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课件31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319112 上传时间:2021-08-21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四章课件31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老子》四章课件31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子》四章课件31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四章课件31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老子四章,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目录,CONTENTS,01.,学习目标,02.,03.,04.,05.,06.,作业布置,思考探究,重难把握,课文梳理,预习检查,01,学习目标,了解老子及道德经相关知识 掌握文章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学习目标,02,预习检查,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

2、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作者介绍,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作者介绍,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3、,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体知识,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文体知识,03,课文梳理,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

4、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户牖:门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古代马车结构,思考,1.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

5、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明确: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企者:踮起脚的人 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长:长久。一说读zhng,意思是得到敬重。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

6、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处:为,做。,思考,1.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 强(qi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思考,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

7、容是什么? 明确: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注释 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3.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 4.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5.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

8、败之,执者失之。 注释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7. 累(li)土:一筐土。累,同“纂”,土筐。 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释 10.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11.几(j):接近。 12.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13.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14.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思考,1.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告

9、诫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思考,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明确:结论不同。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

10、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探讨,1.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 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孟子:主张“仁政” 道家: 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 儒家 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探讨,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道家: 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B.侧重天道,

11、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儒家论“天道”: 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家思想,如荀子天论篇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探讨,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雲,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道不行,乘浮于海。”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12、(第二章)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第七十八章),探讨,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 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 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圣人”;而黛玉则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婉若“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统,因此为“(蘅芜)君”;后者为辅助,因此为“(潇湘)妃(子)”。 湘云最初受宝钗影响,倾向于儒家,如她向宝玉所说的仕途经济;后来,与黛玉也颇为知心,如凹晶馆联诗。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常走的一条路: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

13、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讨论:,2.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道互补”呢? 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04,作业布置,(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谢 谢 观 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