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ppt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4153412 上传时间:2021-03-06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ppt(9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南京工程学院 先进数控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汪木兰 付肖燕 (E-mail:) (QQ:315136764) 2013年03月,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一、什么叫数学模型? 二、为什么要建立数学模型? 三、数学模型的种类? 四、如何求数学模型?,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一、数学模型,是指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它揭示了系统结构及其参数与其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建立数学模型,有助于对系统从理论上进行性能分析。反之,设计系统时,可以先设计数学模型,然后根据数学模型设计实际系统。,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三、数学模型种类:

2、 1、时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 2、复数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3、结构模型:传递函数的方块图 4、频率域的数学模型:频率特性方式,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四、数学模型的求法: 1.解析法 2.经验法 3.实验法,第二章: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章节安排 2-1 系统的微分方程 2-2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 2-4 传递函数 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2-1 系统的微分方程,一、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标准形式:,系统输入。,式中: 系统输出 ;,2-1 系统的微分方程,2-1 系统的微分方程,二、微分方程的列写步骤 1分析系统工作原理,找出输入、输出及中间变量的关系

3、; 2从系统输入端开始,依次列写出各元件(环节)的运动方程; 3将各运动方程构成微分方程,消去中间变量。 4.化成标准形式(输出量和输入量的各导数项按降阶排列),2-1 系统的微分方程,三、例题 例2-1 动力滑台:质量弹簧阻尼系统,2-1 系统的微分方程,例2-2 R-L-C电路,2-1 系统的微分方程,例2-3,2-1 系统的微分方程,四、小结 1.比较例2-1至例2-4,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可以有相似的数学模型。反之,同一数学模型可以描述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系统。 2.从控制论角度,可以抛开系统的物理属性,对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 3.掌握系统微分方程的列些方法 4.作业:2-2,2

4、-2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非线性 现象,2-2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线性化方法 1、忽略弱的非线性因素 2、小偏差法:泰勒展开,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一、拉氏变换的意义 1.拉氏变换是控制工程中的一个基本数学方法,其优点是能将时间函数的导数经拉氏变换后,变成复变量S的乘积,将时间表示的微分方程,变成以S表示的代数方程(传递函数)。 2.有了拉氏变换,才有了传递函数,我们就可以用传递函数的零极点以及频率特性对系统进行分析。,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二、拉氏变换的定义 函数 在 时有定义,且 在任一有限区间上 是连续的或至少是分段连续的,则函数 的拉氏变 换定义为 ,其中 称为函数

5、的拉氏变换,记为 称为 的原函数; 称为 的象函数。,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三、拉氏反变换的定义 已知 ,欲求原函数 时,则称为拉氏 反变换。记为 即,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四、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 1.单位阶跃函数,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2.指数函数,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3.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 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4.单位脉冲函数 5. 单位斜坡函数,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6.单位抛物线函数 7.幂函数,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五、拉氏变换主要性质(定理) 1.叠加性质 (1)齐次性 例:,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2)叠加性 例:,2-

6、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2.微分定理 若 , 则 ; 当 , 有,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例:利用微分定理求 由于,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3.积分定理 若 ,则 例,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4.延迟定理(时间域的位移),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例1 例2,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5.复数域的位移定理(位移性) 若 ,则 或 例1: 例2:,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6.初值定理 若 ,则 例 已知 ,求 由初值定理知:,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7.终值定理 当 ,且 存在时, 则 例:已知 ,求,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8.相似定理 若 ,则 9.卷积定理 设 、 的拉氏变换为

7、、 ,,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六、拉氏反变换的数学方法:部分分式法 设 1.将 化为真分式; 2.对 进行因式分解,得到 其中 称为 的极点。,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3.根据以下三种情况求 的各项系数; (1) 的极点为各不相同的实数时; (2) 的极点含有共轭复数时; (3) 的极点有重复时。 4.根据拉氏反变换的叠加原理求原函数。,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七、应用拉氏变换与反变换求解微分方程 1.对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 2.整理并得出输出变量的复数域表达式; 3.对输出变量的复数域表达式应用部分分式法进行 拉氏反变换,求得微分方程在时间域的解。,2-3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小结:

