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前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前指导.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前指导(新高考试卷)两个先看:一是先看选择题第15题,带着初步印象去阅读;二是先看标题、作者、注释,尽可能多的创设情境融入诗歌写作环境,为理解诗歌正文部分服务。两个心态:一是保持平常心态:我难人亦难,我不畏难,沉着冷静寻找突破口;二是多多运用同理心的思维分析诗歌情感。(一)研读近年真题,了解考点纵览2017-2020年的全国卷,可以发现:(1)选诗特点体裁:以律诗为主,偶有古体诗。尤其20年全国I、卷及21年八省联考都选择七言律诗进行考察。题材:范围较大,有题画诗、干谒诗、田园诗等,但更偏爱即事(景)抒情诗;选材关注家国情怀。时代:几乎全为唐宋时期诗歌。作者:既有
2、名家的非名作作品,也有非名家的名作作品。(2)考点特点考查点:内容上要明白其表层意思,即能疏通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情感上要领会其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诗中人物、景物、事物的形象特征,借此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表达技巧上要掌握基本鉴赏诗歌的角度和方法,如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结构脉络等。考题涵盖所有考点,偏重思想感情的把握和表达技巧的赏析。题型有一道选择题(3分)和一道主观题(6分),共9分,以“古代诗歌阅读”形式出现。(二)读懂诗歌,精准答题古诗阅读,其根本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近年来越来越重
3、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的考查。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地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健。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逐步养成读懂诗歌再做题的良好习惯。1、读懂诗歌的前提,需对诗歌的表现特征有所了解。(1) 熟悉七言律诗体裁特点 : 八句,四韵或五韵(压四个韵或者五个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可借此帮助理解诗歌大意或某词意思)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2)了解常见的诗歌的章法结构:诗人将诗歌的章法结构归结为“起”、“承”、“转”、“合”。 1、“起”:起句为
4、一诗之首,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內容,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某种氛围的作用,主要有两种切入角度: (1)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诗的主旨或概括诗的容。单从诗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 (2)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 2、“承”:承句与“起”句语意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而言,承句多为写景或事。 3、“转”:“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
5、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4、“合”:“合”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从内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2、读具体诗歌时,要学会抓住最中心的事件与四联的关系,通过注释、朝代及知人论世理解诗人写作此诗的心情,联想唤醒自身情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
6、贴近这首诗,才会读懂它。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21届八省联考试题)幽州新岁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事件:围绕中心事件诗人在幽州过新年联想唤醒情境自己过新年的见闻感受,思考诗人感受不同的原因关联:首联和事件的关联新年所见之景1(景中融情)1:“雪如梅”(对比),今昔对比中暗含时光荏苒的感慨。颔联和事件的关联新年所叹之情1:“共知”、“且喜”(直接抒情),“共知人事何常定”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的怅惘;“且喜年华去复来”对时序循环,不失常度的宽慰。颈联和事件的关联新年所见之
7、景2(景中融情):实:幽州所见欢度新春之景(听觉);虚:京城所想欢度新春之景(视觉),表达对新年伊始,普天同庆的欣喜。尾联和事件的关联新年所叹之情2:卒章显志,在“边镇”幽州,诗人遥望“长安”希望能“寿一杯”(间接抒情:通过人物的动作细节和心理活动侧面表达仕途不顺,希望能重获重用)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落梅南宋尤袤梁溪西畔小桥东,落叶纷纷水映红。五夜客愁花片里,一年春事角声中。 歌残玉树人何在?舞破山香曲未终。却忆孤山醉归路,马蹄香雪衬东风。【注】玉树:指玉树后庭花。舞破句:化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事件:围绕中心事件诗人看到梅花飘落联想唤醒情
8、境自己观察落梅或落叶的感受,思考诗人感受不同的原因(敏感点:南宋)关联:首联和事件的关联诗人看落梅的地点及落梅的姿态(细节描写)颔联和事件的关联由花片的飘落联想到自己的羁旅漂泊“客愁”(直接抒情),从深夜的辗转反侧“五夜”直到听到清晨的凄厉的 “角声”,一年的春事陆续展开(听觉)。颈联和事件的关联由梅花联想到与花相关的歌曲,可以借助注释,理解“人何在”“曲未终”里的山河破碎之愁。(用典抒情)尾联和事件的关联由梅花回想起记忆中隐居孤山时马蹄踏着香雪般梅花的美好画面。(借景抒情 反衬)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南京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唐
9、杜甫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注】永安宫:刘备在白帝城的行宫,临终托孤之处。伏腊:伏祭和腊祭。事件:围绕中心事件诗人游历古迹永安宫(杜甫是我们最熟悉的诗人之一,这首诗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所作。他人生的四个阶段要清楚,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其诗作思想感情)联想唤醒情境自己参观古迹名胜的感受,思考诗人感受不同的原因。补充:第一个阶段是南北壮游时期。从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起,为了扩大眼界、结识名流,杜甫数度漫游,历时达十余年之久,其间他到过金陵、姑苏、浙东、齐赵一带。代表作:望岳。第
10、二个阶段是困居长安时期,长达十年。杜甫到长安谋官未成,加之家庭突遭变故,生计日艰,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长安困守使杜甫成长为一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第三个阶段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曾陷贼,后“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被任命为左拾遗。代表作:悲陈陶哀江头春望北征羌村三首及“三吏”、“三别”等。 最后一个阶段:759年7月杜甫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漂泊西南天地间”。旅居夔州期间,杜甫作诗四百三十余首,创作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其一生的高峰。)关联:首联和事件的关联点明游历的古迹是“三峡”的“永安宫”,所写的古人是“蜀主”刘备。其中
