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精编】《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精编】《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0页 共20页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本科教学使用)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
2、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 熟悉诊断、诊法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3、。【教学内容】1.“诊断”的含义。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的概念。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教学要求】1. 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2. 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3. 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4. 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典型例
4、证。5. 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6. 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温病条辨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籍、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的作者及主要内容。7. 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第一章 问诊【目的要求】熟悉问诊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主诉、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 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2. 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含义,询问的意义,询问的方法与要求。
5、3. 问现在症: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经带等的内容,常见症状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熟悉问诊的意义;问诊的具体方法;问诊的注意事项。二、 问诊的内容1. 熟悉问一般情况的内容。了解问一般情况的意义。2. 掌握主诉的含义;书写主诉的要求。了解主诉的诊断价值。3. 掌握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熟悉现病史的询问方法。了解问现病史的意义。4. 熟悉既往健康状况和既往患病情况询问的内容。了解问既往史的意义。5. 熟悉个人生活史询问的内容。了解问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等内容的意义。了解小儿的病理特点
6、;问小儿的主要内容;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6. 了解问家族史的内容和意义。三、 问现在症1. 熟悉问现在症的含义;“十问歌”;问现在症的方法。2. 掌握问寒热的含义;恶寒、恶风、寒战、畏寒的区别;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和临床意义。了解“寒热”产生的机理。3. 掌握问汗的内容;有汗无汗、特殊汗出、局部汗出的概念、分类、表现及临床意义;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表现及临床意义。熟悉“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和诊断意义。4. 掌握导致疼痛的病因和病机;疼痛的性质。熟悉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了解问疼痛的要点。5. 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阳痿、遗精的含
7、义。熟悉各症的临床意义。6. 掌握耳鸣、耳聋、重听、目痒、目痛、目眩的含义。了解目昏、雀盲、歧视的异同。7. 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和临床意义。了解失眠、嗜睡的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8. 掌握临床常见饮食异常症状的含义和意义。了解不欲食、纳少和纳呆的区别。9. 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10. 掌握问月经、问带下的内容;正常月经、正常带下的表现。熟悉异常月经、病理带下的表现和意义。第二章 望诊【目的要求】掌握望神、望色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熟悉望异常形体、姿态和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了解望诊诊断病证的原理,
8、局部望诊的主要表现。【教学内容】1. 望诊的概念,望诊的方法,望神色形态和局部望诊诊病辨证的原理,望诊的方法。2. 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临床意义。3. 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症)证。4. 望形: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的表现及临床意义。5. 望姿: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临床意义。6. 望头面、五官:望头与发、望目、望鼻、望耳、望唇、齿及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7. 望肢体:望颈项、望胸部、望腹部、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等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8. 望二阴:望前阴、望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
9、义。9. 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10. 望排出物:痰涕、涎唾、呕吐物、大便、小便等的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11. 望小儿指纹:望指纹的方法,正常指纹,指纹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 全身望诊1. 掌握望神的概念;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2. 掌握望色的概念; 常色与病色、主色与客色、善色与恶色的概念及特点;五种病色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色与泽的临床意义;望色十法的内容。了解望色诊病的原理;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
