的书面授权,依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书 面版本、电子版本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对本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修改、发行、出租、改 编等有碍作者著作权的商业性使用(但

2、纯学术性使用不在此 限 )。 否则,应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 吉林大学博士 (或硕士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木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 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木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D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曰期:夕 年丨二月 #曰 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宄 Study on Transference of Rural Land in Mudanjiang City 作

3、者姓名:孙盛楠 专业名称:农业推广(农村与区域发展 ) 指导教师:衣洪岩副教授 学位类别:农业推广硕士 答辩日期: 2014年 12月 6日 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宄 自古以来,土地问题就一直与一个国家能否稳定发展息息相关。我国自改革 开放以后,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当时不但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也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 技的进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经营模式已经越来越不 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 展的大趋势。土地利用率偏低,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的收益得不到保障等弊端突 显出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也与时倶进的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

4、 规定。但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各个省市人均土地面积的不同,经济状况的差 异,土地流转问题仍然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本文以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为研究内容,在搜集了牡丹江市土地流转 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剖析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观点和看法,并 对国内外农村土地流转的经验进行了研究。在与牡丹江市的农村土地流转 的现状 进行对比分析后,结合牡丹江市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找出牡丹江市在土地流转 过程中所存在的五个问题:一是土地资源匮乏,集中流转难度大;二是土地流转 纠纷多,缺乏法律的保障;三是农业保险宣传不够,赔偿机制不完善;四是融资 困难,规模经营者缺乏必要

5、的启动资金;五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针对牡丹 江市目前土地流转所遇到的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五个相关对策及建议:一 是完善政府职能,加强监督管理;二是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宣传;三是完善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四是完善农村保障制度;五是引入农业期货,减少粮食价格 风险。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牡丹江市 Abstract Study on Transference of Rural Land in Mudanjiang City From ancient time to present,the problem of earth has always been closely bound up

6、 to the issue that whether a country could develop stably.Since China develope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ness,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of contracted responsibilities on the household basis with remuneration linked to output has became the main management system.lt develop not only the eff

7、iciency of earth usage but also inspire the fanners.Whi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 and economy,the system is losing its leadership,the problems such as low efficiency use of the earth,low productivity,the profit of the farmers cant get a guarantee are becoming more and m ore prominent.China has

8、draft some bills in the purpose of solving these problems,but large territory,the difference between population density,diversity of economic standards have made land circulation a big issue to solve to develop the country economy the current and future periods. The paper is concentrated on the issu

9、e of the land circulation of MuDanjiang City. After collecting the data of land circulation of MuDanjinag City, the writer analyses the view point on land circulation of many scholars both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and discuss their experience, then taking the reality of MuDanjiang City into accoun

10、t before he pointed out five problems. First, short land resource and is hard to circle together. Second,many disputes on land circulation exist, and is short for law protection.Third,low propaganda of agriculture insurance, and is short for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urth, financing is difficult, la

11、rge scale of operation is short for initial capital. Fifth,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far from perfect. Concerning the problems the paper suggest five programs. First enforc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ment and 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econd, perfect law system, reinforce propaga

12、nda of agriculture insurance. Third, perfect the market of land circulation in the country. Fourth, set up and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ifth, importing the agriculture features, reduce the risk on the price of grains. Keywords: Country, Land Circulation, Mudanjiang City m w . i ABSTRACT

13、. II 第 1 章绪论 . 1 1.1立题依据 .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1.3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内容框架 . 5 1.4研究方法 . 6 第 2章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7 2.1农村土地流转概念界定 . 7 2.2相关基础理论 . 7 2.2.1 地租理论 . 7 2.2.2 制度变迀理论 . 8 2.2.3 土地产权理论 . 9 2.2.4规模经济理论 . 10 第 3章国内外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及对牡丹江市的启示 . 11 3.1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经验 . 11 3.1.1 美国农村土地流转 . 11 3.1.2 日本农村土地流转 . 12 3.1.3 法国农村土地流转 .