11、“崩年”暗含对刘备的叹惋之情,对其壮志未酬中道驾崩的遗憾。颔联和事件的关联诗人眼前所见古迹之景“虚无野寺中”,想象曾经的“翠华”,暗含昔盛今衰的慨叹。颈联和事件的关联继续描写所见古迹之景“松巢水鹤”,感慨其人迹罕至,一片荒芜,只有“岁时”被人祭祀,照应颔联中的“虚无”“野寺”。尾联和事件的关联增加了另一古迹“武侯祠”,明说诸葛亮与刘备“一体君臣”,表达对其君臣遇合相得,互相成就的羡慕感叹之情。暗指自己一生的际遇不好,抒发了对自我人生际遇以及家国遭遇的感伤之情。(三)选择题攻略一、艺术手法角度解题策略:1、注意结合诗句准确判断手法;2、注意整体感知诗歌语言特点;3、关注选项中的手法判定术语,注意
12、手法效果与用意的分析是否准确。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故都【唐】韩偓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掩鼻计成终不觉,冯谖无路斅鸣鸡。【注】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这首诗是他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池籞(y):指宫庭中的吃糖。噬脐:以人不能咬到自己的肚脐比喻追悔不及。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冯谖: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通过想象描绘了迁都之后长安城的巨大变化,“
13、遥想”“亦自迷”暗示出诗人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触动。B颔联承接首句,集中描绘了宫苑的荒废,用笔细致传神,在点面结合的描写中,反映了诗人想象中的故都近貌。C颈联直接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垂涕”的动作描写再加上“空”字,表现了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D诗歌前半部分侧重写景,后半部分侧重抒情,凄婉又激越,跌宕起伏,撼人心魄,有杜甫“沉郁顿挫”的特点。【答案】B(解析:颔联的描写没有“点面结合”。颔联写塞雁、宫鸦,这些都是“点”,并没有出现“面”。)附:诗歌需掌握的手法(一)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
14、、夸张、借代、双关等。1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2比拟(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得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2)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作夸张。夸张的作用是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
15、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局部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或特征代本体,或具体代抽象等。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5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作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7.反问:用疑问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用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8.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二
16、)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诗歌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烘托、比兴、用典等。1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2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3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物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
17、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4渲染:原是国画中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技法。后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5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或营造氛围,或兼有“比”的意味。6用典: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以抒情或表达主旨。(三)表达方式诗词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1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
18、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2)间接抒情:是诗人把自己的“情”移植到其他对象(景、物、人、事)上。具体包括: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的抒情方式,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触景生情: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寓情于景:诗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与所写的景物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寄寓自己的感情。借古讽今:诗人借助古代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诗人思想情感的手法。托物言志
19、: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2描写方式(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对象本身。正面描写包括细节描写和白描。细节描写,可以称为“工笔”,就是精雕细刻;白描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属于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为侧面描写。(2)虚实结合“实”,通常是指眼前的现实的景。“虚”,指过去的、想象的或梦中的景。二者结合,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加丰富。(3
20、)动静结合山川景物,有静态也有动态:静态是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态和动态包含了景物存在的全部态势和主要特征。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产生呆滞感;写动态,有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往往把静态与动态的景物描写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使动静结合,相得益彰。(4)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景物,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如身临其境。(5)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四)诗歌构思技巧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
21、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1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2卒章显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3抑扬: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4.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指诗歌在议论或
