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2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22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考点22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种事件的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本考点是多年稳定考察点。Z比对人物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外,还会写到另一些相关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 “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 ”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比对事件高考文言文所选材料
2、对事件的叙述有详略之分,对原因的分析有主次之分,对行事的描述有缓急之分, 对人物的评价有轻重之分。 命题人在设计错误选项时常常故意颠倒其详略、主次、缓急和轻重, 这就犯了对事情表述失度的错误。与此同时,命题人往往对原文关键的细节词语故意翻译错来迷惑考生。这些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是设题的主要陷阱。比对时间命题者常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考生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地点错误”的陷阱。J(经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3、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
4、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
5、七十六。(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S思考角度文本对应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被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
6、。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分析:本项错在“曾挑唆驸
7、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原文说的“激驸马都尉王诜曰诜怒”,曾布只是挑拨了王诜,让王诜生范纯礼的气,并没有挑唆王诜诬告范纯礼。Z答案 D 2(2021新编,3分)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范纯礼受民爱戴的原因的一组是()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与刘先主如何恐辜好生之德上欲除君承旨ABC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首先,准确理解题干要求,限制对象“范纯礼”,限制内容“受民爱戴”。其次,准确理解各选项含意。句是韩琦所说的话,主语是“韩琦”,且韩琦不是“民”,不符合题干要求。句错误。故排除A项。句主语是“范纯礼”,这是对各县平摊赋役时的回复,范纯礼主张将摊派
8、的赋役用作平时的用度,体现出他为民着想,可作为他受民爱戴的原因。句正确。句,根据上文语境“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可知,即使边疆有战事,范纯礼也不向民众索取,主语是“范纯礼”,符合题意,可作为其受民爱戴的原因。句正确。句,根据语境“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可知,此句是村民谋逆事件中“谋逆”村民所说的话,主语是“村民”,与题意不符。句错误。故排除D项。句主语是“范纯礼”,根据语境“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可知,句是范纯礼回答皇帝如何处置“谋逆”村民的话,希望皇帝有好生之德,也正体现了范纯礼爱民的一面,符合题意。句正确。句,根据语境“曾布惮之,激驸
9、马都尉王诜”可知,此句主语是“曾布”,这是曾布激怒王诜的话,不符合题意。句错误。故排除B项。综上所述,句正确,错误。故答案为C项。3(2021新编,4分)请简要概括范纯礼受质疑的原因。答案:在范纯礼担任永安县令时,修建皇家陵寝永昭陵,(1分)京西转运使等官员沿途摊派赋役,(1分)作为永安县令的范纯礼没有接受摊派,(1分)所以受到了京西转运使等人的质疑。(1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中信息。首先,准确把握题干要求,善于抓住提供的重要信息,注意限定语“范纯礼”“受质疑”“原因”。其次,根据限定语在文中找到关键信息,找出原文对应语句“他日,众质之”,由此可知,主要信息在此之前,即“纯礼字彝叟永昭陵
10、建,京西转运使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之后,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原文进行概括分析,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捋顺。起因:范纯礼任永安县令时,朝廷修建永昭陵。经过:京西转运使等摊派赋役,永安县不接受摊派。结果:京西转运使等人对范纯礼质疑。最后,梳理语言概括即可。点睛:文言文阅读的语境语境就是言语环境。它包括句外语境,也包括句内语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包括内容因素,也包括结构因素。1.句内语境句内语境,具体要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看。翻译时一定要从内容上真正理解这句话,如是记叙性的,则要关注人物的身份、人际关系,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看它是在描述物还是在描述人;如是说理性的,则
11、要关注评述对象、内部逻辑关系。总之,一定要从内容上真正理解这句话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懂得句子的整体意思后,再翻译就容易多了。从结构上分析主要是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句子的主谓宾等语法成分,尤其要确定好动词,因为动词关涉很多内容,既涉及词类活用,也涉及主动被动;还有句式特点,如有无排偶句等。2.句外语境句外语境,包括文段内的上下文与外部语境(历史背景、社会文化、情理事理)。分析句外上下文语境,主要是从内容上找到译句与上下文字上的意义关联点,次是看译句与上下文的语句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如存在句式的一致性等。联系语境的意识,不仅仅是停留在内容、语法阶段,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
12、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
13、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
14、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1掌握实词录、去、书(1)(2021新编,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_即斥去去:_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书:_答案:记载离开书信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首先,根据语法结构可知,“录功”为动宾结构。其次,联想课内例句“录其所述”,可推出“录”为“记载”。最后,将“记载”代入原句,语句通顺。结合课内例句“则有去国怀乡”,可推出“去”为“离开”。将“离开”代入原句,语句通顺。根据课内例句“家书抵万金”以及“书”的
