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实验题综合篇-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沪科版)(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8实验题综合篇-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沪科版)(解析版).doc(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08实验题综合篇39道一、实验题1(2020四川眉山市八年级期末)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斜面实验。让同一小车滑到接触面分别为毛巾、棉布和木板的水平面上,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1)为了使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实验时应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_滑下。(2)比较甲、乙、丙三次实验,发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就越_(选填“远”或“近”),说明小车运动的速度改变得越_(选填“快”或“慢”)。(3)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如果水平面光滑,小车在运动时不受阻力,则小车将在水平面上做_运动。说明运动的物体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4)牛顿
2、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上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该定律_。A能用实验直接验证B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所以不能确定这个定律是否正确C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得出的【答案】同一高度(或同一位置) 远 慢 匀速(直线) 不需要 C 【解析】(1)1为保证小车到达水平面初速度相同,则应保证小车每次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2)23对比三次实验,接触面阻力逐渐减小,小车滑行距离逐渐增大,可说明小车运动的速度改变越慢。(3)45根据实验可知,当阻力减小时,小车滑行距离会逐渐增大,则可猜想小车在运动时不受阻力,则小车将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4)6由实验可
3、知,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加理论推导得出的,是正确的,由于阻力不可能为零,则无法直接用实验验证,故选C。2(2021山东潍坊市八年级期末)如图甲为小明同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小明先后三次将同一小车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小车,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从而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1)小明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不要求解释错误的原因):_。(2)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速度大小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3)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
4、最短,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_(选填“越大”或“越小”),速度减小得越_(选填“快”或“慢”)。(4)推理:本实验中,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_。(5)在此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请问:牛顿第一定律又叫_定律,_(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出。【答案】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小车 相等 越小 慢 做匀速直线运动 惯性 不能 【解析】(1)1小车运动的距离长短不仅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有关,还与小车的初始速度有关,因此在研究阻力对其运动距离的影响时,要控制小车的速度相同,即要用到控制变量法。由于用不同的力推小车,导致了小
5、车的初始速度不同,故这种操作是错误的。(2)2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从而使它们在运动到水平面上时具有相同的速度。(3)34在这三次实验中,第一次实验小车在毛巾表面上运动的距离最短,这表明小车在毛巾表面上受到的阻力最大,随着接触面的改变,接触面越来越光滑,阻力越来越小,木块运动的距离会越来越长,运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速度减小得越慢;(4)5由表中实验现象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远;由实验事实可以推知: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科学推理法。(5)67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即小车不受力,小车的运动状态将
6、不会改变,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的,不是用实验直接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3(2020湛江市第二十二中学八年级期末)小聪将一根橡皮筋左端固定在墙上, 用弹簧测力计拉其右端来“探究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1)实验中使用的弹簧测力计如图甲所示,其分度值为_N;(2)小聪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一起沿相同方向作用于橡皮筋上拉到A点,此时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3.0N、F2=4.0N;小聪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筋也拉到A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7.0N,如图乙所示。F的作用效果与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即F为F1和F2的合力,这
7、种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是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3)小聪在实验中突发奇想,将两弹簧测力计相互垂直作用在橡皮筋上拉到B点,记下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3=3.0N、F4=4.0N;然后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筋也拉到B点,如图丙所示,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_N。根据你对合力与分力的理解,判断F _(选填 “是”或“不是”) F3、F4的合力。【答案】0.2 等效替代法 5(或5.0) 是 【解析】(1)1弹簧测力计的刻度一大格是2N,一大格有十小格,所以分度值是0.2N。(2)2 F的作用效果与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可以用F代替F1、F2,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法。(3
8、)3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指针指在46N中间,所以示数是5N。4 F的作用效果与F3、F4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即F是F3、F4的合力。4(2020北京八年级期末)某实验小组在探究“作用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与这两个力其中一个力大小的关系”时,实验步骤如下:将一块薄木板水平固定,在木板中央开一小孔,将一根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木板上,如图甲所示;在弹簧的上端系一根细线,细线的另一端穿过木板小孔后挂1个重力为2N的钩码,在弹簧的上端挂弹簧测力计,并竖直向上提,当弹簧被拉长一定长度后,保持静止。读出并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为7N,钩码对弹簧的拉力F2为2N,用刻