8、 1.理解拉氏变换的含义及主要定理,要会应用拉氏 变换的主要定理及反变换部分分式法对微分方程进 行求解。 2.作业2-4。,2-4 传递函数,为什么要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1.在微分方程模型中,只能通过求解,才能对控制 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而求解过程比较繁琐复杂; 2. 传递函数免去了求解微分方程的麻烦,可以在复 平面上画出传递函数的曲线形状,通过形状直接判 断系统性能。, 2-4 传递函数,一、传递函数的定义 1.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输出 量的拉氏变换 与引起该输出的输入量的拉氏变换 之比,称为系统的传递函数 ,即 2.输入量施加于系统之前,系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 ,即 时

9、,输出量及其各阶导数也均为0;, 2-4 传递函数,3.设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零初始条件下对数学微分方程做拉氏变换: 系统的传递函数:, 2-4 传递函数,4.输出的拉氏变换: 时域中的输出:, 2-4 传递函数,二、传递函数的零极点 传递函数分子分母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式中 是分子多项式的零点,即传递函数的零点; 是分母多项式的零点,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微 分方程特征根)。 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复数。 其中 称为传递系数或根轨迹增益。, 2-4 传递函数,三、传递函数的特点 1. 传递函数是一种用系统参数表示输出量与输入量 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它只取决于系统或原件

10、的结构和 参数,而与输入量的形式无关,也不反映系统内部的 任何信息。 2. 传递函数的分母是系统的特征多项式,代表系统 的固有特性;分子代表输入与系统的关系,而与输入 量无关,因此传递函数表达了系统本身的固有特性。, 2-4 传递函数,3. 传递函数不说明被描述系统的具体物理结构,不 同的物理系统可能具有相同的传递函数。 4. 同一个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设定不同,传递函 数就可能不同。 5. 传递函数比微分方程简单,通过拉氏变换将时域 内复杂的微积分运算转化为简单的代数运算。, 2-4 传递函数,6. 当系统输入典型信号时,输出与输入有对应关 系。特别地,当输入是单位脉冲信号时,传递函数 就表

11、示系统的输出函数。因而,也可以把传递函数 看成单位脉冲响应的象函数。 7. 由于传递函数是经过拉氏变换导出的,而拉氏 变换是一种线性积分运算,因此传递函数的概念仅 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2-4 传递函数,8.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因此,传递 函数原则上不能反映系统在非零初始条件下的运动规 律。 9. 一个传递函数只能表示一个输入对一个输出的关 系,因此只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描述,且系统 内部的中间变量的变化情况,传递函数无法反映。, 2-4 传递函数,四、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2-4 传递函数, 2-4 传递函数,1.比例环节 特点:输出量与输入量成正比,输出不失真也不延

12、迟,而是按比例反映输入,即线性变化。 运动方程 传递函数, 2-4 传递函数,比例环节实例 微分方程 拉氏变换, 2-4 传递函数,2.积分环节 特点:动态过程中输出量的变化速度和输入量成正比 运动方程: 传递函数: 其中, , 为积分环节的时间常数,表示积分的 快慢程度。, 2-4 传递函数,积分环节实例, 2-4 传递函数,3.惯性环节 特点:有一个阻尼元件存在,当有一个输入信号时 ,不会马上达到一定值,而是需要一个缓慢上升的 过程。 运动方程: 传递函数为: 式中,K环节增益(放大系数); T时间常数, 表征环节的惯性,和环节结构参数有关, 2-4 传递函数,惯性环节实例1 忽略质量,由

13、达朗贝尔原理可知 传递函数, 2-4 传递函数,惯性环节实例2 消去 得 传递函数, 2-4 传递函数,4.微分环节 特点: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的微分。 运动方程: 传递函数:, 2-4 传递函数, 2-4 传递函数,微分环节实例 微分方程 简化 当 时,近似为微分环节, 2-4 传递函数,5.二阶振荡环节 特点:振荡环节是由二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包含 两个独立的储能元件,当输入量发生变化时,两个储 能元件的能量进行交换,使输出带有振荡的性质。 运动方程为: 传递函数为:, 2-4 传递函数,二阶振荡环节实例 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2-4 传递函数,6.延时环节 特点:延时环节也是线性环节,有

