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_杨红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_杨红娟.docx(8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分类号: F23S.19 密级: 学校代码: 10699 学 号: 026120506 西北工业大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学位研究生 ) 题目: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 准则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作者: 杨红娟 指导教师:李现宗 专业技术职务:教授 学科(专业 ): 技术经济及管理 申请学位日期: 2005年 3月 西北 I:业人学硕七论文 摘要 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是实证会计研究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的 焦点之一是解释企业为了效益的原因选择了某一会计实务,即会计政策是预先选 定的,以减少企业和其权益持有者之间可能发生冲突的成本。盈余管理是实证会 计研究的重要领域。盈余管理的实证研
2、究不仅加速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 而且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在实证会计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本文就试图解释某些上市公司为什么在 2001年选择了债务重组会计政策, 分析并检验其是否有意减少企业和债权人、股东等权益持有者之间的冲突,或是 为了逃避证券监管和维持企业账面效益等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 具体地看,本文研究的重点及主要贡献包括: 1. 通过比较新旧企业会计准则一债务重组,分析现阶段上市公司偾务重 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发现新债务重组准则仍可能被上市公司用来从事盈余管 理;通过比较几种学术界最流行的盈余管理的定义,梳理出 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 架;通过对 实际盈余管
3、理 与 会计盈余管理 , 盈余管理 与 盈余操纵 两组概念的区分,为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 定。 2. 通过回顾代理理论、盈余管理理论及经济后果论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和 经济后果进行了阐述,并着重对债务契约和经理人的激励契约进行了详细的理论 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会计数据对各契约成本的牵制作用,为管理层利用 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搜集 2001年实施债务重组的 165家上市公司的观测样本以及控制样本, 采用描述统计、参数与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敏感性检验等 统汁方法,对债务重组公司确认债务重组收益和损失的动因进行
4、解释和分析,并 对上市公司,尤其是制造业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行为提供了事 实依据。 4. 通过实证研究对上市公司利用新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进行 了揭露。研究发现,虽然新重组准则的修订遏制了上市公司通过确认重组收益并 计入营业外收入直接管理盈余的方式,但关联方之间资产置换、债务豁免等隐性 的盈余管理变的更为频繁。此外,统计发现 2001年肖部分债务重组公司利用资本 I 内北 I业人学硕七论文 公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而这进一步证明了重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事实。 最后,本文对如何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了探索。从完善债务重组准则、 公司法、审计监督以及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
5、构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资本公积 两北丨 :业人学硕十论文 ABSTRACT Positive research of accounting choice is an important phase in the dev e l o p m e n t of 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 One of the focuses in this phase is to explain why enterprises choose some accounting practice for benefit, that is th
6、e accoun t i n g p o l i c y is chosen in advance to reduce the possible costs between enterprise and its sh a r e h o l d e r s . Earning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field in 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 Positive research of Earnings management not only accelerates the perfect ness and development
7、 of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but also promotes the modern accounting theories and their research methods. Thu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ositive accoun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why enterprises choose debt restructuring accounting policy; analyses and tests whet
8、her enterprises have the intention to reduce conflict between enterprise and shareholders such as cr e d i t o r , stockholders etc., or they carry out earnings management to maintain book value in order that they can escape the supervision of Stock Supervisory Bureau. Concretely, the emphases and m