9、度尺量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如图乙所示;取下钩码和细线,只用弹簧测力计挂在弹簧上端,并竖直向上提,使弹簧被拉伸后的长度仍为L,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记为F,如图丙所示;取下弹簧测力计后,弹簧恢复原状。请你依据实验过程,回答下面问题:(1)此实验中,之所以可以用力F代表F1、F2两个力的合力,是因为在实验中保证了同一根弹簧_,使得F与F1 、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是等效的。(2)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猜想F、F1 、F2三个力之间存在的数学关系是:F=_(用上述测得量的字母表示)。(3)若想证明这个数学关系是普遍适用的,应保持钩码重力不变,改变F1的大小至少再做_(选填“2”、“3”或“5”)
10、次实验。【答案】两次拉伸(形变)的长度(程度)相同 F1-F2 5 【解析】(1)1两次拉伸弹簧长度相同,拉力才相同,即第二次拉力5N才是第一次拉伸弹簧的力;(2)2测力计挂钩受到向上的拉力为F1,挂钩同时受下面弹簧向下的拉力为F和钩码向下拉力F2,测力计挂钩静止时,三力平衡,所以F1=F+F2F=F1-F2;(3)3证明数学关系式存在,应多次测量找关系,所以改变F1的大小至少再做5次实验。5(2021山东东营市八年级期末)(1)小杰同学采用甲图实验装置,小磊同学采用乙图实验装置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甲装置类似教材实验装置,乙装置是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线的细绳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
11、滑轮,在细绳的两端分别加挂钩码,来完成验证。大家认为小磊同学的实验优于小杰同学实验,主要原因是_;(2)小磊同学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并通过调整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3)当小卡片平衡时,小磊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_;(4)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下一步的操作是_;(5)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_、_、_,这两个力叫平衡力。【答案】能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钩码多少 不能 两个力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是否能平衡 剪短其中一根绳子观察纸片能否平衡 大小相
12、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直线 【解析】(1)1甲实验中物体与桌面之间有摩擦,乙实验能能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2实验中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可以改变钩码个数来改变拉力的大小。(3)3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两边拉力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松手后小卡片不能平衡。4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拉力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卡片能否平衡。(4)5剪短其中一根绳子后,两侧拉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观察纸片能否平衡。(5)678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同体、等值、反向、共线。6(2020江西赣州市八年级期末)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
13、验中,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_状态时,我们认为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2)如上图所示,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有甲、乙、丙三组实验器材供选,探究对象分别是小车、木块、小卡片;为了完成该实验探究,你的选择是 _组实验器材,选择的理由是_ 对实验的影响。(3)甲图实验中,通过调整 _改变F1和F2的大小。(4)丙图实验中,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说明二力平衡的两个力必须作用在_。(5)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丙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_ 。A换一张卡片 B将卡片剪成左右相等两份 C两边
14、增加钩码【答案】匀速直线运动 丙 减小摩擦力 钩码个数 不能 同一直线上 B 【解析】(1)1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此状态时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2)23甲图中的是小车,它与桌面之间是滚动摩擦;乙图中的是木块,它与桌面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丙图中小卡片的重力很小,可以忽略卡片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而其摩擦力较小可以忽略,实验更准确些,故丙图的器材更加合理。(3)4甲图实验中,钩码的多少不同体现了拉力的大小不同,所以,可以通过调整钩码的个数,改变F1和F2的大小。(4)56实验中,把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则小卡片受到的两个力就不在同一直线上,因为小卡片此时不能保持平衡,然后
15、由静止释放卡片,松手瞬间卡片旋转回原位置,则说明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不能平衡。由此可知二力平衡的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5)7实验中,把小卡片一剪为二,变为两个卡片,观察两个小卡片是否处于静止状态,验证平衡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故选B。7(2020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八年级期末)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中。 (1)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_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由此,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2)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_和_的大小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
16、出_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3)为此,两位同学不断改进并先后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请你判断出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_(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_对实验的影响。(4)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此方案中,由于卡片的重力_(远小于/小于/远大于)钩码的拉力,故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5)在装置丙中,将卡片旋转一定角度(如图丁所示),松手后发现卡片旋转后又恢复原状。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_上,物体才能平衡。为了验证上述结论,能否采用“将卡片往下拉过一定距离(如图戊所示)”的操作方式,请判断并说明判断理由_。【答案】平衡