14、输入信号后,在 间内没有任何输出,到时间后,不失真地反映输 入;延时常作为一个特性,与其他环节共同存在, 而不单独存在。 运动方程: 传递函数:, 2-4 传递函数,7.一阶微分环节 特点:输出量不仅与输入量本身有关,还与输入量 的微分相关;微分环节也不单独存在。 8.二阶微分环节 特点:输出量不仅与输入量本身及其一阶导数有 关,同时还与输入量的二阶导数相关。二阶微分环 节主要用于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2-4 传递函数,比例环节: 延迟环节: 一阶微分环节: 微分环节: 二阶微分环节: 积分环节: 惯性环节: 振荡环节:, 2-4 传递函数,五、小结 1.不同物理性质的系统,可以有相同形式的

15、传递函 数。 例如:惯性环节中两个例子,一个是机械系统, 另一个是电气系统,但传递函数的形式完全相同。 2.同一个系统,当选取不同的输入量、输出量时, 就可能得到不同形式的传递函数。 例如电容: 输入电流,输出电压,则是积分环节。 输入电压,输出电流,则为微分环节。, 2-4 传递函数,3.了解传递函数概念、零点、极点和放大系数;掌 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4.作业2-11.,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一、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 用传递函数方框将控制系统全部变量联系起 来,描述各环节之间的信号传递关系的图形,称为 系统传递函数方块图(或结构图)。 它是用图形表示的系统模型。它不同于物理框 图

16、,着眼于信号的传递。,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1.方框图构成要素 (1) 信号线 带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直 线旁标记信号的时间函数或象函数。,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2) 信号引出点(线)/测量点 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和传递方向。同一 信号线上引出的信号,其性质、大小完全一样。,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3) 函数方块(环节) 函数方块具有运算功能,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4) 相加点(比较点、综合点) (a) 用符号“”及相应的信号箭头表示 (b) 箭头前方的“+”或“-”表示加上此信号 或减去此信号,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

17、2.系统方框图的建立: (1)建立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微分方程; (2)对微分方程取Laplace变换,并画出相应的方 框图; (3)按照信号的传递顺序,依次将各传递函数方框 图连接起来。,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例 : R、C电路如图,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二、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 1环节的串联,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2.环节的并联,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3反馈联接 (1)信号传递关系: (2)消去 ,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对于单位反馈:H(s)=1,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4分支点移动规则 (1)分支点前移: 规则:分支路上串入相同的

18、传递函数方块,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2)分支点后移 规则:分支路上串入相同传递函数的倒数的方块,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5相加点移动规则 (1)相加点前移 (2)相加点后移,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6相加点交换规则,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7相加点分离规则,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8分支点移动到相加点前,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9分支点移动到相加点后,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10反馈方框化为单位反馈,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三、方块图的简化及系统传递函数的求取 1.步骤 (1)解除方块图中的交叉联系(结构); (2)按等效规则

19、,先环内后环外逐步使方块得到简 化; (3)求传递函数。,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例1 :,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解: (1)相加点C前移(再相加点交换),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2)内环简化,i,+,A,-,0,1 G1,H2,-,C,+,G1G2G3,1-G1G2H1,图2-32,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3)内环简化,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4)总传递函数,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结论: 含有多个局部反馈的闭环系统中,当满足下面 条件时 (1)只有一条前向通道; (2)各局部反馈回路间存在公共的传递函数方块。 则 各局部反馈:正反馈取 ; 负反馈取+,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由系统传递函数的方块图可知 1只有一条前面通道:G1G2G3 2存在三个局部反馈回路,且两两都具有公共传递 函数方块(或公共节点)。,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例2 :求下图所示系统总传递函数 解:此例不能运用上述结论 两个局部反馈回路没有公共传递函数方块,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2-5 传递函数的方块图与运算,四、小结 1.掌握传递函数方框图的基本概念以及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并会应用传递函数的等效变换求取系统的传递函数 2.作业:2-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