10、3. 熟悉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形体诊病的原理;体质形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4. 熟悉望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姿态诊病的原理;衰惫姿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二、 局部望诊1. 熟悉小儿囱门、颜面、目、口唇的病理形态、临床意义。了解头发、耳、鼻、齿与龈、咽与喉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2. 熟悉颈项、胸胁、腹部的常见病理形态、临床意义。了解腰背部、四肢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3. 熟悉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的表现和鉴别。了解涎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三、 望排出物1. 掌握痰涕、呕吐物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了解涎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 熟悉大便、小便的异常改变及其临床
11、意义。四、 望小儿指纹1. 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概念;望小儿指纹的方法。2. 了解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3. 掌握风、气、命三关的划分;正常小儿指纹的表现;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 舌诊【目的要求】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和病理舌象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和舌象分析要点。【教学内容】1. 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布,舌诊的内容,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 望舌质:正常舌质的表现、意义;舌色淡白、淡红、红、绛、紫的表现、临床意义;舌形老、嫩及胖大、瘦薄、点刺、裂纹、齿痕的表现、临床意义;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短缩、吐弄的表现、临床意义;舌下络脉的诊法、常见异
12、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3. 望舌苔:正常舌苔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色白、黄、灰黑的表现、临床意义。4. 舌质与舌苔互参,舌诊的一般临床意义,临床常见舌象及其意义。【教学要求】一、 舌诊概说1. 熟悉舌质、舌苔、舌象、舌诊的含义。2. 熟悉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质;舌的形态结构。了解舌的组织结构;舌乳头的分类及各种乳头的形态特征;丝状乳头、蕈状乳头对舌象形成的影响。3. 熟悉脏腑在舌面的分布理论;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4. 熟悉舌诊的体位,伸舌姿势,诊舌的顺序,诊舌的注意事项。了解刮舌、揩舌的方法和临床意义。5. 掌握诊舌的内容;正常舌
13、象的特征及意义。熟悉舌象的生理变异;望舌质、望舌苔的临床意义。二、 望舌质1. 掌握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的表现、临床意义。2. 掌握正常舌形的特征;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舌形的表现、临床意义。3. 掌握正常舌态的特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舌态的表现、临床意义。4. 熟悉诊舌下络脉的内容;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三、 望舌苔1. 掌握舌苔厚薄、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苔质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 掌握白苔、黄苔、灰黑苔等苔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四、 舌象综合分析1. 熟悉舌之神气(有神、无神)、胃气(有胃气、无胃气)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舌质、舌苔综合
14、分析的原则、临床意义。2. 熟悉临床常见舌象的临床意义。了解舌象的动态分析;舌诊的临床意义。第四章 闻诊【目的要求】掌握常见病变声音的一般规律、特点及意义;熟悉常见病体气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了解正常声音的特点,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教学内容】1. 听声音:咳嗽、哮、喘、喷嚏、谵语、心音变化等的临床意义,发声、呼吸、语言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等声音的临床意义。2. 嗅气味: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 听声音1. 了解听声音的含义、听声音诊病的原理、意义;正常声音的特点;影响正常声音的因素;异常呼吸音啰音、心音异常的
15、临床意义。2. 掌握发声、音哑、鼻鼾的表现、临床意义;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特点、临床意义;喘和哮、短气的特征、区别、临床意义;常见咳声的特点、临床意义;虚实寒热诸证呕吐的特点、临床意义;呃逆、嗳气、呵欠、喷嚏、太息的表现、临床意义。3. 熟悉病理语声的一般规律;失音与失语的区别;呻吟、惊呼的表现、临床意义;语言异常所主病证的一般规律;顿咳和白喉的咳声特征;肠鸣异常的表现、临床意义。二、 嗅气味1. 熟悉口气、痰涕之气、汗气、呕吐物之气、二便之气、经带恶露之气的异常变化和临床意义。2. 了解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第五章 脉诊【目的要求】掌握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