17、状态 重力 拉力 拉力 BAC 摩擦力 远大于 同一直线上 没有控制二力在同一直线上 【解析】(1)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的。(2)234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拉力和重力大小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3)567B图为滑动摩擦,A图为滚动摩擦,C图只有滑轮间的摩擦,为了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B、A、C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摩擦对实验的影响。(4)7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此方案中因为卡片的重力
18、远小于钩码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5)89保持F1与F2相等,松手后瞬间,小卡片不能保持平衡状态,小卡片会转动,因为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应该满足的条件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将卡片拉过一定距离,此时两个力没有控制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能验证。8(2021江西赣州市九年级期末)盈盈同学设计一组实验(如图),请同学们一齐观察实验并完成填空(1)如图甲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_;(2)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其中一个瓶子装有索度比空气大的红棕
19、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装有空气,则演示扩散现象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_(选填上或下)方;(3)根据_瓶(填上或下)内的气体颜色会变红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4)若实验温度分别为0,4,20,30则在_(选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5)如图丙所示,盈盈同学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_离开水面后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了_。【答案】间隙(或空隙) 下 上 变大 变小 分子间存在引力 【解析】(1)1如图甲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
20、,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和分子之间不是紧密靠在一起的,而是之间留有空隙。(2)2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其中一个瓶子装有索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装有空气,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则演示扩散现象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下方,二氧化氮气体在重力作用下不会向上运动,但由于扩散现象可以向上运动。(3)3二氧化氮气体在重力作用下不会向上运动,但由于扩散现象可以向上运动,所以根据上瓶内的气体颜色会变红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4)4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若实验温度分别为0,4,20,30,则在最高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5)567如图丙所示,盈盈同学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
21、测力计拉出水面,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在离开水面时受水分子的引力作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竖直向下的物体重力、吸引力之和,所以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离开水面后测力计示数为物体的重力,会变小。9(2019浙江八年级期末)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
22、量的7000倍;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荧光屏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粒子的到达情况(收集证据)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弹了回来(猜想与假设)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之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_(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
23、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_【答案】不会 原子核 【解析】1极少数粒子散射的原因是受到了一个体积小但质量相对而言较大的粒子的斥力,这说明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并不是均匀分布的;2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点睛】记住并理解原子的结构是解答本题关键10(2020山东青岛市八年级期末)如图1所示,将棉布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沿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前行距离s1;去掉木板上的棉布,再次让小车
24、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前行距离s2(1)实验中两次都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这是为了让小车到达_时的速度相等,这里应用的科学方法是_法。(2)实验中可以看出,s1_s2(填“”、“”或“”)。请你在图2中画出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时水平方向的受力示意图_。(3)伽利略对类似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进行推测:如果物体受到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_,永远运动下去。(4)英国物理学家_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保持_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应用的科学方法是_法。(5)在水平
25、面上放一小木块,让小车沿斜面由静止滑下后推动木块前进,通过木块前进的远近可以看出_能的大小,实验中发现小车从斜面越高处滑下推动木块前进的距离越远,这就说明这种能的大小与_有关。【答案】水平面 控制变量 改变 牛顿 静止 实验推理 动 速度 【解析】(1)12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控制物体到达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让小车分别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运动,观察小车的运动距离。(2)3小车在棉布表面滑行时,受到的摩擦力比在木板表面上的摩擦力大,则棉布表面滑行距离近,即4小车因为具有惯性所以一直向前滑行,速度逐渐减小,因为在水平方向上只受向后的阻力,如图所示:(3)5在
26、较为粗糙的棉布表面滑行时,移动的距离较近,在较为光滑的木板上移动时距离较远,对其进一步推测,若接触面光滑,即阻力为零时,速度就不会改变,物体会运动下去。(4)67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对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8探究物体在粗糙表面和较为光滑表面移动的情况进行推理,若表面光滑即不受摩擦力时,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这种研究方法叫实验推理法。(5)910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实验中,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会撞击水平面的木块,水平面木块移动距离越远则物体的动能越大。改变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的高度,就会改变小车到达