15、常用义可推出“书”为“书信”。将“书信”代入原句,语句通顺。2筛选文中信息(2)(经典题,3分)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BC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首先,准确理解题干要求,抓住限制语“马文升”“皇上”“修身爱民”,即下列选项主语应是“马文升”,宾语是“皇上”,内容是“修身爱民”。其次,理解选项句子含意。最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筛选排除。句省略主语马文升,结合语境可知,此句指马文升劝谏新登基的天子应当知道农事
16、的艰难,符合题干要求。句省略主语马文升,结合语境可知,句意指马文升正直敢言,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也是言无不尽。句的重点内容在于马文升直言劝谏,并没有体现出“修身爱民”的内容。故句错误,排除A、C项。句省略主语马文升、宾语太子,结合语境可知,此句指马文升进言对太子的言语举止进行正确引导,没有涉及“皇上”。故句错误,排除A、D项。句主语为马文升,结合语境可知,该句写马文升奏请朝廷命有关部门赈灾,抚恤灾民,没有涉及“劝谏皇上修身爱民”的内容。故句错误,排除C、D项。句结合语境可知,句意指马文升请求皇帝减少饮食,撤去歌舞音乐,修养德行,反省过失,符合题干要求。句结合语境可知,句意指马文升劝谏皇帝停
17、止额外织造,赈济饥民,捕捉盗贼。由上可排除句,句正确。故答案为B项。3分析概括内容要点(3)(2021改编,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B马文升为人正直,敢于劝谏。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他也言无不尽,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并且在孝宗仿古天子亲耕藉田时,严肃斥退了教坊进献的杂戏。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事务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D马文升文武全
18、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首先,要根据A、B、C、D项内容中的重点词(如人名、地名、官职),找出与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原文语句。A项,根据重点词“御史”“受灾民众”“贼寇”,找出对应原文“授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B项,根据重点词“劝谏”“孝宗”“教坊”,找出对应原文“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即斥去”。C项,根据重点词“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南京”,找出对应
19、原文“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振饥民,捕盗贼”。D项,根据重点词“文武全才”“大盗”“钧州”,找出对应原文“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其次,要运用比对法,把每一个选项与相应的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认真比对。由上可知,A、B、C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与原文内容“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不对应。故答案为D项。 (4)(2021新编,4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奸人怨恨马文升的原因。答案:马文升严格考核各将
20、校,贬退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军官。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明确题干,确定答题区域。题干是“简要概括奸人怨恨马文升的原因”,根据文章内容,可确定答题区域在“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之前。其次,根据答题区域找出相关语句“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然后进行分析概括。最后,注意“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的答题要求,归纳整理答案。参考译文: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异,很有气力。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的职位。先后巡察山西、湖广,作风果断,非常有名。成化初年,(马文升)被召为南京大理寺卿。(平叛)满四之乱,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济巩昌
21、、临洮饥民,抚慰安顿流亡百姓,政绩突出。当时,(马文升)在黑水口打败入侵的敌寇,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回来。(后又)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管督率漕运。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马文升从江南调去十万石粮食、五万两盐价银赈济灾民。孝宗即位,任命他为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他上奏十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都付诸实行。孝宗仿古天子亲耕藉田,教坊进献杂戏。马文升严肃地说:“新任天子应当知道农事的艰难,看这些杂戏做什么呢?”(于是)就斥退了他们。第二年,(马文升)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当时天下已经太平很久了,兵备荒废松弛,西北部落少数民族经常伺机入侵。马文升严格考核各将校,贬退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军
22、官。奸人对他十分怨恨,夜间拿着弓箭在马文升的家门旁窥伺,有人写诽谤信射入东长安门内。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对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多次上书分条陈奏利于国家、方便施行的事情。只要是应当说明的国家大事,即使并非他的本职,也言无不尽。曾经认为太子已经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马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熟悉典籍的人,教育扶持太子,对太子言语举止都要正确引导。山东久旱无雨,浙江以及南京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朝廷命令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皇帝都完全接纳。(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德高望重,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能比得上。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