16、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组合与主病规律;熟悉脉诊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了解妇人脉、小儿脉和真脏脉的特点。【教学内容】1. 脉诊的原理,脉诊的意义。2. 诊脉部位: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诊法。3. 诊脉方法:时间、体位、指法、举按寻、平息、五十动、脉象要素。4. 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5. 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6. 相似脉的鉴别比较。相兼脉及其主病规律。真脏脉的含义、特征和临床意义。7. 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和特点。8.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教学要求】一、 脉诊概说1. 了解脉象、脉诊
17、的含义;心脏博动、脉道、气血直接影响脉象;脏腑组织的作用与脉象的形成间接相关。2. 掌握寸口诊法的部位、方法、三部九候和分候脏腑。了解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3. 掌握诊脉的时间、体位和指法。熟悉指目、布指、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等名词的含义。4. 熟悉脉象要素(脉位、脉次、脉形、脉势)的含义与意义。二、 正常脉象1. 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有胃、有神、有根脉象的特征。2. 熟悉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特征与胃、神、根的关系;内外环境因素对脉象的影响。三、 常见病脉1. 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
18、、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等1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熟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等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2. 熟悉模拟脉、对举脉的含义;常见模拟脉与对举脉的内容。3. 熟悉相兼脉的含义;脉象相兼的原理。掌握脉象相兼的原则;脉象相兼所主病证的规律。4. 了解真脏脉的含义;“十怪脉”的名称、特点及临床意义。5. 了解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小儿脉象的意义。四、 脉诊的临床意义熟悉脉诊对判断病变性质、辨别病证部位、分辨邪正盛衰、推断病证进退预后的意义。第六章 按诊【目的要求】掌握按诊的方法,按脘腹的内容和意义;熟悉按诊的
19、意义,按胸胁、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内容和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 按诊的体位、方法、注意事项。按诊触、摸、按、叩等法的操作方法,按诊的意义。2. 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方法、内容与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 按诊的方法与意义熟悉按诊的含义和意义;按诊的体位、手法、顺序。了解按诊的注意事项。二、 按诊的内容1. 熟悉诊虚里的部位、方法和临床意义;按胸部、按乳房、按胁部的一般临床意义。2. 掌握腹部按诊的一般方法;脘腹部位的划分;按脘腹异常变化的意义;腹满、腹水、腹部肿块的按诊特点和临床意义。3. 熟悉肌肤寒热、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的常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尺肤的部位和
20、诊尺肤的临床意义。4. 熟悉按手足寒热变化的临床意义。5. 了解按腧穴诊病的理论依据;诊断各脏腑病变常用的腧穴名称。第七章 八纲辨证【目的要求】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教学内容】1. 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2. 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3. 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4. 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5. 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6. 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
21、;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7. 八纲辨证的意义。【教学要求】一、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1. 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2. 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二、 八纲基本证候1. 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2. 熟悉寒热辨证的意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证候分析。掌握寒证与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3. 熟悉虚实辨证的意义。掌握虚证与实证的概念,实证、虚证的一般临床表现。4. 熟悉
22、阴阳两纲归类证候的依据与内容。三、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 熟悉证候相兼的概念;证候相兼的常见证型;表虚证与表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 了解证候错杂的概念;证候错杂(夹杂)常见证型。熟悉证候错杂中,矛盾双方均反映疾病的本质,辨证时主要分析其中的主次缓急。3. 熟悉证候真假的概念;证候真假的四种类型。掌握真寒假热证与真热假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概念。熟悉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基本病机。4. 熟悉证候转化的概念;证候转化的三种类型;表里出入的含义;里邪出表、虚证转化为实证的本质。掌握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化为虚证
23、的概念。四、 八纲辨证的意义熟悉八纲辨证的特点;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八纲基本证候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第八章 病性辨证【目的要求】了解病性、病性辨证的概念;掌握辨六淫证候、辨阴阳虚损证候、辨气血证候、辨津液证候、辨情志证候中常见证型的概念、临床表现。【教学内容】1. 病性及病性辨证的概念、意义。2. 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3. 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4. 气病证候、血病证候、气血同病证候的分类,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5. 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6. 喜证、怒证、