14、12 3.2国内农村土地流转经验 . 13 3.2.1 河南农村土地流转 . 13 3.2.2 重庆农村土地流转 . 14 3.2.3 湖南农村土地流转 . 15 3.3国内外先进经验对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启示 . 16 3.3.1 多种土地流转模式共存 . 16 3.3.2发展农业科技是带动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 . 16 3.3.3成立监督机构,确保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 17 第 4章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 18 4.1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的数量规模 . 18 4.2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典型模式 . 19 4.2.1 农户入股的农村土地流转方式 . 19 4.2.2 大户入股的

15、农村土地流转方式 . 19 4.2.3 合作社入股的农村土地流转方式 . 19 4.2.4村集体入股的农村土地流转方式 . 20 4.2.5 家庭农场入股的农村土地流转方式 . 20 4.3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分析 . 21 第 5章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 22 5.1 土地资源匮乏,集中流转难度大 . 22 5.2 土地流转纠纷较多,缺乏法律的保障 . 22 5.3农业保险宣传不够,赔偿机制不完善 . 23 5.4融资困难,规模经营者缺乏启动资金 . 23 5.5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 24 第 6章促进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及建议 . 25 6_1完善政府职能,加强

16、监督力度 . 25 6.2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宣传 . 26 6.3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 27 6.3.1加大农业投资规模,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 27 6.3.2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市场,成立专业中介机构 . 27 6.4完善农村保障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 28 6.4.1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28 6.4.2 完善农业保险体制 . 29 6.5引入农业期货,减少粮食价格风险 . 30 m i吾 . 31 参考文献 . 3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5 & i射 . 36 第 1 章 绪 论 1.1 立题依据 1978年 11月 24日晚,安徽省凤阳县的 18名农民

17、制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算得上是一个惊人的壮举,这也可以算作是我国农村土地 改革的开篇。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基本 经营制度。进入 20世纪 90年代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 农村土地问题日益突显。大多数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益不再增加,探索 出适合现代社会的土地经营模式已经箭在弦上了。而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可将农户 个人土地集中为大面积连片土地,化点为面。在种植与收割阶段,不但 便于统一 管理还有利于发挥农业科技优势,真正做到与时倶进,达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 提高农户收益的双赢目标。 自 1984年中央 1号文件首次提

18、出允许农户经集体同意可以转包承包地给种 田能手,到 2002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上升为 法律规定。再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 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 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土地流转做出了更加具体地指示,文件指出要稳定农村土 地承包关系。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19、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 适度规模经营。 1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 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 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见党中央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重视程度。这是党 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土地工作,制定惠民政策的一项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重要举措。 牡丹江市地处中国黑龙江省东南部,是黑龙江省第三大城市。全市面积总计 4. 0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 30. 4万公顷,占全省耕地的 3. 38%,人口 282

20、. 2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7. 1%,其中牡丹江市农业人口为 116. 7万人。牡丹江全市 共有 76个乡镇, 1282个行政村。地 貌以山林丘陵为主,呈现出中山、低山、丘 陵、河谷盆地四种地质形态。整个地区凸现山势并且连绵起伏,亦纵横河流,被 称为 “ 九分山水一分田 ” ,是典型的山区半山区农业。 在 2013年,牡丹江市粮食总产达到 63亿斤。绿色特色农业进一步壮大,国家 级大型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发展到 430万亩,新增菌棚室 5792栋、食用菌达到 37. 1 亿袋(块),新增蔬菜棚室 8500栋、果菜种植面积达到 64. 2万亩,白瓜籽种植面 积达到 50. 2万亩,新建养殖小区(

21、大场 ) 49个,林下经济产值增长 26%。农业产 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步伐加快, 12个产业化项目竣工投产,全市规模以上龙头 企业达到 17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 1396个;绿色食品电子商务中心投入运 营,国家级牡丹江木耳批发市场交易量占全国总交易量的 2/3;穆棱肉牛、东宁 大米、宁安虹鳟鱼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响水、皓月等 11户企业产品被评为 首届黑龙江消费者最喜爱的 100种绿色食品。全市育林造林 20. 4万亩,治理水土 流失 36万亩,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90%,新增宁安、穆棱两个省级农业科 技园区。 2 2013年,牡丹江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 1.5万元、增长幅度