9、ain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are: Firstly, through comparing two different debt restructuring standards, on the b a s i s of characteristic of public corporations debt restructuring and the existed p r o b l e m s ,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new debt restructuring rule still can be used to c a r
10、r y t h r o u g h earnings management by public corporations; through comparing the popular definitions in academia, hackles a clear theory frame; through distinguishi n g s e v e r a l definitions such as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accounting earnings ma n a g e m e n t , “earnings management an
11、d “earnings control” , definites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_W北 1:业人学硕十论文 facts that influence the benefits and losses of debt restructuring, especi a l l y the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tests and abstractly analyzes t h e inducement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ourthly, This pape
12、r reveals the way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finds t h a t despite new debt restructuring rule holds back public corporations strai g h t e a r n i n g s management manner by adding restructuring income to Non-operating income, but affiliated enterprise5 recessive earnings management methods such a
13、s assets e x c h a n g e , debt exempted become more frequent. In addition to this, this paper also fi n d s t h a t s o m e debt restructuring corporations make up with the loss of former years with c a p i t a l reserve, which further proves the facts of debt restructuring corporation e a r n i n
14、g s management. Finall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roach that how to control earnings management. From the respective such as debt restructuring rules perfect, Company law, a u d i t supervision and consummating inner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this paper puts f o r w a r d some ideas. Key Words: Pu
15、blic Corporation; Debt Restructurings Rule; Earnings Management; Capital Reserve IV 西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目 录 藏 . I ABSTRACT . Ill . V 1 弓 . 1 1.1研究背景 . . 1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 1.2.1研究目的 . 3 1.2.2研究意义 . 3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4 1.3.1 研究内容 . 4 1.3.2研究的逻辑框架 . 5 2 债务重组准则理论概述 . 6 2.1债务重组的目的和意义 . 6 2.1.1 债务重组的目的 . 6 2.1.2债务重
16、组的意义 . 6 2.2 企业会计准则一债务重组修订前后的比较 . 7 2.2.1债务重组定义的比较 . 7 2.2.1债务重组方式的比较 . 8 2.2.3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比较 . 8 2.3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10 2.3.1现阶段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特点 . 10 2.3.2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 . 12 2.4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行为的界定 . 13 2.4.1盈余管理的定义 . 13 2.4.2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定义 . 15 - V - LC 西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3 文献回顾 . 16 3.1 代理理论 . 16 3.1.1股票融资代理成
17、本理论 . 16 3.1.2债务融资代理成本理论 . 16 3.1.3 契约成本理论 . 17 3.2盈余管理理论 . 18 3.3 经济果论 . 20 3.4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 4 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 24 4.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24 4.2 样本选取 . 24 4.3研究假设 . 25 4.3.1 契约成本变量 . 25 4.3.2 监管政策变量 . 29 4.3.3 公司治理结构变量 . 30 4.3.4 公司的经营状况 . 31 4.3.5 审计监督变量 . 32 4.4 研究设计 . 33 4.4.1 指标选取 . 33