24、忧思证、悲恐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教学要求】一、 辨六淫证候1. 掌握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 熟悉内风与外风、伤寒与中寒、内湿与外湿、寒湿与湿热、内燥与外燥的区别。二、 辨阴阳虚损证候1. 掌握阳虚证、阴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 掌握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汗出特征,了解其证候分析。三、 辨气血证候1 了解常见气病证候的分类。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 了解常见血病证候的分类。熟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
25、、气随血脱证的概念、证候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血瘀证的成因。3. 了解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熟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证候表现的原则、病机。四、 辨津液证候1. 掌握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 掌握“痰饮”、悬饮、支饮的概念、病位及临床表现,了解饮证的证候分析。3. 了解病性“水”的特征、形成机理。掌握水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4. 熟悉痰、饮、水、湿的异同与关系。5. 掌握津液亏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了解津亏与液脱的一般差别。五、 辨情志证候熟悉情志为病的病理和症状特点;喜证、怒证、忧思证、悲恐证的概
26、念、临床表现;了解情志证的证候分析。第九章 脏腑辨证【目的要求】熟悉脏腑辨证是以辨脏腑病位为纲,并分辨病性的辨证方法;脏腑辨证的意义、运用范围。掌握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各脏腑证候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各脏腑常见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相关证的鉴别。【教学内容】1. 脏腑辨证的概念、适用范围和意义,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2. 心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心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3. 肺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肺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4. 脾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脾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5. 肝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
27、肝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6. 肾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肾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7. 腑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腑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8. 脏腑兼病证候的概念、各脏腑兼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教学要求】辨心病证候熟悉心的病变范围;心病的常见症、征。掌握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痰蒙心神证、热闭(扰)心神证与痰火扰(闭)神证的鉴别。熟悉心火亢盛证临床表现的几类特点;引起心
28、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及其各自的证候特点。辨肺病证候1. 熟悉肺的病变范围;肺的常见症、征。2. 掌握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蕴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水相搏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风寒犯肺证与风寒束表证,风寒犯肺证与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肺热炽盛证与痰热蕴肺证的鉴别。辨脾病证候1. 熟悉脾的病变范围;脾病的常见症、征。2. 掌握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脾阳虚证与寒湿困脾证,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辨肝病证候1
29、. 熟悉肝的病变范围;肝病的常见症、征。2. 掌握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寒滞肝脉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四证的鉴别。辨肾病证候1. 熟悉肾的病变范围;肾病的常见症、征。2. 掌握肾阳虚证、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肾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的鉴别。辨腑病证候1. 熟悉各腑病的病变范围;各腑病的常见症、征。2. 掌握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热炽盛证、寒饮停胃证、寒滞胃肠证、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虫积肠胃
30、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胃阳、气虚证与脾阳、气虚证,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胃肠气滞证与寒滞胃肠证,湿热蕴脾证与肠道湿热证,心火下称证与膀胱湿热证的鉴别。辨脏腑兼病证候1. 了解脏腑兼病证候的概念。2. 掌握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胆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心肾不交证与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胆(经)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与胃肠气滞证,脾肾阳虚证