22、达到 15%,总量 实现全省 11连冠。其中粮食、食用菌、畜牧、经济作物,分别拉动农民增收 2750、 2058、1350、 2379元,多元化增收格局更加稳固。牡丹江全市万元乡、万元村分 别达到 45个、604个,城乡居民收入比降到 1.29:1,城乡收入差距全省最小。 总之,牡丹江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向着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这就需 要加大农村土地流转。 牡丹江市也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搞活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但土地流转 效果并不太好,农村的集约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土地流转相对滞后。并且相应 的 外部环境也不健全,剩余劳动力安置机制、农村社会保障系统、农村金融支持 都还不完善。因此,本文

23、选择了 “ 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 一题,旨在 2013年牡丹江市政府工作报告 2 借鉴国内外农村的土地流转的经验,并且参照多种土地流转模式,找到真正适合 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并提出对策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宄综述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研宄课题,学者们对一些焦点问题所持的 观点也不尽相同。国内学者更多的关注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把握和制约因素分 析。主要研宄方向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即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研 宄、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动因的研宄、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缓慢原因的研宄,以及关 于农村土地流转绩效的研宄。 王春超 (

24、2011)从农民家庭经济资源结构的方向系统研究了影响中国农户收 入增长的关键因素,试图解决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居民,以及农民收 入增长后劲乏力的问题。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想提高农民对土地的利用率, 以及农民在土地市场中参与的程度,必须通过政府出台相关 的鼓励政策,这样才 会提高农民的收入。 刘莉君、岳意定 ( 2010)在构建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对转包、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制等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经济 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股份合作制这种土地流转模式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最 多。 游和远 ( 2010)选取了我国 30个省份的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

25、析得 到了如下结论:现阶段还没有证据证明农村流转与外部条件是否存在关联。农村 土地流转并不会让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失去土地在家留守也是农民流转农村土 地流转后可能的劳动力走向。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还需要寻找并完善辅助农地流转 制度安排目标实现的工具。 刘卫柏 ( 2012)认为解决 “ 三农 ” 问题的钥匙是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 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以此促使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还 需要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后对土地用途的监管,并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土地产权管理 制度。 3 金丽馥 ( 2012)以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社会保障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认为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

26、以在保障农民合理权益的基础上,促进 农 村土地流转的发生。通过建立正规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可以对农村土地进 行更有效的分配。 郭忠兴 ( 2011)运用 Logistic模型,对在江苏省农村实地问卷调查所得的 农民职业分化、产权偏好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关系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文化程度、职业类别、非农收入比重、是否具有非农就业技能、是否拥有转让权、 地权稳定性、地区虚拟变量对土地流转有正向影响,年龄则对土地流转有负向影 响,而农业劳动力人数、土地的养老保障作用和是否具有抵押权则对土地流转决 策没有显著影响。 许恒周 ( 2011)通过对农户调查 所获得的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的分

27、析方法,研究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的四个变量对农地流转所带来的影响, 并得到了以下结论:工资自主决定程度指标对农村土地转出率影响最大,工资自 主决定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会使农地转出率增长 52.8%。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完 善程度对农地转出率的影响相对其他三个变量是最小的,计算得到的回归系数仅 为 0.126。这些数据的分析对政策的制定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在目前的研究中部分学者持否定意见,认为农村土地流转并不一定会给农民 带来经济上的额外收入。 俞海 ( 2003)通过对比 180个土地样本在 20世纪八十年代和 21世纪初的有 机质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得出结论。认为农户之间的短期的农村土地

28、流转会造 成土壤肥力的损失。 贺振华 ( 2003)通过建立公示模型提出观点,认为土地流转与土地对农户的 重要性存在着联系。如果土地对农户来说特别重要的话,那么土地流转并不会产 生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二)国外研究综述 由于国外大部分国家的土地是私有化的,所以国外基本没有农村土地流转这 个概念,国外的土地都可以在土地市场里进行交易。国外学者关于农村土地交易 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四个方面,即国外土地政策的改变对于农村土地交易状况影 响的研究、国外对于能对土地交易产生印象的因素研究、国外对于农村土地交易 4 后土地利用率的研究,以及国外关于科技是否会对农村土地交易产生积极影响的 研究。 Wegern