22、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五)诗歌常见语言风格:清新自然、简明洗练、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诙谐风趣、沉郁顿挫、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悲壮慷慨、缠绵哀怨等。二、内容角度解题策略:1、回归诗歌词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2、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3、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4、关注选项中的“交代”“勾勒”“描绘”等词。 例1(2021届盐城高三上学期期中) 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 许浑楚水西来天际流,感时伤别思悠悠。一尊酒尽青山暮,万里书回碧树秋。日落远波惊宿雁,风吹轻浪起眠鸥。嵩阳亲友如相问,潘岳闲居欲白头。注 潘岳闲居:
23、潘岳,晋人,曾作闲居赋;庾信小园赋有“潘岳面城,且适闲居之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题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题赠对象,并在内容上统摄了全诗。B.“楚水”自西方天际奔流而来,它的宏阔浩荡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隐喻。C.颔联对仗工整,且用“青山暮”和“碧树秋”的乐景衬托了诗人的惆怅。D.颈联勾勒出一幅宿雁惊、眠鸥飞的动人画卷,视野开阔,境界澄远。【答案】B(解析:“乐景”错误,应为“哀景”)例2(2020新高考卷 山东卷)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注把:握,执。岘首山,在
24、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 “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
25、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例3(2020全国卷 ) 读 史 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黮闇:蒙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
26、可能。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答案】B解析: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三、情感角度:解题策略:1、探究诗人写作意图,抓准诗中的感情词;2、关注注释,关注诗中可能存在的多种感情及情感变化;3、关注选项中的感情术语。要发现诗歌中常见的感情错误
27、,首先应对选项中的感情概括词保持敏感,其次应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再次,理应对古诗中的常见感情(情感、心情、心境、心绪、志趣、人生态度)加以掌握。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寓驿舍 陆游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注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28、是 (3分) ( )A. 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B. 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的情感。C. 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D. 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答案】B(解析:B 项“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情感”错,应是“物是人非”。颔联运用两个典故,“鲲自化”用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故事,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宜上,与我本不相干;“鹤仍归”用搜神后记中
29、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故事,一方面切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用的两个典故,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四)主观题攻略相对于闭塞的客观题,以简答题和分析评价题为主的主观题拓宽了考生的思维空间,倾向于引导考生迁移已经学过的知识来理解中国古诗词,充分考查考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即古诗词阅读素养,以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从考查内容上看,涉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重点1),以及评价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重点2)。从设问形式上看,主要分为直接设问和间接设问两种。直接设问即能从题干直接看出答题要点的,间接设问的题干需要厘清其本质问题是考查形象、
30、语言、表达技巧或情感态度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设问形式的主观题,明确并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是重点。(1) 直接设问例1:2017课标全国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
31、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要求答出诗人的性格,并结合首联概括、分析。首联下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性格,尤其是关键词“那因”表达的反问语气,同时它还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典故,此时“旷达”性格呼之欲出,分析时主要解释此联意思,也可结合典故分析。例2:2020新高考I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注】把:握,执。岘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6. 诗的颈联写到峨
32、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解析】考查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
33、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例3:2018课标全国I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5.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然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6分,每条3分。)【解析】考查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及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
34、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例4:2019课标全国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参考答案】情感表达:颈
35、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情感表达,3分;结构安排,3分)【解析】考查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题干的指向性非常明显,第一个分句“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首先明确两个场景:渔乡垂钓,孤雁独飞。由第二个分句“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提供的信息可知,此联诗情感表达的方式不是直抒胸臆,应为间接抒情。那么,我们首先明确这应该是属于间接抒情的哪种抒情方式,且由前一分句可知其抒情与写景有关,联系旧知,与写景有关的抒情方式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最后明确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