31、与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与心肝血虚证的鉴别。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目的要求】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的概念;了解其各自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1 六经辨证的概念,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六经病证的传变。2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卫气营血的传变。3三焦辨证的概念,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三焦病证的传变。4经络辩证的概念,十二经脉病证奇经八脉病证的基本特点。【教学要求】一、.六经辨证概要1
32、. 熟悉六经辨证的概念。2. 熟悉太阳病证、太阳经证(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腑证,阳明病证、阳明经证、阳明腑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厥阴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3. 了解六经病证传经、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直中、合病、并病等概念。二、卫气营血辨证概要1. 熟悉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2. 熟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3. 了解卫气营血证的顺传、逆传等概念。三、 三焦辨证概要1. 了解三焦辨证的概念、临床实际运用。2. 了解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3. 了解三焦病证传变的
33、顺传、逆传等概念。四、 经络辨证概要1. 了解经络辨证的概念。2. 了解十二经脉的病证特点。3. 了解奇经八脉各自的病证特点。第十一章 诊断思路与方法【目的要求】了解病情资料综合处理的概念、意义;熟悉使病情资料完整、系统、客观、准确的方法,病情资料各属性的含义、诊断意义。熟悉诊断思维各法的含义和特点。熟悉以症为中心的诊断思维方法。熟悉各种辨证方法的主要特点、相互关系和综合运用,证名诊断的要求;辨证统一体系的实质、方法;掌握辨病位、辨病性的主要项目。熟悉病名诊断的意义;疾病诊断的一般途径;疾病病名的诊断意义;疾病分类的诊断意义及常见病类知识。【教学内容】1.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病情资料属性的分
34、类。2. 常用的诊断思维方法。3. 主症诊断的意义,围绕主症进行询查、诊病、辨证的思维方法。4. 辨证诸法各自的特点、相互关系和综合运用;辨证统一体系的概念,其实质是辨病位与病性,辨证具体要素,证名诊断的形成与要求。5. “病”的概念与疾病诊断的意义,病、证、症的关系,疾病诊断的一般途径,疾病命名的诊断意义,疾病分类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常见病类知识。【教学要求】一、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1. 了解病情资料的含义和意义,病情资料完整性、系统性的意义。熟悉使病情资料完整的作法。2. 了解病情资料准确、客观的含义。熟悉使病情资料准确、客观的要求。3. 了解症、脉、舌相应与不相应的概念,病情不一致提示疾病
35、复杂,正确认识“脉症从舍”等的含义。4. 熟悉必要性数据、特征性数据、偶见性数据、一般性资料、否定性资料的含义与意义。二、 诊断思维的一般方法1. 熟悉模拟法、归纳法、演绎法、反证法、模糊判断法等的概念、运用特点。2. 熟悉临床诊断要以主症为中心,全面分析以辨别病性,特征症常是诊断的关键。三、 主症诊断思路1. 了解主症在诊断中的意义。2. 熟悉确定主症的方法,围绕主症进行询查的思路、诊病的思路、辨证的思路。四、 证候诊断思维1. 了解辨证诸法各自的特点、运用范围,相互间的关系,辨证诸法的综合运用。2. 掌握辨证主要是辨病位与病性,辨空间病位的具体项目,辨时间(层次)病位的具体项目,辨病性的具
36、体项目。了解笼统病位的内容,抽象病性的内容。3. 掌握常见而规范的证名是由病位与病性的不同项目组合而成。熟悉辨证结果的具体要求包括内容要准确全面,证名要精炼规范,证候变则证名亦变,不受证型拘泥。五、 疾病诊断思路1. 熟悉病(病名)的概念,症、病、证之间的关系,病名诊断具有把握病变规律、指导治疗的意义。2. 熟悉疾病诊断的一般途径是根据病因或发病特点、病史、主症或特征症、特发人群、流行情况等。3. 了解疾病命名的形式,中医病名具有简明的特点。熟悉疾病命名的诊断意义。4. 熟悉疾病分类的诊断意义,病性分类法、病状分类法、病位分类法、按科分类法各自的含义、举例与优缺点,常见病性类疾病、病状类疾病的
37、基本特征。第十二章 病历书写与要求【目的要求】了解病历的含义、意义;病历的沿革。熟悉中医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门(急)诊病历、住院病历的书写格式。掌握主诉、现病史、病证诊断的书写。【教学内容】1. 病历的含义、意义与沿革。2. 中医病历书写要求。3. 门(急)诊病历、住院病历的格式、内容与书写要求。4. 中医病历书写的重点内容。【教学要求】一、 病历的沿革与意义了解病历的含义、意义;病历的沿革。二、 病历的内容和要求1. 了解不同病历及记录完成的时间要求;病历书写用笔、文字、签名的要求;对症状、检查等记述的要求;症状描述要用中医术语的理由;病、证诊断的规范;书写病历的最基本要求。2. 熟悉门(急
38、)诊病历、住院病历的书写格式。三、 中医病历书写的重点内容掌握主诉的确定与正确书写;现病史与既往史的划分;现病史的书写要求;病历中“诊断”的内容。课时安排教学内容讲授时数见习时数备注绪论2第一章 问 诊81第二章 望 诊91第三章 舌 诊71第四章 闻 诊2第五章 脉 诊71第六章 按 诊32第七章 八纲辨证71第八章 病性辨证71第九章 脏腑辨证102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4第十一章 诊断思路与方法64第十二章 病历书写与要求22合 计721690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专科教学使用)(供三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成人大专、职教、五年制中医大专等专业使用)一、 前言中医诊断学是依据中医理论、研
39、究诊察病情、辨别证候、判断病种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本教材面向三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各科,职教、成教专科,在学习中医诊断学有关基础理论的同时,突出其实用性,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为了适应近年国家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试的要求,本教材内容涵盖了考试范围。中医诊断学是学习者在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首次疾病临床表现、证候类型及病案记录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内容,涉及大量有关概念、方法以及症、证、病的知识,为了使学习者更加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