29、 (2003)对俄罗斯实行土地私有化之后的农村土地交易状况进行了 研究,研究证明在实行土地私有化以后,土地市场中的土地交易特别频繁。数 据表明,在 1998年到 2000年三年时间里,土地交易增长了 25%。 2000年参与土 地交易 的农户也比 20世纪 90年代中期多出了将近一倍。 科斯 ( 1994)在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农村土地交易成功的必要条 件是明确的农村土地产权。文中以农民和牧民的发生的矛盾为例,牧民放牧会损 害农民种的粮食,在产权不明确的时候,农民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但当产权明确 之后,农户的损失就会减少。 Joshua & Eleonora et al (2004)认为增加

30、土地交易费用会抑制土地交 易的发生。文中对地处中东欧的斯洛伐克的土地交易费用为例进行了分析,研究 表明在上世纪 90年代初推行了农村土地私有化以来,政府对 市场的政策,以及 种类繁多的税收,导致了土地交易费用的增加,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以及农户对 土地交易的热情。 Yotopoulos & Nugent (2006)对农业科技是否会对大规模农业种植获得的 收益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农业科技对大规模种植的收益影响很 小。即把土地大规模集中起来,通过科技种植并不会让农户获得额外的收益,这 会对土地交易产生负面的影响。 总而言之,国内外的学者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的热情很高,论述很全 面,

31、许多研究成果均可借鉴。考虑到新时期的发展需求以及研究对象的差异性, 针对某一具体城镇农村土地流转的分析十分必要。农村土地流转并不是一个简单 的问题,因此,本文拟对牡丹江市城镇农村为研究对象,对其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进行系统研究。 1.3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内容框架 实践经验是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的基础。本文在考察牡丹江市农村土地过 程中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体制、机制着手寻求问题的原因,并希望从制度层 面改革目前农村土地利用的方式,加快土地流转确保农村土地有效利用。 5 本文的内容框架是 : 首先,在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理论知识和解剖国内外土地 流转的经验,并对这些模式进行分析比较。

32、第二,本文对政府如何领导和引导土地流转工作进行研究,提出促进农村土 地流转的对策建议。如完善政府职能、加大政策宣传、完善社保机制、加大财政 投入、强化金融支持等。 第三,本文从土地流转之后农民的生活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土地流转后农民 可能面临的困难,找到解决的办法,从根本解决农民在土地流转后的后顾之忧, 促进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1.4研究方法 (1) 论文的理论阐释采用比较、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运用定性分 析与规范研究,对国内外土地流转发展的具体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分析,总 结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和成功经验。 (2) 归纳与演绎的方法。通过深入实地调研,获得牡丹江市农村土

33、地流转 现状等相关数据,在掌握大量真实可靠数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得 出一般性认识和结论。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农村土地流转这一课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 实践性,因此要运用正确的相关理论指导结合农村发展实际情况,得出可行性强、 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结论。 6 第 2章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农村土地流转概念界定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家庭所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使 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 农村土地流转从根本上说是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农民为获得更多 的收益所产生的一种自发行为。目前我国施行的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是以农户自愿 为基础。通过

34、转包、转换、入股、联营、租赁等多种方式出让其使用权,在乡级 土地相关管理部门备案后,签订农村土地流转合同。 简单的来说就是在承包期的农业用地以不改变土地的用途为原则,倡导农民将 拥有承包权的土地向农业大户,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流转,建立起以农村土地 为核心的合作机制。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农业大户,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通过引进先进 的经营模式和管理制度,将土地集中起来,开展大规模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的 农业种植及经营。而另一部分将土地使用权承包出去的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 后,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投身到二、三产业中,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2.2相关基础理论 2.2.1地租理论 地租是劳动者因为使用