36、排方面都有哪些作用。此联以“垂纶雨”“渔乡思”“吹木风”“雁夜魂”等具体意象创设具体场景,渔乡垂钓,孤雁独飞,虽然江湖夜雨、风木悲号,不免凄清孤独,却也是自己所向往的,诗人若不能居庙堂之高,则处江湖之远,表达了诗人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之情怀未能改变,彰显了诗人立身刚直、不卑不亢、高洁耿介的品格;这样写把诗人抽象的情怀形象化,使之更具体可感。从结构安排上看,颈联为诗歌“起、承、转、合”结构中的“转”,承接前两联的抒情节奏,首联、颔联表达了诗人的求仕之心,到本联转为过渡,承接了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之意,这样笔调委婉,节奏舒缓,使整首诗显得委婉别致。例5:2021八省联考幽州新岁
37、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参考答案】通过去岁今年同期所见,暗示了诗人仕途遭遇,含蓄地表达了对冷暖寒暑、苦辣酸辛的感触;叹息人事的变化不定,对时序的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感到欣慰;对新春的到来感到欣喜,企望重新回到君主身边,再次受到信任的思想。(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全诗围绕“新岁”的景物来写。首联写诗人去年新年,在荆州看到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
38、今年新年,在幽州看到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去年今岁,处境不同,暗示了诗人一年来的仕途遭遇。颔联“共知人事何常定”是写人事变化不能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表达了对新的一年到来的喜悦之情。诗人感叹人事无常,变化不定,只有自然的时序,周而复始,不失常度。颈联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边镇戍歌响起、京城灯火通明辞旧迎新的欢乐、详和,尾联最后两联,写诗人由边镇将士庆贺新年的情景,联想到京城灯火通明的新年景象,希望能回到长安,为皇上敬酒,祝皇上寿比南山。表达了希望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思想。(2) 间接设问例1:2020课标全国III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39、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15.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解析】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首先,审
40、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
41、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例2:2021届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乌夜啼引张籍秦乌啼哑哑,夜啼长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狱,倾家卖产将自赎。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少妇语啼乌,汝啼慎勿虚。借汝庭树作高巢,年年不令伤尔雏。16. 全诗最后四句的叙写不合常理但真挚动人,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少妇和乌鸦对话是不合常理的,非理性的,她向乌鸦的许诺既切合其身份特点又关联
42、她当下的生活际遇,表现了少妇渴望丈夫平安归来又唯恐乌啼不应验的患得患失心理。【解析】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最后四句“少妇语啼乌,汝啼慎勿虚。借汝庭树作高巢,年年不令伤尔雏”是少妇和乌鸦对话,其的意思是少妇轻声对啼叫的乌鸦说:你的啼叫要是谨慎不虚假的话。我就把庭院的树木借给你,让你在树上筑起高高的鸟巢,年年都不让人伤害你的雏鸟。少妇的丈夫获罪,少妇一家为了替他赎罪,倾尽家财,变卖资产,盼望他早日回家,于是少妇向乌鸦的许诺。乌鸦常被认为是不祥之鸟,但是少妇在夜里听乌鸦啼叫,认为官府有赦免的文书将至,于是她无心再睡,又急欲让公公婆婆分享喜讯的激动心情。少妇向乌鸦的许诺看似不合常理,非
43、理性,但是非常切合少妇当时的身份特点,这个许诺还关联她当下的生活际遇。所以,少妇和乌鸦对话,表现了少妇渴望丈夫平安归来,可是又唯恐乌啼不应验的患得患失心理。例3:2021届南京市高三三模送人过卫州杨巨源忆昔征南府内游,君家东阁最淹留。纵横联句长侵晓,次第看花直到秋。论旧举杯先下泪,伤离临水更登楼。相思前路几回首,满眼青山过卫州。16.前人评价本诗的尾联有“摇曳之致”,请加以赏析。(6分)【参考答案】尾联纯用虚写,不写自己,而从对方着笔,想象友人途中频频回望,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不直言劝慰,而是想象友人此去,一路青山作伴,来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共6分)【解析】考查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对诗歌情感
44、的评价的能力。诗人尾联写:别离后,你我“相思”的路上,曾经多少次回首?然而四处青山,重重阻隔,再也见不到彼此,卫州已远去在你我身后,愿彼此珍重诗人用“相思”二字,以男女之情来喻指知交感情之深,足见彼此难舍难分,亲密之情。而“相思”又有君思我,我思君,相互思念之意,足见知己友谊之浓,亲密无间。前路回首,而人已远去,四处青山,重得阻隔,诗人以景结情,道尽别离之感伤,以及彼此珍重之祝福。尾联“摇曳之致”,相思寓景,情景交融,诗人在与好朋友分别之后,无数次相思回首,满眼青山,别离卫州,他想象好朋友也与此一样。这种知交之亲密,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又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担忧,更是感伤别离,满怀惆怅。例4:
45、(新高考)2021届高三入学调研试卷(二)雨晴至江渡柳宗元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浮槎(ch):水中浮木。16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柳诗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看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一片萧索景象。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 包含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无法
46、施展的感慨,因而终带排遣之意。韦诗写暮春景物,幽草,深树,自横的渡口小舟,透出境界的幽深,远离世俗,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莺啼婉啭,急雨舟横,以动写静,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解析】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这两首诗,结合题干中“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的提示,最后根据两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回答时,要先分别答出诗意,再分析各自的情感表达。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一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前两句写自己在雨后放晴的一天傍晚远步江边渡口时的心情,结尾两句写江边渡口雨停水退后的景象。久雨初晴,诗人迫不及待地独自一人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己被压抑的心情,却看到一派散乱荒凉之景。结合这首诗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