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式气囊腰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机理作用初探] 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我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控式气囊腰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机理作用初探] 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我疗法.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调控式气囊腰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作用初探 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我疗法 摘 要 用自制“调控式气囊腰枕”与骨盆牵引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使治疗既能通过调控式气囊腰枕的支撑顶挤维持腰椎的生理前凸,促进突出间盘组织还纳,又能使腰椎间隙被匀称牵开,达到牵引的目的,提高了腰椎间盘突出症骨盆牵引时的治疗效应。 关键词 调控式气囊腰枕 骨盆牵引 腰椎间盘突出症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自2003年12006年12月将我院外科治疗的98例LD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4015)岁,病程2个月5年;比照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014)岁,病程1
2、个月3年。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气囊的制作:用充气皮球、橡胶管、金属气门及肯定型号的橡胶内胎等材料,通过粘接或铁板挟持等方式按肯定比例做成气囊,使气囊在进气充盈后成立式桥拱状。 病例选择:治疗组与比照组均以下列条件为适应证选择病例。年轻、初次发病者;病程较短者;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X线等检查无椎管狭窄、椎管肿瘤、腰椎重度退变增生、腰椎结核者;无妊娠、高血压、心脏病及腰部皮肤破损感染者。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气囊与骨盆牵引联用。将一般腰椎牵引带固定于患者腰部,仰卧于硬板床,将气囊垫放在腰椎牵引带与床板之间,牵引重量依据个体差异在715kg
3、之间,抬高床脚约20cm作反牵引或平卧作对抗反牵引,同时手握充气皮球,顺时针方向旋紧限制阀,交替挤捏和放开充气皮球,则气囊进气渐渐充盈,气囊充气多少应依据临床须要确定,一般起先气囊气压达10kpa左右持续15-30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旋松限制阀适量放气至气压为5kpa左右,使腰部舒适为度。每日治疗最少2次,每次12小时,牵引间歇期强调卧床休息,腰部仍旧垫放气囊以巩固疗效,症状完全减轻或消逝后解除骨盆牵引,但需接着运用气囊做腰部保健13个月。症状消逝后3个月内避开重体力劳动,起床排便、捡物等留意用膝、髋屈曲下蹲,尽量避开弯腰,削减对腰椎间盘后方的压力。比照组:用一般腰椎牵引带做骨盆牵引,除气囊的
4、运用外,牵引要求及留意事项与治疗组相同。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之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制定。痊愈:自觉症状及临床体征消逝,直腿抬高试验70,能复原原工作生活。好转:自觉症状消逝,临床体征大部分消逝,直腿抬高试验2=5.86,P1的压力,尤其在韧带松弛时腰椎椎体不同程度的下沉,使腰椎生理前凸减小,甚至消逝变直,导致相邻两椎体间距缩小,椎间盘压力相对上升,不利于突出间盘组织的回纳和炎性水肿的消退。用一般腰椎牵引带进行骨盆牵引时,平直牵引力作用在有弧度腰椎各椎体的分力所产生的向下力使腰椎的生理前凸人为的减小,甚至变直。牵引虽使腰
5、椎间隙略为增宽,但腰椎前凸的消逝使相邻两椎体前缘的开口变小、靠拢,甚至挤压,仍旧不利于突出间盘组织的还纳。 调控式气囊腰枕的临床应用:借鉴了悬吊牵引的优点,将腰部悬吊改为气囊腰枕,通过调控气囊中的气压,变更气囊的形态,支撑顶挤腰部而发挥作用,与骨盆牵引联用,取长补短,避开了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成年男性的脊柱平均长约70cm,女性稍短,长约65cm,全部椎间盘的厚度约占脊柱全长的1/42。平卧时腰椎椎体与椎间盘相对应棘突间距的平均长度约1015cm,当腰部垫放气囊充气时,依据压强(P)=压力(F)/受力面积(S)的关系,气压上升时气囊壁受内压作用而向四周膨隆,产生顶挤力气,当气压由3kPa渐渐增大
6、时,腰部与气囊的接触面因气囊的充盈而渐渐减小,压强渐渐增大,顶挤力气增加,当顶挤力大于腰腹部重力或腰腹部重力与平直牵引力所产生的向下力的合力时,则气囊支撑顶挤腰部上抬,从而变更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消逝、甚至后突。依据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原理,用气囊的支撑顶挤对抗腰腹部重力或腰腹部重力与有弧度腰部受平直牵引时产生的向下力的合力,维持腰部原有的生理前凸。依据“两点间的距离线段最短”的定理,气囊充盈时腰椎的生理前凸由几乎接近平直的线段变成较长的弧线,使后纵韧带的惊慌度增加,在腰椎间隙匀称牵开、增大产生负压吸引的同时顶挤突出的间盘组织还纳复位,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使腰腿难受缓解或消逝,达到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石美鑫.熊汝成.李鸿儒,等.好用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1292131 5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编写组.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