18、4.4.2 检验方法 . 34 4.5描述统计 . 34 4.6 T检验及 Wilcox on检验 . 38 4.7 Pearson 相关分析 . 40 4.8 回归分析 . 44 4.8.1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的回归分析 . 44 4.8.2确认债务重组损失的回归分析 . 47 4.8.3 ST公司的四归分析 . 48 4.9敏感性检验 . 50 4.10 基本结论 . 54 -VI - 西北 T“. 业大学硕七论文 5 结论及启示 . 56 5.1 结论 . 56 5.2 启示 . 57 5.2.1债务重组准则的完善 . 57 5.2.2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内部约朿机制 58
19、 5.2.3上市公司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顺序应该明晰化 . 58 5.2.4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审计 . 59 5.3 研究的局限性以及相关展望 . 6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1 麟 . 62 参考文献 . 63 附录 I: 2001年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情况一览表 . 67 附录 II: 2001年只确认债务重组损失的上市公司情况一览表 . 71 -VII - 西北 T.业大学硕士论文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也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一些企业可能因为经营不善等原冈陷入 了财
20、务困难,难以偿还到期债务,债务纠纷屡见不鲜。虽然按我国法律,债权人 有权在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向法院申清债务人破产,但在债务人主管部门 申请整顿且经债务人与债权人会议达成协议时,破产程序应予以中止。此外,即 使偾务人进入了破产程序,也可能因为相关的过程持续很长,费时费力,结果还 可能难以保证债权人的债权能如数收回。于是就有了另外一种解决债务纠纷的方 法,即债务重组,包括减少债务本金、债务利息和修改其它债务条件等。但是, 长期以来我国不少企业遇到债务重组却没有相应的会计规范,制定、发布债务重 组准则,规范债务重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显得十分迫切。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债务重组正是在这样一种背
21、景下产生的,它突出 地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的应用,是一种旨在化解债务危机而改变债务人和债权人 原有的合同关系,对双方重新进 行利益分配的技术规范 ( 关京兰, 2001) m。其定 义为 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 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 。它强调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和债权人做出让步,并相 应规定了债务重组的基本方式及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账务处理。债务人在债务重组 中因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丁其转让的资产价值或将来的应付金额的差额均确认 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 营业外收入 丨责务重组收益 中。正因为 1999年债务重 组准则规定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使靠债务重组增
22、加利润一度成为一些 上市公司的 救命稻草 自 1999年以来,许多上市公司,尤其是业绩较差的企 业,为了获得上市资格或配股资格利用 突击性 的债务重组维持账面利润,甚 至连续三年的 ST 公司年底通过债务重组就可以扭亏为盈(关京兰, 2001) 2, 如四川锦华在 2000年利润大幅上升 ,一 举实现扭亏,其营业外收入(大部分为债 务重组收益)儿乎占净利润的一半,同比增长 521%。 针对企业会计准则一债务重组 ( 以下简称 重组准则 )在实施中出现的 大肆的盈余管理问题,财政部丁 “ 2001年重新修订了重组准则,修 I丁内容主耍包括 : 西北工业大学硕十论文 债务人不再将确认的重组收益计入
23、营业外收入,而将其计入资本公积,这也是新 旧准则的根本区別;债权人对债务重组损失和抵债的非现金资产价值的计量方式, 即当以非现金资产或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时,愤权人要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 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入账价值 .因而不再确认重组损失 ; 公允价值 现只作为一种辅助计量方法,在债权人受让多项非现金资产或股权时作为标准数 使用。但是新重组准则在实施中仍然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债权人不再确认重 组损失,却 致使它们虚列资产:给债权人操纵利润的机会,债权人因不能确认重 组损失他就可能采取与债务人达成 I“ 办议,将正常的债务重组变为附加条件的债务 重组,它可能附带条件,要求债务人购买
24、自己的产品,这样债权人不仅能够减少 实际的让步损失,还能使减少的这部分损失变为正当的账面利润 ; 忽视了货币的 时间价值,在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时,对丁 “ 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大 丁将来应收金额的情况,新旧准则的规定是一致的,即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减 记至将来应收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损失;新准则另外还规定了重组债权 的账面价值小 于或等于将来应收金额时,债权人不做账务处理,所以在债务延期 时,由于资金具有时间价值,有可能会出现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小于未来应收金 额,却大于未来应收金额的现值。 最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债权人和债务人都不确认愤务重组收益,允许将偾务 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