23、倪岳去世,由马文升代替倪岳担任吏部尚书。南京、凤阳遭遇暴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拔起,马文升请求皇帝减少饮食撤去歌舞音乐,修养德行,反省过失,开设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并不紧急的事务,停止额外织造,赈济饥民,捕捉盗贼。事后,马文升又向吏部主管上奏十件事。皇帝全都表示赞赏并采纳。正德年间,朝政已转移到宦官手里,马文升年老,接连上疏请求离职,皇帝答应了他。(马文升)在家闲居,没有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马文升)正德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擅长应变,朝廷中的大事往往要等他来做决定。他在边疆建立功勋,国外都听过他的名字。他尤其看重气节,砥砺
24、操守,行事坚守正道。他去世一年多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钧州,就放弃偷盗离开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
25、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
26、“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取材于管子轻重)【注】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4掌握虚词之、其、以(5)(20
27、16北京,3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及用法。A项,根据语境推断,前文管仲让齐桓公高价购买楚国的活鹿,可推知“使人之楚买生鹿”句意为“让人去楚国买活鹿”,故“之”译为“到去”。根据前文齐国购买粮食,可推知“载粟而之齐”句意为“运粮到齐国去”,故“之”为“到去”。B项,根据语境“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推断,可知“其”代指“楚国的”。根据语法推断,“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中“其”没有具体实际意义,它作为语气副词,起加强祈使语气的作用。C项,结合“果”的常用义可知“果”译为“果然”,将“果然”代入“
28、楚王果自得而求谷”“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句意通顺。D项,首先根据语法结构推断,“以其重宝”与“以生鹿”均为“介宾结构”,“以”为介词,再结合课内例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可推知“以”为“用”,分别代入两句中,句意通顺。故答案为B项。5把握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6)(2021新编,3分)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记述管子事迹,以桓公、管子对话为线索,集中笔墨记叙“买鹿制楚”事件,叙事详略得当。B文章首段描写桓公、管子对话,后文通过楚王与桓公、管子的对比,突出了齐国战胜楚国的原因。C文章中楚王认为禽兽有害而钱币有利,于是通告百姓,让他们寻找生鹿换取财物。D本文语言质朴流畅,主要
29、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手法相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鉴赏艺术手法。首先,整体把握文章大致内容以及作者情感倾向。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文章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二、三段讲述“买鹿制楚”,四段讲述“买衡山之械器”。通过对“买鹿制楚”“买衡山之械器”的描写,可得知作者赞扬齐桓公与管仲的长远目光。其次,根据选项关键词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分析语句含意。最后,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照,尤其注意表现手法、人物事件叙述、语言风格。根据比照可知原文第二段中“楚王让丞相通告百姓,让他们寻找生鹿换取财物”,而不是选项中的“楚王通告百姓”,人物事件叙述错误。
30、故答案为C项。6分析概括人物形象(7)(2021改编,4分)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桓公_管子_楚王_答案:从善如流深谋远虑鼠目寸光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概括与成语运用。分析人物形象,可从文中议论描述性语句、文章具体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中提炼关键信息,概括人物特点。本文主要通过具体事件以及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从文章中“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可知,齐桓公能够接纳管仲的提议并且坚定执行,体现出齐桓公善于接纳他人好的建议的特征。从文章中“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贵买其鹿”等语言描写,体现出管子目光长
31、远、聪明智慧。从文章中对楚王的语言描写“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体现出楚王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最后,梳理答案,用成语或熟语概括作答。7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8)(北京卷经典题,5分)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答案:齐桓公与管子不动一兵一卒,通过买入活鹿、兵器等手段让楚国降服、令衡山奉国而归齐。可见用经济、金融手段也可战胜敌国。管子制服楚国和衡山国的战略都是己国囤粮,并设法诱导对方国家忽视粮食生产,动摇对方国家根本。可见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齐桓公知人善任,虚心向管子请教,采纳管子的策略并加以落实,才取得最
32、后成功。可见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齐国舍眼前小利而图长远利益,楚国、衡山国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国家长远发展,以致陷入对方圈套而败。可见做事情要立足长远,着眼于未来。(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思考、领悟与探究。首先,答题时要抓住文中事件、人物对话等得出启示。其次,要注意多角度思考,既从成功方角度思考成功的经验,又从失败方角度思考失败的教训。最后,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写出启示,不可空答启示。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9)(经典题)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33、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注】斯:就。兼人:勇于作为。参考译文:子路问:“听到了(一件合于义理的事),就立刻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听到了(一件合于义理的事),就立刻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应该立刻去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一件合于义理的事),就立刻去做吗?时,您回答说,还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就立刻去做呢?);冉有问听到了(一件合于义理的事),就立刻去做吗?时,