40、求,我们引入“知识点”概念。所谓“知识点”是指本学科中相对独立的最小的知识单位,在“绪论”中指各种基本概念,在“诊法”中指各个“症”,在“八纲”“辨证”中指各种“证”。知识点的内涵,指该知识点本身所包含的内容项目。对“症”而言,包括“表现特点”、“病因病机”、“主病”、“兼证”等项目;对“证”而言,包括“证候概念”、“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分析”、“辨证要点”等项目。基他如“概念”、“分类”、“意义”等,则因知识点而异。知识点的外延是该知识点所包含内容项目的对象,在“症”知识点中,分别指“表现特点”、“病因病机”、“主病”、“兼证”等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在“证”知识点中,分别指“证候概念”、“临
41、床表现”、“病因病机分析”、“辨证要点”等项目所涉及的内容。根据对专科及职业医师考试的要求,对上述知识点进行教学有着重度分类,共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类,在各章节的目的要求中加以标明,以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掌握重点。总体要求:掌握四诊基本、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八纲、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知识,了解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基本知识。了解疾病概念、诊病意义以及辨病与辨证的关系。掌握病历书写通则,熟悉各种病历内容与书写格式。初步掌握诊察疾病的方法、辨证思维过程及病历书写方法。本学科教学总学时为90学时,课堂教学宜54学时,实验、见习宜36学时,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条件自行
42、调整。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以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为原则。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实用性,突出重点。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要密切联系课堂讲授的内容,采用病案、病例、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实践能力,掌握病情资料采集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的辨证思维过程,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二、 教学要求和内容第一章 绪论【目的要求】1. 掌握知识点概念类:诊法、辨证、症、证、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证求因。2. 了解知识点概念类:中诊发展简史,诊病,病,病案,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教学内容】1. 中诊发展简史。2. 中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辨证、诊病概念及
43、病案,简要介绍所涉及的症、证、症的概念。3. 中诊的学科地位是 基本课、桥梁课、主干课。4. 中诊的基本原则是 审察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5. 中诊的学习方法 深入理解、掌握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重视临床实践; 熟记经典;不断充实【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或辅以相关实物展示、多媒体教学。第二章 诊法一、 望诊(一) 全身及局部望诊【目的要求】1. 掌握知识点:概念类:望神、五色诊。症状类: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常色、主色、客色、病色、善色、恶色、青色、灰色、黄色、白色、黑色。2. 熟悉知识点:概念类:色诊原理、望形体。症状类:体强、体弱、体胖、体瘦;鸡胸、龟背、罗圈腿、桶状胸、扁平胸、臌胀
44、、腹凹(干瘪)、脊疳。颤动、抽搐、撮空理线、痿痹、卒倒。3. 了解知识点:概念类:望关面、望目、五轮学说、望耳、望口唇、望齿龈、望咽喉、望颈项、望胸胁、望腹、望腰背、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望小儿食指脉络,望排出物。症状类:头形、囱陷、囱填、解颅、面肿、腮肿、口眼歪斜。眼神、目赤肿痛、目眦淡白、白睛黄染、目窠肿、目窠内陷、眼睛突出、目生翳膜、瞪目直视、戴眼反折、横目斜视、昏睡露睛、睑废、瞳仁扩大、瞳仁缩小;耳轮色泽、耳背经络、耳轮甲错;酒糟鼻、鼻渊、鼻衄;口唇色泽、口唇樱红、口唇干裂、口唇糜烂、口疮、口糜、鹅口疮;齿色泽 、咬牙啮齿、牙关紧闭、龈舌泽、龈红肿、齿衄;咽红肿、乳蛾、咽腐烂、咽脓肿
45、、伪膜。瘿瘤、瘰疬、气管偏移、项强项软、颈脉搏动、颈脉怒张;肋骨串珠、乳痈、呼吸异常、腹壁青筋暴露、脊疳、角弓反张、鹤膝风、疝气、阴缩、肾囊风、阴挺、痔疮、脱肛、斑、疹、白、痈、疽、疔、疖。热痰、寒痰、风痰、湿痰、燥痰、痰中带血、脓血腥臭痰;清涕、浊涕;呕吐物;大便清稀、鸭溏、大便黄糜、便如粘冻、脓血便、大便干结、血便;小便清长、小便短赤、尿血、尿砂石、尿混浊。络脉长短、络脉部位、络脉色泽、络脉深浅、络脉形态。【教学内容】1. 望诊概念、原理及内容。2. 望神:得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观察要点、临床意义。3. 望色:常色与病色的概念和区别,五色主病的机理及特点。4. 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
46、畸形的表现及临床意义。5. 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临床意义。6. 望局部:头面、目、耳、鼻、口唇、齿龈、咽喉、躯体、小儿络脉及排出物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尽量辅以多媒体、幻灯、图片等资料,边看边讲。(二)、舌诊【目和要求】1. 掌握知识点:概念类:舌诊意义、舌面分部、舌诊方法、舌诊注意事项、舌色、舌神、舌形、舌态、苔色、苔质、综合分析。症状类:正常舌象、舌象胃神根。舌神。淡白舌、红舌、绛舌、青紫舌。苍老舌、娇嫩舌、胖大舌、肿胀舌、瘦薄舌、点舌、刺舌、裂纹舌、齿痕舌、瘀斑舌、舌下络脉。强硬舌、痿软舌、颤动舌、歪斜舌、吐弄舌、短缩舌。白苔、黄苔、灰苔、黑苔。厚苔、薄苔、润苔、燥苔、腐苔、腻苔、剥落、消长、真假。2. 熟悉知识点:概念类:舌诊原理、舌的组织结构症状类:临床常见病理舌象。【教学内容】1. 舌的结构,舌诊原理,舌面分部,舌诊方法及舌诊注意事项,正常舌象。2. 望舌体:舌色(淡白、红、绛、紫),舌形(老嫩、胖瘦、肿胀、点刺、齿痕、瘀斑、舌下脉络),舌态(强硬、痿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