25、。但从公司法的角度看,资本公积是一种特殊的收入。 公司法第 178条规定了资本公积的来源, 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规定列入资本 公积金的其他收入,应当列入公司资本公积金 ,这意味着以资本公积形式掩盖了 一些特殊收入:从企业会计制度的角度看,资本公积的明细科目符合利得 (3)的 概念,利得也是一种特殊的收入;在企业会计制度设置的 6个资本公积明细 科目中,接受现金捐赠、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是偶然发生的交易,拨款转入 是正常经营活动以外的交易,资本溢价、外币资本折算差额是企业发行股份时所 获得的溢价收入,由丁 “ 企业发行股份的行为不经常发生,具有偶然性,股权投资准 备本属于投资收益,但考虑到其未实
26、现,暂计人资本公积 。 SFAS NO.6中列举了 一些利得形式,把接受捐赠、低于账面金额清偿债务列为利得,这与我 国资本公 积的部分内容不谋而合。换言之,债务重组中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进 一步验证了资本公积是一种利得。在财政部修订企业会计准则一债务重组和 出台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哲行规定之前,这两种收益均 山 r“ 企业会汁制度并未 K分收入与利得,只好借用关 WW务会汁准则公 6笫 6兮 (SFASNO. 6)的规七, 把利得定义为 IF.常经营活动以外的或偶然发牛的交易洋致的净资产增加 , 两北 T业大学硕士论文 确认为一项利得,计入当期利润,但是为了避免企业粉饰
27、业绩,财政部强制规定其 为资本公积,也就是说,这两种利得都被披上了资本公枳的 外衣 。而现有的公 司法乂规定:资本公积可以用来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譬如, PT渝太白针对新 债务重组的规定,提取大量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并将 6亿多元资本公 积弥补以甜年度亏损,使企业连亏 4年后首次出现盈利,所以,这种会计处理实 质上只是改变了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对上市公司来说则可以收到殊途同归的效 果。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本文认为,新债务重组准则仍存在着盈余管理的空间, 需要继续研究和完善。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文章尝试利用实证研究的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利用新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行 为
28、进行研究,通过描述统计和债务重组企业管理后的盈余分布,展现企业会计 准则一债务重组准则修订后的盈余管理的情况,并主耍通过参数检验、非参数 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上市公司利用新债务重组准则进 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和诱因。在揭示重组上市公司利用新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 和证据时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以求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债务重组准则 的改进提供参考。 1.2.2研究意义 研究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 加速了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尤其是表现在增加对外财务报告 的透明度方面。由于企业会计政策制订者的有限理性,决定了其制订与实施是一 个渐进
29、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逐步完善,在现实中表现为,政府颁布的会 计准则若有了破绽或漏洞,市场主体就会伺机钻营牟利,政府一旦发现便会完善 旧准则或制订新准则加以规范,政府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主体随即便展开新一轮 的社会 W弈。一轮博弈结束后,会计准则便达到了暂时的纳什均衡状态,但随着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当旧有的准则规范乂不能涵盖新的会计业务或出现疏漏时 , 会再次引发政府和会计政策选择主体之间的博弈,其结果是达到新的 纳什均 衡 。这样,经过多次博弈之后,会计准则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公汄 程度日益提高,而研究盈余管理能为准则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如用下面的图 1.1來 两北 .丨 :业人
30、学硕士论文 说明盈余管理对准则完善的促进作用。 确认问题 - 评估立项 制 定 准 则 = 颁布实施 实证检验 图 U (2) 利用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不仅自身成为现代会计理论 研究的组成部分,而且还大大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据会 计与经济举杂志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年所做的一项统计, 发表在该杂志上有关 契约 话题的论文 1979-1986、 1987-1991、 1992-1996年间 总共分别为 28、 25和 49篇,占该杂志同期发表论文总数的 35%、 29%和 48%。 在这些有关契约话题的
31、论文中,直接采用实证方法研究管理报酬 (management compensation)契约的就分别有 11、 4和 12篇。由此可见,盈余管理 实证研究本身就在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 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也促进了会计与资本市场、审计、盈利 预测、行为会计以及所得税会计等领域的研究。 (4) 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还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组织行为与 控制、绩效评估与报酬计划、证券市场监管等一系列理论与实务问题的解决提供 了重要的依据。 1.3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研究内容 本文紧紧围绕债务重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研究,并对其新准则进 行盈余管理的