27、水平面的初速度,高度越高速度越大,木块移动的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说明动能的大小与速度有关。11(2020山东青岛市八年级期末)进一步探究: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为了探究不同规格的钢弹簧的弹性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雨做了有关实验,实验数据如下:弹簧长度的变化量x/m弹簧的刚性系数A/(Nm-1)弹性势能Ep/J110-2904.510-3210-245910-3110-2180910-3610-218032410-3(1)分析数据可知:Ep与弹簧的刚性系数A和弹簧伸长量x之间的关系式Ep=_K。其中K=_;(2)当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是,只有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即机械能总量保持不
28、变。在物理学中,叫做机械能守恒。动能Ek与m、v的关系:;重力势能Ep与m、h关系:Ep=mgh。如图甲,一刚性系数为200N/m,长度为25cm的钢弹簧被固定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2kg的小球从光滑曲面顶端由静止滚下,已知曲面高度h为20cm。(球与弹簧接触时的能量损失不计)如图乙,小球从曲面顶端滑到水平面上时的速度为_m/s。如图丙,当下滑的小球速度减为零时,弹簧的长度为_cm。【答案】 0.5J/(Nm) 2 5 【解析】12对表格中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表格中的每组数据都满足所以题目中的K表示的是系数,根据计算可知K=0.5J/(Nm)3根据机械能守恒可知,小球从曲面顶端滑到水平面,
29、重力势能会完全转化为动能,即所以小球从曲面顶端滑到水平面后的动能为由可得,小球滑到水平面后的速度为4光滑水平面无需考虑摩擦力影响,当小球速度减为零时,说明动能完全转化为弹性势能,即由可得,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为所以当下滑的小球速度减为零时,弹簧的长度为12(2018辽宁抚顺市八年级期末)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质量不同的铁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让质量不同的铁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的目的,是探究_相同的铁球动能大小与_的关系。(2)该实验是通过观察_的大小,来说明铁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3)
30、有同学将实验装置改进成图乙所示,利用质量相同的铁球将同一弹簧压缩不同程度后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进行比较。可以探究铁球的动能大小与_(填“质量”或“速度”)的关系。(4)甲、乙两组实验分别是利用_能和_能来转化成动能的。(5)该同学还想用质量不同的铁球将同一弹簧压缩相同程度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探究铁球的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这个设计方案是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是_。【答案】速度 质量 木块移动的距离 速度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错误 不能控制铁球的速度相同 【解析】(1)12根据实验的要求可知,用不同质量的铁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的目的是控制铁球到达水平面速
31、度相同,用不同质量的铁球进行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铁球的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3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木块移动的距离的大小,来说明铁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出铁球动能的大小,这是转换法的运用。(3)4质量相同的铁球将同一弹簧压缩不同程度后静止释放,铁球脱离弹簧时获得的动能不同,即铁球的速度不同,撞击同一木块,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进行比较,可以研究铁球的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4)5甲图让质量不同的铁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利用重力势能能来转化成动能的,同一铁球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运动到底端时获得的动能越大。6观察图乙的装置可知:铁球的动能由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而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大小
32、与形变程度有关,故弹簧被压缩的程度不同,转化出的动能不同。(5)78观察图乙的装置可知,若用质量不同的铁球将同一弹簧压缩相同程度后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撞击的动能由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而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故弹簧压缩程度相同,转化出的动能相同,此时铁球的速度和质量均不同,而木块最终移动的距离相同,这样是不能完成实验的。13(2020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八年级期末)高空抛物是极不文明且会对他人造成危害的行为,通过学习重力势能后,小杨想用实验来探究造成危害的因素。她认为小球从高处自由落下砸到木桩上能对木桩做功,使木桩陷人沙土中。然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mAmB=mC=mD
33、;hA=hBhC=hD)(1)实验中是根据_来判断小球重力势能的大小,这种研究方法叫_法。(2)小球由高处自由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_。通过观察A、B两小球的实验,发现B组木桩陷入沙土更深,说明当高度相同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_有关。(3)通过观察_两小球的实验,说明当小球质量相同时,重力势能的大小还与_有关。(4)小杨还想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运动轨迹是否有关,于是找来一根光滑管道,把小球D从与C球高度相同的管道顶端释放,发现木桩陷人沙土的深度与C球作用的深度相同,由此判断重力势能大小与运动轨迹_(选填“有关”或“无关”)。【答案】木桩陷入沙土的深度 转换 动能 质量 B、C 高度 无关 【
34、解析】(1)12本实验中,小球的重力势能大小是通过木桩陷入沙土的深度来反映的,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2)3小球在下落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减小,速度变大,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4比车较A、B两球,下落高度和运动路径相同,B球质量大于A球质量,发现B球下的木桩陷入沙土的深度更大,说明B球的重力势能较大,由此可得出结论:当下落高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3)56比较B、C两球,两球质量相同,下落路径也相同,C球的下落高度大于B球的下落高度,发现C球下的木陷入沙土的深度更大说明C球的重力势能较大,由此可得出结论:当物体的质量相同时,下落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4)7比较C、D
35、两球,两球的质量相同,下落高度也相同,两球的运动路径不同,但木陷入沙土的深度相同,由此可得出结论: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14(2021广西河池市九年级期末)如图是晓丽“探究重力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1)由图甲和乙可知,质量相等的物体A和B,从_(选填“相同”或“不同”)高度落下,小木桩被打入沙中的深度不同。说明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的高度有关;(2)由图甲和丙可知,质量不同的物体A和C,从同一高度落下,小木桩被打入沙中的深度不同。说明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_有关;(3)由图中现象_(选填“能”或“不能”)比较B、C两个物体的重力势能大小。【答案】不同 质量 能 【解