35、土地而向土地拥有者支 付的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的 租金或者土地拥有者出租土地的报酬。也可以说地租是直接参与生产的劳动者在 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那部分超额价值被土地所有者无条件拥有的部分,它是占有 土地权利和经营土地方式分离产生的必然结果。地租的本质就是土地拥有者凭借 土地拥有权获得的收益,即土地所有者从土地上获取收益的权利。马克思认为: “ 不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地租的占有 是土地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 。农户利用土地的方式对地租没有影响,只要存在 追求利益的组织或个人,产生了土地的垄断,就有地租的存在 。在数量上的对比 说明,农户利用土地的方式与土地拥有者出租

36、的土地数量息息相关,农户从土地 7 不同的用途获得的收益是不同的。效益好的话,他们按自己的意愿扩大租用土地, 反之就会减少土地的耕种和使用面积。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 生影响。 地租按照条件的形成原因不同,可以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级差地租理论认为,地租存在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土地的有限性,二是土地 在肥沃程度和位置上的差异。等量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肥力和位置的土地上 就不一样,因而人们尽可能选择产出高品质的土地优先进行播种,随着人口大量 的增加,使得在劣等土地上产出的农产品也能售出。在优等土地耕作获得的平均 利润超出劣等土地所得平均利润的部分就是超额利润,即级

37、差地租。 17世纪的重商主义学家威廉 配第的赋税与捐赠论中的观点为后来马克 思提出的级差地租理论奠定基础。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级差地租分为两 类:级差地租 I和级差地租 II。 I类是指相同的资本量和劳动力,在大小相同位 置不同且养分不等的土地上,所产生的超额利润是有很大不同的,因而支付的地 租也产生差异。 II类 是在任何条件都相同的土地上,投入不等的资本量,产生不 同的超额利润引起地租的不等。 绝对地租是建立在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垄断地位所取得的地租,它产生的原 因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其实体是农产品的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 部分超额利润。绝对地租的本质就在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而

38、垄断地租是由土地 生产产品的价格垄断等因素带来的那部分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 2.2.2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指制度的革新、变换、更替等一系列交替变化的过程,追求的是 一种效益的进化和提高。马克思认为,制度是一种社会机制,目的是为了调节人 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对产品的分配以及生产关系的影 响就不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更替的决定因素, 而生产关系也能够反作用于生产力,顺应发展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积极推动的 作用,反之则起到消极阻碍的作用。 诺斯提出的制度变迁包括强制变迁和诱致变迁两种方式。强制变迁中占主导 地位的是国家,诱致变迁是由于人们追求

39、利益扩大等因素所产生的,主体是个人。 8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国家虽然决定了如何划定产权的界限,但并不是一个可以完 全依靠的角色,国家既有可能在某些别有用心的组织或集团的控制下,成为有损 其他大部分集团既得利益的操纵工具,也有可能让国家独裁者或权力集团为了达 到获得自身的权力和特定目的而损害其他组织集团的利益。关于生产方面的制度 需求和制度供给是影响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如果现行的制度无法满足人们获取 利益,就产生了对新制度迫切的需求,科技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大小也都是影响 制度需求的因素。制度供给偏向于强调国家或政府的决定作用,供给的前提条件 是有正规的制度存在。 制度变迁基本由两种发展路径主导,

40、一种是在初始阶段能够产生利润收益的 制度存在,同时期产生了和该种制度相适应的组织或者集团,那么即使这种制度 最终会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些组织或集团也会为了获得收益而将该种制度持 续进行下去,不会发生制度变更;另一种路径是指在没有完整和公平竞争的条件 下,由交易费用所决定的市场,这种现象的发生往往要借助政权等外部因素的引 导进入一个正确的发展轨道,从而实现制度的更替。土地中的制度变迁理论能够 说明,当一种制度顺应了农民的意愿,保障了他们的利益,就有利于解 放生产力,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反之,当一种土地制度不能很好的适合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要求时,就要自发或者借助外部因素加快土地制度的革新和更替。 2.2.3 土地产权理论 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阐述了土地产权关系,他认为土地所有权的前提是拥 有者对土地的垄断,让这部分土地彻底与他人分离开来,只服从于自己的意志, 土地租用者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物或货币资产,前提条件是所有权及使用权的划分 界限明确。斯科提出的土地产权理论主要是指包含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 收益权和处分权在内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