34、您回答听到了就应该立刻去做。我被弄糊涂了,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冉求总是畏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提醒他退让些。”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答案: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分别是: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后再做;(1分)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1分)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两种不同的回答。(1分)此则短文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2分)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一问三次回答分别对应选文三个段落,将每个段落的大意概括出来即可;第二问对应
35、最后一段,重点放在孔子的解释说明上。概括大意时,抓住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句“闻斯行诸”,其意思为“听到就立刻去做吗”。子路和冉有分别就这个问题请孔子指导,却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孔子指导的不同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在第三段给出了解释:子路和冉有两人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给出的答案不一样。抓住“性格不同”,再结合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差别,所以在指导别人做事的时候,要根据人的不同特点来使用不同的方法,可得出第二问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龚茂良,字实之,兴化军人。绍兴八年进士第。为南安簿、邵武司法。调泉州察推,以廉勤称。累迁吏部郎官。江浙大水
36、,诏陈阙失。茂良疏曰:“臣愿先去腹心之疾,然后政事阙失可次第言矣。”内侍梁珂、曾觌皆用事,故茂良及之。会内侍李珂没,赠节度,谥“靖恭”。茂良谏曰:“中兴名相如赵鼎,勋臣如韩世忠,皆未有谥。如朝廷举行,亦足少慰忠义之心。今施于珂为可惜。”竟寝其谥。上以江西连岁大旱,知茂良精忠,以一路荒政付之。茂良戒郡县免积税,发廪振赡。疫疠大作,命医治疗,全活数百万。进待制敷文阁,赏其救荒之功。召对,奏:“潢池弄兵之盗即南亩负耒之民今诸郡荒田极多愿诏监司守臣条陈募人从便请耕民有余粟虽驱之为寇亦不从矣。”除礼部侍郎。宣谕奖用廉退,茂良奏荐朱熹,群小乘间谗毁。未几,手诏付茂良,谓“虚名之士,恐坏朝廷。”熹迄不至。钱
37、良臣侵盗大军钱粮,累数十万,茂良奏其事,手诏令具析。俄召良臣赴阙,骎骎柄用,其后茂良之贬,良臣与有力焉。淳熙四年正月,召史浩于四明,茂良亦觉眷衰,因疾力求去。上曰:“朕以经筵召史浩,卿不须疑。”谢廓然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廓然附曾觌者也。茂良力求去,上谕曰:“朕极知卿,不敢忘,欲保全卿去,俟议恢复,卿当再来。”是日,除职与郡,令内殿奏事,乃手疏恢复六事,上曰:“卿五年不说恢复,何故今日及此?”退朝甚怒,曰:“福建子不可信如此!”谢廓然因劾之,乃落职放罢;寻又论茂良擅权不公,遂责降,安置英州。父子卒于贬所。觌与廓然死后,茂良家投匦讼冤。上曰:“茂良本无罪。”遂复资政殿学士,谥“庄敏”。(节选自宋
38、史龚茂良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潢池弄兵之盗/即南亩负耒之民/今诸郡荒田极多/愿诏监司守臣/条陈募人从便请耕/民有余粟/虽驱之为/寇亦不从矣B潢池弄兵之盗/即南亩负耒之民/今诸郡荒田极多/愿诏监司守臣条陈/募人从便请耕/民有余粟虽驱之为寇/亦不从矣C潢池弄兵之盗/即南亩负耒之民/今诸郡荒田极多/愿诏监司守臣条陈募人从便请耕/民有余粟/虽驱之为寇/亦不从矣D潢池弄兵之盗/即南亩负耒之民/今诸郡荒田极多/愿诏监司守臣条陈/募人从便请耕/民有余粟/虽驱之为/寇亦不从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军,古代可指军队的编制单位,也
39、可指行政区划名称,文中指行政区划名。B内侍,官名,掌管宫廷内部事务,由宦官充任,在宫廷侍奉,供皇帝使唤。C出身,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如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D谥,即谥号,帝王、大臣、士大夫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平行为给予的褒扬性称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龚茂良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他曾经进言皇帝放弃对内侍李珂的赠谥,但皇帝最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B龚茂良精干忠诚,处事果敢得当。江西大早时受命救灾,他免除租税,开仓济民,医治百姓,救活众多灾民,受到朝廷褒奖。C龚茂良慧眼识人,贤奸了然于胸。他曾向朝廷推荐名士朱熹,也曾弹劾奸佞钱良臣,但都
40、未被皇帝采纳。D龚茂良政绩卓著,不幸晚景凄凉。他虽然曾因才华出众颇受皇帝赏识,但终因奸佞构陷被罢职放逐,冤死贬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茂良疏曰:“臣愿先去腹心之疾,然后政事阙失可次第言矣。”(2)宣谕奖用廉退,茂良奏荐朱熹,群小乘间谗毁。二、完成下列各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
41、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词,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
42、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注:李邕:诗人、书法家。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不能分别表现杜甫“热衷功名”和李白“放荡不羁”的一组是( )A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B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白常侍帝C伏惟天子哀怜之 益骜放不自修D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兼 爱墨 子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
43、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
44、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馀,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
45、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选自墨子,有删改)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作者“兼爱”观点的一组是( )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A B C D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君山月夜泛舟记【清】
46、吴敏树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
47、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