32、目的和诱因提供了理论和事实的证据。其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 分:第一部分债务重组准则理论概述,具体阐述了债务重组的目的、意义,新旧 重组准则的主要区别,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并 对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为文献 综述。主要回顾了盈余管理和新债务重组准则实施效果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其 进行了评价。利用代理理论、盈余管理理论、经济后果论等理论,为重组上市公 _ 内北 I:业人学硕七论文 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和后果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利用描述 统汁、 Pearson相关分析、 T检验和 Wilcox on非参数检验、多元
33、 N归分析以及敏感 性分祈对 2001年卜 .市公司利用新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 .并为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厅为提供了事实依据。第四部分为针对上市公司庄利用新重 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分祈我国债务重组准则存在的漏洞与不足,并在此 基础上对我国债务重组准则提出改进意见。 1.3.2论文的逻辑框架 债务重组准则理论概述 经济后果论 文 献 冋 债务准则 盈余管理理 i仑 代理理论 盈余管理理论 描述统计 参数和非 参数检验 债 务 重 组 准 则 盈 余 管 理 的 实 证研究 结论 相关性检验 冋 H分析 敏感性检验 &U.2论文研究的逻辑框架 西北 T业大学硕十论文 2债务重
34、组准则理论概述 2.1债务重组的目的和意义 2.1.1债务重组的目的 债权人之所以同意与偾务人进行偾务重组,其目的主耍在于: (1) 银行盘活资金,加强对企业经营监督。银行通过愦权转股权盘活银行的不 良资产,把银行不良资产分离出去,转为企业的股权。债权转股权兼顾了财政、 银行、企业三方面的利益,国家银行债权变股权没有简单勾销债务而改变了偿债 方式,把借贷关系改变成不需还本付息的投资合作关系,国家既没有增加财政支 出又减轻了企业的还债负担,银行也获得对企业的管理权和监督权,增加对债务 企业的约朿力度,防止企业经营短期化,保障了银行权益。 (2) 其他债权企业最大限度地 N收债权。企业发生财务困难
35、,不能按照既定条 件全额偿还所欠债务,但是愦务人可能有能力按较低的条件来偿还。对丁 “ 债权人 而言,即使从债务人方面所收到的资产的价值比应收回的债权的价值小,有时也 是值得的,冈为这样至少可以最大 限度的收回债权。 (3) 债务人生产经营步入良性循环。偾务人经过债务重组后减轻了债务负担, 资本结构和财务状况趋于良好,表现为资产负债率下降,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 存货周转率上升,现金流出减少营运资金增加,企业建立起新的经营机制,企业 生产步入良性发展经营效益趋向好转。另外,债务重组可以缓解债务人哲时的财 务困难,避免由于采取立即的求偿措施,致使债权人的更大损失。债务人发生哲 时财务困难并不意味着
36、其没有改善财务状况的希望,如果债权人对债务人采取立 即的求偿措施,那么有可能对愦务人造成较大的冲击,使愤务人原本只是 哲 时 的财务困难,滑向 永久 财务困难的境地。如果债权人与债务人具有长期的合 作关系,那么债权人对债务人采取立即的求偿措施,损害的不仅是债务人,也包 括债权人本身。 2.1.2债 务重组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或政治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变化,诸如利率、税率的 四北 T: 业大学硕士论文 调整,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更迭 ,尤其是企业之间日趋激烈的 竞争等,都将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些企业可能由丁 “ 客观经济环境 的变化或者自身经营不善等原因
37、而陷入财务困难,难以偿还到期债务,无法履行其 债务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按我国法律,债权人有权在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 时向法院申请债务人破产,并参与其淸算财产的分配。但是,偾务人破产清算后,其资 产的清算价值一般大大低丁 “ 其持续经营时的价值,愦权人可能因此而蒙受较大的损 失。另外,债务人发生暂时财务困难,并不意味着其没有改善财务状况的希望,如果愦 权人对债务人采取立即的索偿措施,不给债务人一些 喘气 的余地,那么有可能对 债务人造成较大的冲击,使债务人原本只是哲时的财务困难转 向永久的财务困难。 如果偾权人与债务人具有长期的合作关系,那么对侦务人采取的立即索偿措施,损 害的不仅仅是债务
38、人,也包括债权人本身。所以,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债务双方往 往会寻求解决债务清偿的其他办法,债务重组就应运而生了。我国企业债务问题严 重,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实施债务重组,通过合理让步,对债务人而言,可使其减轻偿愦 压力,轻装上阵,有利于其早日摆脱债务危机,偿还债务,走出困境。对债权人而言,虽 然放弃了部分权力,但可使其避免更大的损失,也可使其债权尽快实现,同时也有利 丁 “ 加强与巩固同债务方企业之间 的合作关系。因此,愦务重组是双方受益的明智之 举。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 ,债务重组的甜提是债务企业发生的,只是哲时性的财务 困难,也就是说债务人面临的财务危机只是暂时性的,其生产经营状况未根本
39、恶化, 通过重组还有可能在将来清偿债务。 2.2企 业会计准则一债务重组准则修订前后的比较 2.2.1债务重组定义的比较 旧准则 规定,债务重组是指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 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由此可见,债务重组的前 提条件:一是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二是债权人做出让步,也就是 说债权人同意 两北下业大学硕士论文 变的事项都可能成为新的债务重组方式,如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以非 现金资产偿还债务(非现金资产价值不一定低于债务重组价值)等, 新准则 扩 大了债务重组的实施范围,使债务重组涵盖的内容更丰富。 2.2.2债务重组方式的比较 新准则 将 旧准则 中的以资产清偿债务方式分拆为两种方式:以低于 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其他与 旧准则 一样。 2.2.3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比较 (1) 旧准则 的债务重组是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做出 了让步,所以,债务人必然获得债务重组收益 ,而不可能发生债务重组损失。 新 准则 扩大了债务重组的范围,债务人在债务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