36、析】(1)1由甲、乙两图知,两物体质量相同,下落的高度不同,木桩被打入沙中的深度不同,故说明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有关。(2)2由甲、丙两图知,两物体的物质不同,下落的高度不同,木桩被打入沙中的深度不同,故说明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3)3由图知,B、C两个物体的质量不同,下落的高度不同,但木桩被打入沙中的深度相同,说明两物体对木桩做功相同,则两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相同,故能比较两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15(2018山东枣庄市八年级期末)实验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将钢球A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钢球滚到水平面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B,将木块撞出一段
37、距离(1)本实验研究_(选填“钢球”、或“木块”)的动能大小,其动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_来判断的。(2)实验中,他们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目的是为了使钢球滚到斜面底端时具有_。实验次数钢球质量/g钢球高度/cm木块滑行距离/cm1202030240205836020(3)在第3次实验中,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需要重做第3次实验,甲同学建议换用同样较长的木板;乙同学建议换一个较重的木块;丙同学建议降低钢球的高度。你认为采用_(选填“甲”、“乙”或“丙”)同学的建议最合理;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探究得出的结论是_。(4)有同学将实验装置改进成图乙所示,设计了以下二个实验方案:方案一:
38、用同一钢球将同一弹簧压缩至不同程度,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比较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方案二:用质量不同的钢球将同一弹簧压缩相同程度,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比较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该同学的两个方案中,能完成某个因素探究的是方案_(选填“一”、“二”),另一个方案无法完成的原因是:弹簧的弹性势能_,转化出的动能_,木块最终移动的距离_,无法比较动能的大小(选填“相同”或“不同”)。【答案】钢球 木块被撞开的距离 相同的速度 甲 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一 相同 相同 相同 【解析】(1)12该实验研究的主体是钢球,实验中探究的是钢球的动能大小,其动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木块被撞开的距离
39、来判断的,采用了转换法。(2)3让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是为了使钢球滚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3)45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应控制速度相同(最初的高度相同),钢球动能的大小通过木块被撞开的距离来判断的,故实验中使用的木块大小不能改变,第3次实验中,木块移动的距离较远,因此只能改变木板的长度,故应采用甲的建议,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得出结论为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4)6789方案一钢球的质量不变,同一弹簧压缩至不同程度,钢球被弹开时的速度不同,可以研究钢球的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方案二钢球的动能是由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而弹簧的弹
40、性势能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将同一弹簧压缩相同程度,说明弹簧势能相同,转化出的动能相同,因此,木块最终移动的距离相同,这样是不能完成实验的。16(2020山西晋中市八年级期末)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在杠杆上挂钩码前,杠杆静止在甲图中的位置,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选填“左”或“右”)调节,这样做的好处是_。(2)如图乙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杠杆B点挂3个相同的钩码,可在杠杆的D点挂_个相同的钩码,就可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平衡后若把B处下方取下一个钩码,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则需将挂在D处的钩码向_移动一格(选填“左”或“右”)。(3)如图
41、乙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杠杆B点挂3个相同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钩在C处对杠杆施加拉力,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且弹簧测力计示数最小,则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方向是_。(4)此实验多次改变挂在支点O两边钩码的个数和悬挂位置,收集杠杆平衡时多组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数据,其目的是_(选填“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5)小刚采用图丙的装置多次探究,发现当杠杆水平平衡时,与其他同学得出的结论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时_。【答案】右 便于测出(或读出)力臂 3 左 竖直向上 寻找普遍规律 杠杠自身的重力对实验有影响 【解析】(1)12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杆右端偏高,右端的平衡螺母应向
42、上翘的右端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大小,同时消除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2)3BD到支点距离相等,所以力应该相等,所以也要3个。4若把B处下方取下一个钩码,则左边力和力臂乘积减小,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右边乘积也要减小,所以需要左移。(3)5阻力与阻力臂一定时,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当动力臂最大时,动力最小,力的作用点与支点一定,最大力臂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力应与杠杆垂直,为使拉力最小,应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4)6收集杠杆平衡时多组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数据,其目的是通过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5)7利用如图丙所示装
43、置进行探究,杠杆的重心没有通过支点,杠杆的自重对杠杆平衡有影响。17(2020河北石家庄市石家庄二十三中)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_位置平衡,如果发现杠杆左端低,右端高,这时应将螺母向_移(填“左”或“右”)调。实验时,某同学在杠杆的左右两侧分别挂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_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_;(2)某同学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记录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第_次,由正确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实验做了三次得到了三组数据并进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_;(填字母A或B)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B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m阻力F2/N阻力臂l2/m12.00.044.00.0221.00.020.50.0133.00.046.00.02(3)如图所示,当在A处挂了三个钩码时,要使杠杆平衡,应在C处挂_个钩码(每个钧码的质量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