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六.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六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二 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二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策略:在熟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绽开探讨,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相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
2、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索探讨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 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说明吗?为什么? 2依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意象 微妙的意味 木 树 (根据字面的说明,“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气,这些潜在力气与概念
3、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非常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漂亮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 ),领异标新二月花。”
4、在( )处应填“树”还是“木”好,为什么? 三品尝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育学生体察、咀嚼、品尝诗歌语言的习惯,培育融会贯穿质疑思辩的实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其次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四作业 :摘抄、诵读课文中的名句。 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一 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一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5、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调,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微小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实力。 德育目标 培育学生酷爱生活的主动乐观看法,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示意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文章所阐述的学问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 1自读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细致体会本文所辨析的“木叶”“树叶”“落木”的微小区分,老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一般,使他们明白诗歌语言的示意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生通过鉴赏实践,
6、提高诗歌的解读实力。 教具打算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老师: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试问:其中的“落木”何意? 学生思索后明确:“落木”即“落叶”。 老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呢?“木”和“叶”有何区分呢?让我们一起阅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老师巡察并帮助解决。 2学生再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四人一小组沟通后明确: 第1自然段,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引出争论话题。 第2自然段,探寻古诗中多用“木叶
7、”的理由,解除了诗人们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由“木叶”而“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建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建,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第3自然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分。 第4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自然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示意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自然段,说明“木”的其次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自然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
8、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6自然段为其次部分,说明白“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自然段是小结。 三、详细研习课文 出示投影: 思索下列问题,然后自由发言。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2“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味有何不同? 3“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4“木叶”与“落木”的意味又有何区分? 5“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学生甲:“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样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
9、情景中取得显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学生乙:“树”与“叶”都有繁密、潮湿的意味,合起来并不比单用意蕴丰富。“木”与“叶”则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叶”示意落叶的微黄、干燥,传递出疏朗的清秋气息。 学生丙: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学生丁:“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凄清。 学生戊:“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
10、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经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示意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明显是叶落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其次,“木”还示意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潮湿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四、探究阅读 古代诗歌中,类似“木叶”的
11、意象数不胜数。例如:松、竹、梅、兰、草、柳等。让学生试析某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以“柳”为例: 出示投影: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注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 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快?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注:乐游苑:又称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平安城,是当时士女节日游赏之处。 鉴赏:咏柳诗,用碧绿的色调,生动的比方,新颖的想象,描绘了春柳生气勃勃的葱郁景象,赞美了春风,赞美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喜悦。这首小诗,色调
12、明丽,构思新巧,从春风绿柳绽开想象,用人们常见的生活细微环节,拟人化地刻画了春柳的形象,显示了春天的无限朝气,使人感到清爽爽目。 柳诗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原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写出柳枝的蓬勃朝气。“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又回到眼前的柳上来,用春日之柳的繁盛衬出秋日这柳的枯凋。 垂柳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惟妙惟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予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
13、女多饿死”的故事,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 五、课文总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板书设计 延长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观赏诗歌的目的,在于领会诗人抒写的情感,但这并非最终的目的。观赏诗歌,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所谓诗的作用和诗教,主要是指此而言。所谓诗的教化,也全在感情的潜移默化中进行。 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观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敞。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种猜,
14、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应当与真正的晦涩加以区分。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须要观赏者以自己的阅历和思索来加以补充和阐发。 1观赏诗歌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2第一段中“主要是指此而言”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3“诗教”有什么特点? 4诗歌观赏中“猜”的内涵是什么? 5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含意? 参考答案: 1引起共鸣式的感情燃烧。 2观赏诗歌主要是思想情感和人文精神上要受到教化和影响。 3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化。 4观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以自己的阅历和思索对诗的内容加以补充和阐发。 5对创作者来说,诗歌应给
15、人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对观赏者而言,观赏诗歌必需借助想象与联想。 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四 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四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 仔细体会“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难点 阐发诗歌语言示意性的特质。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探讨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 课时支配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示意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
16、观古代诗歌,有很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调,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像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微小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示意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17、) 皋( )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 三、研读课文,探讨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 树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 木 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 树: 饱满 味 木: 疏朗 场 树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 木 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探讨诗歌语言的示意性(指词语的形象色调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
18、讲,“木”就是“树”, :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调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调,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行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闻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材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
19、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体态轻快,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
20、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疼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子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源源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
21、,永不分别。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画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快。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五 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五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品尝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
22、“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示意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育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观赏实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品尝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示意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学问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尝练习。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协助教学。 四、教学支配 1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诗词填空 1、(无边落木萧萧下
23、),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探讨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闻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二)释 题:“说”属于争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三)作者介绍(指生读屏幕上内容)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1、略读文章前三段,探讨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
24、何质疑? 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下文详细分析“木”的特征。)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1)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 (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2)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细致体会其内涵。(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1)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2)体会“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高树”的意味。(3)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是否还有别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读。)2)读第6段,明确下列问题: (
25、1)概括“木”的其次个艺术特征。 (2)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3)填表比较“(落)木(木叶)”与“树(叶)”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木”的特征,以突出强调。3)读第5段,分析“木”何以会有如此特征,探讨诗歌语言的潜在示意性问题。明确:(1)文中是怎样详细阐述这一问题的,结合实践精确把握其内涵。(2)明确诗歌语言富有示意性观点是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3、读第7段,作全文小结。4、全文思路梳理,整体把握。五)拓展练习。运用文中诗歌语言富有示意性这一观点,学以致用,作连线题。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课后作业。 第20页 共20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